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盖茨、弗里德曼、克林顿、费尔德斯坦、丘成桐、奥巴马、奥尔布莱特、……与全球名人面对面。
更广阔的视界,视界才是力量!花一本书的钱,亲历哈佛顶级政经课程!书中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即启程、初到哈佛、夏季课程、秋季课程和春季课程。每一部分内容基本又包括了学习的课程、参加各种研讨会的情况、与老师_及同学的交往以及自己利用假期在美国旅行的情况;另外,书中也有相当多的篇幅介绍了当日美国和世界其他各地发生的重大政治、经济和安全事件,并都就事件的性质和影响等做了简短的个人评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视界无疆(我在哈佛的学与思)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包明友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曼昆、盖茨、弗里德曼、克林顿、费尔德斯坦、丘成桐、奥巴马、奥尔布莱特、……与全球名人面对面。 更广阔的视界,视界才是力量!花一本书的钱,亲历哈佛顶级政经课程!书中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即启程、初到哈佛、夏季课程、秋季课程和春季课程。每一部分内容基本又包括了学习的课程、参加各种研讨会的情况、与老师_及同学的交往以及自己利用假期在美国旅行的情况;另外,书中也有相当多的篇幅介绍了当日美国和世界其他各地发生的重大政治、经济和安全事件,并都就事件的性质和影响等做了简短的个人评论。 内容推荐 作者自己把每天所学、所谈、所见、所听和所想都记录下来,一来可以供自己将来回忆在哈佛大学度过的每一天,二来也给其他怀有同样梦想来这所著名大学学习的人提供一个参考,让他们结识这里的著名教授,参与具有启发意义的讨论,了解哈佛紧张而清新的生活,体验波士顿夏目的碧草如茵和冬目的漫天白雪。 目录 前言 启程 初到哈佛 夏季课程 秋季课程 春季课程 后记 附录一:谈判案例分析 附录二:国别经济分析 试读章节 途经纽约 北京周日的交通状况很好,车开得很快,不过半个小时就到了首都机场。因为停车不方便的缘故,我和送行的家人简单地相拥而别,心头掠过一丝分别的伤感。其实,虽然这几天都在准备,也知道离家的日子这次会比较长,但感觉好像还是一次出差,没有多少离别的不安和惆怅。但到了机场,这种长时间和自己熟悉的人和环境分离的感觉一下子就占据了自己的思维,心里涌起一丝不舍。 办理好行李托运和其他过关手续后,离飞机起飞的时间已经不多。在候机的时候,我看到了我的同事艾明,她得到世界银行资助,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政策分析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我们正好是同一个航班,她的终点站就是纽约,而我还要继续在纽约换乘飞机或火车去波士顿,那里才是令很多学子魂牵梦萦的啥佛大学所在地。 经过13个小时的不间断飞行,飞机在纽约当地时间7月2日下午三点钟左右降落在肯尼迪国际机场。因为提前已经联系好,中国人民银行驻美洲代表处的副代表罗培女士已经在机场接机。7月4日是美国的国庆节,啥佛大学放假,因此我将在纽约住两天,5日才去波士顿。代表处的同志为我们的到来做了精心的安排,我住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招待所,位于42街和12大道的交会处,可以看到窗外美丽的哈德逊河。 造访哥大 因为曾经在飞机上约好,我决定今天上午和艾明去哥伦比亚大学看看。早上在总领事馆招待所吃过饭之后,我步行到48街与8大道交会处的中国银行宿舍和艾明会合。艾明来纽约之前,曾经通过不同渠道了解住房信息,由于学校不提供宿舍,所以必须在校外寻找合适的住所。最后,通过熟人帮忙介绍,可以暂时借住中国银行宿舍楼。这是一套顶楼临街的一室一厅住房,里面已经有简单的家具,包括冰箱和做饭用的器具,条件在纽约这个寸土寸金之地还算可以。 我们一起步行到50街与百老汇大道交会处的地铁站乘开往纽约上城(uptown)方向的1号线地铁,在大约110街的地方下的车。哥伦比亚大学也是在美国排名靠前的一所著名高等学府,学校培养出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很多在政府部门供职的有成就的政治家。我陪同艾明先到学校的国外学生办公室(international office)进行注册,这是每个来美国学校读书的外国学生必须做的第一件事,这里的注册人员会在你签证用的I-94或I-20表上签章,并登录你的护照细节。之后,又到学校附近的美国花旗银行进行开户,因为拿到的是世界银行的资助,按规定必须到花旗银行开户,这样世界银行会按季度定期把钱汇入指定的账户。 办完这些之后,我们还有一些时间,正好抽空参观了一下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哥伦比亚大学比邻纽约中央公园,校园不仅面积很大,横跨了很多街区,里面的景色也非常漂亮。我在哥大图书馆前面的广场上照了张相,算作到哥大访问的纪念。 在返回住地的路上,我们经过哈德逊河公园。纽约7月的傍晚,天气非常凉爽,只见河面上映着夕阳的余晖,河边公园的小道上有很多人在跑步,草地上有年轻的母亲在逗孩子玩耍,人们都在悠闲地享受着这难得的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这一切是那样的熟悉,但又显得有点陌生。我远离了自己的国家和亲人,来到这里追寻人生的更高目标,只是希望自己能学有所成,用学到的知识服务国家和人民。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今天是美国的国庆日,我决定去纽约的中央公园走走。以前来过纽约很多次,但都没有机会去中央公园旁边著名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参观。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与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和法国的卢浮宫齐名的著名艺术胜地,馆藏了大量埃及、希腊、古罗马以及中国和许多其他文化的艺术珍品。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成人门票是15美元,如果你是学生,你可以购买学生票10美元,或者可以以捐赠者的身份进入,捐款多少你自己决定。由于时间有限,我只是有选择地参观了埃及展馆、希腊和古罗马展馆以及中国展馆。我特别仔细地看了中国展馆中古代字画部分。在国内的时候,经常看中央十台任志宏解说的《国宝档案》,知道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国宝重器。 参观完中央公园和大都会博物馆后,我决定到中国城去吃午饭。中国城的行人明显比纽约其他地方多,走在大街上如同走在国内的任何一个城市街道上。路边不时有人兜售各种小商品,从盗版光碟到假冒劳力士手表和各种电脑配件,应有尽有。不过与我前几次来纽约中国城印象不同的是,走了很长一段路,也没有发现什么中餐馆。街道两旁尽是珠宝店、药材店和服装店。费了一番周折,询问了很多路人之后,我终于在一条非主干道上找到一家广东饭馆,里面主要供应各种粤式小吃,总算痛快地吃了一顿午饭。 入住校舍 因为担心睡过头,误了早上八点的火车,加上还是有些时差因此昨晚醒来过好多次,觉睡得并不踏实。考虑到早上不太好打车,因此还是麻烦了代表处的同志开车来接我去车站。早上天空中下起了小雨,街上的行人还很少,路显得空旷,车因此也行得通畅,不一会儿就到了宾夕法尼亚火车站。 虽然我随身带了不少行李,但上车还算顺利。经过大约三个半小时的旅行,火车在十一点半钟左右稳稳地停靠在波士顿南站。在这里,我已经提前通过电话和Email同盖瑞·琼斯(Gary Jones)先生约好,在出站口的报亭见面。我姑且称琼斯先生为东道主,他是啥佛大学介绍的专为新来的同学提供各种帮助的热心人士。哈佛大学开办了一项名为“国际友谊项目”(International Friends Program)的活动,主要是帮助新到啥佛大学的外国学生迅速适应这里的环境和生活。每年都有很多波士顿的当地居民,愿意拿出自己的时间给新来的学生提供各种咨询和帮助,同时哈佛大学在入学通知书中也询问新生是否愿意加入这个项目。如果愿意,哈佛大学就从登记的志愿者中找到一位愿意接待你的人。琼斯先生就是哈佛大学推荐给我的,他今年63岁,退休前是马萨诸塞州政府的一名官员。由于我们此前在电话中相互约定了见面地点,同时他也大致描述了他的体貌特征,所以我很快在人群中认出他来。琼斯先生接上我之后,带我改坐去啥佛大学的红线地铁,不一会就到了位于哈佛广场的地铁站。出站之后,先是按照学校的规定,到了文理研究生院的地下室取宿舍钥匙。来学校之前,我已申请到文理研究生院的学生宿舍,分配的房间是Richards Hall的302室。宿舍里只有简单的家具,包括书桌、一张床、衣柜和台灯。其他东西需要自己慢慢配置。用过午餐,我和琼斯先生暂时作别,回到宿舍,开始整理房间,准备迎接新的生活。P7-10 序言 2004年11月1日,时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梅森项目(Mason Program)主任的葆拉·雅各布森(Paula Jacobson)女士给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先生发来一封信,提出请人民银行推荐候选人参加2005年度梅森项目的学习。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这封信送达中国人民银行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2005年1月17日,已经超过了学校要求的报名截止日期。后来经过和梅森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联系,学校答应把报送申请材料的日期往后顺延一个月。梅森项目是肯尼迪政府学院专为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培养高层管理人员的一个项目,至今已经举办50年。学员经过一年的学习,成绩合格者颁发哈佛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亚洲国家和地区参加这一项目学习的包括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香港特首曾荫权和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该项目每年从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招收50—60名学员,但报名者众多,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根据学校发来的材料,申请人还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至少有七年专业工作经验,其中数年高级职务的任职经历; 2.较强的专业领域领导能力,良好的教育背景; 3.最低托福成绩600分(或机考250分),且在有效期内。如果本科学位的课程全部英文授课,则无需提供托福成绩; 4.必须提供六篇申请短文(essays)、三封推荐信以及从前毕业学校提供的成绩单。 另外,学校还对申请人安排一次电话测试,然后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决定是否最终录取。根据哈佛大学的这些条件和中国人民银行内部选拔外派人员的标准,最终中国人民银行推荐了我参加这一项目的申请。从得知我被推荐申请这一项目开始,就开始紧急准备需要报送的材料。对我来说,撰写六篇申请短文(内容涉及自己的成长经历、工作成绩和未来理想等)并不太难,难的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要找到三位师长答应给我写推荐信并提供学校的成绩单。哈佛大学为了确保推荐信的真实,不接受普通的签名信件,而是要求申请人把推荐人的电子信箱告诉学校,由学校直接和推荐人联系,推荐人在网上提供意见。幸运的是,通过艰苦努力,终于把学校要求的材料赶在2月7日之前备齐,寄送给了肯尼迪政府学院。我记得当时2月初还要去卢森堡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实际上所有这些申请材料都是在1月底完成的。 哈佛大学收到我的申请材料后,很快就安排了一位教授对我进行了电话测试。测试的时候,记得主要问了一些学习和工作的经历,特别是工作中的主要成绩和对未来的事业展望等等,感觉好像对我的回答还是比较满意的。做完这一切,在等待学校的最终通知之前,自己还是有些忐忑不安。好在没有经过多长时间,我就顺利收到了肯尼迪政府学院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就在一切准备妥当,只等7月份开学出发的时候,因为工作安排问题,我在2005年前往哈佛大学学习出现了一定的困难。行里经过综合考虑之后,和我商量把到哈佛大学的学习时间推后一年,同时也征得肯尼迪政府学院同意把我的入学资格保留到2006年。世界上的任何事都有两面性,虽然我不得不推迟一年入学,但这样一来,自己反而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各种准备,包括办理护照、签证和咨询国内曾经在肯尼迪政府学院梅森项目学习过的一些学长,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比如如何申请学校的宿舍,需要准备哪些学习材料等等。等所有的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我终于在2006年7月2日顺利踏上了前往波士顿的旅途,开始在美国这所著名大学一年的学习生活。 梅森学员是肯尼迪政府学院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从学校的日程安排上也能够体现出来。我们的开学日期较其他项目都要早,从7月10日就开始了。首先是一个月的“梅森研讨班”,每天集中安排领导能力、交流的技巧和决策分析三门课。此外,考虑到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每个人又都具有一定年限的领导经验,每个星期还安排一次研讨会,请不同国家的同学就某一个特定专题进行讲演。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不仅使大家相互熟悉,而且为将来更加紧张的学习生活奠定了基础。等到8月初,来自欧美国家的大约一百五十名Mid-Career MPA加入我们,正式开始肯尼迪政府学院的Mid-Career MPA班的“夏季课程”(Summer Program)。此后一个月的学习当中,学校在原来的课程基础上又加入了“写作技巧”(Writing)和“数学知识”(Maths)等基础训练,为大家以后的选课和学习提供方便。总的感觉是,学校在夏季安排的两个月学习非常有效,不仅使我们很快重新熟悉了久违的校园生活,而且加强了和同学、教授的联系,因为肯尼迪政府学院非常重视这种课堂之外的“networking”。 根据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规定,我们梅森学员在一年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八个学分(一般每门课一个学分),且选修的课程至少有三门分别满足“领导能力”(Leadership)、“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和“数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三大领域。按照这一规定并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我在随后的秋季(Fall Tem)和春季(spring Term)两个学期中,选定了八门课。秋季四门课程是:“为什么许多国家仍然贫穷、动荡、不平等?”(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中的政治经济关系”(国际贸易)、“谈判分析”和“美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这四门课的任课教授都非常出色,教授发展经济学的是李卡多·豪斯曼(Ricardo Hausmann),现任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经担任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主席和泛美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国际贸易课的教授是罗伯特·劳伦斯(Robert Laurence),曾任克林顿政府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是著名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专家;“谈判分析”课的任课教授是布莱思·曼德尔(Brian Mundell),他是肯尼迪政府学院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常常为美国政府的谈判活动出谋划策;讲授“美国政府与企业关系”课的是罗杰·波特(Roger Porter)教授,他在美国政府和大型企业都有很长的工作经历,曾经担任过包括福特、老布什在内的多位总统的经济顾问。 在第二年的春季学期,我选修的四门课分别是:“绩效领导力”(Performance Leadership)、“建设现代经济国家的制度基础”(Building Institutional Base for a Modem Economic State)、“国际金融政策经济学”(Economics ofInternational Financial:Policy)以及“跨越国际职场障碍”(Working Across Boundaries:Becoming a Professional in an integrated World)。这四门课的教授也同样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其中教授“国际金融政策经济学”的杰弗里·弗兰科(Jeffrey Frankel)也曾供职于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教授“建设现代经济国家的制度基础”这门课的约瑟夫·斯特恩(Joseph Stem)曾经为巴基斯坦、加纳、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发展中国家担任总统经济顾问。 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课程和哈佛大学另外两所声誉较高的学院(哈佛商学院和法学院)一样,都采取著名的“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不严格指定教科书,只是在开学之初列出需要阅读的参考书中的某些章节。这些阅读材料大部分是由各科教授撰写或收集来的案例,供上课时进行讨论。这些案例材料一般附带问题单,这样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比较有针对性,上课时老师也是围绕这些问题带领大家进行讨论。据说有些教授曾经花费十多年的时间来完善一份教学案例,因此这些阅读材料的价格不菲。一学期下来,有些课程仅阅读材料的费用就可能高达四五百美元。因为案例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哈佛大学的各个学院一般都设有案例教研室,有专门的老师从事搜集、整理和编写案例的工作。 去哈佛学习之前,自己曾经思考过,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这次得来不易的机会,在各方面充实完善自己。当时就有一个初步的想法,那就是除了每天利用点滴时间多向老师和同学学习之外,自己也会争取把每天所学、所谈、所见、所听和所想都记录下来,一来可以供自己将来回忆在哈佛大学度过的每一天,二来也给其他怀有同样梦想来这所著名大学学习的人提供一个参考,让他们结识这里的著名教授,参与具有启发意义的讨论,了解哈佛紧张而清新的生活,体验波士顿夏日的碧草如茵和冬日的漫天白雪。应该说,在整个夏季课程的学习期间,因为还不算正式开学,时间相对比较宽裕,每天在完成例行的学习和作业之后,还是有一定的时间来整理当天的思想;但随着正式开学后课程的全面铺开,每天留给自己支配的时间实在是越来越少,记录每天的学习和生活内容从一项乐趣渐渐变成了一种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因为作业太多,熬夜太晚,也想到过放弃。好在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顽强的信念最终还是战胜了摇摆的自我,使得记录自己每天哈佛学习和生活的工作得以一直持续下来,直到毕业回国的那一天。 这本书就是在我每天记录的内容基础上形成的。因为每天的学习日程非常繁忙,深夜回忆整理的内容也非常琐碎,因此回国后,对一些内容做了删改,保留下来的基本能够真实反映我这一年在哈佛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书中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即启程、初到哈佛、夏季课程、秋季课程和春季课程。每一部分内容基本又包括了学习的课程、参加各种研讨会的情况、与老师_及同学的交往以及自己利用假期在美国旅行的情况;另外,书中也有相当多的篇幅介绍了当日美国和世界其他各地发生的重大政治、经济和安全事件,并都就事件的性质和影响等做了简短的个人评论。 和国内出版的很多介绍哈佛大学学习生活的书籍相比,这本书可能显得非常平常,没有多少神秘内容可以爆料,只有一位学子怀着对国家和亲人的感恩情怀在哈佛大学平凡忠实地记录这忙碌而充实的学习生活,希望这份平凡和忠实也是读者愿意看到的。 后记 当6月10日早上醒来,收拾好行李,等待朋友伟春来送我去机场的时候,我真正感觉到在哈佛一年的学习生活结束了。从宿舍窗户望出去,法学院图书馆门前的草地还是如往常一样恬静,包括图书馆大楼在内,周边的房子在晨曦中也显得特别安详。在这即将离开哈佛的最后时刻里,我尽量在把这一切烙印在脑海深处,使我日后能够回想起在啥佛这一年的美好时光。我曾经在这同样的一扇窗户中,看到哈佛历经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看到她在不同季节中展现出的风采。窗外的哈佛也同样在这一年中看到我,甚至可以说注视着我每天伴随着宿舍的灯光学习和生活。我和窗外的一切好像已经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分别的时候,应该彼此都有一份淡淡的伤感在心头,只是窗外的草木无法表达这份感情,但愿它们能看见我的不舍和留恋。 结束哈佛学习生活的这几天里,我也常常在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在哈佛的一年取得了哪些收获?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说,我在哈佛的一年学习生活是非常充实和愉快的,可以说尽量利用了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来充实、提高自己。仔细想来,收获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利完成了在哈佛大学的课程学习,取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在来哈佛之前,我就耳闻哈佛大学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自己曾经担心离开学校太久,对是否能够适应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心存疑问。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我感觉到自己的调整能力还是非常好的,能够迅速适应学校的生活,合理安排自己的一切活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哈佛的一年,我选修了八门课程并旁听了两门课程,时间安排是非常紧的。在上学期(2006年秋季),我选修了“谈判分析”、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和“美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四门主课,旁听了“宏观经济政策与理论”课。在四门主课中,我三门课取得了A-的成绩,另外一门为B+。我自己感觉到非常满意,虽然哈佛的毕业生无需用分数来说明自己的优秀,但它们毕竟代表了这一段时间自己的辛勤付出取得的成果,是自己紧张学习生活的最好证明。到了下学期,我选修的四门主课是“国际金融政策经济学”、“绩效领导力”、“建立现代经济国家的制度基础”以及“在一体化的世界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工作人员”。同时不定期地旁听了“交流的艺术”和“媒体、政治和公共政策”这两门课程。可以说,我选修并旁听的这些课程都是经过自己深入思考决定的,结合了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兴趣爱好。 二、充分利用哈佛深厚的学术资源,拓宽自己的眼界。哈佛大学荟萃了各种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的世界顶尖学者和学术资源,在这一年中,我总计参加了近二百场各种公开学术讲座,自觉受益良多。在参加的讲座中,即有马丁·费尔德斯坦介绍的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设想、罗伯特·巴罗介绍的弗里德曼的经济思想以及美国助理国务卿希尔就六方会谈的过程和发展前景所做的分析,也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伟就中华文明的起源所作的学术报告,甚至还有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讲解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安忆介绍的“中国现代文学”等等。另外,我也有幸聆听了包括曼昆、斯蒂格利兹、傅高义、裴宜理、弗兰科、劳伦斯、罗德里克、帕戈瓦迪、利伯曼、布兰德等学术大家在内的各种真知灼见。在互联网非常发达的今天,尽管有些信息也能通过网上获得,但和这些在各自领域有着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专家学者直接交流,感觉收获还是非常不一样的。我在哈佛的一年,其中一项最大的感受就是为这里蕴藏的丰富的学术和人文资源而震撼,同时也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并且为不能有更多的时间对此加以利用而感到惋惜。 三、借助一切便利条件,发展自己的能力并宣传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去年夏天来到哈佛大学不久,便赶上一次Mid-Career班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内容是我们几个中国同学给全班二百多名同学做一次有关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前景的报告。通过我们几位中国同学的密切配合,这次研讨会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研讨会结束之后,很多外国同学都对我说,原来他们对中国了解得很少,看到我们通过非常翔实的数据说明中国经济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以及未来面临的艰巨挑战,印象非常深刻。另外,在下学期,我还和梅森学员班的其他三位同学一起,有幸得到机会参加了美国公共电视台著名节目“Newshour with Jim Lehrer。”有关全球化影响的访谈。我之所以答应参加这样一个访谈节目,一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接受电视采访并随机回答问题的能力,还有就是借机宣传中国,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虽然我们总共录制了将近两个小时,但经过剪辑后播出的节目只有十多分钟,特别是我在访谈中提到的许多观点,包括中国加入WTO之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以及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批评,都被删除。但总体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节目播出之后很多同学都对我表示了祝贺。 四、广交朋友,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我们Mid-Career MPA班的学员全部拥有年份不等的工作经历,大家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领域,彼此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形成了一个非常融洽、充满友爱的集体。大家牺牲一年的工作时间和不菲的学费,来到哈佛大学,除了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增长见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结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未来领导者,形成并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提供便利。回顾自己一年的哈佛学习生活,这个目的也基本达到了。在这一年中,我不仅结识了包括马赛罗、阿曼多、克林赛克、林素莲、戴肃娆、苏马叶、雅利纳、巴雷、巴鲁奇、劳拉、杰希卡、沙利姆等许许多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朋友,也结识了来自国内数十所大学、科研机构和其他单位包括董郁玉、叶曦、陈敦军、邹霞娟、洪吉安、胡晓芳、王丽亚、张斌、张晓晶和王宏伟在内的几十位访问学者。他们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愉悦的待人方式,和他们在哈佛大学结交的友谊将是我未来人生道路上取之不尽的财富和获取前进动力的宝贵源泉。在我们2007届梅森学员班中,如果不包括香港和台湾同学,有7人来自中国。除我之外,还有来自财政部的陈诗新,文化部的张力,珠海市政府的易卫华,中国银行的吴源;另有汪军和杨林来自私人部门。在啥佛大学这一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会随着岁月的增长,变得更为持久和温馨,成为我日后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依靠。说到结交的朋友,我尤其要重点提到在这一年中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给我很多帮助和支持的哈佛大学物理系博士生顾晶同学,自从我初到哈佛开始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直到我结束学习返回中国的那一天,顾晶始终给予我最多无私的帮助。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在哈佛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要困难得多。 五、珍惜自己在啥佛的一年,努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除了完成紧张的学习任务之外,我也充分利用哈佛大学完备的体育设施锻炼自己的身体。在这一年中,我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锻炼计划,每周至少一次到学校的游泳馆锻炼身体。感到比较欣慰的是,无论学习多么忙碌紧张,我都严格按计划完成了自己的计划,并且在学习即将结束、等待举行毕业典礼的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还增加了锻炼的次数。此外,在哈佛大学学习的时间里,每逢公共节假日,特别是比较长的节假日,如11月份的感恩节和3月底的春假(Spring Break,我都充分加以利用,和朋友们一起游览了美国东北部除啥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之外的其他著名高校,如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威斯莉女子学院等。我也借助其他机会在色彩缤纷的10月游览了美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湖区;在春光明媚的5月游览了罗德岛及其美丽的港口城市纽波特,并参观了19世纪末美国早期殖民者建立起来的豪华庄园等。 六、最后,我要提到的一条重要收获就是,在完成哈佛大学繁重的学习任务、尽量挤出时间参加各种研讨会、努力结交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领域的朋友以及抽时间锻炼身体之外,我完成了45万字完整记录我在哈佛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日记,本书就是在这些日记的基础上形成的。我把它看成是我在哈佛大学一年的一项重要成果,因为要完成这样一件工作,确实需要相当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回顾自己在哈佛大学一年的学习,在为自己取得的各项成果感到高兴和欣慰的同时,也仍然还有许多遗憾,如仍然有很多好的课程没有学习,仍然有很多有意义的活动没有参加,仍然有很多值得参观的地方没有拜访,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答案。生活从来就是一项带有遗憾的艺术,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我还有机会完成这些工作,使生活中尽量少留下遗憾。 我能够顺利完成在哈佛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有许多人和事需要感谢。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夫人康蓬和女儿包诗晴。在我学习期间,夫人和女儿克服了很多困难,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使得我能够安心地学习。我还要感谢我的工作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的许多领导和同事们,特别是周小川行长、胡晓炼副行长、马德伦副行长、易纲副行长和国际司金琦司长、研究局焦瑾璞副局长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际部主任罗扬先生等,没有他们的支持,我很难想象自己能够来到哈佛大学学习。我也要感谢中国人民银行前任副行长(现任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兼董事长)的李若谷先生,他对我在哈佛大学的学习曾经给予特别的支持和关心。另外,在我学习期间,我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许多同事,包括首席代表金中夏先生在内的驻美洲代表处的全体同志,以及国内的同仁曹志鸿、黄亭亭、陈巧娥、杨岚、姚力等也给我和我的家庭提供过许多帮助,在此一并对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对这些为我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人,我唯有努力工作,不断进取,为国家真正做出贡献,才能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和支持。 最后,我也要感谢为本书出版付出很多辛劳的译林出版社各位工作人员,没有他们严谨细致的工作,本书的出版不会这么及时。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因本书的写作是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抽空完成的,错漏之处一定不少,还望读者见谅。 2007年12月18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