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母爱的力量(母爱如何塑造和促进婴儿的大脑发育)
分类 生活休闲-育儿早教-家庭教育
作者 (英)S·格哈特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当今的中国,在独生子女政策的普及之下,每个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关注的焦点,也是父母对于明天的期盼。然而,如何教育好这些孩子?如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个体?如何让孩子长大之后,能够成功地融入社会?这些都是当今父母应该思考的问题。

本书采用当今多学科领域中的最新成果,以个体发展过程中婴儿期的经验为主线,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入手,详尽地描述了早期经验对个体发展多侧面的影响。内容翔实,论证全面,整本著作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本书既适合专业人士作为研究参考,也适合普通大众作为育儿指导。

内容推荐

《母爱的力量》一书阐述了在婴儿大脑的发育过程中,母爱为何起着如此关键的作用,为何在生命早期,母婴之间的互动模式影响持久且意义深远。该书对神经科学、心理学、精神分析以及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成果,进行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介绍。不管对于父母,还是专业人士,本书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S·格哈特探讨了婴儿时期的关系模式如何塑造婴儿的神经系统。她向人们展示了婴儿时期大脑的发育状况如何影响个体将来的情绪健康,并且详细阐述了大脑中各种独特的神经“通道”是如何影响我们面对压力的反应模式,是如何导致个体出现诸如厌食、成瘾、反社会之类的问题行为。

目录

致谢

译者序言

前言

一条崭新的理解途径

科学能提供什么

情感研究的整合

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第一部分 基础:婴儿及其大脑

第1章 回到人生伊始

妇女的领域

发展中的婴儿

早期的调控

非安全依恋和神经系统

情绪的流动

作为信号的情绪

第2章 构建一个大脑

基本的大脑

社会大脑

社会大脑是怎么发展的

微笑的力量

小小导航器

图像的力量

消极面孔

言语自我

第3章 有害的皮质醇

压力状态下的大脑

比尔的离婚

比尔的体内

敏感的神经系统

压力塑造应激反应

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形成

婴儿面临何种压力

危险的压力

亲人分离和情绪失调

受压父母,受压孩子

皮质醇的高和低

皮质醇调控的社会本质

第一部分的总结

第二部分 不稳定的基础与其后果

要求苛刻的成人

第4章 尽量不去感受 早期情绪调控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

隐藏情绪

自我调控与免疫系统

疾病倾向

情绪的生化因素

丹尼斯·波特的案例

成瘾和自我治疗

神经性厌食症

尼娜的案例

第5章 抑郁的婴儿 早期经验是如何改变脑内化学物质

从而导致成年期抑郁的

为什么抑郁症在蔓延

圣母马利亚和她的婴儿

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等同于大脑里的联结

力量博弈

左半脑和右半脑

贫穷和抑郁

关闭开关

破裂与修复

第6章 主动的伤害 童年期创伤和成年期创伤之间的联系

创伤后应激障碍

大脑和PTSD

海马区的作用

把震惊用言语表达出来

创伤与虐待间的连续体

心理不正常的儿童

次要创伤

第7章 折磨 人格障碍和童年经验间的联系

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的父母

紊乱型依恋儿童

自恋型人格障碍

虐待

黑洞

第8章 原罪 为何遭受虐待的孩子难以产生同情心

天生的攻击性

气质的早期影响因素

父母对孩子气质的影响

所谓“虐待的借口”

发育不良的前额叶皮质

严厉型教养方式

比利的故事

第三部分 信息太多,方法太少

下一步我们该做什么呢

第9章 “如果所有的一切都失败了,那就抱抱你的玩具熊吧

创伤后修复

饮食和生活方式

一个再次成长的机会

第10章 未来的新生命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一个昏黑的冬夜,我被一阵电话铃声吵醒,电话那头告诉我,我计划拍摄的家庭接生过程马上开始了。我以前见过那个将要生产的妈妈,但是并不熟悉。到达她家后,我拖着录音设备和一盏照明灯,三步并作两步上了楼。在一间空荡荡、灯光黯淡的房间里,报纸铺了一地,即将做爸爸妈妈的两人正坐在一张单人床的边上。整个房间静悄悄的,充满了严阵以待的气氛,大家的焦点都集中在母亲的身体上。接生婆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我则站在房间的一个角落里。情况变化得很快,不久,在丈夫的搀扶下,那位母亲开始蹲坐在报纸上,同时我开始录下她所发出的夸张的时高时低的尖叫,不久那些尖叫就变成了低沉的呻吟,似乎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我的女摄影师还没来得及赶过来拍摄,但是,我已经顾不上这些,因为我已经被眼前新生命降临的景象完全吸引。当孩子最终呱呱坠地时,我们都热泪盈眶,激动万分,对新生命的诞生心生敬畏,同时也被生命本身的神秘所折服。

当初那个新生命,现在应该已经离开父母,开始了他的成人生活,而这,仅仅是他生命历程的另一个开端。当人去世时,讣告中经常会对其一生进行回顾:譬如,此人生前有过四次或一次婚姻,此人的公众地位、公众形象是什么样,在平时的生活中又是什么样的人,此人在一生中遭遇过哪些不幸,对社会又作出过哪些贡献,诸如此类。但是,这些回顾会遗漏很多东西。他们不会讲述,当初的那个小婴儿,是如何成为今天的年轻小伙子,在这其中究竟又发生了什么:他们更不会指出,周围人群究竟对当初的小婴儿产生了何种重要的影响,使得他身上所隐藏的气质和基因潜能得以充分表现。

要想揭示这个层面上所发生的事实,确实很困难。即使在自传里,也只能告诉我们那个孩子生于何日、生于何地、父母是谁、父母的背景如何,但是,书中的确无法呈现当时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动态关系。因此,通过直接询问,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在自己的婴儿时期,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尽管有时候,从别人对自己幼年轶闻趣事的讲述里,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我的母亲说,我小时候很难伺候,因为疝气会连续数月每晚都哭闹不止,不过,倒是很早就学会了走路和说话。从这些讲述中,我可以知道,实际上,在儿时的岁月中,骄傲和被拒绝是自己当时的主要体验。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发掘幼年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一直隐藏在我们的体内,并且展现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模式之中。

从本质上讲,早期经验塑造了个体与他人交往、应对情绪变化的特有风格,这种风格既有心理的成因,也包含有生理的成分。对于个体而言,这些经验就如同一张无形的网,支撑着个体的情感生活,构成了个体的内在意识和外在意识。弗洛伊德把自己看做一位考古学家,可以挖掘个体以往的生活经验,与他类似,我也在用同样的眼光扫视个体,希望从中扫描出个体内心的经历。但是,弗洛伊德所寻找的,是埋藏于人格表面之下的首要驱动力——性冲动和攻击冲动,他认为这是人类生命的内在动力,与他不同,我所寻找的是一种隐藏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在婴儿时期已经融入我们的身体和大脑,这些模式指引着我们的生活向着特定的方向行进。幼年时,母亲对他的特殊宠爱和称赞,使弗洛伊德形成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也体现在他以后的人际关系模式中——但同时,这也使他产生一种罪恶感,因为他曾企图通过消灭他的竞争对手(他曾经诅咒自己的一个弟弟死掉),来保持这种特殊优越感。后来,在弗洛伊德的职业生涯中,竞争对手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我们生命的早期,存在着一种力量非常强大的东两,这一点可以通过混沌理论得以解释。混沌理论认为,在一个过程中,最初的细微差别,可以导致结果的巨大不同。但是,正如神经学家道格·瓦特(Doug Watt,2001:18)所认为,人类生命的早期阶段是一个“既无法回忆也不会忘记”的阶段。我们不能有意识地回忆当初的任何片段,但是,也无法忘记这些内容,因为这些记忆早已融入我们体内,指引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我们的体内,确实隐藏着某种东西,有着某种驱使我们向前的力量存在,但是,它们与弗洛伊德所描述的不尽相同。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力量是人类生物本性之下的一种身体冲动。他指出,这些冲动会同个体内部代表社会规范和文明压力的“超我”相冲突,从而造成个体心理和身体之间的紧张或冲突,这种紧张或冲突只能通过一个强有力的、处于控制地位的“自我”来调节。弗洛伊德的这种观点曾经颇具影响力,听起来也很有道理。尽管从弗洛伊德个入的经历来看,这种观点确实言之有据,但是,在当今时代,人们的欲望和思想往往并没有受到社会压力的过多限制,因此,如果仍旧运用这种观点来解释今天人们的情感问题,其结果将难以令人满意。当然,这种理论也不符合我对心理、身体发展的理解,因为弗洛伊德的观点过于强调个体的自我发生(self-generated)和自我形成(self-made),而在我看来,事实并非如此。我认为,身体功能和情感行为的许多方面都是通过社会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关于这点,后文还会详细描述。例如,与那些受到精心抚养的婴儿相比,那些未受到好好照顾的儿童通常会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应激反应,并且体内也具有不同的生物化学模式。按照彼得·福纳吉(Peter Fonagy)(早期依恋研究领域一位卓有成效的学者)的观点,大脑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器官”。只有通过与他人心灵的碰撞与结合,我们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才能调整我们的情绪,在孤立的状态下,这一切都不可能产生。这就意味着,那些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塑造我们情绪反应的无形力量,从根本上来讲,并非是生物的本能冲动,而是与他人之间的一种强烈的情绪体验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建立于婴儿时期。这些模式并非一成不变,但是与其他的所有习惯一样,一旦形成,它们就很难被改变。P3-P5

序言

当今的中国,在独生子女政策的普及之下,每个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关注的焦点,也是父母对于明天的期盼。然而,如何教育好这些孩子?如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个体?如何让孩子长大之后,能够成功地融入社会?这些都是当今父母应该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今天的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要适应这种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就需要从小塑造孩子健康的身心状态。

在以往的研究和著作中,人们往往沿着相对单一的路线,或从生理层面,或从心理层面,展开对儿童发展的探讨。格哈特的这本著作,则另辟蹊径,采用当今多学科领域中的最新成果,以个体发展过程中婴儿期的经验为主线,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入手,详尽地描述了早期经验对个体发展多侧面的影响。内容翔实,论证全面,整本著作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该书既适合专业人士作为研究参考,也适合普通大众作为育儿指导。

从炎热的暑期开始,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全身心地完成了本书的翻译工作。在此,我尤其要感谢04级心理学系的沈璐希和沈尹婧同学,在本书翻译的初期,她们帮我进行了大量耐心细致的翻译校对和资料查阅工作,没有她们的帮助,我不可能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本书的翻译。另外,也要感谢刘俊彦、冯石杰、张勋、陈姗姗、于思昕、郁敏、赛娜、黄嘉鸣等同学,在本书的翻译中,他们也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准备工作。

最后,希望天下每一位孩子的父母,都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对孩子的爱,关注孩子,呵护孩子。因为,爱,可以改变一切。

王燕

2007年10月于复旦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S·格哈特的这部著作极富价值——是每一位父母、教师、医生,以及政府官员都必须阅读的著作。”

丹尼尔·戈尔曼,《情商》的作者

“这本著作非常实用地描述了当今神经科学的新进展,以及这些新进展在当代精神分析领域内的基础作用;并且描述了实际生活中的关系模式如何塑造个体,如何在个体的治疗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本书指出,在个体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母婴之间充满爱意的关系模式如何扮演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苏茜·奥贝克

“这是一本充满人性色彩、引人深思的著作…一每一位关注孩子成长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多萝西·罗,心理学家和作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7: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