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日本的民俗宗教/看东方日本社会与文化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日)宫家准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都市的原风景

无论是古代的首都——京都、近代以后市民城市的首都——东京,还是港口、铁路沿线都市,它们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构造,从中可以看到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内心世界里留存的原风景。在这里,我将对此加以简单的论述。我首先从京都谈起。延历十三年(794)恒武天皇时代起,这里模仿中国唐朝的首都——长安建立起了平安京。

众所周知,京都的空间格局是这样的:北面的最里端是大内里,一直往南直至罗城门的大道是朱雀大路,大路右侧为右京、左侧为左京。右京西端是西京极大路、左京东端是东京极大路。大内里北端的路称为一条大路,南端的罗城门处称为九条大路,从一条至九条共九条大路,井然有序地构成整个城市的格局。左京的东寺、东市、东鸿庐馆与右京的西寺、西市、西鸿庐馆排列成左右对称的样式。

京都,原本是群山环绕的盆地,东面有比敏山、东山;北面有贵船山、鞍马山;西面有爱宕山、岚山等众多山脉。人们认为这些山脉中居住着神灵、天狗、鬼神、祖灵等,在山脉中间的俗世中人们建立了京都这座城市。

但是,这个依照井然有序的中国都城格局建立起来的城市景观,很快地在平安时代中期崩溃了。人们无法在湿润的右京居住,便迁居到了左京北边的北野、东边的鸭川河边一带。进而东山山麓的白河、罗城门南边紧靠鸭川河的鸟羽等地变得繁荣起来。在群山环绕的京都,只要稍稍走出中心城区,就能见到以山为背景的景观。神社、寺院、宅院星罗棋布,它们背靠山脉,门前鸭川、宇治川等清流潺潺而过。

正如人们所说的“京都是一个田舍”那样,在京都我们可以找到前面所提到的日本人心中的原风景。如今,高雄、嵯峨野、岚山、东山、宇治等京都郊外依山傍水的名胜之所以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可以说正是因为京都这片土地最能体现日本人的原风景之故。

与群山环绕的盆地中的古都——京都相比,关东平原上的近代都市——东京,其风景则呈现出完全相反的风格。东京的中心部位是天皇的住所——皇居,四周护城河环绕,前面有一个广场。用M·艾略阿特的话来说,这里是联系天与地的宇宙轴。从皇居到山手线的内侧一带是日本的中枢区域,集中了行政、司法、立法机关以及官厅、金融、信息、企业的总部,曾经也是大学的所在地。从广义上来讲,这里也可说是圣境。换一种方式来说的话,是高高在上的宇宙的一部分。

与此相对,山手线的外侧是一般平民居住的俗世。它与天上的圣境相比是一个混沌的世界。处于圣境与俗世两界的接合部的山手线周围一带,宗教设施林立,诸如明治神宫、护国寺、增上寺、浅草寺、宽永寺、生长之家、立正佼成会等等。与此同时,银座、涩谷、新宿、池袋、上野等热闹的商业街区也在此地,这里是来自周围混沌世界的主妇们的购物消费之地。同时,这里又是醉鬼、暴力团、卖淫女等等妖魔鬼怪的出没之地。处于平原上的东京,其圣境与俗世就是这样呈现出与群山环绕的盆地——京都完全相反的空间构造。

即便是如今高楼林立的巨大都市——东京,其实它原本也是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它三面环山,遥远的后背中有浅间山、日光山;东面有筑波山;西面有富士山、箱根,而它的正面所对的是大海(《庆长见闻录》)。曾经从下町一带可以看到筑波山、从山手一带可以望见富士山,如今在都心一带已无法见到。再加上在上野、汤岛台、神田山、飞鸟山、爱宕山、丸山古坟、麻布台等众多山地、小丘陵的周边及山麓处建立了神社以及寺院,脚下则建立了城镇、街道。另外,大名还建造了有山有池的庭园,现在都向市民开放。这里与京都相同,都市中星星点点地能够散见可称之为日本人原风景的东西。顺便提一句,奥野健男指出,从前的那些大名以及大户人家的遗址就是东京的原风景。这些遗址与神社、寺院及墓地相邻,树木茂盛,一边的角落里竖立着小佛龛、石佛、石碑,还有泉水潺潺流动。

港口、道路沿线的城市中,前面说到的神代雄一郎的论文中提到了青森县的十三凑和广岛县的西条。中世时代,作为日本海唯一港口的十三凑非常繁荣,在长度超过1000米的街道上有2个神社和寺院,它是由两个村落合并之后建立起来的港口城市,并且,为了防御共同的灾害,人们经常举行除魔的祭祀活动。

另一方面,山阳道沿线的宿场町的西条,曾有的山宫则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由在金崎神社祭祀氏族神的村落与在若宫神社祭祀氏族神的两个沿线村落合并建立了一个更大的共同体,他们在山阳道与吴街道交叉之处建造了祗园神社。在这里祭拜的守护神是掌管两个合并之后村落的灾难神。

5 寻求原风景

新乡土

现代都市里居住的大多数人是来自于各地方的移居者。尤其是经济高度成长期之后,山村、渔村、农村中的大量人口移居城市,村落的人口急速减少。他们在移居城市之后,汇钱给农村的父母,到了盂兰盆会以及元旦回乡省亲。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他们来说,故乡的原风景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但是,在父母身故之后,下一代变得越来越懒于回乡。到了第三代,祖父母生活过的土地对他们来说则变成了“他乡”。正因为如此,在城市中,人们开始寻求新的故乡。他们将与对故乡的思念联系在一起的树木、石块移至自家的庭院,将故乡墓地里的土壤移到在城市近郊买下的墓地里。大城市中的区、街道的政府部门也通过祭日、公园活动等力图唤起居民对故乡的情感。

然而,那些幼年、少年时代在村落里度过的人,以及不断变换工作地点而没有可称之为故乡的人,城市对他们而言大致上就是一个空虚的场所。他们中间也有人每年去农村度过夏天,沉浸于对故乡原风景的思念中。近年来,也有一些苦于人口减少的村落以他们为对象建立了会员制度,为他们提供住宿、土特产,以及提供体验农村生活的机会。另外,更为常见的是,人们在卡拉OK里唱起思念家乡的歌曲,从而回忆故乡的原风景。

圣地的原风景

与故乡的原风景同样能够抚慰、唤醒日本人心灵的就是自己所深深信仰的神社与寺院所在圣地的风景。这样的风景在日本各地的山上、海边、河川边、城市中都能见到。如果仅就它们各自的特征而言的话,首先要提到的是,山上的圣地,正如高野山所代表的那样,它们位处类似八叶莲花的高地上,大殿占据了中心位置;海边以及岛上的圣地,正如广岛上的宫岛那样,神社以弥山为背景,前方面对大海;河川边的圣地有,建造在熊野川与音无川交汇的绿洲上的熊野本宫大社、熊野川边权现山山麓建造的新宫熊野速玉大社、那智大瀑布附近的熊野那智大社等。

城市中大多数圣地的格局,都是神社或寺院的门前大道的中央部位有一条参拜大道,两侧是商业街,道路的尽头是一座大殿。在这里,大殿的所在位置才是中心区域。从这一点上来看,可以说圣地的风景正反映了前面提到的故乡的原风景。前来造访的人们保存这些圣地的印刷品、明信片、照片,将它们作为原风景加以追忆,或赠送给他人,这些都是将自己的原风景与他人共有的行为。

不过,这样的圣地并不仅仅是独立存在的,诸如西国三十三所以及四国八十八所那样,我们还能看到,在一定的宗教世界观的基础上,数个、数十个圣地构成一个更为庞大的圣地。如西国三十三所巡礼,那是在中世时代一直到近代,居住在东北以及关东等边远地区的人们赴中央圣地巡礼的方式。他们在参拜了伊势之后,先朝拜那智青岸渡寺的如意轮观音,再绕道近几朝拜三十三观音,然后打道回府。四国八十八所巡礼,则是环绕四国的海与山进行的朝拜活动。其他还有如同山野修行者进入山峰那样,漫步于天与山交界的峰顶进行修行活动。诸如这些围绕海与山、山与天交界的巡礼,常常被赋予了拟死复生的意义,并成为成人仪式的一个场景。

P34-38

目录

前 言/1

第一章 关于民俗宗教/1

 1 宗教的种类/1

 2 民俗宗教的视点/5

 3 民俗宗教的结构与研究方法/12

第二章 日本人的原风景/18

 1 日本的风土与日本人/18

 2 何谓原风景/21

 3 国土的原风景——国土、大和/26

 4 乡土的原风景/30

 5 寻求原风景/36

第三章 民俗宗教的历史/39

 1 原始时代——绳文、弥生、古坟时代/30

 2 古代——飞鸟、奈良、平安时代/42

 3 中世——镰仓、室町时代/47

 4 近世——江户时代/51

 5 近代、现代/57

第四章 民俗宗教的礼仪/59

 1 礼仪的特征与种类/50

 2 祈祷与祭祀/61

 3 历法与年中惯例活动/65

 4 通过礼仪(人生礼仪)/74

 5 救助礼仪/79

第五章 民俗宗教与民间故事/84

 1 民间故事的特性与种类/84

 2 神话/89

 3 寓言/93

 4 传说与社会传闻/99

 5 说唱与缘起/103

第六章 民俗宗教的图像/110

 1 图像的特征与种类/110

 2 宗教建筑/112

 3 宗教雕塑/116

 4 宗教工艺品/120

 5 宗教绘画/124

第七章 民俗宗教的宗教性世界观/132

 1 宗教性世界观/132

 2 他界观/136

 3 人观/146

 4 神观/150

 5 灾因论/158

 6 宇宙观/164

第八章 祖灵化与佛教——人与神之间/172

 1 民俗宗教与祖先祭祀/172

 2 盂兰盆会的由来/177

 3 地狱和极乐图——读《观心十界曼荼罗》/183

 4 京都的盂兰盆会/192

附录 民俗宗教的研究史/199

 1 初期的民间信仰研究/199

 2 民俗学家的民间信仰研究/201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间信仰研究/203

 4 现代的民间信仰研究/205

 5 本书的特色/208

参考文献/211

序言

众所周知,宗教是一种救助行为,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无法用合理的方式来解决的挫折以及苦恼时便依靠宗教。宗教更是赋予了人生活的根本——人生以意义。毋庸置疑,对于人类而言,最大的不安和苦恼来自于死——它意味着生命的消亡。因此,自古以来,“死”始终是宗教的核心问题,并由此诞生了对死者的礼仪、对死的超自然性式的解释、有关死后世界的观念等等。另一方面,对于原始的人类而言,生命的开始——即生育,既是一件危险之事,同时又是一件神秘之事。他们不仅创造了与生育有关的礼仪,还对诸如新生儿是怎么来的、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尝试了各式各样的解释。其中,既有人论及前世与灵魂,也有人关注性的问题。

提到宗教,人们一般想到的是诸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创立式宗教,它们由杰出的教祖基于个人的宗教体验而创立,并拥有世界各地的信徒。这些宗教都以教祖的启示及体验所建立起来的教训、伦理为中心。但是,人们从原始社会起就已经创造出了宗教,用它们应对、解释出生与死亡的问题,以及用以克服病痛与灾难、祈求丰收。

这类可谓基于生活习俗的宗教,由于它们是从家族以及地域社会的共同生活中自然孕育出来的,因此一般被称为自然宗教。在自然宗教中不存在特定的教祖以及教团,它们的组织形式几乎就是亲族、地域社会、民族等既存的社会组织本身。自然宗教,根据它们的发展阶段不同可以分类成原始宗教、希腊及罗马宗教等古代宗教;印度教、道教、犹太教、神道等民族宗教。

毋需赘言,创立式宗教,为了自己的传播和推广,并使之成为世界性宗教,它们必须与各地既存的自然宗教相融合。例如,传入日本的佛教,它正是吸收了自然宗教最为重视的送葬礼仪而成为葬仪佛教,并因此得以在日本扎下了根基。换一种说法,则可以说自然宗教的送葬礼仪因佛教而获得了完善,并被赋予了佛教的思想意义。同样,这种现象在生育、丰作、治病的礼仪中也能看到。

诸如那些被佛教所吸收并曾经由僧侣来主持的各种礼仪中,有不少摆脱了僧侣之手,在民间形成了家族或地域性的活动。还有一些礼仪并没有被佛教所吸纳,而成为神道的活动;也有的从一开始就只是存在于民间的宗教性习俗。这种存在于民间、与神职人员毫无关系的宗教现象一般被称为“民间信仰”。具体地说,民间信仰以祭祀、年中惯例活动、生活礼仪、民间故事传说为中心内容,渗透于人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间信仰并不被明确地意识为宗教,只是作为生活习俗而存在。但是,如果缺少了民间信仰,人们便会觉得生活中少了点什么而难以安心,因此,它是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看不见的宗教”。可以说,我们日本人就是在这样的无意识中被看不见的宗教引导着,并生活着。

不惟如此,诸多宗教中甚至注入了那些看不见的宗教的法则,并被它们所吸收。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当孩子一出生、当孩子年龄适逢7岁、5岁、3岁时要拜谒神社;人们在基督教堂举行结婚仪式;向新宗教祈求现世的利益;在寺院举行葬仪;在神社举行新年祈祷;彼岸、盂兰盆会去寺院;圣诞节去教堂。因此,这种宗教又被称为“日本宗教”、“日本教”。换言之,这类宗教是受众的宗教,就连教义、礼仪、组织完备的教义宗教也被它按照其自身的法则摄入其中。

这些与自然宗教有着深厚渊源并与创立式宗教相融合的宗教形态、并且由此而进一步沉淀下来的民间信仰,构成了一般日本人吸收诸宗教的模式,变成了可称之为日本宗教(日本教)的东西,我将其视之为日本的民俗宗教。由于民俗宗教具有上述特性,因此,它是人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所追随的看不见的宗教。当那些巧妙地融合了民俗宗教要素的新兴宗教出现的时候,生活在看不见的宗教中的日本人便成了新兴宗教的信徒。当政府举办振兴地域的祭祀活动时、当人们举行七五三、婚礼、葬仪等商业活动时、当媒体对民间活动进行报道时,看不见的民俗宗教便显现了出来,将人们吸引到它的周围。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在我国,佛教为了在日本的土壤里生根开花,不得不与日本自古以来的民俗宗教融合。不惟佛教,就连神道,甚至基督教都被吸收进了民俗宗教之中。现在,民俗宗教作为大部分日本人的看不见的宗教而存在,在政治、社会、经济等各种领域中被人们有机地加以利用。不过,大部分日本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生活在这样的民俗宗教中。

然而,我们对于这种精神生活中的民俗宗教,尤其是对于存在于民俗宗教中的“死”和“性”的问题,很容易表现出下面这些态度:或横加指责、或视为禁忌而王顾左右、或进行无关痛痒的探讨。尽管当事者真切地盼望获得真实的答案或者有关这方面内容的富有体系性的知识,而周围的人却从不给予正面的回应,而使之变成一种茶余饭后的余兴之谈。

这样的倾向也可以从媒体以及评论界对待民俗宗教的态度上窥见一斑。他们用若干出奇的方式向人们提供死亡、灵魂、新生、幽灵、妖怪、祭祀等场面。但是,这些场面几乎都没有被放置在民俗宗教的整个体系中以一定的方法论来对民俗宗教加以分析。

我在1989年所写的《宗教民俗学》一书,目的就在于力图打破上述状况,系统地把握民俗宗教,以及确立研究方法。幸运的是该书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并得以多次再版。不过,该书过于厚重,还包含了不少一般读者不太容易理解的理论。基于此,本书中我去掉了《宗教民俗学》的理论部分,在对自己的民俗宗教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日本的原风景——这是系统地理解日本民俗宗教的关键所在——民俗宗教的历史、礼仪、故事、图像、宗教的世界观等进行解说的基础上,在对民俗宗教加以定位的同时,以讨论民俗宗教中至为重要的死与祖灵化问题为形式使本书成为一本入门的基础性读物。

补充说明一下,作为本书的附论,我加入了民俗宗教研究史。只是由于篇幅的缘故,割爱了有关生活、社会与民俗宗教关系问题的讨论部分。想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或者对今后的问题感兴趣的读者,请读我上面提到的《宗教民俗学》,以及以生活的视点讨论民俗宗教的拙著《生活中的宗教》和《宗教民俗学导引》。

最后我谨向本书的编辑、学术文库出版部长池永阳一先生、布宫美津子女士,以及同意我在本书中部分引用《宗教民俗学》的东京大学出版会的有关人士表示诚挚的谢意。

1994年6月

宫家 准

内容推荐

本书在对日本的民俗宗教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日本的原风景——这是系统地理解日本民俗宗教的关键所在——民俗宗教的历史、礼仪、故事、图像、宗教的世界观等进行解说的基础上,在对民俗宗教加以定位的同时,以讨论民俗宗教中至为重要的死与祖灵化问题为形式使本书成为一本入门的基础性读物。

编辑推荐

日本人无处不在的宗教行为源自于怎样的信仰传承?这部日本民俗宗教研究读物既充满了学术气息又通俗易懂,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日本人的民俗宗教的世界观,他对民俗宗教的定位和至为重要的死与祖灵化问题的论述有其学术独特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