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良编著的《并非可逆的世界尽头(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哲学解读)》考察和解析了《小镇与其不确切的墙》、《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与其主旨有关的各种“隐喻”,考察和论证了小说作者在这两篇(部)小说中所利用的各种思想资源,同时探讨和论证了村上春树这两篇(部)小说的主旨所在及小说作者的主要思想倾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并非可逆的世界尽头(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哲学解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杨永良 |
出版社 | 山东友谊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永良编著的《并非可逆的世界尽头(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哲学解读)》考察和解析了《小镇与其不确切的墙》、《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与其主旨有关的各种“隐喻”,考察和论证了小说作者在这两篇(部)小说中所利用的各种思想资源,同时探讨和论证了村上春树这两篇(部)小说的主旨所在及小说作者的主要思想倾向。 内容推荐 杨永良编著的《并非可逆的世界尽头(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哲学解读)》考察和解析了《小镇与其不确切的墙》、《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与其主旨有关的各种“隐喻”,考察和论证了小说作者在这两篇(部)小说中所利用的各种思想资源,同时探讨和论证了村上春树这两篇(部)小说的主旨所在及小说作者的主要思想倾向。 《并非可逆的世界尽头(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哲学解读)》认为村上春树的《小镇与其不确切的墙》,是其受到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理论和有关思想实验启发的产物。其主旨在于以假想的思想实验的形式,验证和确认在一个其各种愿望都得到满足的想象的世界中,人们是否会有其真实的自我的问题。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则虽然是在将该小说改造为其中的“世界尽头”部分的情况下重新创作的,且其假想的思想实验性质也并没有任何改变,但其主旨却不但在于对现代乌托邦幻想的批判和对邪恶盛行的现实世界的默认以及对于恶的容许,同时还在于在继续追问“我是谁”的同时,反思由此类问题所导致的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生存世界的分裂。而这些都是小说作者以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士的哲学思想为底蕴,通过分析哲学,特别是逻辑实证主义而吸收莱布尼茨、伯林等西方近现代哲学家的各种思想资源的结果,是其效仿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其哲学观点的“综合小说”的具体体现。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与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 第一节 奇异的走廊与奇特的“把握方式” 一 奇异的走廊与“方便的把握方式” 二 “方便的把握方式”与詹姆士的“方便方法” 三 长长的走廊与巴比尼的走廊比喻 四 典型的实用主义者的实用主义的把握方式 第二节 “用凝集的可能性制成的咖啡桌” 一 “用凝集的可能性制成的咖啡桌” 二 詹姆士哲学中的“可能”和“可能性” 三 詹姆士哲学中的“世界的可能性” 四 “世界的可能性”与“不确定的世界” 第三节 “哲学教授介绍的世界”与对终极完美状态的拒斥 一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二 “哲学教授介绍的世界”与“街市所属的世界” 三 “世界尽头”与唯理论理性主义的“绝对版本” 四 “冷酷仙境”与实用主义的“街市所属的世界” 五 詹姆士与村上春树的反乌托邦主义 第四节 “可能性的世界”与“可想象的”世界 一 詹姆士的可能世界理论 二 “什么都有,也什么都没有”的“可能性的世界” 三 “可能性的世界”与“由可能性构成的世界” 第二章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与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和 心灵哲学 第一节 并非“空类”的独角兽 一 村上春树小说中的独角兽 二 独角兽与词项逻辑和语义指称理论 三 独角兽与心灵哲学和可能世界理论 四 《世境》与《命名与必然性》 五 独角兽在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第二节 深沉的悲哀与“死去”的语言 一 深沉的悲哀与“私人感觉”、“私人语言” 二 《世境》与“反对私人语言的论证” 三 语言的“死去”与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 四 小镇的构建与意义的指称 第三节 并非不可割弃的“影子” 一 村上春树笔下的“影子” 二 “影子”与心灵哲学中的副现象论 三 “心身问题”与副现象论 四 “心”和“阴暗之心”与霍布斯和笛卡尔的激情理论 五 影子的剥离与记忆、心和真实自我的丧失 第三章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与热学定律、热学理论和 逻辑定理 第一节 并非虚幻的“冷酷仙境” 一 两个根本性质不同的世界 二 关于“自然”的判断标准——耗散结构理论 三 “冷酷仙境”与耗散结构理论 四 “冷酷仙境”与熵增序减规律 五 耗散结构理论与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 第二节 “动态地完结”与“追求奇遇”的不完全性 一 《海边的卡夫卡》与《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集异壁之大成》 二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及其哲学意蕴 三 侯世达与村上春树的小说创作 四 不完全性与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 第四章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时间与劳动 第一节 长生不老与“飞矢不动” 一 长生不老与“永恒的时间” 二 芝诺的时间悖论 三 长生不老与“飞矢不动” 四 “抓在温暖的手里的雪花” 五 “瞬间”的捕捉与自我的分裂 第二节 挖坑与“纯粹的劳动” 一 奇异的劳动——挖坑 二 《世境》中的劳动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三 劳动及其意义 四 作为创造性活动的劳动、艺术及其愉悦 五 “纯粹的劳动”及其愉悦 六 挖坑作业与凯恩斯的“挖窟窿”设想. 七 劳动的意义与实用主义的原理 第五章 村上春树笔下的“世界尽头"与“铜墙铁壁" 第一节 作为终极完美状态的“世界尽头” 一 “世界尽头”的现代乌托邦性质 二 “世界尽头”与西方哲学中的现代乌托邦 三 “世界尽头”与人类的“需要”和“欲望” 四 动态完结的、非历史的“世界尽头” 五 理性的边界与世界的“尽头” 第二节 作为隔离、限制和保护装置的“铜墙铁壁” 一 大墙与“内在城堡”和“铜墙铁壁” 二 “语言城市”中的大墙 三 大墙与边界 四 被大墙隔绝和隔离的两个世界 五 从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到政治哲学 六 小说作者对于各种思想资源的学习和掌握 第六章 并非可逆的“世界尽头” 第一节 边界意识的确立与乌托邦幻想的摒弃 一 小说作者关于语言的“边界意识”的觉醒和确立 二 小说作者关于理性和价值的“边界意识”的确立 三 “限定性原理”与乌托邦幻想的摒弃 四 理想的泯灭与超越维度的丧失 第二节 “顶好”世界的回归与对于恶的容许 一 无名“小镇”的残破与“世界尽头”的完美 二 对于“影子的国度”和“冷酷仙境”的回归 三 村上春树小说中的莱布尼茨 四 “顶好”的世界与对于恶的容许 五 从《小镇》到《世境》 六 回归的无奈和些微的期待 第三节 对于“我是谁”的追问与自我和世界的分裂 一 “剧场假象”与“不是真实的我” 二 对于“我是谁”的追问和反思 三 “影子”的逃离与自我和世界的分裂 后记 试读章节 实用主义是现代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之一,它发源于美国,并以研究人为己任。不过,它所研究的不是西方传统哲学所研究的理性的人,抽象的人,而是行动的人,面向实际的人,讲究实效的人,解决实际问题的人。由于实用主义并不执著于人类的终极关怀,而是以人的行动为其哲学的出发点,并重视思想在其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实际效果,因此,作为其代表人物之一,詹姆士的哲学是以其彻底经验主义的态度、实用主义的方法及其真理观而表现出其与众不同的特点的。 正如本书第五章第二节“作为隔离、限制和保护装置的‘铜墙铁壁”’所指出,根据其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确证村上春树是曾经熟读詹姆士的《实用主义》一书的。本章各节则剖析了詹姆士哲学在《世境》中的具体体现。本书认为不但村上春树所塑造的《世境》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即使在其与该小说有关的可能世界理论、乌托邦幻想的批判、世界演化和发展的偶然性、可能性等方面也显示其受到詹姆士哲学的强烈影响。同时,小说作者在该小说中据以批判理性主义一元论及其乌托邦幻想、熵增定律、耗散结构理论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等热学定律、热学理论和逻辑定理也都是可以相容于詹姆士哲学的。这说明,村上春树有意以詹姆士的哲学思想统摄该小说全部内容,以达到其深化该小说主题,表达其思想观念的目的。 第一节奇异的走廊与奇特的“把握方式”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与詹姆士实用主义哲 学的“方便方法” 《世境》的主人公对于詹姆士实用主义的“方便方法”和有用、有效便是真理的“实用主义原理”是十分熟悉并身体力行的,该小说第一章中出现的那条长长的走廊和那些毫无次第的房间编号也是能够根据詹姆士《实用主义》一书中的某些内容而确认其来源和意义的。 实用主义认为人之所以思想,是为了解决其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或者说人是为了采取行动并使其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思想的。《世境》第1章中,主人公那些看似怪异的想法和行动正是实用主义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之所以说该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小说作者村上春树是通晓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其根据之一也正是小说主人公那些令人诧异的言行。 P1-2 序言 这是两篇(部)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其内容却极为令人费解,令人困惑,也发人深思的小说。 一对未满20岁的恋人,由于不堪人们在其中“拽着影子走路”的“影子的国度”那“没有大墙”保卫的痛苦生活,而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理想,依靠处处“死去”但却可以有所指称的语言和想象力,而创造了一个可以得到内心“平和的生活”的“想象的小镇”,得到了一个可以满足自己的愿望的可能世界。但当女主人公因其“影子”的死去而先期来到这个由大墙包围着,人们又必须舍弃其影子才能居住其中的小镇,男主人公也追随其后以其影子为牺牲而至此与其相聚后,他们却因其实际体验而惊异地发现:作为其“想象的世界”的这个小镇虽然有“影子的国度”所没有的独角兽,但人们的生活却并不尽如人意,人们在此也都失去了其真实的自我。于是,主人公便不顾其女友而与其影子冒死回归,从而踏上了重返“影子的国度”的艰难旅途。 这便是村上春树所描述的那个小镇,这便是那个被称为《小镇与其不确切的墙》的故事,这便是最初发表于日本《文学界》(月刊)1980年第9期上的《小镇与其不确切的墙》的主要内容。 近5年后,当在《小镇与其不确切的墙》中只闻其名而不见其实的“影子的国度”被扩充为“冷酷仙境”,当那个“想象的小镇”变为“可能性的世界”并被命名为“世界尽头”,当那些发生在小镇上的故事被改造为“世界尽头”部分,而与“冷酷仙境”部分一起出现在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时,虽然那位男主人公依然健在,虽然那个小镇依然被大墙所包围,虽然那里依然有人世所无的独角兽,但主人公已年近中年,且有过一次离婚经历了。生活在“冷酷仙境”的35岁的他在一家公司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在他本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莫名其妙地卷入了两大企业的不当竞争,并因此而被迫接受大脑干涉手术,后又因其手术的失败而不得不“死”,并在其“死”后来到被称为“世界尽头”的小镇。那是一个不允许其人类居民“拽着影子走路”的世界,他在进人小镇时,自然也被不由分说地割掉了影子,并由此而像小镇上的绝大多数人类居民一样,没有了影子,也基本上没有了记忆,没有了自我,没有了心。在小镇上,他结识了在图书馆工作的女友,而其已被割弃且不久就会死去的影子,却在发现了小镇的许多“不自然”之后,劝他与其一起逃离小镇。在做好一切准备即将逃离小镇之际,他突然发现创造了这个小镇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同时他也突然意识到要对“世界尽头”的“不自然”的一切负责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为了对自己负责,更为了对小镇的一切负责,他当机立断不再逃离,而是与其影子分道扬镳。于是他留在了小镇上,留在了他的女友身边,而他那可怜的影子则不得不孤独地走上了冒死回归“冷酷仙境”之路。 这便是村上春树所描述的“世界尽头”,这便是那个被称为《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故事,这便是最初于1985年6月由日本新潮社刊行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主要内容。 后记 尝谓授课诸生日:我辈虽志于学,然未执于学,时或辍其学而专其能,以避穷困潦倒、文人无用之讥,时或辍其能而专其学,以免回望终生,平庸碌碌之虞。之所以然,盖因我辈所学非沽名钓利之具。专于此则不能自活者也。然,我辈所学固未可自活,却未尝不可自娱且娱人,虽非沽名钓利之具,却亦非以名利而可致之者也。 江上清风,空中明月,非其人越其时则未可与之为友,拍案之喜,纸贵之乐,无其境非其夜则难觉而知之。积之不厚则难得其悦,鼓腹而喜则苦寒不再,挑灯夜读,乐此不疲,虽非世间人情,岂非华氏罗庚是年之谓乎?愿二三子勉之! 自《并非自由的强盗》付梓后,又读友人所赠之《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半卷(日本新潮社之上册),苦无全文,颇多疑惑,赖同僚家中偶藏,得补我辈所憾,又得后学寄来《小镇与其不确切的墙》,方窥村上是作之全貌。授课诸生有志于《寻羊冒险记》者一人而已,遂与之共读。试析之,多有所得,遂以《并非自由的强盗》之技如法炮制,得二作注释、阐述性文字若干,并依故技仍以“并非”名之,乃有以哲学基本观点解读村上春树者二也。承蒙山东友谊出版社厚爱,先得其将《寻羊冒险记》之哲学解读付梓于前,又蒙其令《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之哲学解读成书于后。钦佩、感激之情兼而有之,值此书出版之际,谨表谢意。 村上是作,多有我辈未闻之学,参阅相关诸学科专家著述,勉强为之,错误不当在所难免,谬误不周信难具猷。诸如此类,敬请方家、学者批评指正并乞不吝赐教。 著者谨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