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是在20世纪30年代走向成熟的。从3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仅仅把现实主义当作一种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原则,而且还将其与一系列的实际创作问题联系在一起。这就促进了现实主义在30年代话剧中的长足发展。《雷雨·茶馆》包含了《雷雨》和《茶馆》两个故事。《雷雨》描写了两个家庭中的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周、鲁两家几十年的恩恩怨怨。《茶馆》以北京裕泰茶馆为典型环境,通过茶馆的变迁和一些小人物悲剧命运来表现时代主题。本书由曹禺、老舍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雷雨·茶馆/新课标必读彩绘系列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曹禺//老舍 |
出版社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话剧是在20世纪30年代走向成熟的。从3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仅仅把现实主义当作一种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原则,而且还将其与一系列的实际创作问题联系在一起。这就促进了现实主义在30年代话剧中的长足发展。《雷雨·茶馆》包含了《雷雨》和《茶馆》两个故事。《雷雨》描写了两个家庭中的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周、鲁两家几十年的恩恩怨怨。《茶馆》以北京裕泰茶馆为典型环境,通过茶馆的变迁和一些小人物悲剧命运来表现时代主题。本书由曹禺、老舍编著。 内容推荐 《雷雨·茶馆》是“新课标必读彩绘系列丛书”之一,由曹禺、老舍编著。 《雷雨·茶馆》简介: 《雷雨》创作于1933年,是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该剧完全运用了三一律的戏剧结构,描写了两个家庭中的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周、鲁两家几十年的恩恩怨怨。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剧中故事全部发生在北京城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先生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形象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成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数个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 目录 茶馆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雷雨 第一、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试读章节 [幕启: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见了。在几十年前,每城都起码有一处。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菜饭。玩鸟的人们,每天在蹓够了画眉、黄鸟等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商议事情的,说媒拉纤的,也到这里来。那年月,时常有打群架的,但是总会有朋友出头给双方调解;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大茶馆特殊的食品,价钱便宜,作起来快当),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总之,这是当日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无事都可以来坐半天。 [在这里,可以听到最荒唐的新闻,如某处的大蜘蛛怎么成了精,受到雷击。奇怪的意见也在这里可以听到,像把海边上都修上大墙,就足以挡住洋兵上岸。这里还可以听到某京戏演员新近创造了什么腔儿,和煎熬鸦片烟的最好的方法。这里也可以看到某人新得到的奇珍——一个出土的玉扇坠儿,或三彩的鼻烟壶。这真是个重要的地方,简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 [我们现在就要看见这样的一座茶馆。 [一进门是柜台与炉灶——为省点事,我们的舞台上可以不要炉灶;后面有些锅勺的响声也就够了。屋子非常高大,摆着长桌与方桌,长凳与小凳,都是茶座儿。隔窗可见后院,高搭着凉棚,棚下也有茶座儿。屋里和凉棚下都有挂鸟笼的地方。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 [有两位茶客,不知姓名,正眯着眼,摇着头,拍板低唱。有两三位茶客,也不知姓名,正入神地欣赏瓦罐里的蟋蟀。两位穿灰色大衫的——宋恩子与吴祥子,正低声地谈话,看样子他们是北衙门的办案的(侦缉)。 [今天又有一起打群架的,据说是为了争一只家鸽,惹起非用武力解决不可的纠纷。假若真打起来,非出人命不可,因为被约的打手中包括着善扑营的哥儿们和库兵,身手都十分厉害。好在,不能真打起来,因为在双方还没把打手约齐,已有人出面调停了——现在双方在这里会面。三三两两的打手,都横眉立目,短打扮,随时进来,往后院去。 [马五爷在不惹人注意的角落,独自坐着喝茶。 [王利发高高地坐在柜台里。 [唐铁嘴踏拉着鞋,身穿一件极长极脏的大布衫,耳上夹着几张小纸片,进来。 王利发唐先生,你外边蹓跶吧! 唐铁嘴(惨笑)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不容分说,拉过王利发的手来)今年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您贵庚是…… 王利发(夺回手去)算了吧,我送给你一碗茶喝,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由柜台内走出,让唐铁嘴坐下)坐下!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灵验。 [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爷文诌诌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茶房李三赶紧过来,沏上盖碗茶。他们自带茶叶。茶沏好,松二爷、常四爷向邻近的茶座让了让。 松二爷蓁您喝这个!(然后,往后院看了看) 松二爷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 [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P5-7 序言 中国话剧是在20世纪30年代走向成熟的。从3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仅仅把现实主义当作一种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原则,而且还将其与一系列的实际创作问题联系在一起。这就促进了现实主义在30年代话剧中的长足发展。曹禺的《雷雨》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富家少爷周朴园与家中侍女侍萍已经生有二子,为了迎娶名门闺秀蘩漪,他留下长子周萍,将产后3天的侍萍和第二个儿子赶出家门。侍萍投河被救,辗转流浪,嫁给鲁贵为妻,生下女儿四凤。数年后,侍萍在外地做校工,鲁贵在周朴园家做管家,他把四凤也介绍进周家做了侍女。周朴园成了大矿主。冷漠专横,她的妻子蘩漪与周萍产生了感情。但是周萍后来爱上了年轻单纯的四凤,两人决定离家私逃,而蘩漪的儿子周冲也迷恋着四凤。侍萍来找女儿四凤,与周朴园不期而遇,她不想自己过去侍候周朴园,自己的女儿再来侍候他的儿子,决定把四凤带走,并且要她发誓再也不见周家的人。蘩漪不能容忍自己受两代人的欺负,她把这个冠冕堂皇的大家庭的丑恶真相揭露了出来,但是她没有想到,她同时还导致了另一些人更为悲惨的命运。痛不欲生的四凤触电身亡,同时连带了前去救她的周冲;周萍无颜苟活,饮弹身亡。周家的希望在这场雷雨中彻底毁灭了。 《雷雨》从30年前的矛盾着眼,从一天内的冲突落笔,展开了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剧中八个人物都有各自强烈的意向和欲望,各自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而行动,并因此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作者将剧中人物间的矛盾冲突纠集成一张网,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每个人都把自己作为扭结点,与他人构成多层的网状矛盾关系——阶级矛盾、家庭矛盾、爱情矛盾。而且其中任何一组矛盾冲突的出现与展开,都与其他矛盾交织关联。潜在冲突一步步发展,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紧张,最后在一瞬间爆发。全剧共四幕,每一幕都有一个高潮,像自然界的雷雨,郁闷、压抑、电闪、雷鸣,最后是摧毁性的暴风骤雨。 一切源于雷雨,一切结束于雷雨。作者借助“雷雨”意象,塑造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物之间惊天地泣鬼神的“雷雨”式的矛盾冲突,取得了“当年海上惊雷雨”的艺术效果。所以文学史家唐搜说:“真正能够在现代文学史上开一代风气,给入耳目一新之感的剧作,恐怕还得从曹禺的《雷雨》算起”。 《雷雨》在艺术上获得的巨大成功,离不开曹禺对每个人物鲜明个性的刻画,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剧本像《雷雨》那样塑造出那么多饱满生动的典型形象。曹禺不是思想家,但他是中国二十世纪伟大的作家,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沐浴过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天才作家。在步入新世纪的今天,再次回味周朴园、繁漪等人物的悲剧命运,我们不禁深感这位天才作家对人性、人生、社会底蕴的把握之深,惊叹伟大作品启迪思维的永恒。 老舍的《茶馆》写于1956年,以北京裕泰茶馆为典型环境,通过茶馆的变迁和一些小人物悲剧命运来表现时代主题,正如作者老舍所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把他们集合在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戏剧《茶馆》共三幕,精心选取了三个时期:戊戌政变失败后清朝风雨飘摇的统治时期、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长期混战的割据时期、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黑暗腐朽的统治时期,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在这三幕的话剧中,共出现70多个人物,这些人物身份差异巨大,上至国会议员、宪兵处长、清朝遗老,下到恶黑势力、评书艺人、穷苦农民,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在众多人物之中,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是贯穿全剧的核心人物,当从父亲那接手的裕泰茶馆在这三段历史更迭时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命运时,除了感叹“这是我的茶馆,我活在这儿,死在这儿”,王利发的性格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第一幕的王利发只有二十多岁,因为父亲早逝,他很年轻就接手了父亲的茶馆,做了裕泰茶馆的掌柜。由于年轻缺少经验,再加上十几年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他练就了独特的圆滑和精明,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一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比如见到唐铁嘴、刘麻子这类既没势又“坑蒙拐骗抽”的人,他从心里鄙视厌恶他们,却从来不过多的表现出来,最多是几句话讽刺揶揄他们一下;而对于二德子、吴祥子、宋恩子这类打手和特务,他虽然有点看不惯,却碍于他们的权势处处说好话,处处赔小心,因为他知道这些人什么理都不讲,不好惹;至于常四爷、松二爷、明师傅、邹福远和卫福喜这些老主户,他的表现是发自肺腑的真诚,虽然有时也夹杂这一点自私心。王利发是一个充满发家致富欲望的小商人,苦心经营着茶馆,除了每目的劳累以外,还要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之下为自己找一容身之所,所以他不得不奉承、赔礼、说好话,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 第二幕的王利发已到中年,在别的茶馆都关门大吉的时候,他不惜将茶馆改良成新式,还学了几句洋话:“Allright!”“Yes!”在茶馆开张之际,他忙里忙外、忙东忙西。他对社会的改良原本充满了希望,以为“这会像救苦救难的菩萨一样给他带来钱财和运气”。但现实是残酷的,推翻了满清帝制,封建主义却仍旧肆无忌惮地举世横行,世道比以前还要混乱。此时王利发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失去安全感,不再像当初那么温良,而是脾气焦躁、骂骂咧咧:“听听,又他妈的开炮了!你闹,闹!”“他妈的!打仗,打仗!今天打,明天打,老打,打他妈的什么呢?”在对待对他盘剥压榨的巡警、大兵和吴祥子、宋恩子时,他表面上低声下气,实际却恼火、愤怒:“我永远忘不了您这点好处!”“我忘了姓什么,也忘不了您二位这回事!”一方面他面临着希望破灭的困惑,另一方面他仍然不断改革以适应环境。 第三幕的王利发步入老年,眼看着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茶馆再也撑不下去的时候,他心急如焚,仍然指望着改良。他一生都是个本分买卖人,只是希望社会安定,自己的茶馆生意好一些。但当旧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他的脖子、旧社会的血盆大口即将吞噬他的祖传家业的时候,王利发只能发出沉痛的呼喊:“改良,我老没忘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有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他对现实彻底绝望了,因为绝望,所以他再也不用顾忌什么了,他越来越耿直,越来越强硬,“这是他一辈子思想最解放的时刻:他用不着再向别人请安、作揖、陪笑脸了,再无需讨什么人的喜欢了,对于自己的房东,甚至可以加以奚落了,自己也敢于说出自己的不是,并指名道姓地骂国民党了。这时候,他感到他一辈子从来没有过的痛快”。 王利发作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典型代表,他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随遇而安,他怀着当时小市民最普通的心态,渴望社会安定,能好好生活,却在社会变迁的惊涛骇浪中悲惨的死去,以裕泰茶馆的兴衰和自己的凄凉命运唱出了一曲最真实的小人物的悲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