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女作家斯陀夫人的作品。斯陀夫人全名是哈莉叶特·伊丽莎白·比彻·斯陀。她的父亲是个基督教牧师,斯陀夫人和她的三个兄弟、一个姐姐,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虔诚信仰宗教、费心关注道德、宗教和社会问题。斯陀夫人幼年生活的地方——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与美国南方的蓄奴社会仅仅隔着一条俄亥俄河,因此她经常接触到从南方逃亡过来的黑奴,自己也多次去过南方,亲眼见识到黑奴如何任人宰割的触目惊心的景象以及亲耳听闻黑奴的悲惨境遇。斯陀夫人内心对万恶的黑奴制度感到深恶痛绝,她决心客观地描绘出美国南方奴隶制的真实情况,因此《汤姆叔叔的小屋》就诞生了。最主要的思想内容有两个:一是揭示惨绝人寰的南方奴隶制度;二是表现在暴戾的压迫面前,只有挺身反抗才能获得自由。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著名作家斯陀夫人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又译为《汤姆大伯的小屋》和《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一位叫汤姆叔叔的黑奴,在白人小女孩小爱娃的帮助下,如何反抗并鼓动黑奴逃亡的故事。其中描写了白人奴隶主西蒙·勒格里的残暴和贪婪,南方黑人悲惨的遭遇,即使遇上最善良的奴隶主,在他急需钱的时候也得被卖掉。
二月里某个寒冷的黄昏,在肯特基州P城一间布置精致的客厅里,两位绅士挨坐着小酌,他们表情专注地好像在讨论着什么事情。
其中一位其实不配称为“绅士”——矮胖身材,相貌不扬,却爱摆臭架子;衣着过分浮夸,身上戴的金色配饰更衬出他俗气的做派。每当谈话正热烈时,他总喜欢把佩戴在身上的金表链挥动得叮当作响,显出一副假正经的模样,偏偏他又十分的享受;说起话来颠三倒四,句式不通,乱用词语的现象更是让入忍受不了。
另外一位是谢尔贝先生,倒是个名副其实的绅士,屋子里颇有气派的摆设都说明此人家中富裕。
“我看就这样做吧。”谢贝尔先生说。
“这桩买卖我不能答应。”对方一边说话一边举杯对着灯光端详着。
“可是,海利,汤姆是个能干的黑奴,不同于一般,绝对值这个价钱。”
“你指的是黑人身上的那种诚实?”海利伸手又倒了一杯白兰地。
“不是的,我说的是实话。四年前汤姆皈依了基督教,他是个虔诚的教徒。从此我便把所有的产业,包括房子啊,马匹啊都交给他保管,我信得过他,让他可以自由行动。嘿,他从没有让我失望过,忠心天地可鉴。”
“可是谢尔贝,黑人忠诚与否,有些买主根本不会在意,黑奴信教的确有好处,可是他得可靠才行。”
“再没有比汤姆更值得信任的人了,别人告诉我有几个坏蛋怂恿汤姆趁替我办事的时候逃回加拿大,可是你瞧他怎么说:‘主人信赖我,这种违背仁义的事情我可做不出来。’哎,我打心眼儿里舍不得卖掉他,如果你有良心,应该让他的价格抵消我的全部债务才对啊。”
“我很乐意帮忙的,可是确实太为难啦。”
正在这时,房门开了,一个四、五岁的第一代混血儿——哈利走了进来,模样清秀,惹人喜爱。怡然自得的神情和羞涩有趣的神态表明他常常得到东家的疼惜和偏爱。
谢尔贝看见他进来,又是吹口哨又是发命令,要这个小东西给海利唱歌跳舞,做一些生动的表演,逗得两位绅士哈哈大笑。
“这小家伙真了不起!”海利大为称赞,“你把这小家伙给我添上,这笔债务一定帮你了结,哈哈,再没有比这更公道的了。”
一个二十五岁上下的第二代混血儿少妇——伊丽莎推开房门进来,她是这个孩子的母亲。五官精致,体态窈窕,在海利贼溜溜的眼光的审视下,她因为又羞又恼而涨红了脸蛋。伊丽莎对谢尔贝问了声好,把孩子带出去了。
“哎呀,这个姑娘能卖好多价钱呢!你出个价?”
“你就是拿跟她人一样重的金子来,我也绝不会卖这个姑娘!不要再说了!这个小孩我也不愿意卖,让人家骨肉分离,我狠不下心来。”
“原来如此,倘若这女人真因为她的儿子被买走而苦恼起来,这倒也麻烦,可我是干这行的,自有好办法——最好采用人道主义的办法——先把这女人遣到外头待上几天,在这之前我们把一切都办妥,事后再给她点补偿。嗯,对,随便施舍一点人道主义给她们比施与刑罚要强,而且也更能赚钱。黑人可不像白人,他们不懂得保全自己的老婆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白人的“训练”,这样事情也就好办多了。”
“我家的黑奴小时候可没受过‘训练’。”
“黑奴一辈子就得颠沛流离,注定从这个人手中辗转被卖到那个人手中。你们看肯特基人对黑奴娇生惯养,这是没有好处的。往后到了其他不如这里的环境中,就会叫苦连天,还不如其他黑奴来得能干呢。我自认为我对黑奴算是挺好的啦。”
“你的意思就是黑人得‘知足常乐’啊!”谢尔贝不耐烦地耸耸肩。
双方暗自忖思,海利先开口:“那么你说怎么办吧?”
“我还得跟我夫人商量下,而且,海利,你可千万别在附近这一带泄露这个消息,否则这消息倘若被我家仆人知道了,那么要带走我家的一个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就没办法做到如你刚才所说的‘先斩后奏、神不知鬼不觉’了。”
“我绝对只字不提,不过,听好了,时间紧迫,你尽快给我回复。”
“嗯,你今天晚上六点到七点之间来讨答案吧。”
海利鞠躬告辞。谢尔贝愤愤不平地自言自语道:“哼,自以为是的家伙。换做以前,我断不能让别人从我手中把汤姆买过去,可是现在,哎,债务竟然把我逼到了这步难堪的田地——还有小哈利!太太一定不会答应我;就是汤姆——她恐怕也不依啊。可是这家伙,趁人之危得寸进尺呢!”P1-4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女作家斯陀夫人的作品。斯陀夫人全名是哈莉叶特·伊丽莎白·比彻·斯陀。她的父亲是个基督教牧师,斯陀夫人和她的三个兄弟、一个姐姐,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虔诚信仰宗教、费心关注道德、宗教和社会问题。斯陀夫人幼年生活的地方——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与美国南方的蓄奴社会仅仅隔着一条俄亥俄河,因此她经常接触到从南方逃亡过来的黑奴,自己也多次去过南方,亲眼见识到黑奴如何任人宰割的触目惊心的景象以及亲耳听闻黑奴的悲惨境遇。斯陀夫人内心对万恶的黑奴制度感到深恶痛绝,她决心客观地描绘出美国南方奴隶制的真实情况,因此《汤姆叔叔的小屋》就诞生了。最主要的思想内容有两个:一是揭示惨绝人寰的南方奴隶制度;二是表现在暴戾的压迫面前,只有挺身反抗才能获得自由。
美国南方的黑奴制度是一个灭绝人性的制度,很多白人靠它发家致富——有从事贩运黑奴的工作,以此来换取劳动力和钱财。黑奴就像一个没有肉体、没有灵魂的商品那样从一个人手中辗转卖到另一个人手中。这些可怜的黑人被卖到庄园主手中无偿从事超负荷的劳动,人身健康和安全没有任何保障。奴隶主死后还必须重新被拿去拍卖,而奴隶主则坐享其成。还有经营黑奴买卖的“堆栈”,“堆栈”的老板负责把黑奴养得身强力壮,专门供应黑奴市场.目的也是赢得暴利。倘若黑奴不老实,则主人可以凭着心情决定惩罚的程度,有专门替奴隶主鞭打教训黑奴的“鞭笞站”,黑人在里头受尽凌辱。在奴隶制社会,黑人被看成没有家庭观念、没有感情的畜生,因此对黑奴的肆意买卖,常常使得黑奴妻离子散,生不如死。遇到一个好的东家,日子尚能过得轻松一点,可是一旦东家破产,黑奴的命运又重新堕落到不堪的境地;碰到一个坏东家,那就是不榨干黑奴身上的最后一滴血誓不罢休。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是这样一个伤天害理、丧尽天良的奴隶制度的盛行,让人忍无可忍,许多有抗争意识的黑人禁不住铤而走险,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反抗方式。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写作背景就是这样的。据说该书出版问世后,使得美国北方反对奴隶制度的运动空前高涨,南北矛盾日益加剧,内战一触即发。本书为方便青少年读者阅读,删减了一些与当时政治有关的情节和过于浓厚的宗教心理描写,保留了全书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尽量符合青少年朋友的口味。
这本书从内容上看,斯陀夫人对南方奴隶制度的揭露可谓公正客观,同时又一针见血。她既写了奴隶制度残酷的一面,狠毒的庄园主譬如哈里斯、赛门;但是也写了较为缓和的一面,譬如一些善良开明的奴隶主——谢尔贝夫妇、奥古斯丁。另外还描绘了许多具有社会良知和仁义道德的好心人——牧师、教友会教友等。本书主要叙述了两个黑奴的不同遭遇:肯特基州有善心的庄园主谢尔贝因为负债累累,被迫卖掉庄园上最得力最忠诚的黑奴汤姆和谢尔贝太太最宠爱的侍女伊丽莎。汤姆顺从主人的意思,被卖给了黑奴贩子海利,他被运往南方,在路途中救了落水的小姑娘——伊凡吉琳,她的父亲奥古斯丁就把汤姆买回去,宽厚对待他。不久奥古斯丁死于非命,来不及替汤姆办完手续归还汤姆的自由,因此汤姆又被卖到庄园主赛门的手中,生性正直的汤姆一方面安分守己,一方面则因为不肯屈服于赛门提出的无理要求。被赛门活活折磨死。我们前头所说的伊丽莎则携带幼子哈利逃亡,在途中遇到自己的丈夫乔治——乔治因不堪东家哈里斯的凌辱出逃,他们在许多好心人士的帮助下,历经重重困难逃亡加拿大,一家三口取得了自由。后来乔治与姐姐重逢,伊丽莎和她的母亲重逢,一家人最终迁移到利比里亚,为建设一个非洲人的伟大国家而奋斗。这两个平行的故事,既有联系,但很大程度上来说却是独立的。斯陀夫人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汤姆的遭遇,显然是赞扬汤姆的善良和不畏强暴,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样一个在灵魂上不肯屈服的硬汉,由于缺乏反抗精神,最终只能以悲剧告终;而想要摆脱这种受人钳制的命运,只有走乔治这条斗争的道路。在阅读过程中,你们一定能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并且有所启迪。但是这样的故事安排也有失偏颇。例如乔治夫妇这条线索写得较为简略,结局过于草率,有匆匆收场之嫌。 从艺术特色上来看,斯陀夫人成功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完整的是汤姆叔叔。作者说过,这个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有蓝本的。汤姆忠厚老实、笃信基督教,安分守己,但是不仁不义的事情坚决不做,并且舍己为人。这些优点都是作者通过几个比较典型的事例展现出来的:第一,汤姆在第一次被卖的时候,为了不使庄园上的黑奴遭受被卖的厄运,他拒绝妻子劝他逃走的建议,毅然遵从东家的意思,心甘情愿一个人被卖到南方。第二,他在赛门的庄园上摘棉花时,冒着被监工鞭打的危险,把自己篮子里的棉花塞给一位体弱无力的妇女;并且在赛门威胁汤姆鞭打露西的时候,汤姆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第三,凯西劝汤姆和她们一起逃走之际,汤姆一心想留下来为庄园上那些受到赛门欺压的苦命的黑奴们宣讲上帝的道义,教导他们皈依基督,所以不肯同行,但同时他怕凯西她们不能承受毒打和凌辱,鼓励凯西和爱弥琳逃走。二人逃走后,汤姆宁死不肯出卖朋友,最终遭到赛门的毒打直至死去。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令人读起来有血有肉,可亲可感。
除了汤姆外,还有一连串有特色的人物。乔治·哈里斯是一个英俊有为的年轻人,他渴望自由,敢于反抗,机智冷静,勤奋好学,最后将自己所受到的教育全部应用于为实现全部黑人的自由而奋斗的事业中去。黑人凯西.面容姣好,一生坎坷,受尽凌辱,开始和一个青年相爱,由于种族歧视,两人不能完婚。后来遭仇家暗算,婚姻破裂,子女被卖,自己也沦陷到狠毒的庄园主赛门的手里。她对人生感到悲观绝望,一心想着复仇,她帮助爱弥琳逃出赛门的魔爪,机智勇敢;同时又在汤姆虔诚的宗教信仰的感化下,渐渐消弭了仇恨情绪,最后她与失散多年的女儿重逢,并在女儿的帮助下,皈依基督教。奥古斯丁,一个玩世不恭的青年庄园主,这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恨透奴隶制度,宽仁对待自家奴隶,对虐待奴隶嗤之以鼻。但是他由于生性懒散,缺乏与奴隶制度抗争到底的精神,没有能力阻止黑奴的悲剧。海利,一个唯利是图的黑奴贩子,作恶多端,贪得无厌,却满口“人道主义”,作者用嘲讽的笔墨将海利丑恶的嘴脸呈现得一览无余。赛门,残暴成性,自幼受母亲基督精神的劝导无果,丧心病狂地将母亲踢死;在经营庄园的时候,虐待黑奴,无恶不作,是一个趴在黑奴身上的吸血鬼。在本书还有一系列可爱生动的黑奴形象——滑稽有趣的黑人山姆,聪明机灵的托普西,行事古怪的厨娘戴娜,厨艺高超和蔼可亲的克罗大婶。这些人物读起来让人眼前一亮,可以为读者带来不少阅读上的乐趣,当然还有很多栩栩如生的景象等待读者自己去发掘。
可本书在人物创作上也存在一些缺点,就是贯穿在本书中的说教色彩和宗教心理描写太过浓厚——比如伊凡吉琳这个人物,她本来就只是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作者却把她写得严肃忧郁、伟大圣洁。伊凡吉琳不仅自己笃信上帝,还用《圣经》上的道理感化别人,这使人读起来有点不真实,但是我们不妨把她理解为一个散布福音的小天使,尽管缺乏生命力,但我们仍然能从中体会到斯陀夫人宣扬基督教精神的良苦用心。
书名《汤姆叔叔的小屋》,这个标题最后出现在乔治·谢尔贝激动人心的讲话中,他在汤姆叔叔死了之后,心灵上受到震撼,因此他决定给自己庄园上所有的黑奴以自由,他告诉黑奴们:“每当你们看到汤姆叔叔的小屋时,就应该想到你们的自由!”所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个含义是汤姆的家,是一个实物,里头装载了汤姆一家的美满和幸福,但也是在那里,见证了离别和痛苦;第二个含义是自由,是基督精神的教导和感染,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一心向善,为了奴隶的自由而奋斗。
这是一部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青少年朋友既可以把它当做一本有趣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书来看,也可以把它当成一本启发心灵、劝人向善的书来看。个中滋味,只有自己咀嚼方知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