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书分古城年轮、闾巷屐痕、海天情愫、文采风流等四部分,生动记述诸如闽海关故地江夏堂、埭辽水库周凯遗迹、皇渡庵唐宣宗遗迹、鼓浪屿领事公馆遗存、祥店古村、五通古宅、沧江古厝、百家村史迹、普佑街情结、豪山祠堂与古塔、金柄古樟与古碑、刘海粟鹭岛印迹、卢戆章故里古庄、出洋通番古新垵、台湾邵氏祖地柑岭村等人文风情逸事,注重以新视角挖掘本土文化,从民众中、资料外发现被掩藏的历史,更重视历史文化的当代回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厦门闾里记忆/厦门文史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卢志明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书分古城年轮、闾巷屐痕、海天情愫、文采风流等四部分,生动记述诸如闽海关故地江夏堂、埭辽水库周凯遗迹、皇渡庵唐宣宗遗迹、鼓浪屿领事公馆遗存、祥店古村、五通古宅、沧江古厝、百家村史迹、普佑街情结、豪山祠堂与古塔、金柄古樟与古碑、刘海粟鹭岛印迹、卢戆章故里古庄、出洋通番古新垵、台湾邵氏祖地柑岭村等人文风情逸事,注重以新视角挖掘本土文化,从民众中、资料外发现被掩藏的历史,更重视历史文化的当代回响。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多年从事厦门本土历史地理人文的专题采访和报道,以亲访、亲见追溯厦门城市历史、人文发展轨迹,追寻厦门与台湾深厚亲情,探寻掩藏民间之闽南历史文化遗存,因整理结集成书。翻看图文并茂的书样,在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推开历史一扇扇沉重的宅门,走进一个个真实的霎那,古城年轮、阊巷屐痕、海天情愫、文采风流,四个篇章依次展开,移步换景,美轮美奂。 目录 序言 前言 古城年轮 漫步提督府后花园/1 闽海关故地江夏堂/4 埭辽水库的周凯遗迹/6 祥店古村走笔/9 重见天日的风动石/15 胡里山古炮台揭密/16 漳厦铁路承载百年梦想/21 皇渡庵的唐宣宗遗迹/26 探询鼓浪屿“领事馆”和“公馆”遗存/50 波光帆影忆当年/37 一曲绵延百年的长歌/42 一座连通四海的商桥/45 曾山:石奇林秀蕴人文/50 湖边水库“浮出”谜团/54 马銮浪涛绘诗章/59 许庄的最后一个新春/65 厦门古窑辉煌与失落/67 港城百年 穿越时空再现/71 闾巷屐痕 中山公园屐痕/75 探寻百家村掩藏的史迹/79 海渡传奇天一楼/84 中西合璧的红砖楼/88 普佑街:挥不去的情结/89 老街上追寻抗日遗迹/92 涛声遗韵美头社/95 闾巷深深有大观/98 五通古宅故事多/101 沧江古厝与“鲈鳗东舍”/103 走进“浯水流芳”的村庄/106 小嶝:掀起盖头见大观/109 五娘的故里在海沧/115 春风徜徉古驿道/116 都市边缘的嘉福古寨/119 豪山的祠堂与古塔/123 金柄的古樟与古碑/126 寻觅厦门土楼/128 海天情愫 厦台探源,从洪本部开始/134 鹭海滔滔连台郡/137 卢厝:洋风乡粹构华堂/140 鹦哥名楼建筑奇葩/145 一座老房子两代兴学人/148 台湾“茶叶大王”的诞生地/151 余氏小宗与塘边三楼/155 鼎美关帝连台南/157 厦门岛上的“金门”古炮/160 沧海横流陈门之雄/163 出洋通番古新垵/170 马巷窗东:洪晓春故里/174 “山顶头”的华侨创业史/178 大嶝岛上的“金门县”/185 同安朝元观/190 台湾邵氏的祖地柑岭村/195 文采风流 在老街品味人文魅力/200 时尚光影下的桥亭/205 盐溪街,飘逝的风流/208 探寻刘海粟的鹭岛印迹/211 淘洗人文星光的洪明章/215 五通“敬海境”不忘“好兄弟”/219 探访卢戆章故里古庄/223 世大夫第、大夫第/226 许厝:鲁藜故乡振文风/250 民居里的贞寿牌坊/254 古树青青古戏悠悠/258 尚武之乡丙洲的南音情结/245 石狮凤狮守护厦金两门/246 陈喜亭:宣勤海外扬文采/251 主要参考书目/255 后记/256 试读章节 埭辽古渡诉说历史遗迹 埭辽古渡在史书上不见记载,但却与原穆厝东埭港、钟宅湾、黄水桥古渡同等重要。因为,当时这一带与金门、泉州、漳州的水上交通十分发达,据一位林后村的老先生叙述,在此停靠的帆船,载重量可达三四百石,渡口附近还有一排店面,主要是“红料”店,所谓的“红料”就是砖瓦等建筑材料,还有轿行、旅店等。红料中有一种砖称为“雁字砖”或“油标砖”,当时厦门的一些毫宅都用它来做外墙的建筑材料,莲山头即存有一幢百年的红砖豪宅,厦门人又称这种楼为“红砖仔楼”。 我们转向高林的莲山头,见到了一栋历经沧桑的大红砖楼,曾经担任过生产队长的林九定先生说,这栋红砖楼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是当年村中一位往马六甲创业的华侨回乡来建造的,当时许多建造材料是从南洋运来的,船就停在与埭辽古渡相邻的五通古渡,然后再把材料转到村中。这栋百年历史的红砖楼,可谓历经劫难与沧桑,日本侵略者侵占厦门时曾经要放火烧这栋红砖楼,但是,并未能烧毁它,只是现在楼的西面仍留下当时被火焚烧的痕迹。东面有许多小孔和伤痕,老队长说,这是20世纪50年代两岸军事对峙时留下的炮痕。 我们进入大院,门庭上一副对联: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遒劲的书法,气派的门庭,仍然在叙述着昔日的辉煌。不过现在这栋老屋年久失修,已岌岌可危,不免让我们在观赏中留下些许忧虑。它的存在也许与埭辽水库一带都有着深远的渊源,因此,当地的民众也都希望能够多发现和保护埭辽水库一带的人文印记,让今后的埭辽公园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希望今后埭辽公园将给人们一个幽雅美丽、富有文化内涵的美景。 祥店古村走笔 她本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村落。面临鹭江之水,背负关刀山之翠,数百年的营建,使她有此恢宏的气度;鹭岛的灵秀,让她蕴育出代代人才;朱瓦红砖,浸透着百缘干情,飞檐翘角,阅尽了人间沧桑。2002年她是厦门岛内惟一的一处完整、原味的城市童年景观。 百年文脉情缘 “鹭门人海万浮萍,中有闲鸥聚三五……”沿鹭江上溯,这里原来是厦门的古渡口。至今仍留存着一个古老的闽南民居村落——祥店社。数十幢气势恢宏、古意盎然的闽南红砖大厝在这里矗立。祥店居民大多姓黄,据说黄氏先人因此地地形坐东向西,旁有溪流,面临大海,景色秀丽,便视为风水宝地,遂带族人迁此,至今已有数百年。 明清以来,黄氏族人纷纷漂洋过海,下南洋以求生存与发展,其中尤以菲律宾为最。至今祥店居民90%为侨属,是厦门岛内最重要的侨乡之一。黄氏族人在异邦筚路蓝缕,奋斗拼搏,而身在他乡,心系唐山,有所积累,便于故乡祖居地构筑家园。至今留存的这些闽南红砖大厝,其宅龄多在200年左右,最古老的近260年,最年轻的也有110多年。 祥店历来重视人文教育,人才辈出,如清代就有乾隆年间的奉政大夫黄尚瑾、黄爵业,清政府首任驻菲律宾宿务名誉领事黄妈元、光绪年间的奉政大夫黄潮卿等。黄潮卿尤其值得一提,此人素重情义、勇于任事,名扬禾山一带,民间流传“田头孙高声,祥店黄潮卿,坂尾王仔命,钟宅钟文景”,均为一时之选。光绪年间,法军侵扰我福建沿海,禾山倡办团练,成立保董公会,黄潮卿被推举为总董。鸦片战争后,厦门鸦片之祸愈演愈烈,宣统二年(1910年),禾山设立去毒分社,1914年,再设禁烟分局,思明县知事钮承藩复以黄瀚、黄必成(字潮卿)长之,实行拿犯科罚,整隶烟禁。 在祥店,有一独特的人文景观——祥店姐仔。当时黄姓族亲成家后大多携眷往南洋创业经商,留下侧室或婢女看守家业,即便年老从海外落叶归根,返乡养老,家中照旧由姐仔主事。据说当年要是说某人是姐仔生的,就会被人打嘴巴惩戒,足见姐仔在祥店社会地位的微妙。由于近代文明较早进了这个古村,祥店较早摆脱了封闭与保守的惯性,观念较为开放与明达。清末民初,从私塾学堂、祥店女学,到后来的男女兼收,直至筹资创办祥店小学,当时的祥店“家长”黄土衡功不可没,开了禾山办学之先河。生于光绪年间的黄萃庭在南洋学医回国,于祥店开办医药局,以西医著称,他倡导乡民定期消毒村社周围环境,在社边厕所倒入汽油,消灭滋生蚊虫。而位于古厝群中的医药局那座古洋风格的拱形大门似乎仍在诉说着厦门乡村社会变迁的一幕。 凝固历史记忆 祥店古厝老墙上斑驳的旧痕,依稀地记录着这一幕幕厦门近代史的风云际会。祥店古村有历尽沧桑的身躯,诉说着“一砖一瓦、恒念物力维艰”。房檐下宽近一米、长逾6米的石条,当年从泉州车载水运而来;直径约50毫米长逾10米的巨杉,则从南洋载来。木工、石工、泥水匠各施其艺,为一幢房屋要劳作数年;每幢房屋落成连同家具制作,要三至五年才能竣工。有专家指出,祥店村的红砖民居建筑群,在厦门岛上早已是绝品之作。因为从20世纪初以来,民居已被工效快的新建筑、新工艺取代,因而现存的红砖古厝,极富文化艺术价值,有识之士备加珍爱。在金门的红砖大厝组成的民俗文化村,其规模、气势远不能与祥店相比,祥店古民居群宏大的规模、原汁原味的遗存正是闽台文化同源的有力见证。 更能令祥店村引以为豪的是,自建村之始,祥店村的黄氏族长,都要对每幢房屋的用地位置进行规划,使建筑群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在此基础上各家装饰自主、、繁简自度,尽管全村各房屋面积不一、竣工时间不一,却有如成片同时构建,总体风格和谐。此外,黄氏先人还充分考虑到村落防盗防匪的功能需要,特意在村庄两角配套构筑了两栋更楼,居高临下,夜间专人守望巡更,加上社里1930年即通电装有路灯,巷道尽头设有隘门,构成了牢固的防护体系。闽南村社的优良传统——守望相助,于此展示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村内有学堂、药局、戏台、祖祠、寺庙;巷廊相通有序,且设有巷门、隘门,均标志着这些先民公义精神和选地、规划、美化等方面的智慧。对村落的探访,可以追寻到先民们辛勤劳作的遗迹和安居乐业的意趣,和平生活的理想。P8-P12 序言 历史透过城市建筑形态,发出了巨大的回响,诉说着变迁与衍生,那一圈又一圈荡起的涟漪,就像记忆的年轮深犁在城市的脸庞上,勾勒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前生与今世。我们浏览不同年代的建筑,有如翻看城市匆匆走远而又来不及褪下背景布幕的活剧一样,不经意间探视了我们居住的城市曾经上演的剧情,找到了我们居住的城市发展的脉络,梳理了我们祖辈拓疆辟土的路径,连贯了先民们约定俗成的市井文化。 《厦门日报》是一份与这座美丽的港城共同成长的主流报纸,她始终胸怀着关注厦门,服务厦门的理想宗旨。当厦门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与所有历经旧城改造的城市一样,必须面对如何让展现城市人文血脉的形态标本一一历史风貌建筑得到妥善保护并发挥功用时,《厦门日报》站出来了,她及时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整合刊发,策划组织了政府与市民的座谈活动,有效地沟通了上下关系,形成最好保护利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共识与行动。 其实,更多的时候,新闻媒体是一座桥,一头连着市民,一头连着政府。百姓想说的,政府想做的,通过这条特殊的管道上传下达,可以很快取得认识一致的效果。 都说“种子在适温的土壤里萌芽,策划在碰撞中闪现火花”。一个好的新闻策划是新闻人梦寐以求的。在我们幸运的背后是执著的精神——始终做读者最亲近的朋友——想他们所想,说他们所说。 这个策划的执行团队——《厦门日报》周刊部的编辑们个个是业务的好把式,卢志明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个部组建时我出任主任,“讲述老房子的故事”选题确定后,我指定卢志明参与,实事求是的说,那时的他并没有特别显露在乡土民俗的采编专长,但是我明确要求他应该从这方面突破,甚至提出他应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事隔多年,现在想来,当时的选择也不是“拍脑袋”的,一来在平常的接触中,知道他对厦门民俗民风收集的爱好;二来当时他没有找准自己业务主攻方向,在以前的部门一直不受重用。只要我们给予阵地指明目标,他会把握机会,努力表现的。我的话他是有听进去的,从此也非常的“吃志”,交办的任务全力去做。我不时的给他加油鼓劲,出主意提建议,也把交给他的阵地由专栏扩大到专题直至专版,给了他潜心收集研究乡土素材的机会时间和交流平台。 谈论起《厦门日报》2001年期间特别策划的关注社会民生话题的“讲述老房子的故事”系列报道活动,同行和读者至今津津有味。在我看来,这次策划不仅引发了冰点问题成热门话题,更重要的是引领社会形成一种观念,那就是城市居住文明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每一座古建筑其实都是城市生命进程中的一个节点,揭示着居住群落对城市的一种慎终追远的契机。 在一次世界建筑师的学术会议上,与会发言者同时提到中国的旧城改造模式。专家认为,“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同时,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破坏”。他们指的“破坏”就是成片推倒的旧城改造。建筑专家指出,建筑是石头书写的历史,人们谈到保护历史风貌建筑,喜欢算经济账,认为这是花钱不讨好的事,“其实,它们产出的效益往往高于地产商算盘里的数字”。厦门一位知名作家曾举了上海那座小小的城隍庙为例,说明它“造就了一个繁华的世界,活跃的商贸循环至今仍在围绕着它不断地做大”,推动城市旅游资源的增值。 城市规划难就难在如何达到一种发展与保护的协调。厦门市副市长潘世建在《厦门日报》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用“挑担子”做了形象比喻:一头是做大城市经济总量,一头是传承城市人文血脉,如果没有找到平衡点,城市经营的路子免不了磕磕碰碰。他还提醒在座的政府部门官员,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保护老房子的意义超越了它的实用价值。如果历史动不动就被推土机整页整页地推翻消失,巨大的浪费不说,城市看不到自己历史的传承和发展轨迹,永远都在浮动没有根基。顺着这个说法,保护老房子就是保护我们居住的环境,保证城市有序的发展。 一座老房子的拆倒,就是带走一段历史,就是封堵一道时间隧道的源头,我们不能让开发商的利益驱动割断人类历史的脐带。可喜可贺,胡锦涛总书记提倡的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人们重新发现智慧,重新认识生态,重新发现相处,重新认识取舍,城市经营回归文明构建本意,回归城市发展溯源。 《厦门文史丛书》编委会把卢志明采访撰写的《厦门闾里记忆》编列其中,慧眼独具,功德无量。翻看图文并茂的书样,在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我仿佛推开历史一扇扇沉重的宅门,走进一个个真实的霎那,古城年轮、阊巷屐痕、海天情愫、文采风流,四个篇章依次展开,移步换景,美轮美奂。掩卷遐思,我完成了参与古城辉煌岁月的欢愉,体味了先民筚路蓝缕的辛苦,感悟了造屋推时算秒的用心,窥视了族亲年节礼数的奥秘,明白了两岸五缘六求的真切。 就像登上华山天险下来站在回心石下,再回首翘望那干尺险峰,连自己都无法想象是怎样爬过来的一样,卢志明手捧自己的书稿一定感慨良多,但是他一定记起这座岛城给予的厚爱,一定记得挫折失败给予的磨练,一定感谢厦门日报社同仁给予的鼓励,一定感念亲朋好友给予的关心。 斯大林说,伟大的目标能造就非凡的人才。我想,他是以学术成果回报了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 江曙曜 2008年1月15日 后记 厦门自明洪武十五年建城,就一直浸润在海洋气息之中。清道光年间,兴泉永道周凯总纂《厦门志》即指出:厦门东抗台澎,南连百粤,人烟辐凑,梯航云集,是为东南第一大都会。况且海道通大洋,自古厦门人喜为弄潮儿,过台湾,下南洋,“贫者为佣,搏升斗自给;富者挟资贩海,得捆载而归。”辟为通商口岸后,此风尤甚。数百年来,中华文化由此向海外传播,西洋文化随波涛在此交汇,使得这座港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记忆,这其中有辉煌,有喜悦,有坎坷,有酸楚……这些记忆就掩藏在古城老屋,掩藏在闾里街市,掩藏在岁月深处……形成了本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为厦门日报专刊的编辑、记者,几年来一直从事着本土地理人文的专题报道,与历史研究不同的是,新闻工作更注重从新的视角中挖掘最受多数人关注的本土文化,从民众中,从资料外发现被掩藏的历史人文,更重视历史文化的当代回响,让人们轻松地感知生动真实的历史文化。书中每个篇章,每个发现,每个追溯都是亲历现场的采写,有的则是几番深入调查的展获。 今春适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厦门市委员会编辑厦门文史丛书,主编洪卜仁先生一再鼓励,给予指导。因此,从近几年来本人采写的相关专题中选其精粹,融入新成分,进行重新撰写而成。敢不揣卑陋,奉付梨枣。本书的编撰可追溯到2002年3月,当时厦门日报周刊推出“讲述老房子的故事”系列。总编辑李泉佃先生当时即指出:厦门日报应关注厦门的文脉,厦门的历史。 时任周刊部主任,现任厦门日报副总编江曙曜先生撰写的“公开的稿签”中更畅言:“为厦门留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进步的轨迹,让厦门成为有故事的城市,这是家园的幸事,儿孙的福祉。” 在此要深深感谢日报总编李泉佃,深深感谢江曙曜副总编在百忙中为书作序,深深感谢洪卜仁先生不弃细流,多次为本书修改校正史实,深深感谢厦门日报周刊历任领导的支持,尤其要感谢:厦门市政协“厦门文化从书编委会”的指导与支持。 取善辅仁,皆资朋友。几年来,同仁郑宪、友人白桦、李世平、林剑影等一直为留住这些历史记忆怀着热情参与到其中,殊为难能可贵。多位文友参与了采写,其中吴慧颖、许丹加入本书的编辑,李文轩、杜小霞、沈冬丽、董祝梅、陈凌、高浔、李玉玲、许立秋、颜有能、郑春萌、郭彩蓉、刘琴、书村、沈毅玲、叶龙杰、黄熙雯、向雯、侯功挺、陈瑶、罗维维、李斯蕻等都曾相濡以沫,深入闾里,用脚撰文。而张再勇、吴鹤立、林静灿、张晓良、黄颂华、黄天赐、林庆明、黄伟生、曾波、陈珍铃、陈和杰、卢合浦、廖艺聪、张亚狮等诸多读友都曾提供极有价值的线索,在此深表谢忱。 厦门这座港城的历史人文可以远追盛唐,人文积累的丰厚,我们对闾里记忆的搜寻也还很有限,仓促成书疏漏难免,还有望方家指正。随着时间的延伸,将有更多的记忆等着你我共同发掘,为厦门历史文化共同来积累。 卢志明 于2008年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