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学院提出当代世界科学的三大任务;精神、生命和物质,作者对当代世界科学的三大任务进行细致地梳理,是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有利于中国人增进对科学的兴趣。
《当代世界科学三大任务》这本书,是当代知识分子必读的一本书;是追寻真理者必读的一本书;是关心中国命运的人必读的一本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当代世界科学的三大任务 |
分类 | 教育考试-字典词典-字典词典、工具书 |
作者 | 周智证 |
出版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学院提出当代世界科学的三大任务;精神、生命和物质,作者对当代世界科学的三大任务进行细致地梳理,是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有利于中国人增进对科学的兴趣。 《当代世界科学三大任务》这本书,是当代知识分子必读的一本书;是追寻真理者必读的一本书;是关心中国命运的人必读的一本书。 内容推荐 环绕物质、生命、精神,在对三者的微观和宏观的研究中,去迫近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性,正如道家所言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溯本归源。 本书意图以通俗而又不失科学理论的方法,叙述过去50年来,20世纪科学研究三大任务的历史和成果,展现物质研究中的精神认知历程,刻画生命研究中的物质演变,描绘精神研究中的生命表现。 《当代世界科学三大任务》这本书,是中国人回应受爱因斯坦学说影响的第一本书,也是对爱因斯坦学说促进物质、生命、精神研究的成就的首次综合评述。 目录 前言 自序/1 引言/1 第一章 高能粒子物理学——物质的研究 原子时代/5 经典力学/7 现代物理学的萌芽 ——相对论和量子理论/9 次原子的粒子世界/16 天体核子物理 ——宇宙线/22 宇宙的演化和起源/27 宇宙背境辐射 ——物质元素在离子体时期/31 氦丰度 ——核子物理学解说宇宙的演化/34 宇宙物质创生于“无”/37 宇宙物质和时空 ——相对论的回顾/38 高能粒子物理学/44 守恒和对称/49 高能粒子物理实验/52 一切归于场/54 时、空与虚粒子/58 宇宙未来的下场 ——开放或封闭/63 宇宙可能的下场 ——黑洞/66 粒子物理学之未来 ——魔术、神秘、险森、怪胎/68 第二章 生命及起源研究 生命演化 ——达尔文学说/73 基因 ——分子生物学/77 生命的起源/81 机械唯物论之争论/84 新生物学 ——基因进化/86 万物之灵 ——人类的基因/88 转移基因与基因疗法/91 有思想和记忆的基因世界/93 生命合作的微宇宙/96 生命尊严与基因道德/99 第三章 精神及传递研究 精神研究 ——心理学/104 精神的存在/108 人与人的精神传递/110 精神对人之作用 ——心理学的发展/115 精神对身体的作用 ——身心医学/119 静坐 ——行为医学/124 认知革命 ——人脑的神秘/127 精神传递对物质的作用/134 所知5%/138 第四章 世界科学三大任务研究的反思 历史的回顾/141 人与精神、生命、物质/144 空的忧虑/150 科学突破/154 从哲学回归看 ——物质、生命、精神与科学、哲学、宗教/158 东方精神科学/170 从反思到展望/176 经络系统/179 易经的数理逻辑/194 精神万岁/218 后记/221 试读章节 当代世界科学的三大任务,是在1956年,由当时的苏联科学院提出来的。斯大林于1953年去世,1956年2月25日,赫鲁晓夫即在苏共第二十届全党代表大会上,发表了清算斯大林的秘密演说,引起举世轰动;苏联国内也迎来了—个知识分子解放的春天。 在那时的苏联社会制度下,研究自然科学是知识分子最好的出路,也是比较安全的职业。因为自然科学不同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可以很少地涉及到唯物和唯心的意识形态的陷阱,因此苏联的人文科学严重滞后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新的苏联领导人,开始检讨过去几十年在斯大林统治下,所忽视的社会科学研究的落后事实,连作为苏联立国基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亦全无发展。 那时的苏联科学家,正满怀希望准备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1957年)和向月球发射火箭(1959年),也积极准备将人送上太空。当时的苏联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充满激情,将埋藏在斯大林统治下数十年的精神力量进发出来,贡献给自己的祖国和人类。他们在这个解放思想的早春天气下,大鸣大放,向苏联和全世界提出了20世纪人类三大科学任务: 第一,精神及其传递; 第二,生命起源; 第三,高能粒子物理学——物质的研究。 虽然经历了差不多半个世纪,如今,只要我们能细心冷静地去分析这三个任务的提法和先后次序,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三个任务既概括而又有前瞻性,既实际而又历久常新。甚至,人类未来的科学任务,也就是这样。 从1956年到现在,我们所取得的科学成果和技术进步,比过去人类历史上已取得的总和还要多。如果我们要制订21世纪的人类科学三大任务,其内容仍不会超出这三个范畴,依然是“精神”、“生命”和“物质”。回顾过去近50年来,世界上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科研机构或个人,对人类的科学研究提出如此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在过去2000年前,人类对知识的追求,涵盖了哲学、宗教和自然科学三位一体。经过中世纪欧洲的政教合一的专制神权统治,到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哲学、宗教、自然科学便彻底分家。到了20世纪下半叶,科学研究的分工已到了十分精细专门的地步。研究人文科学的人,很难明白现代自然科学的成就。反过来,研究自然科学的人,对文史哲的知识也所知甚少。 这三项重大的科学任务,概括起来就是对精神、生命、物质的研究:三者是否存在和如何存在;它们的演化和来源;它们的作用及其机制。三者的研究都是要跨学科、跨专业的。 精神的研究过去隶属于哲学的范畴,到了20世纪初,研究精神的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离出去。精神的研究在20世纪下半叶发展成“认知科学”(Mind Science),其中除心理学外还有脑神经学、哲学、人类学、人工智慧和语言学,其内容也包括电脑、逻辑和数学。而另一门研究物质的现代物理学,却比过去的物理学更多地需要依靠语言学和现代逻辑,解释上也还要辅以心理学的技巧。物质宇宙的来源,有生于“无”和“人择原理”,自然科学的答案又回归到哲学的思辨和数学的演算中。从事三者的研究都需要有综合的知识,其实三者也就是宇宙本体的表现。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从此地球上便掀起一个所谓“原子时代”,不久苏联也有了原子弹,以后英、法、中相继成了世界原子俱乐部的会员。每一个大国都竭力将资源投放到原子物理学的研究领域中,这就是现代物理学的高能物理或称粒子物理学。人类从物质的微观世界即次原子的粒子世界的研究中,找到了惊人的能源,这些研究除了在军事上,在工业、农业和医学上也都发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作用。在学问方面,它使人类认识了物质的基本构造、物质和宇宙的来源和演变。它的确是20世纪最热门、最有用的科学课题。 而研究精神科学的代表——心理学,进入大学的殿堂还不足100年,至今仍然是基础最薄弱也是最年轻的一门学科。它仍在探索的少年发育时期,学派纷呈,甚至没有自己的一套标准系统或研究模式。过去,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马克思的唯物论是不容挑战的绝对真理。物质是第一性的,它自始以来便绝对存在,而精神只是物质的影子或从属的衍生物。对当权者而言,精神存在是属于唯心主义的反动学术理论。不少知识分子因为不能与官方的思想观点一致而被判罪,成为思想反动分子,甚至成为反革命分子而被流放西伯利亚。 马克思认为一切的宗教内容都是精神鸦片,是反动和反社会的。他认为人死了以后,随着物质身体的停止活动,精神再也不复存在。苏联人民经过斯大林近两代时间的统治,经历了长期残酷的精神、肉体折磨。在斯大林死后三年,敢于将精神的研究提高到一切科学研究的第一位,苏联科学家本身的这种精神面貌和道德勇气,实在值得全世界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尊敬。 从三大科研任务次序安排来看,将精神研究放在第一位,却将最热门的高能粒子物理学放在最后,从近代科学的发展史来看,完全是反传统和反教条的。 将这一个系统不明、定义未清楚,又众说纷纭的精神科学研究问题,提高到人类科研任务之首位,就需要有远见有魄力的正确科学态度,这正如过去哥白尼一样,力排众议,反对地心说——是地球绕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当大家都认为物质才是存在,精神是次要或衍生的时候,将精神提到第一位,情况就有如过去的哥白尼的革命见解一样。 当我们现在回顾精神、生命、物质三大科学任务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将次序倒叙。如果没有现代物理学对物质科研的成果,生命科学和精神科学的研究也就不能开展,因为生命和精神的表现已超越了细胞、分子而到达次原子的领域,三者能在粒子世界中相互融通。正是20世纪的现代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改变了人类对物质和宇宙时空的观念,其他的科研才能有所突破。因此,对20世纪科学三大任务的回顾,便会反过来按物质、生命、精神的科研次序来评述。P1-3 序言 2005年是世界物理年,2006年是纪念爱因斯坦年,同时也是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100周年。 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脊梁,现代物理学又是今天高科技的基础。 相对论改变了人类对物质的看法,也改变了人类陈旧的时空观念——从哲学到宗教、政治以至人生观。 《当代世界科学三大任务》这本书,是中国人回应受爱因斯坦学说影响的第一本书,也是对爱因斯坦学说促进物质、生命、精神研究的成就的首次综合评述。 是当代知识分子必读的一本书。 是追寻真理者必读的一本书。 是关心中国命运的人必读的一本书。 后记 这本书从2002年完成的手稿,变成繁体的电子版,再变成简体的电子版,其中经过了多次的校对、输入、修改,还有出版商要求下之删节。这些费时反复的繁琐工作得以完成,全赖各方热心人士的无私帮助。他们就是王承周先生、黄筱仪女士、何韵女士、关家颖先生、李慧华女士、甄锦培先生等人。 在筹划出版事宜的过程中,再得到吴敏婷女士、王承周先生、司徒珍女士、关伟荣先生、王兰兰女士、刘瑞招女士、魏钦崇先生、许明基先生、关家颖先生等人的推荐、协助和建议,还有陈泰谕先生精心的封面设计。 这些因缘最终促成本书能于爱因斯坦年(2006)在中国面世,它今后对中华民族的振兴所能作出的一切贡献,都有这些关心本书命运的热心人士的功劳,谨愿大家来分享这种喜悦。 我诚恳地将本书的稿酬全部捐赠给慈济事业,如意吉祥。 谢谢各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