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一个妖精,神出鬼没,如影随形。谈恋爱,免不得一顿“吃”;做生意,免不得一场“吃”;谈婚论嫁,免不得一回“吃”;生养死葬,通通难逃一“吃”!是妖精就会变化万端,吃亏、吃醋、吃紧、吃力、吃瘪、吃白食、吃官司、吃里扒外……口腹无关处,也全是“吃”的魅影。
《醉蟹瓮酒荒唐语》由朱自清、汪正禾等人著,朗读者编,是一份来自民国的“吃”的“点鬼簿”,闪烁着民国才子们对“吃”的见解和态度,奇思妙想,诙谐辛辣,偷闲一读,真奇趣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醉蟹瓮酒荒唐语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自清//汪正禾 |
出版社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吃”是一个妖精,神出鬼没,如影随形。谈恋爱,免不得一顿“吃”;做生意,免不得一场“吃”;谈婚论嫁,免不得一回“吃”;生养死葬,通通难逃一“吃”!是妖精就会变化万端,吃亏、吃醋、吃紧、吃力、吃瘪、吃白食、吃官司、吃里扒外……口腹无关处,也全是“吃”的魅影。 《醉蟹瓮酒荒唐语》由朱自清、汪正禾等人著,朗读者编,是一份来自民国的“吃”的“点鬼簿”,闪烁着民国才子们对“吃”的见解和态度,奇思妙想,诙谐辛辣,偷闲一读,真奇趣也。 内容推荐 席上能选婿,和尚也吃荤,莫道荒唐语,浑是民国人!才子好吃,自古而然。《醉蟹瓮酒荒唐语》由朱自清、汪正禾等人著,朗读者编,书中精选了若干篇民国时期的饮食奇文,借一个“吃”字,谈美女,谈选婿,谈时局……其中多为“论语派”“新月派”才子手笔,当才情遇上“人之大欲”,有嬉笑怒骂,有狷介痴狂,有冷嘲热讽,有借古喻今……端的是一份感时忧世、古道热肠!每一个彪悍的吃货背后,总有一段生猛的吃史。无论你信还是不信,《醉蟹瓮酒荒唐语》的文章都会把你“煎”得外焦里嫩! 目录 第一章 扪腹论道 论吃饭 吸烟与文化 论和尚吃荤 在筵席上选女婿 女人好吃论 炒什锦 鸡零狗碎且谈吃 平凡的吃客谈“吃” 吃与礼貌 安于食谈 “蛋”经 我们要吃猪肝 “病”从“吃”来 第二章 酒肉英雄 饮食逸话 饮食趣话 月饼谐谈 曼殊大师之“吃”癖 赋得中西人士之吃 茶里的人生 几位老饕 衢州的茶娘 新都女侍 第三章 吃喝杂考 漫谈吃道 食篇 吃人肉 吃汇三则 “吃”话 吃之类篇 茶字说变 中国的腊八粥 蜀黍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我们有自古流传的两句话:一是“衣食足则知荣辱”,见于《管子·牧民篇》;一是“民以食为天”,是汉朝郦食其说的。这些都从实际政治上认出了民食的基本性,也就是说从人民方面看,吃饭第一。另一方面,告子说,“食色,性也”,是从人生哲学上肯定了食是生活的两大基本要求之一。 《礼记·礼运篇》也说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更明白。根据后面这两句话,吃饭和性欲是同等重要的,可是照这两句话里的次序,“食”或“饮食”都在前头,所以还是吃饭第一。 这吃饭第一的道理,一般社会似乎也都默认。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白的记载,但是近代的情形,据我们的耳闻目见,似乎足以教我们相信从古如此。例如苏北的饥民群到江南就食,差不多年年有。最近天津《大公报》登载的费孝通先生的《不是崩溃是瘫痪》一文中就提到这个。这些难民虽然让人们讨厌,可还是得给他们饭吃。给他们饭吃固然也有一两成出于慈善心,就是恻隐心,但是八九成是怕他们,怕他们铤而走险,“小人穷斯滥矣”,什么事做不出来!给他们吃饭,江南人算是认了。 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非要认呢?可是法律不外乎人情,没饭吃要吃饭是人情,人情不是法律和官儿压得下的。没饭吃会饿死,严刑峻法大不了也只是个死。这是一群人,群就是力量:谁怕谁!怕的倒是那些有饭吃的人们,他们没奈何只得认点儿。所谓人情,就是自然的需求,就是基本的欲望,其实也就是基本的权利。但是饥民群还不自觉有这种权利,一般社会也还不会认清他们有这种权利;饥民群只导冲动地要吃饭,而一般社会给他们饭吃,也只是默认了他们的道理,这道理就是吃饭第一。 三十年夏天笔者在成都住家,知道了所谓“吃大户”的情形。那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天又干旱,米粮大涨价,并且不容易买到手。于是乎一群一群的贫民一面抢米仓,一面“吃大户”。他们开进大户人家,让他们煮出饭来吃了就走,这叫做“吃大户”。“吃大户”是和平的手段,照惯例是不能拒绝的,虽然被吃的人家不乐意。当然真正有势力的,尤其是有枪杆的大户,穷人们也识相,是不敢去吃的。敢去吃的那些大户,被吃了也只好认了。那次一直这样吃了两三天,地面上一面赶办平粜,一面严令禁止,才打住了。据说这“吃大户”是古风,那么上文说的饥民就食,该更是古风吧。 但是儒家对于吃饭却另有标准。孔子认为政治的信用比民食更重,孟子倒是以民食为仁政的根本。这因为春秋时代不必争取人民,战国时代就非争取人民不可。然而他们论到士人,却都将吃饭看做一个不足重轻的项目。孔子说,“君子固穷”,说吃粗饭,喝冷水,“乐在其中”;又称赞颜回吃喝不够,“不改其乐”。道学家称这种乐处为“孔颜乐处”,他们教人“寻孔颜乐处”,学习这种为理想而忍饥挨饿的精神。这理想就是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也就是所谓“节”和“道”。孟子一方面不赞成告子说的“食色,性也”,另一方面在论“大丈夫”的时候列入了“贫贱不能移”的条件。战国时代的“大丈夫”,相当于春秋时的“君子”,都是治人劳心的人。这些人虽然也有饿的时候,但是一朝得了时,吃饭是不成问题的,不像小民往往一辈子为了吃饭而挣扎着。因此士人就不难将道和节放在第一,而认为吃饭好像是一个不足重轻的项目了。 据说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认为以臣伐君,因此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这也是只顾理想的节而不顾吃饭的。配合着儒家的理论,伯夷、叔齐成为士人立身的一种特殊标准。所谓特殊标准就是理想的最高的标准;士人虽然不一定人人都要做到这地步,但是能够做到这地步最好。 经过宋朝道学家的提倡,这标准更成了一般的标准,士人连妇女都要做到这地步。这就是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原来是论妇女的,后来却扩而充之普遍应用起来,造成了无数残酷的愚蠢殉节事件。这正是“吃人的礼教”。人不吃饭,礼教吃人,到了这地步总是不合理的。 士人对于吃饭却还有另一种实际的看法。北宋的宋郊、宋祁兄弟俩都做了大官,住宅挨着。宋祁那边常常宴会歌舞,宋郊听不下去,让人和他弟弟说,问他还记得当年在和尚庙里咬菜根否?宋祁却答得妙:请问当年咬菜根是为什么来着!这正是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了“人上人”,吃得好,穿得好,玩儿得好;“兼善天下”于是成了个幌子。照这个看法,忍饥挨饿或者吃粗饭、喝冷水,只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大吃大喝,痛快地玩儿。 吃饭第一原是人情,大多数士人恐怕正是这么在想。不过宋郊、宋祁的时代,道学刚起头,所以宋祁还敢公然表示他的享乐主义;后来士人的地位增进,责任加重,道学的严格的标准掩护着也约束着在治者地位的土人,他们大多数心里尽管那么在想,嘴里却不敢说出来。嘴里虽然不敢说出来,可是实际上往往还是在享乐着。于是他们多吃多喝,就有了少吃少喝的人;这少吃少喝的自然是被治的广大民众。P002-006 序言 此味可待成追忆 此味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可成为追述民国时期饮食、文化的写照。 中华饮食,在民国时期达至巅峰。当时的吃客吃相,确有当代人望尘莫及处:夜泊秦淮,随着桨声灯影婉转而出的是歌女们劝酒送吃之声,柔腻至极,令人骨酥肉软,不知身之所在;春宵酒醒,一声声小贩的吆喝,又将你从梦中喊回现实——又到朝食时;十里洋场,倾倒你的是杏花楼的荷包翅;漫步苏州,最忘不了那木渎镇的石家鲃肺汤;偶有闲暇,不妨泡泡茶馆,眯着眼睛听听歌伶的清曲;心血来潮,也可步入西菜馆,学学洋人派头…… 回顾一代人的饮食史,就是追忆一代人的生活史。民国人的钟鸣鼎食,固然令人心向往之,但真正懂生活的人,最感兴趣的怕还是那份隐藏在“吃”字底下的态度和趣味吧? 经过一段时间的搜寻和编选,我们精选了一百多篇民国时期的饮食文章,以飨读者。这些文章全部来自当时著名的报刊和书籍一如《论语半月刊》《机联会刊》《红玫瑰》《饮食与健康》等),可谓原汁原味,最能体现一代饮食男女的态度和风采。由于文章数量较多,且内容五花八门,故编者将其分为三辑: 第一辑主要谈美食,名为《船菜花酒蝴蝶会》。船菜、花酒、蝴蝶会者,即当时之秦淮船菜也。船菜在如今虽然难寻踪影,却是民国饮食的一大特色,颇受时人欢迎。以此做书名,恰能反映民国男女的饮食情趣,表现食物与人的细腻情愫。细品其中文章,不难感受到一份永恒不变的生活共鸣。 第二辑亦是关于吃,属于以吃为名,借题发挥,谈关女,谈选婿,谈时局,故名为《=醉蟹瓮酒荒唐语》。盖民国文人好玩好吃好议论,当才情遇上“人之大欲”时,总少不了一番嬉笑怒骂。如今读之,往往瞠目结舌,拍案叫绝。 诚然,民国已与我们时空远隔,但历史分隔的只是记忆,而不是生活。人生代代无穷已,无论我们身逢何世,都注定成为柴米油盐的追逐者。我们难以绕开与之相关的喜怒哀乐,更无法不被似曾相识的感受打动。因此,以现代的目光回看那一代人的饮食风貌,未尝不是一件有益而富于趣味的事情。 何况,民国又是一个文采风流的时代。民国人不但能吃、爱吃,还懂得谈吃、品吃。翻开昔日的杂志、报纸,我们不难发现那一张张可爱而生猛的面孔——时而扬扬得意,颇以自己的吃喝豪举为傲;时而如数家珍,活像一部饮食词典;时而追忆旧食,大有今不胜昔之慨;时而借题发挥,感叹“天下不过是桌菜”;还有一部分人孜孜于健康之道,颇似如今的养生学家一惜其生不逢时,如诞生于今,则大红大紫矣一。借助这些珍贵而饶有趣味的文字,一幅幅斑驳而绚丽的饮食情景如在眼前。而编者想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情景呈现给读者。 第三辑谈饮食与养生,名《豆蔻香茶长生诀》。与当代人一样,民国人同样深谙食养之重要性。且他们对于饮食和健康,态度更中肯,研究更细致,眼界更宽广。其中既有中医精华,也有西医理论,偶尔还会鼓吹一番社会和人生。读着这些文章,不但毫无沉闷之感,反而能够借鉴一二,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鉴于这些文章“年事”已高,所以编者在整理过程中,偶作增删,并补充了引言和图片,以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口味。 全书编毕,编者突然发现,当我们阅读这些文字时,已经不是单纯地缅怀过去,更是自我寻觅,自我发现的过程。美食美文,相得益彰,岁月匆匆,能够遇见这些“体己话”,是幸运,也是缘分。 朗读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