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孩子》截取了上世纪末美国泡沫经济破裂到“9·11”事件这一特殊的时段,对纽约上流文化界做了一次别出心裁的考察。
纽约新闻界的无冕之王默里·思韦特站在他的秘密情人——他女儿的好友丹尼尔的高层公寓楼的窗前,亲眼目睹了2001年9月11日世贸大楼双子塔的倒塌,于是他穿上衣服匆忙回到妻子身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皇帝的孩子(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06)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克莱尔·梅苏德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皇帝的孩子》截取了上世纪末美国泡沫经济破裂到“9·11”事件这一特殊的时段,对纽约上流文化界做了一次别出心裁的考察。 纽约新闻界的无冕之王默里·思韦特站在他的秘密情人——他女儿的好友丹尼尔的高层公寓楼的窗前,亲眼目睹了2001年9月11日世贸大楼双子塔的倒塌,于是他穿上衣服匆忙回到妻子身边…… 内容推荐 纽约新闻界的无冕之王默里·思韦特站在他的秘密情人——他女儿的好友丹尼尔的高层公寓楼的窗前,亲眼目睹了2001年9月11日世贸大楼双子塔的倒塌,于是他穿上衣服匆忙回到妻子身边。作者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以温柔细腻而又辛辣锐利的笔触,描写了美国当代知识界一群精英人物的生存表象和心态。爱欲、事业、畸变、野心和伤痛。多角度的探照和折射,电影式的画面转换和戏剧效果。只有深入阅读,才能真正体会评论界对作者的赞誉:克莱尔·梅苏德的文学天才“远远超出了其同时代的多数作家”。 目录 第一章 我们的厨师名满伦敦 第二章 布狄,教授 第三章 反射疗法 第四章 关于朱利叶斯·克拉克 第五章 诗不起作用 第六章 教皇病了 笫七章 “介绍默里·思韦特” 第八章 一个美国学者 第九章 侏儒怪 第十章 和一个长大的孩子谈话 第十一章 母亲最了解 第十二章 丹尼尔列出的顺序 第十三章 伟大的天才们 第十四章 一切为了爱 第十五章 你呢,拿破仑? 第十六章 胖子来喽 第十七章 还是家好 第十八章 教皇之死 第十九章 布狄在纽约 第二十章 朱利叶斯的两难境地 第二十一章 颁奖晚会 第二十二章 别再谈我们了 第二十三章 帮手 第二十四章 帮手(2) 第二十五章 帮手(3) 第二十六章 帮手(4) 第二十七章 飘起来了 第二十八章 我看见你了 第二十九章 真羞耻 第三十章 融合 第三十一章 被撵走 第三十二章 暴露 第三十三章 订婚 第三十四章 斯托克布里奇的烟火 第三十五章 地下笔记 第三十六章 烧烤 第三十七章 晚饭后 第三十八章 令人失望的画像 第三十九章 七月四日(1) 第四十章 七月四日(2) 第四十一章 七月四日(3) 第四十二章 被解雇 第四十三章 脱稿 第四十四章 不可思议 第四十五章 “为默里·思韦特画像” 第四十六章 不速之客 第四十七章 没有个性的人 第四十八章 做准备 第四十九章 又回到家 第五十章 等待 第五十一章 “莉萨·所罗门报道誓约” 第五十二章 睡觉时间 第五十三章 老虎伍兹 第五十四章 小镇之夜 第五十五章 结婚以后 第五十六章 没有告诉他 第五十七章 一个谈话约会 第五十八章 转天早晨 第五十九章 《箴言》杂志 第六十章 在家里 第六十一章 格林堡 第六十二章 召唤 第六十三章 埋葬死者(1) 第六十四章 埋葬死者(2) 第六十五章 埋葬死者(3) 第六十六章 埋葬死者(4) 第六十七章 让他们大吃一惊 试读章节 “罗格?罗格,再拿点酒来!”露西朝房子里面喊着,然后,回过头来关照她的客人,把一只胳膊搭在丹尼尔的肩头。“红的还是白的?要是你们想喝的话,他也许还有杜松子酒。我喝不了那个,所以,我喝加利福尼亚。”她笑了笑,丹尼尔从她眼角的鱼尾纹看出她有四十岁,或接近四十。 这时有两个人手里拿着酒瓶从餐厅暗淡的烛光里走出来,身材都很苗条,初看有点古怪。走在前面的一个看上去挺结实,穿一件熨得十分平整的紫色衬衫,眼睑有点下垂,纳博科夫式的前额高而光滑,丹尼尔以为他是主人,便伸出一只手说:“我是丹尼尔。”他的手指给人一种文雅的感觉,但他握住她的手时手掌却是凉的。 “现在就称丹尼尔吗?”他说。 另外一个人,至少比他长十岁,牙齿有点外凸,留着山羊胡子,从他的肩膀后面说:“我是罗杰。见到你很高兴。别理睬卢多,他是故意让你琢磨不透。” “卢多维克·西利,”露西替他做了介绍。“丹尼尔——” “明克夫。” “莫伊拉和约翰的朋友。从纽约来。” “纽约,”卢多维克·西利重复了一下。“我下个月要去那里。” “红的还是白的?”罗杰问,他的衬衣敞着,露出被太阳晒黑的胸部,胸上长着稀稀拉拉的灰色绒毛,中间挂着一个细细的金项链。 “红的吧。” “高明的选择,”西利说,声音很低,近乎是在耳语。她已经感觉到——而无须用眼睛看——他在打量她,因为他那被眼睑遮盖的眼睛连眨也没眨一下。她希望脸上的妆化得很均匀,下巴和脸颊上没有像灰尘似的疙疙瘩瘩的东西。 丹尼尔瞬间便产生一种感觉。在这里,偏偏是在这个特别的、与她并非息息相关的场所,她发现了一个熟悉的人。她心里在琢磨,不知他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即,认识到在此相遇对他们很重要。卢多维克·西利是谁,她并不知道,然而,她有一种感觉,她认识他,或者说,她一直在等着他。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就在她的面前,这个身体修长、动作像猫一样敏捷的人,具有一种既轻率也克制的气质,好像他在装出一副轻率的假象。也不是因为他那低沉也不特别响亮的嗓音,或是他说的澳大利亚英语几乎就像英国英语语调一样平缓。而是,她确信无疑,是他脸上的什么东西:这他是知道的。然而,他知道的她却说不出。先是他的眼睛,出奇的深灰色的眼球布满金黄色的斑点,眼角略微下垂,表情既忧伤又开心,微微一笑,右面的脸颊便出现一道细细的皱纹。他的耳朵紧贴着头皮,看上去很精明;黑色头发剪得很短,青色的头皮清晰可见,更凸显了他有时冷嘲有时拘谨的特性。他的皮肤几乎和丹尼尔的一样白皙,鼻子尖而好看。他的脸与众不同,给她的印象真好像一张十九世纪的肖像,或许是萨金特的肖像画,嘲讽式的智慧和上流社会的再现,贵族式教养的化身。然而,看他衬衣的下摆,躯干的曲线,看他那纤细手指的优雅但并非没有男子气概的动作(是的,仔细看时,他的手背上显然长着毛发——她认为这是对她具有吸引力的一点:男人不能没有毛发),他显然是属于现在的。他所知道的也许就是他所需要的。 “来,亲爱的,”露西抓着她的胳膊肘。“让我们把你向其他的朋友介绍一下。” 这次,在莱弗里特家的晚餐,是丹尼尔回家之前在悉尼度过的最后一个晚上。早晨,她就要登上飞机,上了飞机就睡觉,睡回到昨天,或者,睡到明天,到了纽约就是今天。她离开纽约已经一个星期,在朋友莫伊拉的帮助下考察关于拍摄一个电视节目的可能性。那是一个关于土著人和他们的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近几年来正式的道歉和赔偿问题的节目,假如这个节目真的要拍的话,几个月之内是不会开始的。拍这个节目的意图是探讨向非裔美国人赔偿的可能性;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教授正在以澳大利亚做参照出版一本书。连丹尼尔也不大清楚这个项目是否能够成功。美国观众会不会对澳大利亚土著人的事情不那么关心呢?这两种情况有可比性吗?这一个星期都是在开会和谈话,满怀热情地交换意见,讨论她的节目事宜,装出拍片已成定局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莫伊拉坚信这个节目可以做,也应该做;可是丹尼尔却不大相信。 一个星期以来,在远离家乡的悉尼,在一阵使她感到愉快的生疏感之中,丹尼尔已经沉溺于对另一种可能的生活的幻想——莫伊拉离开纽约来到悉尼毕竟也只是两年前的事——另一种生活会给她带来另一种前途。她很少考虑过到别处去生活,就如同多数人从不考虑到纽约去生活一样,当然,她对此也隐隐约约地有些不太相信。她住在朋友的家里,巴尔曼一条林荫大道尽头的联排房里的一栋,带有花饰的铁皮房顶,从卧室里就可以看见大海。不是有弧形大桥的那个海湾的大片水域,也不是有如海鸥展翅的那座歌剧院所在的地方,而是前面公园远处的那片平静的蓝色海面,偶尔有渡船驶过时便掀起一片涟漪,在傍晚斜阳的照耀下便熠熠闪光。 悉尼现在是初秋,家里仍然很冷。色彩斑斓的小鸟聚集在蓝花楹树上,唧唧啾啾地唱着愉快但并不和谐的歌。一大清早,她在后院里看见一片晨曦斑驳的灌木丛映衬下的一个硕大的沾满露水的蜘蛛网,细丝上的水珠晶莹闪亮,蜘蛛网的边缘趴着一个毛茸茸的大蜘蛛。在这里,大自然就在城市里。这是另一个世界。她曾想象着自己并没有登上飞机,而是看着波音747遥天而去,由此她开始了新的生活。 但新生活并没有就此开始。她是纽约人。在丹尼尔。明克夫的心目中只有纽约。那里有她的工作,那里有她的朋友——包括她十年前在布朗大学读书时的并不十分熟悉的相识——而且她在虽然嘈杂但也舒适温馨的格林威治村安了家。她住在第六大道和第十二大街交口处一座白色的砖混结构的高层里,从她的工作室朝曼哈顿下方望去,那姿态就如同站在船头的船长一样。她虽然有时感到困扰和拮据,也渴望置身于眼前这如海洋般的沥青和铁皮房顶的景象中改变一下,在潮水般的嘈杂声中求得一点安静,但她怎么也不会放弃那种生活。有时她和母亲开玩笑——母亲和她自己一样,也是生长在俄亥俄州的哥伦布,现在住在佛罗里达州——如果有谁让她离开这里,他们得抓住她的腿把她拽出去才行。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纽约。澳大利亚么,哦,不过就是澳洲而已。P4-7 序言 《皇帝的孩子》于二○○六年在美国出版,引起读书界的广泛兴趣和评论界的高度关注。 小说作者克莱尔·梅苏德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母亲是加拿大人,父亲是阿尔及利亚裔法国人。她的童年时代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度过,在美国受教育,毕业于耶鲁大学,获比较文学学位。后去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两年,在伦敦又逗留五年。在那里她结识了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即小说献辞里的J·w·,文学批评家,她的丈夫。他们有两个孩子,献辞里的利维亚和卢西恩,现住在马萨诸塞州的萨默维尔。 克莱尔·梅苏德四十岁,属中青年作家。她的小说《当世界稳定的时候》(1994)和中篇小说集《猎人》(2001)获美国笔会福克纳奖提名,小说《最后的生活》(1999),被评为《出版者周刊》年度最佳小说,和《乡村之声》杂志的“编辑选择”。以上三部小说皆获得《纽约时报》年度著名小说之称。此外,作者还获得多项研究员基金和奖金。她也写短篇小说,为《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报刊写书评。 克莱尔·梅苏德曾在北卡罗来纳州沃伦·威尔逊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写作,在田纳西州塞沃尼南方大学做住校作家,现为阿默斯特学院访问作家。 《皇帝的孩子》是她的第四本小说。 这是一部反映美国社会风尚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世纪之交的纽约为背景,以纽约知识界一部分精英为线索,写了他们的生活、追求、困惑和失落,写了他们的家庭、爱情和友谊,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作者怀着同情以讽刺的笔触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示他们的真实自我,同时绘制了一幅纽约社会生活的包括各个层面的真实场景。而作为大都会的纽约正是美国社会的缩影。 小说始于二○○一年三月,终于十一月,其间经历了“9·11”,这一历史事件赋予小说更多的内涵,使小说人物产生进一步的变化,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皇帝的孩子》围绕着三个中心人物展开故事:丹尼尔·明克夫,玛丽娜·思韦特,朱利叶斯·克拉克。他们十年前是布朗大学的同学,九十年代相会于纽约。故事开始时,他们已届而立之年,但在生活上、爱情上以及工作上都没有步入正轨。作为美国名牌大学的文科毕业生,他们自认为是文化精英,怀着焦虑的心情渴望在自己的事业上获得成功,但终归一事无成。 丹尼尔来自俄亥俄州的哥伦布,父母离异。她在纽约做电视纪录片制片人,曾去澳大利亚采访有关当地土著人争取获得经济补偿的题材,以探讨美国政府向非裔美国人赔偿的可能性,终因未被采纳,而不得不遵旨去写关于吸脂手术方面的文章。她在恋爱上没有明确的追逐对象,在澳大利亚呆访期间与卢多维克·西利邂逅,曾钟情于他,后因推荐玛丽娜到他创办的《箴言》杂志工作,反而促成了他们的亲密关系并最终成婚。丹尼尔后来与玛丽娜的父亲默里·思韦特产生恋情。但是“9·11”中断了他们的关系。 玛丽娜是默里·思韦特的女儿,她漂亮,条件优越,做过《时尚》杂志的实习生,是纽约引导时尚的性感女孩。靠着父亲的名声,想当作家,与人签约写一本关于儿童服装的书,几年过去,预支款也已花光,书没有写出来,因为担心被索回预支稿费,挣扎而做“最后一搏”。她生活无着,直到三十岁仍然住在父母家里。又不肯找工作,她说:“我担心那会把我弄成一个平庸之辈,和大家一样的人。”她婚姻上不顺利,先和胖子艾尔混了一阵,因艾尔不愿再负担她的生活,抛弃了她。后来,她嫁给卢多维克·西利,因为“9·11”,《箴言》杂志成为泡影,西利独自去英国另谋出路,玛丽娜何去何从尚未可知。 朱利叶斯出生在密歇根州一个叫丹维尔的小镇,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越南人,从布朗大学毕业后不久来到纽约,做了自由撰稿人,为《乡村之声》杂志写书评,因经济拮据也做临时工。朱利叶斯从小就是同性恋,打工期间与老板戴维·科恩坠入情网,搞得火热,因朝秦暮楚,被戴维打得头破血流。恋爱不成,也耽误了写作生涯。 默里·思韦特是著名记者和左倾文人,六七十年代因抗议越南战争和支持人权运动而名噪一时,对美国的内外政策有自己的主张。他在纽约是一个公众人物,被认为是敢讲真话的人,但他给人的印象与他真实的自我有距离。他爱虚荣,夸夸其谈,虽讲人权,但对黑人少年却表现冷淡;他一面追逐女人,一面讲“诚实正直是根本”,同时写书论述《如何生活》。后来遭到卢多维克·西利的诋毁和布狄的批判,卢多维克诋毁他自有他的用心,但布狄对他的批判却值得注意。 卢多维克·西利,澳大利亚人,受澳大利亚大亨奥古斯塔斯·默顿的雇用到纽约创办文化批评杂志《箴言》,他相信《箴言》杂志的“文化暴露”栏目可以震撼纽约文化艺术界,从而掀起一场革命。他追求玛丽娜,与之结婚,雇用她负责《箴言》杂志“文化暴露”栏目的编辑工作,告诉她,登什么都行,“提出质疑的文章。比如,国际笔会是不是一个有意义的机构?或者对现代艺术,纽约艺术界等的另类评价,或者马修·巴尼是不是骗子,诸如此类。”同时公开诋毁玛丽娜的父亲默里·思韦特,认为他是过时人物,是骗子,这无疑是文化精英之间的地位之争。“9·11”粉碎了卢多维克的“革命”梦想,随后他只身去了英国。 布狄(弗雷德里克·塔布),默里·思韦特的外甥,十九岁,幼稚,理想主义者,“他用难以达到的标准要求世界”。有叛逆意识,认为高等教育是闹剧,也不满足于小城的生活,因而从纽约大学奥斯威戈分校辍学,只身赴纽约投奔他所崇拜的舅舅默里·思韦特,想通过自学,实现自立,走舅舅的路,建立自己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当发现他舅舅的弱点和不轨行为时,他恍然大悟,默里不是值得他崇拜的人,于是,他写文章对他进行揭露。他认识到,“默里的伟大并不在他的言论,也不在他的行动,而就在他有能力说服人们,让人们相信那种伟大,自然是始于他的伟大,默里,这块虚伪土地上的皇帝,从奥斯威戈到曼哈顿中心以及更远的这块土地上的皇帝——肯定无疑,甚至是默里,特别是默里,将会被这个推翻。”这如同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里的孩子喊出“皇帝没穿衣裳”。 “9·11”之后,布狄离开纽约,来到迈阿密,他要摆脱“控制”,做到“绝对不为人知”,“绝对的没有亲戚。没有背景。在各种意义上的真正的依靠自己。”因此,他要为自己取一个全新的名字,从随身带的《没有个性的人》中取其主人公阿尔里奇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名,取“新”字作为姓,于是布狄变成阿尔里奇·新。“他把穆齐尔的书,第一卷,放在床头桌上留给别人去发现,并对封面上那个困惑的、朦胧的面孔默默告别0”然后,离开了迈阿密的宾馆。 小说结尾时说,“这一次他准备好了。这个正在行动的人就是他将变成的人:这也是项事业: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阿尔里奇·新。伟大天才们的传记都是最简短的,他对自己说;而且,要让他们大吃一惊。是的,他会的。” 布狄应该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他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人物;他是与“皇帝”默里·思韦特产生矛盾的主要人物;他是“9·11”之后变化最大的人物;他所读的书(包括爱默生的论文集和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以及他所取的新名字(阿尔里奇试图通过研究中世纪神秘主义文学打破传统科学、道德和伦理的束缚),对于认识布狄都有启迪。小说结尾时,他一方面铭记爱默生的“伟大天才们的传记都是最简短的”,一方面又要“让他们大吃一惊”,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都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以上是书中六个主要人物,作者在他们之间自如转换叙事视角,通过心理描写和内心独自,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塑造了一群有权利的文化精英的形象,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或反面形象,而是小说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展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他们失去了天真和自我,失去了方向和目的,生活中充满焦虑和苦恼,历史事件又加重了他们的尴尬境遇。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的叙事语气里虽多讽刺,也不乏同情之心。 小说的写作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描写人物性格的多角度,多侧面,创造特定背景之下的符合实际生活的形象。实际生活中的人物既有优点也有不足,既有正面的东西也有反面的东西,这在小说的主要人物身上都有体现。默里·思韦特虽有虚伪的一面,但在六七十年代曾写文章抗议越南战争,支持人权运动;当沉溺于同性恋而疏远昔日朋友的朱利叶斯遭到科恩痛打之后,玛丽娜说,“……他以为他是谁,竟敢这么干?”丹尼尔说,“是权利。”此时朱利叶斯深感被歧视的不公平,说:“……近来好像人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可以用权利,这个神秘的天赐,来解释。而我倒要知道,我为什么在这个权利竞争当中被漏掉。是因为我来自中西部吗?丹尼,给我解释解释。” 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说,“一个国家的居民至少有九重性格:专业的,公民的,社会等级的,地理的,性的,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也许甚至还有私密的。”一个人在这些不同的方面表现出不协调的性格是可能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二、人物的外在表现与内心活动交织在一起。小说里有大篇幅的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具有明显意识流特点的写作手法。这在阅读上可能会有与读传统小说不同的感觉,但读进去,就会发现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分析得合情合理,表达得细致准确,在这个意义上,也能产生阅读的愉悦。 三、叙事语言有口语化的特点,也有结构错综复杂的特点。这一方面看出作者在表达复杂的内心活动时对英语驾轻就熟的高超技巧,也为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因此,阅读时需理清故事线索,分清句子的主干和插入成分,慢慢品味其特有的叙事方式。 小说作者说,“我总是让我的读者既感到满意也受到挑战。”至于怎样阅读和欣赏这部小说,怎样领会它的内涵及写作艺术,我相信读者会接受作者的挑战,做出自己的解读。 刘士聪 二○○七年十二月 书评(媒体评论) 《皇帝的孩子》截取了上世纪末美国泡沫经济破裂到“9·11”事件这一特殊的时段,对纽约上流文化界做了一次别出心裁的考察。书中的“皇帝”默里·思韦特是一位因越战而发迹的大记者,所谓的“孩子”,则包括他的在事业上不成功的女儿玛丽娜,以及玛丽娜在布朗大学时结交的两个密友丹尼尔和朱利叶斯,他们一个是电视制作人,另一个是身无分文的自由撰稿人。这几位正值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各显其能,都想尽快改变自己的喻运;故事中还有两位男角,一个是来自澳大利亚的流行杂志经纪人卢多维克·西利,另一个是默里的外甥布狄·塔布,此人自命不凡、聪明过人,他满脑子的革命梦想却构成对默里的真正威胁。 克莱尔·梅苏德游刃有余地变换叙述视角,将故事层层推进,成功地演绎了又一出纽约文人圈中有声有色的爱恨情仇悲喜剧。小说中的“9·11”看似有点煞风景,但作品的着力点显然不在人物所经历的事件,而是要表现他们对事件的自我意识。作者将各个人物精心编造的神话一一抖开,揭示出他们各自真正的关切,或许这正是梅苏德式的反讽。 “2l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委员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