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京剧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之中,可谓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众多耀眼的明星辉映璀璨的艺术星河,使京剧成为中国戏剧大家族中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本书丛由十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传记汇集而成,这十位传主是从数以百千计的“大家”中连选而出的“五星级”“泰斗”,他们分处于京剧形成、发展、高峰等各个时期,包含了京剧的主要行当和主要流派。通览本书丛便可大致了解京剧发展的源流及脉络,获得弥足珍贵的资料和有益的借鉴。
本书记述了杨小楼生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杨小楼传/京剧泰斗传记书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吴同宾 |
出版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中国京剧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之中,可谓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众多耀眼的明星辉映璀璨的艺术星河,使京剧成为中国戏剧大家族中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本书丛由十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传记汇集而成,这十位传主是从数以百千计的“大家”中连选而出的“五星级”“泰斗”,他们分处于京剧形成、发展、高峰等各个时期,包含了京剧的主要行当和主要流派。通览本书丛便可大致了解京剧发展的源流及脉络,获得弥足珍贵的资料和有益的借鉴。 本书记述了杨小楼生平。 内容推荐 这套《京剧泰斗传记书丛》的第一辑,由十二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传记汇集而成。从纵向来看,这十二位表演艺术家分别处于京剧形成、发展、高峰各个时期;从横向来看,也包含了京剧的主要行当和流派。 本书是该系列之一的《杨小楼传》分册,书中记述了杨小楼生平。 目录 第一章 杨月楼的传奇生涯 古老的戏曲之乡 杨月楼上海走红 缘怨冤 无辜入狱 劳燕分飞 风尘知己 双月佳话 内廷供奉 继掌三庆 第二章 杨小楼出世 在坎坷中步入人生 京剧武生的流派 入选宫廷供奉 悟道与悟戏 第三章 明星璀璨 冉冉升空 始搭京班 自挑陶咏社和桐馨社 两年中兴社 崇林社和松庆社 双胜社和忠庆社 最后的班社——永胜社 第四章 武生宗师 辉煌成就 武戏文唱 《长坂坡》活子龙 黄天霸的戏 杨小楼的念白 七情六欲的外化 形神合一的做工表演 臻于化境的武工技巧 卓异的塑型 集体的默契 第五章 新排剧目 爱国主义 《甘宁百骑劫魏营》 《霸王别姬》与《楚汉争》 《陵母伏剑》 《坛山谷》 《康郎山》 《取桂阳》 《野猪林》 三、四本《连环套》 二本《安天会》 《冀州城》 第六章 国剧宗师之死 第七章 轶闻实录 杨小楼之轶史 杨小楼死前所闻 杨丧外纪 吊唁杨小楼挽联一束 老戏迷喝彩 英雄暮年 受制于婿 被逼当老道 第八章 杨派传人 丁永利 孙毓垄 周瑞安 茹富兰 高盛麟 王金璐 李万春 李少春 博德威 刘宗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潜山之东,是安庆、枞阳、贵池(池州)、青阳;潜山之南是怀宁、华阳(望江);潜山之北是岳西、桐城、霍山;潜山向西去与湖北省接壤,出境向西北不远,就是湖北罗田;向西南不远,就是湖北黄梅。如以潜山为中心,在这东南西北四界的方圆区域之内,都是古代戏曲剧种产生、发展与戏曲艺人繁衍活动的地方。以剧种为例,安徽古代的主要剧种是徽调,现在称徽剧。明代中叶,浙江余姚腔与江西弋阳腔传入安徽,结合当地土语声调,产生了青阳腔(即池州腔)。由于青阳腔通俗易懂,备受欢迎,当时曾有“天下时尚徽池雅调”的赞誉,而风靡长江南北。到了明末,青阳腔和昆曲融合,又传入桐城、枞阳、安庆一带,与山、陕梆子互相吸收融合,逐渐产牛了吹腔、拨子、二黄等声腔,后来还吸收了一部分汉调的西皮腔,这就是后来的徽调,也就是后来与汉调在北京一带融汇,又结合京音,终于形成了京剧的前身徽剧。 安徽现在影响最大的主要剧种是黄梅戏。黄梅戏的最早源头都是来自湖北黄梅一带的黄梅调或黄梅采茶戏。清代末年黄梅调传至安徽,与当地戏曲桐城调、青阳腔、徽调等结合,逐渐形成现在的黄梅戏。所以黄梅戏虽然兴盛于安徽,但黄梅的名称实源于湖北的黄梅。 从清代中叶以后,由于这一带戏曲广泛流行,所以很多京剧艺人的祖籍,都是在这一带。京剧开创者之一的程长庚,祖籍就是潜山。清末著名旦角余玉琴(余庄儿),以及杨小楼一家等,都是潜山人。著名老生王九龄是桐城人。著名红生王鸿寿(老三麻子)是安庆人。此外,“同光十三绝”中的郝兰田、卢胜奎,老生“新三鼎甲”中的汪桂芬,著名老生杨宝森(祖父杨朵仙,伯父杨小朵,堂兄杨宝忠)等,都是安徽人。而余三胜、余紫云、余叔岩祖孙,则是与潜山遥遥相对的湖北罗田人。由此可见,这一地区,既是戏曲剧种生根、勃兴的发祥地,也是戏曲演员产生、繁衍的集中地带。杨小楼一家就是潜山地带著名的梨园世家,祖孙三代,尤其是杨月楼、杨小楼父子,都为京剧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月楼(一八四四—一八九○),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谱名久昌。幼年从师张二奎,习文武老生,兼演武生。张二奎是京剧初期的“老生三杰”(又称老三鼎甲)之一,他居住的堂名为“忠恕堂”。他收的徒弟,都以“玉”字排行,比较有名的弟子有俞玉笙(即俞菊笙),杨玉楼(即杨月楼),还有陆玉凤、沈玉莲、程玉翠等。杨月楼的戏路很宽,他的拿手戏很多,老生戏有《四郎探母》的杨延辉,《安居平五路》的邓芝,《镇潭州》的岳飞,《御碑亭》的王有道,《群英会》、《取南郡》的鲁肃,《打金枝》的唐王,《五雷阵》的孙膑,《桑园会》的秋胡,《回笼鸽》的薛平贵,《下河东》的呼延寿亭,《定军山》、《阳平关》的黄忠等;武生戏有《长坂坡》、《黄鹤楼》的赵云,《连环套》、《恶虎村》的黄天霸,《翠屏山》的石秀等;尤其以演《泗州城》的孙悟空有独到之处,备受群众欢迎,人们送其绰号“杨猴子”。清末沈蓉圃所绘《同光十三绝》戏装画像中的杨月楼,就是《四郎探母》的杨延辉。 京剧形成以后,很快向南方扩展,风靡一时。清末同治年间,北方许多名角,如孙菊仙、黄月山等,纷纷到上海淘金。杨月楼看准时机,也随后到了上海。那时的上海,正是十里洋场的肇兴时期,软红十丈,纸醉金迷,歌楼舞榭,酒绿灯红,娱乐场所是最兴旺的行业之一。上自官僚买办、富贾豪绅,下至手艺工人、贩夫走卒,无不涉足娱乐场所。而那时上海的戏院是主要的娱乐场所,只要是好戏好角儿,营业火爆是不成问题的。当时最有名的戏院是丹桂和金桂,孙菊仙和黄月山等在老丹桂园,杨月楼在金桂园演唱,两个戏院唱对台,可谓盛极一时。那时上海和北京不同,北京的戏院,一般还不许妇女到公开的戏院里去看戏,上海的风气则比较开通,一般妇女甚至富宅大家内眷,都可以随便到戏院购票看戏。孙菊仙、黄月山等在丹桂的阵容比较硬整,懂戏的戏迷观众占大多数;而杨月楼在金桂演出,主要凭着自己的本领。杨月楼的身材魁伟,扮相英俊,嗓音高亢嘹亮,武功精湛娴熟,戏路宽广,文武全材,除一般戏迷外,各阶层的妇女观众趋之若鹜,所以相对来说,杨月楼的叫座实力更强。当时上海有一位文人袁翔甫,撰有一首咏杨月楼的七言绝句竹枝词:“金桂何如丹桂优,佳人个个懒勾留。一般京调非偏爱,只为贪看杨月楼。”可谓生动地描述了两个戏院当时唱对台戏的具体情景。P2-5 序言 今年三月十三日,“京剧泰斗传记”书丛的主编吴乾浩、马威同志来访,送来了河北教育出版社约我担任这套书丛顾问的聘书,并作序。他们两位都是当今中年戏曲理论家又是京剧爱好者、研究者,能以业余时间主持这套书丛的编辑工作,对于京剧前贤的成功经验以传记形式加以总结;通过每位艺术家的生平和艺术创造经历,使后来者窥见京剧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前人的成功之路,是有益的。这也符合我“为老一辈树碑立传,为青年人鸣锣开道”的夙愿,故而欣然接受。 惜因付梓在即,我来不及披读全稿,仅索阅了《梅兰芳传》和《程砚秋传》两部书稿。阅后感到作者博览了大量有关梅兰芳、程砚秋的传略、记述、评论专著,然后有所取舍,加以集中、补充,花费了很大劳动,写成这两位艺术大师较系统的长篇传记。搜集剪裁有所依据;叙述描写翔实可信。在短时间内成此巨帙,实在难能可贵。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生活是创造艺术的源泉。历代艺术实践者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优秀的艺术;人民也培育和造就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中国京剧亦是如此。它的孕育、形成阶段,虽得力于宫廷的喜好和扶持,但它能够在一百多年间博采众长,百川汇海,风行全国,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根本原因正在于京剧一直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这块丰沃的厚土,因而异彩纷呈,繁星灿烂。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正确方针指引下,京剧更密切了与人民大众的联系,几度形成过好戏连台、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 传记乃史,治史是一门社会科学,要求谨严。对于京剧发展史中每个时期继往开来、独树一帜,为世所公认、堪称“泰斗”的表演艺术家,虽应力求峰巅,却也须衡量允当。尚未列入本书丛的张二奎、余三胜、汪桂芬、孙菊仙、王瑶卿、龚云甫、言菊朋、高庆奎、尚小云、筱翠花、郝寿臣、侯喜瑞、萧长华、姜妙香等以及当代的李少春、叶盛兰、谭富英、杨宝森、叶盛章、袁世海等,理应在书丛中占有位置。据编者告知,这将在前言中有所说明。我想会有妥善安排,毋庸我来赘言了。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九日 后记 余生也晚,虽然赶上看到杨小楼暮年的几次演出,但对于杨小楼和杨派艺术,研究得并不深。写这本书,只是凭藉许多文献资料,依靠汲取许多前辈和时贤的研究成果,才能勉为其难。尤其应该提出的是,这本书主要汲取和采用了许多周志辅先生的史料和翁偶虹先生的研究成果。虽然略有订补,总难免有剿袭之疚。周、翁两位先生研究杨小楼的艺术,造诣极深,我在汲取和采辑他们的成果,藉以成书的过程,实际也是我自己受益和提高水平的过程。周、翁两位前辈虽然均已仙逝,但我仍须在这里表示自己的崇敬和谢忱。 此书编写仓卒,难免纰谬漏误之处,责任自由我负。恳切地希望读者批评和指正。 吴同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