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日本的手工艺
分类
作者 陆田幸枝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寻访日本各地,严格挑选出了日本默默无闻的手工艺者潜心制作出的26种手工艺。这些手工艺品凝聚了制作者们一生的智慧和辛劳的绝品,是百年技艺,千年造型。文化无国界,尽管中日两国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历史,但它们的文化艺术,仍然值得我们学习、欣赏。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日本默默无闻的手工艺者潜心制作出的26种手工艺。这些手工艺都是经过寻访日本各地,严格挑选出的手工艺品。她们凝聚了制作者一生智慧和辛劳的绝品。是百年的技艺,千年的造型,值得我们熟知、欣赏。

目录

有明绸 天蚕丝的织品

五角枫工艺品 五角枫编织的篮子

印传工艺品 鹿革手提袋

越前雁皮纸 寒冬腊月的产物

江户水晶玻璃雕花器皿 雕刻而成的“光彩夺目”

烟斗 吞吐潇洒的烟斗

加贺鱼钩 羽毛钓鱼钩

木盆 雪光照射下的和面盆

鲤鱼旗 手绘大鲤鱼

锡器 盛满金光的锡器

竹编工艺 精致的花篮

种子岛剪刀 千锤百炼的剪刀

雕漆工艺 牡丹蔓草纹的红漆器

壶屋陶瓷 盛美酒的酒坛

砥部陶瓷 “来一碗吧”碗具

奈良墨 纯正的煤烟的颜色

南部铁器 做工考究的铁壶

半藤水瓮 巨型水瓮

木质家什 榉木大托盘

肥后镶嵌工艺 武士精魂的装饰品

薄木板卷曲器皿 树龄250年的便当盒

三春裱糊人偶 慰藉心灵的人偶

宫古岛的上等麻布 光泽透亮的苎麻织品

蓝胎工艺 竹编漆盘

若狭涂漆 自然素材的“拼贴画”

轮岛涂漆 茶叶罐的“秋虫吟”

后记

试读章节

五角枫编织的篮子

“木”和“风”组成了这个字——“枫”。

虽说它是能够随风飘舞的柔软的树木,但是用“树木”编织手工艺品,却是雪国人的绝活。

对于干农活、粗活的人来说,篮子、笸箩是不可或缺的农具,然而雪国却因风雪严寒而无法生产粗壮的竹子。在深山的杂木丛中,他们发现了五角枫的富有弹性的特质,经过坚持不懈地反复尝试,终于编织出了这种比竹篮牢固百倍的篮子。

用五角枫编织农具,自古以来是秋田县山民的冬季农活之一。出身角馆町农家的菅原昭二先生,据说15岁就开始编织农具,并沿村售卖了。他介绍道:

“以前啊,冬天就坐在地炕边,一边烧刨木屑取暖一边编织篮子。到了农闲季节就背出去卖,大簸箕换3斗米,中等簸箕换1斗5升米。”

上山找五角枫、劈成藤条,到篮子编织完成,昕有的工序与“地炕年代”几乎没有任何变化。风雪来临之前,进山砍伐树龄20~30年的修长的嫩木,嫩木的选择也有讲究,据说经过深山的风雪磨练、成长速度慢的树较好。菅原昭二先生说:“短短20年就很粗壮的树,其藤条容易折断,而且手感粗糙,不易编织。”

在五角枫的树干上打进楔子,经过多次劈开,形成数量众多的枫木藤条,这就是编织手提篮用的材料。劈的时候不可性急,想用刀一下子劈开是行不通的。

“弯曲的部分要顺其自然,应顺着五角枫本身的纹理劈。”

用菜刀和指尖将原木劈成两半,在此基础上再次劈开,如此多次反复,才能得到编织用的材料,这是一个将粗大的“原木”劈或细细的“藤条”的过程,其繁琐程度是非同寻常的。但是,“原木”能够成为“藤条”,却是雪国的暴风雪赋予的财富。

从凌晨4点一直劈到傍晚6点,得到的枫木藤条也只能编织3个中等大小的手提篮子。加上编织的时间,手工制作一个手提篮子要花费一天8小时。

生长于雪国的五角枫,年轮细密,木质坚韧而富有弹性。年轮的间距约为2~3毫米,自中间劈开即形成厚度1毫米的藤条。

脚趾牢牢夹住浸润的一端,双手则顺畅地劈拉出长为1米多的藤条。此时,脚成了娴熟的工具之一。

“如果是活的树,藤条稍加浸润便具有很好的弹性。如果是死的树,藤条色泽暗淡,也容易折断。”

浸润的枫木藤条干燥后,便能像家具一样长年使用,任凭挤压、敲打、抛扔都安然如故。

在菅原先生堆满木屑的工作间的角落里,我们偶然发现了一个旧篮子,据说是提手部分坏了,拿来返修的。

过去10年间,这个篮子曾伴随其主人每天往返于鱼市,但是依然弹力十足,底部四只角没有丝毫磨损,色泽呈米黄色,别有一番岁月的韵味。

农具,似乎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成长。

于是,我也决定买一只同样大小的。一问,才知道要先上山找来原木才行。编织这种篮子的藤条,来源于1~2米内无斜枝的五角枫,编织大篮子要求枫树2米内无斜枝。菅原先生说:“150株五角枫中,大约只有1株符合要求。”

看来,我只能耐心等待了。

鹿革手提袋

古语里有一句话,“钱袋的绳子要拉紧”。如今,带绳子的钱袋已经销声匿迹了,但是手提袋却依然是人们的珍爱之物。  日本人称手提袋为“合切袋”,即合一切琐碎之物于袋中之意,颇妙的名字,但出自哪位高人之口,已经不得而知了。

鹿革手提袋发挥“包”的特点,能随着所装物体的形状而自由变形,将之牢牢地包住,任何零碎物体皆能收纳其中,让使用的人称心如意。

手提袋轻巧,放人东西岳不会膨胀,消除了普通拎包的累赘感。虽然开口很大,但是一拎起来,开口便自然收缩,成为非常美观的手提袋,袋口的提绳也变成精致的装饰品。一根小小的提绳,起了“拎、收、饰”三种作用,可谓一举三得。鹿革结实不易破损,而且不显旧,提绳磨损可以自由更换。

因为鹿革手提袋具有以上优点,使用者一开始用,便会爱不释手。

印传技法中的熏制上色工艺,据说是东大寺的国宝之一。但是在奈良时代(710~794),印传技法还没有“印传”这个称呼。

鹿革耐火、耐水、透气性强,因此是一种优质的材料。在日本战国时代,熏制的鹿革曾被用于制怍铠甲、头盔,保护战场上的武将们,而他们的武器,就装在随身携带的鹿革袋子里。

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7),这种独特的熏制方法才在手工艺者之间传开,并有了“印传技法”这个名字。“印传”,顾名思义“印度传来”,但是否真实确凿,现在已无法考证了。或许,是因为印传工艺品极其昂贵,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独特的名字吧。

江户时代的消防队,队旗和兜帽均是鹿革缝制的。而对于江户末期、明治初期(1868~1912)的侠客来说,鹿革手提袋和烟袋是必不可少的佩戴品。

除印传工艺品外,日本的传统革制工艺均已销声匿迹了。

印传工艺分两种:稻草和松脂的烟熏上色的工艺、涂漆压印碎花的工艺。这两种工艺均为了提高鹿革的结实度。

烟熏的鹿革不招虫,而且不易长霉;涂漆的鹿革防水、防污,并不易被刮擦。通过这两种工艺,鹿革不仅会变得结实,而且显得更加美观——甲府市的专业手工艺者,保证了鹿革的上乘质量。

鹿皮经过鞣制后,在表面铺上镂花模具纸,在模具纸上涂上较硬的漆——这就是涂漆压印碎花工艺,如果将鹿革折成球面状,则光线反射,色泽雅丽。

山梨县甲府市的印传工艺品的印花图案,一般采用细密的江户碎花纹样式,这些碎花纹寓意吉祥,曾广受江户武士的喜爱。如凋零前的凄美的野樱花、绝不倒飞的蜻蜓、祈愿畦利的菖蒲等,均是古代男性钟爱的精致花纹。

涂漆印花看似柔弱、易剥落,实际上非常牢固。涂漆的质量上乘,紧紧粘在鹿革表面,保证牢固度的同时,增添了鹿革的色泽。一般的涂漆,使用时间久了,可能会出现褶皱、褪色,表面粘满黑乎乎的污垢。但是甲府市的印传工艺所使用的涂漆,随着时间的流逝,颜色愈发纯正,手感愈发润滑,会让您越来越爱不释军。

寒冬腊月的产物

据说,越前雁皮纸是能够“存活”千年的和纸。

在我们头脑中,一撕就破、一湿就透、一碰火就烧——这就是“纸”。已经习惯了普通纸张的我们,难以想象“纸”竟能如此长寿。

在日本中世纪,雁皮纸因其表面细滑、纸质上乘,曾被公卿大臣和武士阶层用于书写存档的公文。

雁皮纸不怕虫蛀,耐水性强。

据说,江户大火灾(1657)发生时,一些商人急中生智,将雁皮纸的账本和买卖字据扔到井里,这些重要凭证才幸免于难。  平安时代有一种名为“打云”的裱糊用纸,纸面上有精致的花纹,要造这种纸,需要一种特殊的方法——流滤造纸法。今立町的岩野平三郎先生,便是继承了这种造纸法的老前辈,他告诉我们,平安时代的裱糊纸便是越前和纸的前身。

福井县今立町大泷村,造纸作坊全部坐落在清澈的山涧两岸,这里自古以来是越前和纸的造纸村落。

这个村落,江户时代曾经是将军们的“御用造纸村”;明治维新时期是纸币加工地,这里制作的百元纸币一直沿用到昭和二十年代(1945~1954)。岩野平三郎先生介绍道:

“是越前地区的温和水质和刺骨严寒,造就了越前和纸独一无二的品质。”

越前地区是众所周知的雪国,降雪量大的年头,一晚上就能积雪1米。雪国的人们,冒着天寒地冻,坚持手工造纸,才有了越前和纸的坚韧和上乘品质。

准备纸浆阶段,首先烧开大锅煮烂树皮,再用水浸,将绢丝般的木纤维清冼干净,并除去杂顷,然后捣碎,掺人木芙蓉制成纸浆。

“这些工序不能马虎,否则就前功尽弃。”

准备纸浆的工作常由经验丰富的熟手完成,只有他们才能看出材料什么时候达到要求了。工作时,他们弓着圆圆的背,目不转睛地盯着指尖的原料。

昏暗的光线,透过高高的窗户射进滤纸作坊,滤纸工像皮影一般麻利地劳作。他们穿着长筒雨鞋,围着橡胶围裙,抡着袖子,一副干劲十足的样子,滤纸时发出很响的声音,仿佛海水撞击礁石一般。两名搭档的滤纸工抬着滤筛,就像跷跷板一样上下摇晃滤筛里的乳白色纸浆,并步调一致地将之抬上水面。

“电灯不能打开,否则无法掌握纸的厚度。”

滤纸工全凭双眼观察纸张厚度是否均匀,厚薄的差距只有在自然光照射下才能看出,而且是透过毛玻璃射进来的光。

双手冻僵时,用于取暖的工具仅有炭炉上的热水,此外作坊内没有任何暖气。

滤纸工一天能滤60~70张大纸。滤纸时需要一直站着,所以自古以来是女性干的活儿。在刺骨的冷水中,她们的双手被冻得通红,并微微地冒着热气。在常人看来,寒冬腊月双手浸泡在冷水中是无法想象的辛苦活儿,但作坊的女工们却强悍地说:

“我们习惯了这活儿了,一天不碰到和纸,双手反而会变得粗糙。”

今立町的女工们,就是凭着这样的干劲,凭着一双双勤劳细致的手,创造了越前和纸的特等品质。

P10-24

后记

最近一直伏案整理几年前的采访稿件,整理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当年采访工匠时的情景。

质朴无华的语言、意味深长的寓意、凹凸不平的工作台、闪着黑光的工具——所有这一切再次浮现在脑海中。朴素的作坊,是主人的纯朴人格的最真实写照。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工匠们极富表现力的双手。

纺、编、织、锯、敲、描、切、磨——年逾九旬的老人的皱巴巴的双手、捏握铁锤的粗壮手指、强健厚实的手掌,一双双平凡的手,一接触工艺品的素材,似乎马上变了样,变得异常灵活与优雅。

就是这些平凡的双手,创造并传承了日本的手工艺,经过长达千年时间的千锤百炼,才有了日本手工艺的今天。

在日本传统的手工艺品中,很多是从古代中国传来的。《日本的手工艺》能够在这些手工艺品的故乡中国出版,我们实在感到喜出望外。希望中国和日本共同的文化财富被广为知晓,并被后世的人们接受。

最后,深深地感谢大力支持本书出版的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李新立先生、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陈鸣华先生和好友王成海先生。

陆田幸枝大桥弘

2008年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