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彩瓷是彩绘瓷的一个品种,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形式,最初见于明代宣德年间,至明代成化年间逐渐发展成熟。
在瓷器制作上,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的组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青花五彩,一种是斗彩。它们有共同之处,如:先在瓷坯上画青花纹样,然后施透明釉,入窑用1200℃-1300℃高温进行第一次烧制,取出后,在釉面上画其他彩料,再入窑以900℃左右的低温进行第二次烧制。不同之处在于:青花五彩中的青花,是作为诸彩色中的一彩而存在于画面,并且在画面中所占比例不大;而斗彩中的青花,在绘制时主要是用来勾画图纹的轮廓线,高温烧造后,其他彩料填于青花双勾的轮廓内,或者青花在画面中所占的分量很重。参照后面这条标准,我们将青花釉里红和青花加彩,也收入本书“斗彩”这一章中。
对“斗彩”的含义,当今人们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有说“斗彩”是指釉下青花轮廓与釉上填彩争芳斗妍之态;有说“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逗成趣之意,应写为“逗彩”;也有说“斗”是江西方言,有“拼垣”“拼合”之意;还有说青花色如豆青,“斗彩”应为“豆彩”。
斗彩,是明代景德镇窑受铜胎掐丝珐琅彩(也称“景泰蓝”)制作工艺的启发,在陶瓷制作上的一种创新品种。制作时,只是将作填色轮廓用的金属掐丝改为青花双勾,其他工序两者差不多。但是,“斗彩”这个术语的出现却比较晚,在明代尚无“斗彩”一说。明朝一些介绍瓷器的书籍,如《博物要览》《长物志》《野获编》《敝帚轩剩语》等,在谈到斗彩时,称之为“五彩”或“白地青花间装五色”。直至清雍正年,仍称成化斗彩为“成窑五彩”,清代其他有关著作也很少出现“斗彩”一词。只有在清中期的《南窑笔记》中提到了“斗彩”:“成、正、嘉、万具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关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人彩料,凑其全体,名日斗彩;填彩者,青料双勾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人彩炉填入五色,名日填彩;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填出者是也。”这应是最早提出“斗彩”之说的著作了。不过,其所说的“斗彩”,与当今对斗彩的定义略有不同。《南窑笔记》讲的“斗彩”大约是我们现在说的“青花加彩”,与“填彩”的内容加起来,差不多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斗彩”,而“填彩”一词我们现在已不再使用了。
中国瓷器是一种地位十分独特的工艺美术品种,大约从唐代开始,它的发展之路,就直接受到历代皇帝的审美情趣、性格爱好以及皇帝自身经历的影响,有些瓷器器型、纹饰或釉色的制作,是在皇帝的密切关注甚至直接参与下进行的。这种现象在其他工艺美术品种中是比较少见的。斗彩瓷在成化年间的繁荣,就与成化皇帝特殊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介绍斗彩瓷的时候,不能不简单谈一谈成化皇帝的这一段特殊经历。
成化皇帝朱见深是明英宗的长子,在“土木之变”中,其父英宗被北方部落首领瓦刺所俘。国不可一日无主,英宗之弟朱祁钰做了监国。皇太后孙氏为防宫内有变,立时年两岁的朱见深为太子,并派自己19岁的侍女万贞儿去照顾小见深。3年后,朱祁钰果然称帝,改年号为“景泰”,废了朱见深的太子身份,并将其赶出紫禁城。在这段孤独无助的日子里,只有万贞儿始终陪伴并照顾着朱见深。英宗奇迹生还,但被代宗朱祁钰软禁于南宫。八年后,英宗在“夺门之变”中复辟,改朝为“天顺”,10岁的朱见深被重新立为皇太子。英宗驾崩后,17岁的朱见深继位,改年号为“成化”。当上皇帝的朱见深,对皇后吴氏及王妃、柏妃均不感兴趣,一直深爱着患难与其、大他17岁的万贞儿。成化二年,万氏被封为贵妃,成为成化皇帝终身唯一宠幸的妃子。
成化皇帝精诗文,擅丹青,其所绘《岁朝佳兆图》和《一团和气图》,至今仍被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万妃也有着较高的艺术修养,并对瓷器兴趣浓厚,尤其对斗彩瓷情有独钟。成化皇帝为满足万妃赏玩瓷器的欲望,不惜一掷千金,令景德镇窑大量烧造各种“奇技淫巧”的瓷器,包括精心制作的玲珑俊秀而庄重圆润的斗彩瓷。在《明史·食货志》中曾有记载:“成化间,遣中官之浮粱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赀:计算)。”万氏父子及其亲友们为了讨万妃欢心及成化皇帝的封赏,也在民间大肆张罗奇珍异宝的搜集和斗彩瓷器的制造。
命运的大起大落,宫廷斗争的残酷无情,使成化皇帝“看破红尘”,对治国安邦没有兴趣,整日在万妃陪伴之下,吟诗作画,赏玩古董,沦为一个胸无大志的庸庸国君。这种心态,决定了他在审美取向上与博大、雄伟无缘。后世民间称“成化无大器”,就是对成化瓷器器型的一个简单概括。成化时期的瓷器,尤其斗彩瓷,确实没有了宣德时期的敦厚大器,都是些小杯、小罐、小碗、小盘之类。但是应该看到,成化帝是个艺术修养颇为高深的人,加之为了万妃,对瓷器烧造格外关注。成化斗彩瓷器型虽小。但艺术格调极高,所呈现的是轻盈秀雅、精巧玲珑,一派雅逸之风。
成化斗彩瓷器的艺术品位不仅表现在器型的精巧之上,其洁白细密的胎质、秀美轻薄的胎体、润如凝脂的釉质、柔和淡雅的青花色调、协调韵致的缤纷五彩、飘逸潇洒的纹饰线条、轻歌曼舞的诗情画意,堪称旷绝古今。瓷器收藏界“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说,足可证明这一点。 成化斗彩瓷器中,最有特色的当属鸡缸杯。成化斗彩鸡缸杯(图6、图7、图8)的器型很有个性:似碗而壁形如缸;似缸而体小如杯;似杯而平底卧足。所以,收藏家将其称为“缸杯”。纹饰的题材是鸡,取其谐音,有“大吉大利”之意。图样由宫廷画家设计,经皇上御览批准之后,交由仁智殿的艺人在杯上绘制。杯上公鸡、母鸡、小鸡,觅食、嬉戏,造型朴实活泼、栩栩如生,用笔简练概括、圆润流畅;间以湖石、幽兰,或月季、牡丹,自然明丽,春意盎然。如此端庄秀雅、精美绝伦的杯子,没有走出明代就已价格不菲。明万历年间文人沈德符在其笔记《万历野获编》中记载:“窑器初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盏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为吐舌不能下。”一只普通成化杯的价值,已令这位出身于官宦之家的公子哥吓得伸出舌头,而成化鸡缸杯的“身价”就更高了。万历《神宗实录》中写道:“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这里的“钱”应不是指金或银,而是指铜钱。十万铜钱也是一个不得了的数目!清初朱彝尊在《曝书亭集》中也记载:“万历窑器索白金数两,宣德、成化者倍蓰之,至鸡缸非白金五镒市之不可,有力者不少惜。”一镒为二十或二十四两。也就是说,当时一个鸡缸杯的价值在一百两白银以土。时至今日,成化鸡缸杯就更是天价。香港古玩收藏家仇焱之先生的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在1989年苏富比拍卖时,以2917万港元的高价,被一位英国古董商捧走,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近20年来,拍卖市场再没有成化鸡缸杯露面,如有,按可比价,如今应该突破两亿元了。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