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进行研究和探索。本书的研究思路是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为主线,构建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的整体框架,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利率定价管理的影响,考察我国银行业现阶段利率定价管理水平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特定阶段的利率定价管理特点,分析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技术与方法,对实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定价管理进行重点研究,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定价管理方面的对策和建议,并探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金融监管特点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利率又是金融的核心。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说过:“把经济体系中任何一个因素单独提出来,都和利率有一定关系。”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部分经济活动都受货币价格的影响,使利率成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西方商业银行对利率管理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之前市场利率走势比较平稳,波动不大,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关注的主要是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对利率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并不多。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伴之而来的是市场利率波动频繁,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面临巨大挑战,利率风险急剧上升,大批金融机构由于利率波动造成的巨大损失而倒闭破产。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始了解除利率管制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也被卷入了这场浪潮中。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与教训: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必须科学选择;引入一些不受利率管制的新金融产品,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策略;完善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提条件;充分监管是利率市场化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回顾我国1996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国人民银行累计放开、归并或取消的本外币利率管理种类为119种,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尚管理的本外币利率种类有29种。而利率市场化是把双刃剑,它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既有正面激励,也有严峻挑战。利率市场化落实了商业银行定价自主权,有利于商业银行对客户实行差别化服务,并且促进了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优化调整,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公正、公开、公平竞争,促使商业银行开展产品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了商业银行主动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手段。不可避免的是,利率市场化将使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和利润空间受到威胁,随市场波动的利率使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骤然增加,潜在的信用风险也逐步增加。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利率水平波动日益剧烈。为了最大限度避免利率波动对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资本净值的影响,更好地利用银行在存贷款利率方面的自主定价权,西方商业银行开始采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方法,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已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是利率定价管理的核心。经过20多年的发展,商业银行先后采用过平均成本法、边际成本法和内部资金收益曲线法等方法来制定银行的内部资金利率,其中内部资金收益曲线法是近年来西方大型商业银行使用得最多的方法。内部资金收益曲线法是指商业银行根据本行内部资金收益曲线和不同产品现金流的特点,确定内部资金利率的方法。商业银行使用内部资金收益曲线法制定内部资金利率的关键技术是构造本行的内部资金收益曲线和根据产品的现金流特点对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进行分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现行内部资金管理是差额管理,而西方发达商业银行现行的内部资金转移体系是对每笔业务进行全额转移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本外币资金管理所处的经营环境存在较大差别,对商业银行的资金可以分为三类,分别采用不同的模式制定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对于外币资金,采用期限匹配模式;对于人民币资金交易类产品,采用期限匹配模式;对于人民币存贷款业务,采用多库模式。
有了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定价就有了基础,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正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内容。就存款利率来说,西方商业银行一般按照本身的营业状态与客户的信用评估,弹性地调整存款利率的定价。本书借鉴了西方银行的组合定价模型,结合我国国情,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后的存款定价模型——客户关系定价模型。客户关系定价模型是指从市场营销的核心出发,将客户在银行账户中获得的整体收益、该账户管理应支付的除银行存款利息成本外的其他成本,及该账户预计可给银行带来的目标利润,倒推算该账户的银行存款利息成本,确定该客户的存款利率。
在贷款利率定价方面,西方商业银行的现代贷款定价方法主要有运用期权定价理论进行贷款定价和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贷款定价。
商业银行的许多产品和投资都具有期权的特征,在这些产品中,有的是作为独立的期权产品可以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是金融期权;另外一类产品其期权是蕴含在产品或借款条约中不能独立交易的,但体现了商业银行管理的灵活性,是实物期权。运用实物期权可以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风险进行定价。信用期权是针对借款人信用风险而设计的-实物期权,它不是独立交易的产品,而是蕴含在商业银行的借款条约中。在西方商业银行管理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贷款销售将贷款的预期现金流的要求权出售给第三方,如机构投资者。同时作为一种信用增强的手段,商业银行以某一价格出售给机构投资渚针对该借款人信用等级的信用期权,其中规定了借款人违约或贷款价值发生变化时双方应采取的措施和应履行的义务,这样可以顺利地将中长期贷款变现,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优化期限结构,同时将风险分散给两家以上(含两家)的投资者。这种方法类似于-保险。信用期权是针对借款人的违约风险设计的,它的关键在于估算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并在违约造成的资产价值损失的基础上设计赔偿金额,我们用这种方法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定价。
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贷款定价是另一种重要的贷款定价方法。商业银行面对的风险不仅有单个企业所产生的单个风险,同时还面对商业一银行资产负债总体而产生的风险。单个风险可以通过对企业的评估定价,而由于市场的变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管理才能达到最优风险收益组合。资产组合理论已由马克维茨(1952)、夏普(1964)和林特纳(1965)等经济学家发展起来了,Plve(1971)、Art和Jaffee(1974)把资产组合理论运用于商业银行,得出了一个新的模型。这种思想主要将商业银行的所有资产和负债视同为一种特殊的证券组合,进而把商业银行看成是一个由这些证券构成的规模较大的资产组合。在这种分析方法中,商业银行负债所具有的唯一特点就是它们相似于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中的空,头。
本书继而实证研究了实物期权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定价方法、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公司贷款定价中的运用、现代贷款定价方法在公司浮动利率贷款定价中的运用以及现代贷款定价方法在个人贷款定价中的运用,认为商业银行当务之急应该根据其自身经营特点,结合国外先进经验与方法,建立起符合本行特点的科学的贷款定价计量公式。该公式作为系统内统一标准,客户经理在做具体贷款业务时首先要用此公式计算出对该企业贷款的银行定价,然后据此调整做出相应的金融服务方案。根据上述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内部应该建立以贷款成本、风险补偿和客户关系价值为基础的科学的贷款定价计量公式,同时强化该贷款定价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约束力,以达到商业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一个合理的贷款定价计量公式为:
贷款价格=贷款基准收益率+贷款期限风险升水+贷款风险度升水+非客户因素β+客户关系价值贴水。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金融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日益成熟,监管机构也发挥专业化监管的优势,金融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我国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条件日益成熟。也应看到我国的商业银行体制、金融市场体系、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制度缺陷。因此,我们可以把创造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条件与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结合起来,有步骤地稳定地双向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在于相关的制度安排,因此,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是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心,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健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机制是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前提,建设审慎的金融监管制度是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保障。做好相关制度安排工作可以为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就会大大加快。
本书最后一部分分析了2007年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于我国金融监管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转化为全面经济危机后,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和持续的破坏性影响;它颠覆了过度泛滥的金融创新模式,颠覆了过度放松的市场监管模式,也颠覆了过度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可见金融自由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改善金融资源配置,增加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促进资本流动等功能,但同时也削弱了一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将金融机构置于高风险的竞争环境之中,加剧了银行乃至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我国处于利率自由化的进程中,更要严防银行危机的产生及对金融系统安全性的威胁。在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我国按照银行、保险和证券划分的分业监管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必须对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加以变革,而功能性金融监管体制则是新形势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方向。金融危机形势下利率政策的选择凸显其特殊性,我国应抓住机遇彻底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绪论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0.2 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主要创新点
0.4 结构安排和逻辑主线
第1章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概述
1.1 利率市场化及其必然性分析
1.2 我国利率体系的现状分析
1.3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总体目标与改革进程
第2章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2.1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正面激励
2.2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严峻挑战
2.3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和利差波动对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的影响
第3章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角度分析
3.1 西方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的发展
3.2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核心技术介绍
3.3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概述
3.4 我国商业银行构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整体思路
第4章 实现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定价管理研究
4.1 商业银行存款定价的相关理论概述
4.2 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定价计量模式及流程设计
4.3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研究
4.4 现代贷款定价方法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运用
4.5 确定科学的贷款定价计量公式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分析、制度安排与配套措施
5.1 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分析
5.2 稳步推进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相关制度安排
5.3 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现代利率定价管理方法的配套措施
第6章 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监管
6.1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6.2 金融自由化、金融脆弱性与金融监管: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实践
6.3 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