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籁诗禅(八指头陀韵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伍国庆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九八四年,岳麓书社率先出版了《八指头陀诗文集》,引起海内外的注意。其后,八指头陀的诗选,时有出版。笔者曾在岳麓书社服务有年,也曾搜集研究有关这位怪杰的点点滴滴。退休后,对所获素材一一品味、生发,用五年时间,三易其稿,写成此篇。鉴于八指头陀是以诗名世的,因此,笔者以诗歌为切入点,将八指头陀摆在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的位置上,置于湖湘诗坛诗人辈出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中,来捕捉他的一言一行。而湖湘诗派的领军人物王湘绮、邓弥之对八指头陀的影响则随处可见。邓弥之“每吟一句,必绕室百转”的苦吟精神,影响了他一辈子。笔者严格遵循按时序叙事的原则,坚持白描,不事铺张,但求平朴,要而不繁。

内容推荐

三湘多诗禅。远而显者,当推唐代齐己。齐己,益阳人,俗姓胡,名得生,出家后住衡岳东林,自号衡岳沙门。《全唐诗》存其诗达十卷。近而显者更多,如长沙麓山寺的释芳圃,即世称笠云长老者,工诗善书,名重东南,有《听香禅室诗集》。又如沅江景星寺的释永光,即世称憨头陀者。其诗作散见于文人笔记,而其诗集则因战乱,至今未能访得。八指头陀虽后出,但光芒四射,力盖前贤,诗界誉其诗“有云霞色,无烟火气”,称之为天籁诗禅。其一生行状,诡谲离奇,深妙莫测,世人目为“神话人物”。诗集颇多,早期为《嚼梅吟》,曾耸动一时。后又有陈伯严所编他的诗集五卷,叶德辉所编续集五卷,陈诗编的《白梅诗集》一卷,以及稍后杨度为他编的诗集。王湘绮先生为之作序,一序刚出,而八指头陀的诗境猛进,让王湘绮先生惊叹不已,不得不再序,以使对他的评价更为恰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统文化备受关注。出版八指头陀诗文,被列入议事日程。一九八四年,岳麓书社率先出版了《八指头陀诗文集》,引起海内外的注意。其后,八指头陀的诗选,时有出版。但反映他一生行状的文学传记却少见,即使有一两种,也语焉不详,未能勾勒出他的精神风貌。笔者曾在岳麓书社服务有年,也曾搜集研究有关这位怪杰的点点滴滴,但因编务繁杂,始终未能成编。及至一九九五年退休后,才得以有宽裕的时日,对所获素材一一品味、生发,用五年时间,三易其稿,写成此篇。鉴于八指头陀是以诗名世的,因此,笔者以诗歌为切入点,将八指头陀摆在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的位置上,置于湖湘诗坛诗人辈出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中,来捕捉他的一言一行。而湖湘诗派的领军人物王湘绮、邓弥之对八指头陀的影响则随处可见。邓弥之“每吟一句,必绕室百转”的苦吟精神,影响了他一辈子。笔者本着无一事无来历和文章不做半句空的信条,严格遵循按时序叙事的原则,坚持白描,不事铺张,但求平朴,要而不繁。行文之际,笔端常带感情,难以自制。凡涉及佛门掌故、专用禅语,多所考订。书中人物,大都实有其人。成篇之后,又再三删削,由二十七万字,到成篇的二十二万字,笔者想的是,不靡费读书人的宝贵时光。

目录

一 木叶坳

二 拜观音求子

三 接生婆临门

四 周云帆茶馆谈时局

五 梦兰而生

六 福馀童年片羽

七 慈母走了

八 死别生离

九 拜周云帆为师

十 攻读《论语》

十一 家严又驾鹤归西

十二 “少孤为客早”

十三 周云帆爱才惜孤

十四 “这餐煳饭吃得不冤”

十五 晴天霹雳

十六 周嫂视同己出

十七 睹桃而悟

十八 法华寺出家

十九 冒雪谒衡岳

二○ 默公传道

二一 岐山仁瑞寺充苦行僧

二二 诗、禅之争

二三 岳阳楼敬安得句

二四 “诗乃禅理的最佳载体”

二五 参悟干矢橛禅

二六 郭菊荪茶园说诗

二七 南岳行

二八 唐诗引路

二九 祝融观日

三○ 满载而归

三一 《祝发示弟》诗喷射而出

三二 麓山寺访笠云长老

三三 续成“洞庭波送一僧来”

三四 “他年同看鹤飞来”

三五 “大小两寄禅

三六 拜别本师东林和尚

三七 泣别舅氏

三八 黄鹤楼抒怀

三九 亲历枫桥夜泊

四○ 病中精一来访

四一 “我要吟成佛”

四二 吊精一上人

四三 咏梅诗广为传诵

四四 “融入“四明诗社”

四五 “花下一壶酒”

四六 悼梅坡上人

四七 燃指供佛

四八 两位思乡客

四九 与秋林老宿唱和

五○ 致开慧禅伯书简

五一 诗赠孝子黄子贲

五二 红叶诗风波

五三 普陀吟

五四 嚼梅情结

五五 八指头陀自叙

五六 “梦魂犹自在潇湘”

五七 开慧禅伯为《嚼梅吟》壮行

五八  他的诗带云霞色,无烟火气”

五九 留连雪窦

六○ 巧遇王湘绮

六一 芏祭酒不信有此奇僧

六二 曹娥江怀古

六三 故人零落

六四 “飘然鹤发久忘机”

六五 哭徐酡仙

六六 “陨涕望长沙”

六七 欲往前方抗敌

六八 回湘之旅

六九 师事王湘绮

七○ 王祭酒认罚一桌酒菜

七一 术叶坳重逢陈梅根

七二 上林寺诗人盛会

七三 夜话王门三怪

七四 碧浪湖诗踪

七五 会见心仪已久的白香翁

七六 湖湘诗坛双璧

七七 加入碧湖诗社

七八 展期的重阳诗会

七九 南京晤子成弟

八○ 赤松之约

八一 湘绮劝其勿涉诉讼

八二 衡岳追梦

八三 重修比丘十戒

八四 磨镜重良箴

八五 湘绮为敬安诗集作序

八六 “忽得秦中一纸书”

八七 “朝闻倘可遂,夕死复何悲”

八八 九疑之胜,湘绮占尽先机

八九 风雪夜归人

九○ 山行遇野道人有感

九一 伯严称《山行》非凡品

九二 喜得重序

九三 名刹争延敬安师

九四 入住大罗汉寺

九五 与邓白香联袂赴白下诗会

九六 “月明吹笛吊湘灵”

九七 松散的神仙会

九八 天童追影

九九 大罗汉寺接启法会上的法语

一○○ 广结善缘

一○一 麓山寺修法华三昧

一○二 岐山坐禅二十七日

一○三 敬安兴寺,湘绮陪着忙

一○四 “迦叶、阿难,都被打过”

一○五 又捅上封寺这个马蜂窝

一○六 结缘吴大潋

一○七 一王祭酒戏赠八指头陀诗

一○八 推敲之说的再推敲

一○九 “这小日本也太不讲理了”

一一○ 邓白香噩耗传来

一一一 祈雨

一一二 甲午吴大徵败绩之憾

一一三 与了上人弟子来访

一一四 入住密印寺

一一五 与龙阳易氏父子订交

一一六 三影和尚

一一七 密印寺结夏

一一八 茶洞、磨刀涧探幽

一一九 芙蓉山里说哭庵

一二○ “敬安诗中可谓有鬼了”

一二一 《咏白梅》堪称界碑之作

一二二 梅的因缘

一二三 叶德辉为敬安编续集并序之

一二四 陈师曾赠《桐院感旧图》

一二五 为本师续成诗歌二首

一二六 访牛庄之役受伤者

一二七 叶吏部为他的白梅诗拍案叫绝

一二八 又添新绰号:白梅和尚

一二九 王门三匠一头陀

一三○ 入住上林寺示众诗

一三一 程颂万推“人间舂似海”为群诗之冠

一三二 “抚膺家国逼灯前”

一三三 天童之请

一三四 追思周孺人

一三五 泉石云霞作点心

一三六 “你的白梅诗已令洛阳纸贵”

一三七 郑文焯称敬安“为梅花别开一径”

一三八 “咏梅得此观止矣”

一三九 甲辰诗草

一四○ 筹办僧学

一四一 陈诗为刻《自梅诗卷》

一四二 秃禅殉道

一四三 “秃黎狡诈”风波

一四四 开讲《禅林宝训》

一四五 海上重逢宝觉居士

一四六 题咏《黔南探矿图》

一四七 哭子成

一四八 哀江北水灾

一四九 鹤诔

一五○ 听枯木长老弹琴

一五一 为赵仲青自选诗集作序

一五二 哀松风长老

一五三 逸梧为《吴中游草》题咏

一五四 访黄自元编修

一五五 戏赠叶焕彬

一五六 顺鼎、敬安普陀斗诗成平局

一五七 出任四明僧教育会会长

一五八 晚年犹学孟东野

一五九 伯严评《梦洞庭》为不朽

一六○ 寿藏定于玲珑岩

一六一 “传心一明月,埋骨万梅花”

一六二 喜陈师曾学成归国

一六三 “似洒天人泪,如伤佛祖心”

一六四 六十大寿

一六五 与白道人笑谈天下兴亡事

一六六 致宝觉居士书竟成遗书

一六七 法源寺闻乌鸣有感

一六八 “和尚的禅带去没有?”

一六九 杜关无礼

一七○ 圆寂法源寺

一七一 以花为因缘,以花为庄严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木叶坳

木叶坳是个秀美的小山村。

到过这里的人赞道:简直是一幅山水画。

那村子三面被山拥抱着。开阔处是一片稻田,与山坳外的世界连通。条蜿蜒曲折的小河流淌其中,像是那山的腰带,从仙境飘落到人间。当晨曦来临,微风吹拂的时光,山林波光粼粼,像绿色的海浪,雨天,山潆漾的或隐或现,云缠雾绕。

山坳的人敬畏着山,又依偎着山。文人墨客总说山色宜人,可山坳里的人明白:山有灵性,有时翠绿,有时灰黄;有时平静,有时震怒。山有人性,有时用斑斓的色彩向你炫耀,有时又用动听的声响与你对话。那深邃神秘的窸窣声,是树叶在婆娑起舞,而那铿锵激越的音响,则是山泉在乱石中穿行。

如果不是世事纷扰,木叶坳也可算是世外桃源了,千百年来,那罩的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着俭朴平常的日子,不为世人所知。到了清朝末年,因为出了一位诗僧,才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且说木叶坳的村头,住着一户人家,一家四口,务农为生。男主人名叫黄宣杏,身材魁梧,面容黝黑,是一位心地善良、老实本分的农夫。他的古道热肠,在山坳里是有名的,已是五十岁了。女主人叫黄胡氏,她开朗贤惠,信奉佛祖,乐于助人,也远近闻名,约莫四十五六岁。常年吃观音斋,从不间断。他俩有两个女儿。大姑娘十六了,活泼好动,手脚麻利,一如其母。已是黄胡氏持家的一个帮手,烧茶煮饭,喂猪养鸡,屋里屋外,忙个不停。每隔十日,还要进山弄一担干柴回家。二姑娘不善言辞,但做事沉稳。这一家子,粗茶淡饭,日子还过得去。要说他们心里有什么疙瘩,那就是缺一男丁,为他们分劳。

这时正是清朝咸丰元年春节,黄胡氏又怀上一胎,全家都欢欢喜喜,希冀着一个男丁的诞生。黄宣杏早就交代大姑娘、二姑娘,凡事少让她妈动手,保胎要紧。

日子一晃又是农历二月中旬了,黄胡氏打点着一件事: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的诞日,她得去参拜一次。按当地习俗,拜观音求子,若送上一个长幡,求子必得。红布早已买了,黄边也已镶就。只是她没读过书,长幡上该写些什么,心里一抹黑。好在她家一箭之地的山窝里,有一幢郭氏家祠,里面办了一家私塾,专收山坳里的童子上学。私塾先生已换了几次,如今的塾师姓周名云帆,五十开外,面容瘦削,两眼有神,蓄着八字须。周先生虽然满腹经纶,但却屡试不第,只好以教馆为生,至今仍是孤身一人。黄胡氏是菩萨心肠,十分同情,常叫二姑娘不几日便去郭氏家祠,将周先生的衣物取来浣洗,分文不取。这次,黄胡氏心想:长幡上写什么,非周先生莫属了。周先生感黄家盛情,正无以为报,听说要写长幡,一口应承下来,规规整整,在上面写了“慈航普度”四个大字,又为黄胡氏落了款。黄胡氏一再称谢。

孝敬观音的一应物事很快办就,用一只竹篮子装好。二月十八日那天,黄胡氏对二姑娘道:“你到村尾李家去一趟,约他家周妈妈明日一起去法华寺拜观音。”二姑娘只点了一下头,飞脚走了。

二 拜观音求子

看官,这木叶坳属湖南湘潭县石潭地界,而法华寺却在湘阴县,为何要去法华寺呢?原来湘潭、湘阴两县毗邻,由木叶坳去法华寺,路程也不远。再者,法华寺是这一带有名气的寺庙,香火鼎盛。近处几座小庙,岂可与之相比。

农历二月十九日,天刚蒙蒙亮,田垄里的雾气还未散去,黄宣杏是个勤快人,他早已起床,到牛棚里牵出一头水牯,扛着犁,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准备出门。  黄胡氏也已起身,对宣杏道:“我今日和周嫂去拜佛,要晚点回家。饭菜,二姑娘会给你送到田垄上。”

黄宣杏嗯了一声,说:“路上多憩几气,别累着身子。”

黄胡氏答了一句:“知道。”

宣杏走后,她又交代大姑娘记得喂食。

大姑娘道:“你一心去拜佛,家里有我。”

黄胡氏又催二姑娘去取周先生的脏衣服,叮嘱她多漂几次水。

这时天已大亮,周嫂提着一篮香烛,一头闯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一个四五岁的男孩,长得又高又瘦,像只猴。

黄胡氏笑道:“春圃伢子,你也去呀?”

李春圃是周嫂的儿子,他大大方方回话道:“我娘说,我娘俩一起去为胡姨求一个胖娃娃,更灵验些!”

黄胡氏笑得合不拢嘴,指着春圃道:“你家儿子嘴真甜!”

周嫂的老伴老李,与宣杏相交甚笃,不幸已过世几年了,母子相依为命。孤儿寡母,缺少劳力,每年春插秋收,都是宣杏邀约同村相好的,帮她家渡过难关。加上周嫂也信佛,这样村头、村尾的两家,便结成了亲姊妹。

临出门,周嫂到厨房水缸里舀了一瓢凉水,咕噜一口喝了,对黄胡氏道:“路上没有水喝,你不喝一瓢?”

黄胡氏道:“不喝了,上路吧!”

太阳血红血红的,把山坳照得如同金色世界。他们一行三人有说有笑地上路了。

法华寺在群山环抱中,古老而又肃穆。各色士男信女,都因追寻佛缘在此相聚。香烟袅袅,木磬声声。菩萨殿前,跪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而观音的莲花座下,更是人头攒动。蒲团上,都是长跪不起、苦苦祈求的信徒。

黄胡氏和周嫂好不容易,才得入跪。一老和尚接过黄胡氏的长幡,插在观音座前。又在三人头上洒了甘露,口中念念有词。黄胡氏匍匐在蒲团上,心中默念:大慈大悲的观音大士啊!今是您的诞日,我特前来祝叩。我是一农家妇,不能为您重塑金身,谨献长幡一面,以颂佛恩,别无所求,只求赐一男丁,延我黄氏一脉。民女叩谢了。

周嫂和春圃,也为黄胡氏求子。诸事停当,在寺里进了斋饭,取了神茶,原路返回。穿过山谷,入了湘潭地界,遂在路边一凉亭歇脚。时已太阳西下,微风吹拂,倒也惬意。

黄胡氏望着有些疲惫的周嫂母子,抱歉地说:“都怪我,把你俩累成这样。”

周嫂道:“怎么这么说!你家宣杏帮我家还少吗?”

春圃也插话道:“我娘天天念叨,黄叔叔是我家恩人呢!”

黄胡氏笑道:“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呀。”

周嫂不以为然,说道:“你说小事,才不呢!插田、扮禾,关系一年生计,还有比这更大的事吗?”

黄胡氏说:“宣杏和老李,是拜了兄弟的,这三天、两天的帮着点,不必太在意。”

周嫂不依,道:“要真是三天、两天,也就罢了。宣杏他是三天、两天吗?他是长年累月地帮啊!”

黄胡氏正待再说,周嫂将手一摆,说:“大妹子,你不要说了,这份情我是永远记着的。今日陪你来求子,我心里有多舒坦!等你把儿子生下来,我还要为你的宝贝儿子操心呢!我们两家,一个村头,一个村尾,能有今日,这是佛缘啊!”

谈了一会,时候不早,三人才急急往木叶坳走去。P1-4

后记

三湘多诗禅。远而显者,当推唐代齐己。齐己,益阳人,俗姓胡,名得生,出家后住衡岳东林,自号衡岳沙门。《全唐诗》存其诗达十卷。近而显者更多,如长沙麓山寺的释芳圃,即世称笠云长老者,工诗善书,名重东南,有《听香禅室诗集》。又如沅江景星寺的释永光,即世称憨头陀者。其诗作散见于文人笔记,而其诗集则因战乱,至今未能访得。八指头陀虽后出,但光芒四射,力盖前贤,诗界誉其诗“有云霞色,无烟火气”,称之为天籁诗禅。其一生行状,诡谲离奇,深妙莫测,世人目为“神话人物”。诗集颇多,早期为《嚼梅吟》,曾耸动一时。后又有陈伯严所编他的诗集五卷,叶德辉所编续集五卷,陈诗编的《白梅诗集》一卷,以及稍后杨度为他编的诗集。王湘绮先生为之作序,一序刚出,而八指头陀的诗境猛进,让王湘绮先生惊叹不已,不得不再序,以使对他的评价更为恰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统文化备受关注。出版八指头陀诗文,被列入议事日程。一九八四年,岳麓书社率先出版了《八指头陀诗文集》,引起海内外的注意。其后,八指头陀的诗选,时有出版。但反映他一生行状的文学传记却少见,即使有一两种,也语焉不详,未能勾勒出他的精神风貌。笔者曾在岳麓书社服务有年,也曾搜集研究有关这位怪杰的点点滴滴,但因编务繁杂,始终未能成编。及至一九九五年退休后,才得以有宽裕的时日,对所获素材一一品味、生发,用五年时间,三易其稿,写成此篇。鉴于八指头陀是以诗名世的,因此,笔者以诗歌为切入点,将八指头陀摆在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的位置上,置于湖湘诗坛诗人辈出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中,来捕捉他的一言一行。而湖湘诗派的领军人物王湘绮、邓弥之对八指头陀的影响则随处可见。邓弥之“每吟一句,必绕室百转”的苦吟精神,影响了他一辈子。笔者本着无一事无来历和文章不做半句空的信条,严格遵循按时序叙事的原则,坚持白描,不事铺张,但求平朴,要而不繁。行文之际,笔端常带感情,难以自制。凡涉及佛门掌故、专用禅语,多所考订。书中人物,大都实有其人。成篇之后,又再三删削,由二十七万字,到成篇的二十二万字,笔者想的是,不靡费读书人的宝贵时光。

自然,既为文学传记,也不免有些发挥。如周云帆先生茶馆论时局一节,系笔者借以交代八指头陀出生时代背景的笔墨,而周云帆则实有其人,他对八指头陀成为诗禅,应视为第一个奠基人。又如梦兰而生,这是八指头陀《自叙》中记载的,笔者不过将梦境作了“合理的推想”而已。由于资料的局限,笔者学养的粗浅,八指头陀一生中,仍有诸多谜底难以揭开,给本篇留下诸多遗憾。例如,八指头陀屡涉诉讼,他的师友湘绮、逸梧、焕彬虽多方劝诫,但他却至死难改。有人说,八指头陀有一股侠气,真的如此吗?又如有人称八指头陀有点矫情一说,因史料的欠缺,也难定论。这些只有待后之贤者来解答了。本篇失当之处一定不少,尚祈海内外方家不吝指教。是为跋。

笔者

二○○七年十一月十五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