鉴于香港股票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化市场,投资者如果要想在其中盈利,只靠看图形短线博彩的心态是不可取的。要在一个估值水平均衡以及国际金融机构都可以参与的竞技舞台上获利,自身修炼自然是必不可少。本书适合内地投资者阅读,是一本全方位深入阐述香港股票市场的投资逻辑以及投资品种的书籍。“掌握投资方法、搭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价值投资”理念是由始至终贯穿于本书的重要观点。而所谓的价值投资,作者综合了沃伦·巴菲特、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等多位投资大师的观点后用了简单的话来概括——“用50美分买1美元的东西”。而价值投资理念更包含了经济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的知识。
“掌握投资方法、搭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价值投资”理念是由始至终贯穿于本书的重要观点,综合了沃伦·巴菲特、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等多位投资大师的观点后用简单的话来概括价值投资就是“用五十美分买一美元的东西”。而价值投资理念不但包含了经济学的知识,还包括了心理学和历史学的知识。
在香港上市的不少中资股是我们熟悉的内地优质企业,而具有收费口概念的股票、掌握稀缺资源并形成上下游垄断的公司,以及品牌价值不能复制的百年老店无疑都是投资的好品种。
聪明的投资者所做的事情应该是寻找在不同行业里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能够存活下来,并具有较高成功确定性的企业。证券市场每日价格的波动是持续和毫无意义的,市场只不过是大众各种心理的随机反映。市场永远在人们喜悦和恐惧的交替循环中达到波峰和冰谷,完成牛熊的转换。
只有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幅达到原油价格涨幅的26%时,中石油才能免受政府管制的影响。中石油未来不能充分从国际原油上涨中受益是巴菲特抛售中石油的重要原因。
第一章 内地股市获利收缩扬帆香江正当时
第一节 A股的盛世危言
第二节 明星基金经理急流勇退带给投资者的警醒
第三节 内地能够制造富豪的场所已不多
第四节 现在是投资港股的好时机
第二章 香港证券市场介绍及交易技巧
第一节 香港股票的分类
第二节 衍生产品介绍
第三节 香港的基金有哪些
第四节 香港股市的监管体系
第五节 如何用你的慧眼选香港新股
第六节 如何用认股权证以小搏大
第七节 什么因素将左右港股走势
完整版港股交易备忘录
第三章 首选中资股,学会价值投资
第一节 中资股成为各路资金的桥头堡
第二节 投资红筹公司要紧盯股权结构
第三节 价值投资——用国际估值标准来看待中资公司
赵丹阳:解读中资股价值投资真经
第四节 告诉你鲜为人知的价值投资真谛——巴菲特减持中石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第四章 可以厮守一生的三只港股
第一节 上下游一体化的优质资源股——中国铝业
第二节 品牌价值居中华老字号之首的同仁堂科技
第三节 绝对优势的收费口概念股——首都国际机场
第五章 中资榜样股的投资价值
第一节 电力行业——完成历史性跨越
第二节 地产行业——在宏调中游走
第三节 保险行业——大象起舞
第四节 银行业——盈利能力提升就在眼前
第五节 石油化工行业——迎来难得的战略机遇
第六节 电信业——奏响需求增长新乐章
第七节 有色金属行业——经济增长的先行反应者
第八节 钢铁行业——在产能扩张中洗牌
第九节 油气行业——赢在供需失衡中
第十节 煤炭行业——感受市场化改革进行时
第十一节 消费品行业——新力军在呐喊
第六章 怎样从两地上市公司的资产结构中发掘整体上市的黑马
第一节 上电股份是怎样被发掘的
第二节 谁是上电股份的下一个
第七章 港股已在2007年见顶?
第一节 八七股灾得来的教训
第二节 亚洲金融风暴警钟仍在耳
老虎基金是怎样袭击香港的
第三节 香港可以逃过次按这一劫吗
次按中谁获利:揭秘华尔街“空头派”真相
次按危机:投行与评级机构的“合谋”
次按风险转移机制给我们的启示
附表:全部港股信息一览表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内地股市获利收缩扬帆香江正当时
2007年9月初上证指数一举突破5400点大关。截至9月初的数据来看,159只个股中有3只个股复权后收盘价突破2000元大关,百元以上的则有43家。复权价突破年内历史新高的个股,数量达到了全部A股的一成左右。而在10月底恒生指数也站上了29000点之上。
就在国内投资者充满欢呼声的同时,中国股市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也值得注意和警醒。
第一节 A股的盛世危言
截至当年7月27日,中国沪深两市已公布的118家半年报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同比平均增长高达69.2%,其中金融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同比分别增长21.85%和65.06%。
与高增长共生,这118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较周边股市亦“居高临下”,分别为39.66倍和5.58倍。突然之间,我们发现A股市场已经变成一个“三高股市”——高增长、高市盈率和高市净率。
令人担忧的是,A股市场的股价飙升和公司业绩成长正在进行一场赛跑,这无疑是一场危险的对抗性游戏,只要股价上涨的速度不断超过业绩成长的速度,那么泡沫就会不断积累,而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
看似正常的逻辑
三人行必有“股神”——或者说——在人人都是“股神”的时代,你应该会经常听到如下的评论:“巨大的人口红利、城市工业化、股改带来的制度性变革、流动性过剩等诸多因素,支撑了未来A股的大牛市行情。”
除了经济学家有这样的判断,当你听到投资大师罗杰斯说出A股还有80年行情时,你自然更加深信不疑。
在这样的逻辑之下,你也自然会轻而易举推导出这样的逻辑链条: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一上市公司业绩的持续高增长一给予上市公司更高的估值(高市盈率和高市净率)一三高只是静态的,动态来看是合理的……
如此,国内的分析师们“相约”得出“时间换空间”的结论:A股40倍左右的PE,虽略高于全球主要股指的20倍以内的PE水平,但考虑到企业利润的大幅度增长,A股的市盈率水平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然而,似乎也有诸多数据支撑了这样的逻辑。
在已公布的118家半年报上市公司中,2007年上半年业绩同比增长排行榜的第一名舒卡股份(000584.SZ)增速高达2188.78%,PE仅为19.73倍;屈居第二名的四川圣达(000835.SZ)增1815.38%,PE为24.78倍。
业绩增幅二十强的平均增长率为553.08%,大大高于已公布公司69.2%的平均水平;平均.PE为62.66倍,平均PB为5.28倍,分别是平均水平的158%和95%。
在另一份2002-2006年业绩持续增长前20名上市公司排行榜名单中,新湖创业(600840.SH)以147.66%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排在第一名;杭州解百(600814.SH)和锦化氯碱(000818.SZ)分居二、三位,分别为122.08%和117.64%。
该二十强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7.05%,平均PE和PB分别为57.84倍和8.48倍。
“对这些高成长型企业给予较高的估值,我认为是合理的。”我们总听到基金经理在公众场合中说出这番话。
数据总有两面
统计发现,5年来上市公司业绩持续保持10%以上增长的上市公司仅有11家,占已公布上市公司家数的9.32%。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三过”问题(贸易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和投资增长过快)是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这将导致资产价格膨胀,人民币升值、加息,进而推动资产价格的上涨。 但这之中存在巨大争议,如果中国今后一段时间从温和通涨走向恶性通涨,政府势必持续加息,这将从根本上导致股市资金供应减少、投资增长回落和贸易顺差的逐渐较少,进而上市公司业绩降低。
2007年8月CPI增速从7月份的5.6%攀升至6.5%,连续4个月刷新纪录,并创下11年新高,通胀压力已显露出“扩大化”的趋势。
与此同时,不少国际投行的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都将2008年CPI的增幅预测由2.6%上调至3.7%。
央行在2007年9月14日也宣布,自次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基点,以“加强货币信贷调控,引导投资合理增长,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加息与上次加息仅间隔24天。
三高股市可能随着宏观经济步入拐点,而渐人回落过程。
主力军还能挺多久
从2007年上市公司的中报来看,银行、证券、保险在内的金融和房地产“三高”表现尤为突出。
金融行业平均市盈率36.7倍,市净率5.78倍,净利润同比增长21.85%;房地产行业同比增长65.06%,市盈率90.36倍,市净率9.15倍,成为当之无愧的三高阵营的主力军。
对此,市场似乎为其找到了一个存在理由:中国股市优质投资品种高度稀缺,相应规模庞大过剩资金股票投资需求来说,股票供给短缺,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而2007年中期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的实现,则强化了投资者对股票高溢价估值的信心,加上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推动,激发了市场积极争抢金融、地产筹码,以遂尽享中国股市资产价值重估最大成果的心愿。
在中国股市三高背后是股价飙升与公司业绩成长的对抗赛跑,绝大多数股价尤其是金融估值已经透支了未来的业绩。换句话说,以目前价格买进股票,则公司未来一年盈利的现值几近于零,完全丧失估值定价的安全边界。
怪象解读:业绩预增与股价下跌
2007年7月12日,就在迪马股份(600565.sH)对外发布上半年净资产收益率同比增长570.52%的同时,公司股价当日就下跌了3.87%。此后连续两个交易日,迪马股份继续阴跌不止,3天内一共下跌了12.43%。而7月21日,舒卡股份发布公告称业绩增长21倍时,市场也只给了一根小阳线,随后几日都在绿油油的阴线中煎熬。
2007年上半年业绩同比增长的前20家上市公司当中,除了迪马股份外,银基发展(000511.SZ)、风神股份(600469.SH)、古越龙山(600059.SH)以及华天酒店(000428.SZ)等多家业绩预增排名靠前的公司也都在公布消息之后股价便出现了大幅下跌。
“上市公司信息公告后素有‘见光死’的现象,也就是指许多庄家主力利用利好消息出货。”这是好多老股民的心声。
但其实这里面包含这个事实:与往年相比,今年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太好了。但这一切其实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很明确了,并不是秘密。对于多数绩优的上市公司而言,其股价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表现,已经提前反映了基本面变化。
加上2007年上半年疯狂炒作垃圾股,导致很多股票实际上早已经脱离了基本面,因此,即使半年报业绩有预增甚至较大预增的情况出现,也不可能推动整体股价上升。
举例说,中信证券(600030.SH)2007年上半年披露的2006年年报公布了每股0.80元的收益、净利润增长率为492%的良好业绩,但公司股价却回落调整。原因就是中信证券的股价在2006年已经上涨了443%,与业绩增长基本同步,因此当业绩公布的时候,利好兑现,股价小幅回落也是正常表现。
然而就在此时,宏观调控声音的不绝于耳,投资者的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要知道资本市场的特性是依靠资金和信心,所有的故事和题材都必须有这两者的帮助,才能够成为推动股价上升的真正动力。P1-3
2007年是中国资金出海的投资元年。
当年8月20日,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
在这一天,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天津滨海新区将首家试点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个人可在该地区通过中国银行和中银国际证券公司买卖香港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交易的证券品种,投资者以自有外汇或购汇进行投资不受年度总额限制。
在2个多月后,2007年10月29日,香港股市上迎来了一个“破纪录”的日子。当日,急升近1200点一举突破31000点大关,港股总市值也突破了23万亿港元的历史纪录。港股在200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12月31日,恒指以红盘报收,升442点至27812点,全年累计涨幅达39%,涨幅创下1999年以来的最大。
然而,港股直通车并没有如期而至,而是一再暂缓。但其实,内地居民投资港股的途径并非只有“港股直通车”。内地著名券商下属的香港公司也可以为内地投资者开立香港股票账户,并且这些机构的开户手续都非常简便。因此,对于内地投资者而言,并非只能盯住港股直通车的开通才能投资港股。而我们只需要判断的是,现在是否投资港股的最佳时机。
中国经济在全球化下崛起,企业发展势必走向世界。资金、市场、资源、技术、品牌,均需要在全球战略中重新布局。目前的资本管制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和商业的发展要求,对资金流动的种种限制已经开始影响企业行动的效率。同时随着国人、企业财富的积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分散风险、提高回报的呼声越来越高。香港是国内资金出海的第一站,具有“试水”意义。就像中国产品那样,中国资金早晚也会进入各国,走遍天下。
必须看到,在长期的资本市场锁国政策下,投资者中精通海外市场的人很少。国内居民中对海外市场的了解程度偏低,投资渠道不畅,投资信息缺乏,理念上“炒股”多过“投资”。
香港股民中有疯狂炒股的投机客,但大部分属于长期投资者。不过资金的主力是基金,其中既有对“价值投资顶礼膜拜的传统基金,也有快进快出、杠杆运作的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可以一口气沽空几十亿元的市值,并通过期指、利率、汇率连环轰炸,还有眼花缭乱的衍生工具、结构产品助阵打压。同时,如果股价与价值严重背离,传统基金的沽售浪潮同样可以具有震撼力。
鉴于香港股票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化市场,投资者如果要想在其中盈利,只靠看图形短线博彩的心态是不可取的。要在一个估值水平均衡以及国际金融机构都可以参与的竞技舞台上获利,自身修炼自然是必不可少。
有志于投资港股的内地投资者们对港股投资知识渴求如同财富渴求一样,在同步升温。而他们中大多数已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内地市场的投资经验,他们多少也有自己的信息渠道和投资心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需要的已不再是一本流于形式,以及生硬的外文翻译读本。
于是,我有了这样的想法,在内地投资者出海的前夜,写作一本适合内地投资者阅读的,并从学习方法上提炼观点,全方位深入阐述香港股票市场的投资逻辑以及投资品种的书籍。
“掌握投资方法、搭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价值投资”理念是由始至终贯穿于本书的重要观点。而所谓的价值投资,我综合了沃伦·巴菲特、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等多位投资大师的观点后用了简单的话来概括——“用50美分买1美元的东西”。
而价值投资理念更包含了经济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的知识。
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主要是从这些方向着手:学会判断宏观经济的整体走向;对公司所处的行业要有深刻的认识,了解公司在行业中的真实地位;读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会从公司的资产结构以及财务报表中发现有进一步投资开发价值的信息。 另外,知识则包括了适度远离市场的心理学和历史学。时光不会倒流,而历史还会重演,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我们通过观察“八七股灾”、“九七金融风暴”来袭前的种种迹象,再结合现在还在继续的次按风波来观察,香港是否能绕过十年一股灾的宿命便可以清晰地找到答案。
而当我们用另一种对比性的估值目光来打量香港时,发现其H股的动态市盈率为25倍,远低于A股估值,以国际标准看不算便宜,也不算太贵。随着两地资金的对流,H股与A股之间的互动性日益明显,股价上的差异势必有所缩小。但是同质同权的同一间公司,两地的股票价格却未必一致。这是因为两个市场的资金来源不同,对估值的评判标准也不同。
同时,香港市场拥有大量国内资金所熟悉的中国企业,又在语言及基础设施上与内地多有对接。因此,香港可以为国内资金提供一个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分散风险的市场平台。
我们都知道在香港上市的不少中资股是内地的优质企业,这些企业中又有不少是我们所熟悉的,因此投资港股这些企业是首选。
具有收费口概念的股票、掌握稀缺资源并形成上下游垄断的公司,以及品牌价值不能复制的公司都是投资的好品种。在此我们不难理解,买首都机场和招商局的股票比买航空股和造船股更实际,国美电器与家电股相比更具有成长性,具有资源独占概念的中国铝业比其他资源股更能抵御行业周期风险,有几百年的制药配方和口碑效应的同仁堂比其他的制药股更具有长期竞争力。
“港股直通车”只是“缓行”,而资本开闸的意义才是最大。2007年可以定义为中国资金出海的投资元年,而香港更成为了内地投资者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的一个跳板。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树立价值投资理念,让资金平稳出海则是当下国民最需要做到的事情。
陈智峰
2008年1月于香港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