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都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为了保护陵寝安全,帝王们生前在自己的陵寝前建围墙,树界桩,开火道,悬禁牌,再加上封建统治者的故弄玄虚,堪舆家们的大肆渲染,更让皇家陵园罩上了神秘的光环和色彩。所以尽管清陵寝已开放多年,但仍然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谜。
为了能满足广大历史爱好者对陵寝研究的期望,编者们编写了这部《解密大清皇陵》。本书内容主要以正史观点为依据,同时为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便于理解和消化,还特意在内容中添加了一些野史和传说,使读者在了解陵寝知识的同时,还能体会到文章的趣味性。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帮助众多历史爱好者更多地了解清代的历史和清代的陵寝知识。
看大清皇陵的建制风光,读大清帝陵的神秘辉煌。
每一座陵寝都记载着或辉煌或衰败的历史,每一座陵寝都传承着或动人或神秘的故事。
在那带有浓重神秘色彩的背后,让它带你去探索难解之谜……
永陵的来历
永陵是著名的清初关外三陵之一,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陵,是努尔哈赤六世祖猛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以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等人的陵墓,位居清朝诸陵之首,也可谓清朝第一陵。
早在公元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努尔哈赤便开始在赫图阿拉城西北约5公里的桥山山麓择定了濒临苏子河、遥望烟筒山的一片平阳之地,在此处动工为其祖辈修建陵墓。
当时,永陵只埋葬了努尔哈赤的曾祖福满的遗体和六世祖猛特穆的衣冠,名字也不叫永陵,而叫兴京陵。以“兴京”二字为陵墓命名,主要是寄托着祈佑满族兴旺强盛的意思。
直到公元1648年(顺治五年),清王室入关,定鼎中原,当时的顺治帝才将猛特穆等4人尊为开创帝业的“肇兴四祖”,正式追谥猛特穆为肇祖原皇帝、福满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公元1651年(顺治八年),将桥山封号为启运山;公元1658年(顺治十五年),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和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等人的遗骨才被从辽阳迁来归葬;公元1659年(顺治十六年),正式将兴京陵更名为“永陵”。
永陵由下马碑、前院、方城、宝城、省牲所、冰窖、果楼等组成,占地约11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既有满族风格,又明显带有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影响。也因其位于所谓的“龙兴之地”,所以一直深受清王室重视。据史书记载,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历代皇帝都曾多次东巡前来专行祭谒之仪。为了保护肇祖衣冠所在地的皇权威严,清王室不仅对永陵屡加更修,还一再扩占陵外土地,并在陵园前、后、左、右各建堆房8座,由八旗兵丁常年驻守,实在显赫得很。
永陵的规划
永陵为乾山巽向,坐向西北,朝向东南,背靠形如巨龙的启运山,前临波光潋滟的苏子河。
永陵前后共有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的门是正红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门口安装着两扇对开的朱红栅栏门,前两侧各有一座下马牌。牌身上分别用满、蒙、汉、回、藏5种文字镌刻着“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字样。
进入正红门,院内迎面一字排列着四座碑亭,形制一样,均为单檐歇山顶。每座碑亭内各有一统石碑,竖立在龟趺上。碑的正面用满、蒙、汉3种文字镌刻着每位墓主人的“神功圣德”。四座碑亭的顺序分别是:中左为辈分最高的肇祖原皇帝,中右为兴祖直皇帝,左端为景祖翼皇帝,右端为显祖宣皇帝,是完全按照古代宗法制度排列的。碑亭的前两侧各有一座面阔五间的厢房。东厢房是驻守官兵的值班房,西侧是茶房、饽饽房。碑亭北端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面阔三问的厢房,东侧为果楼,西侧为膳房。
碑亭北面正中是启运门,也是第二进院落的正门。进入第二进院落,靠北的神道正中是启运殿。它是全陵规格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殿内横排着四座暖阁,分别供奉四祖及皇后的神牌。暖阁前设宝座、供案、五供、香灯等,这里是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
第三进院落是宝城院,也称“坟院”、“月牙城”。此院有上下两层台地,上层台地有三座坟,正中葬着兴祖福满,前左葬着景祖觉昌安,前右葬着显祖塔克世,肇祖盂特穆的衣冠墓位于兴祖坟的左旁,没有坟头。下层台地有两座坟,左旁葬武功郡王礼敦,右旁葬恪恭贝勒塔察篇古。两层台地之间有踏跺相连,踏跺中为丹陛。五座坟头皆用土堆积而成,表面看与民坟无异。
在陵院的西侧,还有一个小跨院,院内建省牲亭五间、果楼三间。南墙开门一座,名垂化门,此门是这个小跨院的正门。 永陵的传奇陵史和特殊的规划,以及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使之在清代享有很高的盛誉,是名副其实的清朝第一陵墓。
永陵具备哪些特色
永陵建成后,在整个清朝时期曾经过多次改建、增建以及扩建,使今天的永陵独具特色。比如,顺治十年扩建了启运殿,增建了东西配殿和方城,用的全部是青砖布瓦。肇祖和兴祖的碑亭就是在顺治十二年建造的;景祖、显祖的碑亭是在顺治十八年建造的。康熙十六年大修永陵时,启运门、东西配殿、启运殿、正红门的布瓦被全部改为黄色琉璃瓦。乾隆四十八年,永陵木制的下马桩被改为石制的下马牌,至此才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规模。
永陵在初建时是十分简陋的,经过后来历朝的增建、扩建,其规制才稍有提高。但与清朝其他皇帝的陵墓相比,永陵仍然是非常朴实简约的。
清朝入关后,受明朝陵寝制度的影响,陵寝后面的靠山仿照明制也被赐以嘉名,顺治八年(1651年)十月二十一日,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的陵山被封为“启运山”。“启运”二字,代表“光启鸿图”、“肇兴帝业”、“开先裕后”之意,暗寓大清的江山基业从此弘运广达,走向腾飞。
到了顺治十六年(1659年),太祖的山陵、太宗的山陵都有了正式名号,但惟独兴京的四祖陵还没有陵名。顺治皇帝认为“兴京祖陵乃发祥重地,宜隆显号,以展孝思”,于是在这一年的九月二十三日颁发谕旨,尊称兴京祖陵为“永陵”。两年后,即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式命名永陵的享殿为“启运殿”,宫门为“启运门”。P2-P7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提倡“厚葬以明孝”、“事死如事生”。每个皇帝即位之后,就开始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为自己建造巨大的陵墓。这些陵墓是中国封建时代对灵魂信仰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一个时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同时,这种动用国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和营造工艺水平,是中国丧葬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建筑典范。陵寝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陵寝的规制因受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各具特色。
君王的坟墓称“陵”,它首先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王权的不断加强,当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王,其坟墓造得越来越高大宽阔,状似山陵。坟墓也因此被称为“陵”。
西周以前,帝王坟墓多为木椁大墓,地面不封不树;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寝,封土形状多为覆斗式,并以营造豪华墓室和堆筑高大封土为主要特色;以李世民的昭陵为代表的唐朝陵寝,因山为陵,在山腰开凿墓室,展现了大唐盛世的风貌。五代十国和两宋时期,因战争纷乱,国力颓弱,陵寝规制相对缩减;元朝帝王死后则实行深葬,地表不留任何痕迹。中国古代陵寝的发展经过这一段近400年的低潮之后,开始进入一个辉煌时期——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陵寝,是中国陵寝史第三个辉煌时期的典范。
清朝是封建王朝中的最后一个,从顺治元年(1644)始,到宣统三年(1911)终,长达268年。如果从努尔哈赤的天命元年(1616)算起,则长达296年。在这近300多年的历史中,共建有12座陵寝,每座陵寝都反应着当时国家的兴衰。可以说,这12座陵寝是当时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的缩影。每一座陵寝都记载着或辉煌或衰败的历史,每一座陵寝都传承着或动人或神秘的故事。
清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统治中原,他们极力接受和学习汉文化,在陵寝建筑上基本继承了明代的形制,但同时又融入了一些满族入关前陵寝的建筑特色。可以说,清代的陵寝体现着中国历代帝王陵寝的最高水准,既具有完美的视觉效果,将建筑群巧妙地组合与分割,创造出意象深远的空间环境气氛,又使之充满了人的理性尊严,予人以庄严肃穆、永恒、伟大、强烈的世态感染力。陵寝制度不仅反映出封建帝王的个人意志,也能折射出那个时期的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更是当时国家和一个朝代荣辱兴衰的晴雨表。
清代的12座帝陵从大的方位上看,可分关内和关外两处,也可分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处。其中包括皇后陵7座,妃园寝10座。在陵区外围还建有王爷、公主、大臣等大量陪葬墓。这些皇家陵园,规模宏大,体系完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从陵寝的营建、帝后妃的葬礼中,我们也能够透视到当时的宫廷斗争、财政状况、宫闱秘事、典章制度、丧葬礼仪、建筑规制的一些侧面。因此,陵寝不仅是清代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清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与其他制度和事物一样,清代的皇陵也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成熟的发展过程。关外的永陵、福陵和昭陵属于开创时期,关内的孝陵、景陵、泰陵、裕陵和昌陵五陵属于成熟期,而慕陵、定陵、惠陵和崇陵四陵则属于没落时期。每座陵寝的规模大小、规制高低、质量优劣及文化特色等,都受到当时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制约,也受皇帝本人的喜好及性格左右。因此,清朝的12座帝陵中没有任何两座陵寝是完全相同的,每座陵寝都有其独特的一面,都体现着各自的特点。
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都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为了保护陵寝安全,帝王们生前在自己的陵寝前建围墙,树界桩,开火道,悬禁牌,再加上封建统治者的故弄玄虚,堪舆家们的大肆渲染,更让皇家陵园罩上了神秘的光环和色彩。所以尽管清陵寝已开放多年,但仍然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谜。
为了能满足广大历史爱好者对陵寝研究的期望,我们特意精心编写了这部《解密大清皇陵》。本书内容主要以正史观点为依据,同时为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便于理解和消化,还特意在内容中添加了一些野史和传说,使读者在了解陵寝知识的同时,还能体会到文章的趣味性。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帮助众多历史爱好者更多地了解清代的历史和清代的陵寝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