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丽的小说作品《回望青春》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展现了激情澎湃的青春岁月和特定禁锢的军纪下,一群军中男女丰盈的心灵世界。本书中所收录的这几部中篇小说,以讲述军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地展示了当下部队官兵真实的生活状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回望青春/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文清丽 |
出版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清丽的小说作品《回望青春》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展现了激情澎湃的青春岁月和特定禁锢的军纪下,一群军中男女丰盈的心灵世界。本书中所收录的这几部中篇小说,以讲述军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地展示了当下部队官兵真实的生活状态。 内容推荐 《回望青春》是军旅青年作家文清丽近年来发表的以军事题材为主的中短篇小说合集,共收作品lO篇。这些作品大多都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转载。全书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展现了激情澎湃的青春岁月和特定禁锢的军纪下,一群军中男女丰盈的心灵世界。《长相忆》中为了爱只身走高原,军校4年与恋人装作陌生人的女学员马景然,《回望青春》中女军官田小童与志愿兵恋爱的内心纠结,《到省城看<西厢记>》的小女兵,在处处碰壁中进一步接触到社会现实的复杂和多元性,促使“我”重新认识爱情、人生、军营生活,小说的结尾又一次使读者为之震撼:在后来的不经意的相遇中解开了谜——郑扬为什么不与“我”同看《西厢记》,为什么不做“张生”。身份、性格迥然不同的女兵摇曳生姿,无疑是军营特境下孕育的云蒸霞蔚的情感图景。 目录 静静的顿河 我爱桃花 去省城看《西厢记》 暗夜芳香 长相忆 回望青春 落尽梨花月又西 编后 试读章节 静静的顿河 列兵田小童探亲回来后,变了个人,话少了,腿脚却一天比一天勤快,人呢,也一天天地爱打扮起来,即使穿一身跟别人没两样的绿军装,也要在胸前的三角里,隐隐透出那么一点点明黄和绯红来。班长多次表扬,田小童并不忘形,上完三班倒的工作,一如故我地为大家打水扫地抹桌椅。大家猜测可能是回家后父母教导的作用。让女兵们奇怪的是,田小童外出却越来越频繁,一周一个班只能外出两个人,这有明确规定,成了老兵的田小童当然也应当清楚,可是每到周末,她还是要请假去县城。班长当然不能因为田小童成了女雷锋,而放任她,就一口拒绝。而且还让众女兵密切注意田小童的动向,千万不能让其走到一条跟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条令不一致的道路上去。 部队驻守在前不见村后不着店的荒滩上,庄稼都很少看到。不能去县城的田小童,就可着劲儿缠着外出的女兵,不厌其烦地让给她捎本书。因为每次都是同一本书,不长时间,食品厂女兵都知道田小童想买一本书,那本书还是外国小说,叫《静静的顿河》。田小童问过所有的女兵,大家都没有读过,田小童就很得意地说,那是一本前苏联小说,获过诺贝尔文学奖,讲的是一个叫葛利高里的青年和一个叫婀克西妮亚的女人的爱情故事。众女兵的反应并没有像田小童预期的那样强烈,而是淡然地看了她一眼,好像在说这与你一个做方便面的战士有什么关系。一个来自上海的女兵阴阳怪气地说,中国的书还看不懂,就想看外国的,能看懂不?说完,咯咯笑着整理内务了。 田小童到县城的书店去过无数次,每次她都要重复两遍书名,烫了发的营业员就会说,什么什么?顿河,没听说过。我只听过长江、黄河,还不知道有条什么河叫顿河。一本讲河流的书,有什么看头,还不如看电视剧过瘾。后来田小童去得多了,营业员一看见不等她开口就说,兵妹子,你要的那个什么河,没货。 田小童想买一本爱情小说的事,不长时间,班长就知道了。下士班长坐在班里唯一的写字台前,眼睛盯着优秀班集体的流动红旗,慢腾腾地说年纪小小的,看什么爱情小说,知不知道女兵当兵期间不准谈恋爱?! 田小童笔直地坐到班长对面的小马扎上,毕恭毕敬地说,班长,我保证当兵三年不跟男兵谈恋爱。再说那本书不是爱情小说,是军事小说,讲的是一个叫葛利高里的战士成长的故事,里面有大量的战斗场面,非常波澜壮阔。班长的眼睛这才移开流动红旗,盯着田小童说,可你给大家说这书是讲爱情的。 田小童把黄色的帆布马扎迅速提起,往班长跟前走了小半步,啪地放下,然后坐下来,双手平整地搁在膝盖上说,班长,这书得过斯大林文学奖,还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斯大林奖是国家奖,诺贝尔奖可是世界奖,光讲爱情故事肯定得不了世界奖,班长,你指定知道。 班长笑了,一双本来就小的眼睛马上眯成了一条毛茸茸的虚线。她说,我当然知道了,世界名著嘛。 田小童伸出大拇指,说,班长,你不愧是老大,知道这本书的价值。 班长的身板弯了弯,头歪了歪,亲切地望着田小童:这么说你做好人好事的动力就来自这本世界名著? 田小童像小鸡吃米样地点头,班长站了起来,拍拍她的肩膀,背着双手在摆了四张上下铺的宿舍走廊里走了两个来回,说,好,下周日你可以去县城看看。书买到了给大家讲讲,葛利高里这个钢铁战士是如何从一名青年农民成为战斗英雄的。搞不好这个故事比上两堂政治教育课效果还管用,要不怎么说优秀的作品可以鼓舞人的斗志。 让班长失望的是,田小童还是没有买到那本叫《静静的顿河》的书。 P1-2 序言 鲁院何以成为“作家的摇篮,文学的殿堂”? (代序) 白描 鲁院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着。作为鲁院一名工作人员,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学员们“来了,去了;去了,来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拨又一拨。时光像沙漏一样,我的年华在他们身上流淌而去。我思索过如此存在的意义,有时也发出质疑。但最终明白,我属于他们。他们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生命体验,拓展了我的价值疆域。我把心交给他们,愿意把灵魂敞露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呼吸牵动着我的心率,他们对你寄予期望,你同时也把期望寄予他们。他们会让你感到惊喜、骄傲,当然你也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样想后,即刻释然,不再为个人计划中的某些事情在他们身上延宕或者放弃懊丧。而一切付出也是有回报的,我的人生行囊里,装进了他们的礼物,是从别处不可能得到的礼物,那就是师生的感情。每当他们即将离去,每当与离去的他们重逢的时候,来自于他们的那份滚烫的对母校和老师的感念之情,让这个世界都变得温暖了。”“我知道我不属于他们。他们属于蓝天,属于大海,他们将驰骋于无边的草原和广袤的山川大地,他们属于未来。我呢,仍将像枚陀螺一样,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兜圈子。还有生命的规律,大路在他们面前一直延伸,看不到尽头,因为他们年轻;而我,已经看清了前面的景观,因为我不再年轻。我只能陪伴他们同行一段,而后,路就由他们自己走了。但是,我仍要为他们祝福,我的祝福直达永远。” 这里写的是我的真实感情,也是我对自己的交代。 我们是以个体的身份定位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学员眼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官名,那就是“鲁院”。我们出现在学员面前,代表的是鲁院的形象,同时,我们还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联系着学员与党和政府。鲁院工作无小事,高研班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培训班的工作都无小事,从教学,到管理,到服务,从院长、老师,到做饭的大师傅、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是一个整体结构上的链条,这个链条正常出色运转,学员不光会给我们打高分,还会感恩党和政府,相反,哪个环节出问题,不光会影响到学员对鲁院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我们举办的“80后”作家班、网络作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都印证了这一点。 每一届高研班,每一个培训班,我们都精心设计安排课程,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但我常常在问这样一个问题,鲁院教学灵魂性的东西是什么?学员们的期待与我们的给予能否统一?我们将把他们送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客观讲,学员们更多想的是得到知识和信息,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这些方面,我们基本上满足了学员的要求,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更不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灵魂性的工作是丰富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夯实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建设,这就是人格建设,是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工作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当然,不是生硬地灌输,而要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我们安排的国情与时政课程,请有关领导和各方面专家来校讲授,不是高台教化,而是客观介绍情况,交流认识和看法,学员们很容易接受,他们过去习惯站在本地区、本民族立场,站在个人立场看待问题,现在却能站在全局,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来理解我们的国情、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们的大文化课和文学课,通过对文化视野的拓展,对文学艺术普遍性规律和主流经典作品意义的分析介绍,让学员们自然建立价值评判标准,自觉走向主流文化、主流文学。要引导学员走正经路,做正派人,写正道作品;面对文学事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最好还有大手笔;起码要建立起四个基本意识:大众意识、祖国意识、使命意识、经典意识。——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学员的最主要的东西。如果只传递给学员知识和信息,只教会他们技巧和方法,那只能培养出写手,而培养不出伟大的作家。 鲁院历史上出现三个辉煌时期: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20世纪80年代、21世纪高研班,也就是现在。2()()7年底,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拍摄“鲁七”片子时,很多人认为鲁院的辉煌已经到了顶点,觉得高研班往下非常难办了,可是一直到今天,这种非常好的势头还在延续着。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再创辉煌。“传承、创造、担当、超越”,鲁院的校训,应该是激励我们每位学员不断前行的动力,也应该成为不断激励鲁院每位工作人员不断前行的动力。 欣闻以鲁二期为重点出版鲁院“恰同学芳华”丛书,这是件好事,这套丛书除集结了鲁二期学员的作品外,也涵盖了一些其他班级学员,可一窥概貌。这个班的学员们大多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学员们也都比较成熟,许多学员今天已走上了各省市文联作协系统的领导岗位,创作上的成就也颇丰。在他们班进院十周年、鲁院二十期之际,出版这套丛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将曾总结鲁院工作的文章,摘要修改,代为序。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后记 不知不觉,从鲁院结业,已经十年,回首往事,这十年间,又有众多的学弟学妹从这里辗转走了出去。经常会在不同场合见到这些孜孜以求的学子们,大家挚手道来,杯盏交错、文脉暗通,倍感亲切。我们这班常被人们谑称为“黄埔二期”。这二期冠以高编班,大多男女都是从事主编和编辑工作的。通常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众多的青年才俊。文坛新星几乎都是从这些人的慧眼中跃上文坛的。然而这些玉尺量才的人物中也不乏吟风弄月、硬语盘空、出将入相,怀有不羁之才的各路神仙。今天,这些慧业文人大多已执掌了各地的文坛大印,并在创作上春华秋买,多有斩获。回望朝花夕拾,少长成集、剑胆琴心、风骨峭峻、仁义君子、不栉进士都花开花落,触景伤情,喟然长叹。 今天的鲁院已迁至富丽堂皇的文学馆院内,经常会与巴金、茅盾及郭老曹老等作家的塑像耳鬓厮磨,熏染贯通文气。在这里,他们听了莫言与库切的演讲,在这里,他们常能近水楼台聆闻到各路艺文大师的教诲。且蓉花开放之际,宿舍窗明几亮、宽敞舒适。这里已成酝酿发酵李白斗酒十千,李清照品竹弹丝之地。 而我们那时,则蛰居在南八里庄城乡结合处一隅,在方寸之地的校园内,探星望月,穷源溯流,河海不择细泉。这里,我们听了音乐、我们习了军事、我们走进了现代派的美术空间。我们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电影与话剧。我们吹过牛,喝过酒,吃了一串又一串的羊肉串,周围的湘菜馆、老五饺子馆及远一点的骨头庄和涮肉坊都让我们扫荡遍了。我们柔情四溢,我们苦辣酸甜交织于胸。 相对于鲁十二期少数民族班在国庆大典时登上天安门观礼的荣幸,我们则赶上了非典,囚禁于院墙之内,困而学之。至今,那戴着口罩的合影仍让我们记忆犹新。由此,我们成了鲁院最长一期的培训班,前后整整待了一年。这一年中山高水长,流水落花,皆成遗音袅袅。 当非典过后,四方散仙再次聚拢而来,迎堂开课,有些人事已非,物转星移,人去人来,流年似水。 出了这寸地尺天的校园,我们各奔东西,各创新业,各执春秋,蚕头燕尾、笔花四溅。常闻君住长江头,画龙点睛入,又探花落长江尾,纸落云烟出。也有几多知己在对景挂画中小聚畅想。其间却不知不觉中得知张新芝老大姐已患骨癌溘然离去,让人怅然。张新芝仅是《诗刊》一普通的行政工作人员,患病退休后仅三月就故去了。生前记得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她硬掏出500块钱要请大家客,虽未领受,但这份情让人难忘。 这套丛书适值我们鲁二期十周年纪念日编出,其尺长寸短、含英咀华,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编时,人事代谢红孩、曹雷帮助联系,刘俊帮助组稿并倾心旁求俊彦。也衔各路学友贤集奉文;在此特感谢白描院长为丛书作序并题字;最后要特别感谢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和敦煌文艺出版社鼎力相助,促成此套丛书出版。在以鲁二期学员为重点的龙章风姿外,也吸呐了其他班期学员的金石之声,甚至还包括老鲁院的学员王成林的佳作,有些未能单独结集的同学,已单篇收在另集《恰同学芳华》中。令我们颇感自豪的是莫言、王安忆、刘恒、余华、迟子建、刘震云、陈世旭、毕淑敏、严歌苓、虹影、王刚等也都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我们是这些前辈的延续,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足印。 王童 写于癸巳年已未月戊寅日子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