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马尔多罗之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洛特雷阿蒙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浸透了法国整个文学史、整个文化史的作品。它采用歌的形式,分成长短不等、或抒情或叙事、表面上并无多大联系的散文小节。本书还附入的《诗一》、《诗二》以及七封书信,《诗一》、《诗二》几乎是文学理论著作,而七封书信是了解洛特雷阿蒙情感世界的窗口。

内容推荐

《马尔多罗之歌》(Les Chants de Maldoror)是恶的颂歌,从头至尾都表现出了对上帝、人类和社会的深仇大恨,其恶毒程度在文学上史无前例。诗人以火热的激情、沸腾的疯狂、奇异的恐怖、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以及各种各样出人意料的意象,颠覆了以往的文学陈规,打破了狭隘的逻辑束缚,挖掘了潜在的语言能力,在摧毁的同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闻所未闻的诗歌世界。

目录

马尔多罗之歌

第一支歌

第二支歌

第三支歌

第四支歌

第五支歌

第六支歌

诗和书信

诗一

诗二

写给一个批评家的信

写给雨果的信

写给达拉斯的信

写给韦尔博科旺的信

写给韦尔博科旺的信

写给韦尔博科旺的信

写给达拉斯的信

附录

后记:洛特雷阿蒙和《马尔多罗之歌》

洛特雷阿蒙生平和创作年表

名家评论

试读章节

8

月下,海边,乡村偏僻的角落,我们沉浸在苦涩的思索中,看见万物都呈现出朦胧、神奇的黄色形状。树影扁平,贴在地上,时快时慢地跑来跑去,变化万千。从前,当我乘着青春的翅膀飞翔时,这一切令我幻想,令我惊奇,现在我已经习惯了。风儿吹动树叶,吟着委靡的音符。鸱鸺唱着低沉的悲歌,听到它的人毛骨悚然。于是,被激怒的狗群挣脱锁链,逃离遥远的农庄,在原野上四处游荡,饱受发狂之苦。突然,它们停下来,眼中燃着火,凶狠、焦急地四处张望,如同临死前的大象,在荒野中最后看一眼苍天,绝望地抬起鼻子,无力地垂下耳朵,这些狗垂耳抬头,鼓起可怕的脖子,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吠叫,有时像一个喊饿的孩子,有时像房顶上一只肚子受伤的猫,有时像一个临产的的女人,有时像医院里一个垂死的瘟疫病人,有时像一个唱圣歌的姑娘,对着北方的星,对着东方的星,对着南方的星,对着西方的星,对着月亮,对着远看像横卧在黑暗中的巨石似的群山,对着它们大口吸进使鼻孔内部发红、发烫的寒气,对着夜晚的寂静,对着斜飞过它们面前且嘴里叼着给儿女的美味活食——一只老鼠或一只青蛙——的猫头鹰,对着眨眼之间就无影无踪的野兔,对着犯罪后策马奔逃的盗贼,对着摇动欧石楠使它们肌肤发抖牙齿打战的毒蛇,对着它们那使自己害怕的吠叫,对着被它们一口咬碎的癞蛤蟆(它们为什么要离开沼泽),对着它们因感到迷惑而企图用专注、智慧的双眼发现秘密的轻摇枝叶的树木,对着从它们长腿之间爬到树上脱身的蜘蛛,对着白天没找到食物拖着疲倦的翅膀回到住所的乌鸦,对着海岸的悬崖,对着看不见的船上闪现的桅灯,对着海浪的沉闷喧嚣,对着游动时露出黑背又潜入深渊的大鱼,还对着奴役它们的人。然后,它们又开始在乡间奔跑,血淋淋的脚爪跳过沟壑、阡陌、田野、草丛和锋利的石头。它们似乎得了狂犬病,寻找大水塘来解渴。它们长长地嚎叫,令大自然恐惧。夜行人活该倒霉!这些墓地之友会张开滴血的大口扑向他,撕开他,吃掉他;因为,它们没有龋齿。野兽不敢靠近分享肉筵,颤抖着逃得无影无踪。这些狗四处奔跑了几个钟头,累得要死,舌头伸出嘴外。它们互相扑去,互相撕咬成千万个碎片,速度之快,难以置信。它们并非天l生残忍,自己也不明白在做什么。有一天,我母亲目光呆滞地对我说:“当你躺在床上听到野外狗叫的时候,藏到被子里,别笑话它们做的事情:它们像你、像我、像其他脸儿又长又白的人们一样渴望无限,永不满足。我甚至可以让你到窗前凝视这相当壮丽的场景。”从此,我严守死者的心愿。我像狗一样感到需要无限……我无法,无法满足这种需要。据说,我是男人和女人的儿子。真让我奇怪……我本以为比这要好!另外,我从哪儿来,这有什么重要?如果取决于我的意志,我宁愿是母鲨鱼和公老虎的儿子,鲨鱼的饥饿掀起风暴,老虎的残酷举世公认:我也许不会如此恶毒。你们这些望着我的人,离我远一点儿,因为我的呼吸散发出毒气。没人见过我额头上的绿纹,也没人见过我瘦脸上的凸骨,仿佛是某种大鱼的脊刺,或者是遮盖海岸的悬岩,或者是陡峭的阿尔卑斯山。我的头发还是另一种颜色时,我经常在这座山上跑动。当我在雷雨之夜围着人们的住宅打转时,我眼睛炽热,头发被暴雨抽打,孤独得像大路中央的一块石头。我用一片同壁炉里的烟灰一样黑的绒布蒙住我憔悴的脸:不应该让人们的眼睛看到上帝将含着咬牙切齿的微笑放到我身上的丑陋。每天清晨,当太阳为别人升起、在大自然中洒下有益健康的欢乐和温暖时,我却蹲在心爱的洞穴深处,毫无表情地凝视着黑暗笼罩的空间,在酒一般醉人的绝望中用有力的双手把胸脯撕成碎片。可是,我感到我没得狂犬病!可是,我感到我不是惟一痛苦的人!可是,我感到我在呼吸!我站在草垫上,合上双眼,用好几个小时缓慢地把脖子从右转到左,从左转到右,好似一个即将上断头台的囚犯检验他的肌肉,想像着肌肉的命运。我不会暴死。每当我的脖子不能再向一个方向转动、停下来向反方向转去时,我就透过掩盖入口的茂密荆棘丛中稀少的缝隙,猛然看一眼地平线:我什么也没看见!空无一物……只有旋转起舞的乡村、树木及穿越空气的长长的鸟阵。这一切扰乱了我的血液和我的大脑……那么是谁用铁棍打在我头上,仿佛铁锤打在铁砧上?

9

我准备不动情地高声朗读,你们将听到这节严肃、冷漠的诗。当心它的内容,提防它必然在你们动乱的想像中留下的烙印般的痛苦印象。不要以为我快死了,我还不是骷髅,我的前额上还没有贴着衰老。所以,让我们排除和濒死的天鹅相比的念头,仅仅注视你们面前的怪物吧。我很高兴你们看不见他的面容,但是,他的心灵比面容更恐怖。然而,我不是一个罪犯……这个题目谈够了。不久前,我登上舰艇的甲板,再次看到大海。我记忆犹新,仿佛前一夜才离开。不过,如果你们能够做到,那就像我在这次后悔献给你们的朗诵中一样保持平静吧,不要因为想到人的心灵而脸红。啊,章鱼,丝绸的目光!你的灵魂和我的灵魂不可分;你是地球上最美的居民,率领着四百个吸盘组成的后宫;温柔而动人的美德和神圣的典雅达成一致协议,建立起牢不可摧的联系,高贵地居住在你身上,就像居住在它们的天然宅邸。为什么你不和我在一起?你那汞的肚皮靠着我这铝的胸脯,双双坐在岸边的悬崖上,凝视我心爱的景致。

古老的海洋,水晶的浪花,你仿佛是小水手背上扩大的蓝色伤疤;你是一片辽阔的青痕,印在大地的躯体上:我喜欢这个比喻。因此,初次看到你,一声忧郁的长叹,好似你那甜美微风的呢喃,掠过深深震动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你让你那些情人在无意中回想起人类艰辛的起源,那时人类认识了痛苦,痛苦不再离开人类。我向你致敬,古老的海洋!

古老的海洋,你那使几何学威严的面孔变得柔美、和谐的球形总让我想起人的小眼睛,和野猪眼睛一样小,和夜莺眼睛一样具有完美的环形轮廓。然而,从古到今,人都自以为美。我认为人仅仅是出于自尊才相信自己的美,其实他自己也知道并不美,否则,他为什么如此轻蔑地注视同类的面孔?我向你致敬,古老的海洋!

古老的海洋,你是同一的象征:总和自己相等。你不起本质的变化,尽管你的浪涛在某处愤怒激荡,在更远的另一区域你却处于最完全的平静。你和人不同,人会停下来看两只咬架的獒狗,却不会停下来看送葬的行列;早上还和颜悦色,晚上却情绪恶劣;今天笑,明天哭。我向你致敬,古老的海洋!

古老的海洋,你的胸怀里储藏着人类未来的利益,没有什么不可能。你已经给了人类鲸鱼。你不让自然科学的贪婪目光轻易地猜透你内部组织中的万千奥秘:你很谦虚。人类却为了一些琐事而自吹自擂。我向你致敬,古老的海洋!

古老的海洋,你哺育的各种各样的鱼独自生活,没有发誓要博爱。各类之间不同的性情和不同的形态为初看似乎异常的事物作出了满意的解释。人类也是如此,辩解理由各不相同。三千万人占据一小块土地,生根似的固定在那儿,自以为不应该介入邻居的生活。不论老幼,每个人都像野人般生活在自己的洞穴中,极少出去看望和他一样蜷缩在另一个洞穴中的同类。人类的宇宙大家庭是一个与最平庸的逻辑相符的空想国。另外,从你那丰产乳房的景色中流出忘恩负义这个概念;因为,我们立刻会想到众多父母,背信于造物主,抛弃他们可怜的结合产生的果实。我向你致敬,古老的海洋!

古老的海洋,你物质的宏大只能和人们想像的、衡量你整体诞生所需的活力相比。人们不能一眼环抱你。为了凝视你,目光必须以连续的动作向地平线的四方转动它的望远镜,如同一位数学家,为了解开一道代数方程,被迫在切开难点之前分别研究各种可能的情况。人吞食养料,还作出其他带来更佳命运的努力,以便显得肥胖。那只可爱的青蛙,愿它称心如意地膨胀。放心吧,它不会像你一样大;至少,我假定如此。我向你致敬,古老的海洋!

古老的海洋,你的水是苦涩的,味道和批评界评论美术、科学及一切事物时分泌的胆汁一模一样。如果一个人有点天才,那他就被当做白痴;如果另一个人形体健美,那他就是丑陋的驼背。当然,人应该强烈地感到自己的缺陷以便批评它,不过,四分之三的缺陷是自己造成的。我向你致敬,古老的海洋!

P12-17

后记

洛特雷阿蒙和《马尔多罗之歌》

对中国读者来说,洛特雷阿蒙(Lautreamont)和他的长篇散文诗《马尔多罗之歌》(Les Chants de Maldoror)似乎还很陌生,我们准备在这里较为详尽地介绍一下诗人和他的作品,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点分析和评论。

1

一位法国作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写道:洛特雷阿蒙和我们是同时代人,但我们对他的了解比对荷马、苏格拉底或罗马皇帝卡利古拉的了解还要少。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取得的进展却相当可怜,以下便是人们今天掌握的有关他的全部生平资料。

洛特雷阿蒙真名是伊齐多尔·迪卡斯(Isidore Ducasse),1846年生于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父母是法国移民,在他出生前两个月正式结婚。母亲在他不满两岁时去世,死因不明,有人说是自杀。父亲是法国总领事馆职员,后来被任命为领事馆一等主事,退休后住在当地一家豪华饭店中,以八十岁高龄去世,留下一笔可观的遗产传给了侄儿和侄女。

洛特雷阿蒙童年时,乌拉圭正处在与阿根廷的战争中,蒙得维的亚被围长达十年,并且轮番遭到叛乱、抢劫、饥荒、瘟疫的折磨。不过在此之后,这座城市却飞快地繁荣起来,被称作“南美的瑞士”,吸引了世界各地无数形形色色的冒险家。他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我们今天已无从知道了。一般估计,由于他父亲的身份,他应该是避免了各种灾难的。当然,幼年即失去母爱,而且我们知道他和父亲的关系相当紧张,这肯定对他的思想和性格具有重要的影响。另外,他父亲的一个朋友回忆说,他是一个大胆、淘气、爱吵闹、让人讨厌的孩子,整天在大街上惹事。这是关于他的童年的惟一描述,其真实性无法确定。

洛特雷阿蒙在1859年像许多法国移民的孩子一样被送回国内学习,作为寄宿生进入南方的塔布中学。他入学时学业晚了两年,但进步十分明显,学校的获奖名单显示他的拉丁语、法语、数学、绘画等课程都曾获奖,四年级结束(即初中毕业)时取得优胜一等奖的好成绩。他在塔布中学有一个名叫乔治·达泽的同学,显然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其名在《诗》的一长串受献者中排第一,并多次出现在《马尔多罗之歌·第一支歌》的第一个版本中,但到了第三个版本却被换成了章鱼、蛤蟆、疥螨之类的动物。达泽死于1921年,当时以布勒东为首的超现实主义诗人刚刚重新发掘出洛特雷阿蒙,正在为他大吹大擂。当这些超现实主义者听到了他们以为早已不在世的达泽去世的消息时,真是懊悔不迭,他们差一点就能通过这个达泽了解到诗人的生活秘密了,这也给文学史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

洛特雷阿蒙于1862年8月离开塔布中学,1863年10月进入波城中学修辞班,这意味着他实际上跳了两级,估计他在私立学校学习过一年的速成课程。他在波城中学的成绩似乎不大理想,中学毕业会考,他或者是没参加,或者是不及格,总之没有档案表明他取得过业士学位,也没有档案表明他曾在任何一所大学注册。他在波城中学的一个叫莱斯佩的同学曾接受采访,回忆过这个修辞班和洛特雷阿蒙,说他高个子,白皮肤,长头发,嗓音刺耳,性格内向,有点疯疯癫癫,且患有严重的偏头痛,在文学、数学、博物学及游泳等方面表现出出众的才华。不过,莱斯佩回忆这些时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已有六十多年没见过洛特雷阿蒙,而且他的回忆在内容上有一些矛盾之处,所以一般都认为不甚可靠。从《马尔多罗之歌》看,洛特雷阿蒙在这几年的中学生涯中大概感到相当压抑。

1867年5月,洛特雷阿蒙曾获得护照去过蒙得维的亚,这次旅行的目的可能是说服父亲给他一笔生活费,使他可以尝试文学创作。他在三个月后回国,随即来到巴黎,住在离林荫大道不远的一家旅馆中,以后多次换过住宿的旅馆,但都在附近。这一地区当时是有钱人的旅游中心,他下榻的旅馆也应该是一个较为高级的旅馆,所以他的生活大概并不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拮据,他父亲委托一个银行家按月给他的生活费估计还是相当充裕的,而且他还有一笔备用款,后来就是用这笔钱出版了《马尔多罗之歌》。此时的洛特雷阿蒙大约是古今中外成千上万怀有文学梦想的那些年轻人中的一个:“当夜阑人静,一个渴望荣誉的年轻人,在六层楼上,伏在书桌前,听见一阵不知发自哪儿的声响。他向四处转动他那因沉思和满是灰尘的手稿而昏昏欲睡的脑袋。”《马尔多罗之歌》中的这段描述和一个名叫热农索的出版商在洛特雷阿蒙死后二十年自称经过调查提供的情况基本吻合:“他是一个高个儿小伙子,褐发,无须,神经质,循规蹈矩,刻苦勤勉。他只在夜晚才坐在钢琴前写作。他大声朗读,锻造语句,弹奏和弦,这种写作方法使旅馆中的住户感到绝望。”除此之外,我们对他在巴黎的生活一无所知。他似乎十分孤独,既没有男朋友也没有女朋友,只和他的银行家和出版商来往,而且似乎深居简出,他在给银行家的信中写道:“我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都待在我的房间里。”

只是到了1977年,一个名叫雅克·勒弗雷尔的研究者在他的著作《洛特雷阿蒙的面目:伊齐多尔·迪卡斯在塔布和波城》中刊出了洛特雷阿蒙的相片,世人才第一次看到了他的样子。这张相片是在前面提到的达泽的家中发现的,虽然还不能完全肯定,但种种迹象表明,这应该就是洛特雷阿蒙的相片,另外它与人们已知的洛特雷阿蒙的面目也是基本上吻合的。

洛特雷阿蒙于1870年11月24日清晨去世,年仅二十四岁,死亡证上非常奇怪地没有提及死因,作为证人签名的是旅馆的老板和一个服务员,这和他父亲在近二十年后死于蒙得维的亚的情景一模一样,在死亡证上签名的证人也是饭店的老板和一个服务员。洛特雷阿蒙去世时正是普法战争时期,法国军队节节败退,巴黎就像当年的蒙得维的亚一样也是一座围城,陷于饥荒,政治动荡,第二帝国垮台,几个月后即发生了巴黎公社起义。因此,他的死给人以多种猜测,有人说他是死于高烧,另有人说他是死于吸毒,还有人说他是被秘密警察暗杀。上述这些说法今天都得不到证实,所以他的死也就同他母亲的死一样成了永久之谜。他的尸体第二天便被埋葬在一个临时出让的墓地,两个月后在同一墓地中迁移过一次,以后这块墓地被市政府收回改作他用,无人认领的尸体被扔入公共墓坑。诗人自己似乎预见到了这种结局,他在诗中写道:“我知道我将彻底毁灭。”洛特雷阿蒙留下的文字除了《马尔多罗之歌》外就只有两册薄薄的、题为《诗一》和《诗二》的散文片段以及七封短信。

……

8

在文学史上,很少有一部作品像《马尔多罗之歌》一样给予读者如此多的“关心”,它从开篇第一句起就对读者提出了严肃的要求和警告:“愿大胆的、一时变得和这本读物一样凶猛的读者不迷失方向,找到偏僻的险路,穿过荒凉的沼泽——这些阴森的、浸透毒汁的篇章;因为,如果他在阅读中疑神疑鬼,逻辑不严密,思想不集中,书中散发的致命烟雾就会遮蔽他的灵魂,仿佛水淹没糖。”其后,作者也从没忘记读者,书中充满了对读者的恳求、安慰、引诱、奉承和对读者的谴责、嘲笑、侮辱、咒骂。这样不断地呼唤读者表明的当然应该是一种打破读者的惰性,以便和读者交流的愿望。到了20世纪,人们普遍意识到以往文学的最主要缺陷之一便是作者和读者的隔绝,正如巴尔特在《S/Z》一书中所指出的:“文学劳动(作为劳动的文学)的赌注不是要使读者成为一个文本消费者,而是成为一个文本生产者。文学体制给我们的文学打上了文本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它的主人和顾客、它的作者和读者无情离异的烙印。于是这个读者陷入一种无所事事、闭目塞听,或者说一本正经的状态:不是亲自参加游戏,不是充分进入能指的魅力和文字的快感中,而是仅仅保留了接受文本或拒绝文本的天赋的可怜自由:阅读只成为一次公民投票。”然而,洛特雷阿蒙的最终选择和大多数作家恰恰相反,他不是唤醒读者,而是让读者沉睡,使之更加愚蠢:“为了机械地建造一篇催眠童话的脑髓,不仅需要剖析一些傻话,使读者的智力因反复用药而严重迟钝,使他的才能在余生中因疲劳法则而必然瘫痪,而且还需要用强大的磁流巧妙地把他带人无法行动的梦游状态,迫使他的眼睛在你们的凝视下失去本性,变得模糊……我至少要让为我服丧的读者能够说:‘应该还他公道。他使我变得非常愚蠢。如果他能活得更久,那什么事情做不出来!这是我知道的最出色的催眠教师!’人们将把这几句感人的话语刻在我的大理石墓碑上,我的阴魂将得到满足!”因为他深深地感到了这种企图和读者建立联系的枉然:“为什么我不能透过这些天使般的书页凝视我那个读者的脸庞……这张书页的不透明性有种种理由值得注意,它是阻止我们完全结合的最大障碍。”洛特雷阿蒙在这里极其敏感地接触到了文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但他却无法解决,或者说不屑于解决,由此必然产生了文学的无能、无聊、无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他惟一能做的就是肯定自己的存在,肯定自己的清晰,表明自己对文学并不抱有幻想,并没有被文学欺骗。

因此,洛特雷阿蒙不断地以批评家的身份在作品中出现,不断地对自己的文笔进行讥笑性质的评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滑稽,什么时候平庸,什么时候矛盾。奇迹就在于一个如此年轻的作者却能自始至终如此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行为,而如此多的清晰却又和如此多的胡言乱语结合在了一起。如他在比较了两根柱子和两棵猴面包树之后,马上就为这种方法进行此地无银式的辩护;他在谈到一只鹈鹕大得像一座山,至少像一个岬角之后,立即让我们欣赏这种虚假让步的效果:“我请你们欣赏这种限制的巧妙,它并未丧失一寸土地。”在《第六支歌》中,作者公然声明:“当这篇虚构故事的情节感到方便时,每种效果特技都会在适当的场合出现”,所以他的干预变得更加自觉、更加系统。当马尔多罗把麦尔文装进口袋往桥栏杆上拍打时,作者写道:“这真是独一无二、任何小说家都不可再得的场面!”然后他宣布“结局将加速到来”,果然我们就见到各种荒诞事件像瀑布般倾泻而来:插上翅膀的鱼尾、高喊复仇的房梁、骑马疾奔的黄道蟹、头顶便盆的疯子、变成犀牛的上帝、白雪公主等都被机械地排列组合在了一起,谈不上有任何真实因素,也不受任何艺术规律的制约。说到底,作者实际上是在嘲笑自己所写的东西,是在以完全无所谓的态度任意地牵动“小说的引线”。像“你们建议我就在此地结束第一小节,这次我愿意尊重你们的意愿”这样的语句实际上表现的当然是作家的意志,他有绝对的自由,是他的世界的惟一主人:“我这些歌将表现出威严的力量,足以蔑视成见。他是为自己,而不是为自己的同类歌唱。他不在人类的天平上衡量他的灵感。他像风暴一样自由。”所以当兰波喊出他的名言“我是一个他人”时,洛特雷阿蒙却写道:“如果我存在,我就不是他人。我不容许我身上具有这种暧昧的多元性。”

洛特雷阿蒙这种近似狂妄的骄傲使他大胆地“摘除了文学美的花瓣”,否定了以往的整个诗歌,试想文学史上能有几人敢写下这样的话:“直到当代,诗歌走错了路,它或者上天,或者下地,不了解自己的生存法则,并且不断地被那些正人君子讥笑——这不无道理。”《马尔多罗之歌》中处处可见一种对文学的公开或隐蔽的思考和批评,而《诗一》和《诗二》几乎就是文学理论著作,以今天的观点看,洛特雷阿蒙的意见并非都正确(其实,这些意见的表达也是真真假假,似是而非,很难确定作者的意图),但它们经常表现出一种罕见的敏锐性,“打开了一片无边无际、若明若暗的新天地”。这一切迫使文学对自身产生了疑问。迫使人们重新考虑文学的各种基本问题,而一代代的继往开来者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求和不同的回答来不断地发展、更新着诗歌和文学。

车槿山

1991年夏写于珞珈山  2000年夏改于中关园

书评(媒体评论)

我认为,布勒东、阿拉贡和苏波等人构成的小组最美的荣誉在于发现并宣布了令人赞叹的洛特雷阿蒙的文学与超文学的重要性……他在19世纪全然没有影响,但他和兰波一起,也许还超过兰波,却成为明日文学的大师。

——【法】纪德(Andre Gide)

我一定要明确指出,依我看,对某些人的崇拜是值得怀疑的,尽管这些人表面上显得那么伟大。惟一的例外是洛特雷阿蒙,那些在经过时留下了某种模糊痕迹的人,在我看来就不是这样。

——[法】布勒东(Andr Breton)

洛特雷阿蒙的作品对我们而言就像是一种真正的好斗现象学。它是纯粹的好斗,甚至在人们曾经谈论的纯诗这种文体本身中也是如此。

——【法】巴什拉尔(Ceaston Bachelard)

如果我们这个时代的散文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论文,试图追求那种一般而言是为诗歌保留的形式,如果这些作品像诗歌一样成功地强加给我们这样的观念:文学是一种实验,阅读与写作不仅属于一种揭示意义的行为,而且还构成一种发现的运动,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这一切归功于洛特雷阿蒙的探索和疯狂。

——【法】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

给你们的私人书房装上一个能随意沉浮的装置吧……打开洛特雷阿蒙,整个文学便像一把雨伞般翻转过来;合上他,一切又立即恢复正常。为了在家中享受一种完美的智力舒适,给你们的书房装上《马尔多罗之歌》这一装置Ⅱ巴。

——【法】篷热(Frands Ponge)

对洛特雷阿蒙,我们只有猜测,绝无肯定,绝无逻辑(我们的逻辑)。所以《马尔多罗之歌》才是最有效的诗歌,因为他持续地让我们感到不安,尽管我们有确切的理论。他仍然是危险的……他在无意间以夸张、玩笑的方式在文学的谎言中重新发现了真理。他比任何诗人都更好地重新发明了语言和艺术的意义,这是生活的咒语。他否定了统一的文体,但这是为了显露真正的文体,真正的逻辑,即自然的力量而不是习俗。他从人类思想史的一极跳到了另一极。

——【法】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k C16zio)

洛特雷阿蒙是——但愿大家能宽恕我——我所知道的惟一的法国悲剧诗人。

——【法】勒韦尔迪(P=ierie Reverdy)

至少从洛特雷阿蒙开始,文学赢得了发疯的权利。

——【法】巴尔特(Roland Barthes)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4: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