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之痛(PSB)最是苦楚,从长痘子、疹子…,从牙疼、头痛、指甲缝肿痛…,从感冒、胃痛、腹泻…,从世纪三大疾病:癌症、艾滋病、忧郁症,到各种罕见疾病和不治之症。人类从出生起,就有机会承受疾病之痛的侵袭。不同的年龄层,还会好发不同种类的疾病。遇到感染性疾病,还能推因测果引以为殷鉴。遇到遗传性疾病,就只能怨天尤人、悔恨今生。人生最憎恶疾缠身,闻之丧胆者为癌症和爱滋,心碎者为忧郁症。癌症和艾滋病,代表致死之恶疾。忧郁症则代表精神疾病,精神病不是致死的绝症,却令当代人痛不欲生。疾病不只是痛苦,更是灾难。身受疾病之痛的人,又怎生承受这种苦楚呢?
承受疾病之痛苦,区分为疑病期、康复疗养期、慢症期、绝症期、安宁期和精神病期。有人卡在某一期,有人一期渡过另一期。不同时期的人,各有不同自助和助人的方法。
(一)疑病期
不是每个人都有疑病期,只有那些俗称“惜皮仔人”(台语),比较自恋、比较怕死,平常对各种生理刺激或生理反应都比较敏感的人;或者自信心、自我安全感、容易钻牛角尖、习惯对长辈或平辈生气,平日生活较刻板化、猜疑心较重、啥事都要有个原委的人,则较易于病情初发之时,出现心理性的疑病期。疑病期可分为兩种心理现象。
1、病人之苦:兩种心理现象
过虑现象通常发生在生病初期或慢性疾病患者(或家属)身上,虑病现象则发生于虑病症患者身上。
(1)过虑现象:过度担心与焦虑
当事人在病情初发身体不适时,就开始担心“我怎么了?我生病了吗?我生什么病了?我会不会得重病?我的病会不会好?我病了,我的工作(学业、家人…)怎么办?我病了,我就不能…了?我不要生病,我不要打针吃药,我如果治不好怎么办?吃这药会好吗?这个医生行吗?诊断没错吗?检查会不会有问题?”他的担心焦虑,全部焦注在自己的病情与生活之中。
(2)疑病现象:四处看不同科的门诊
当事人如果罹患心身症,就容易出现疑病现象。因为是心理引起的生理症 候群,不是器质性的缺损,而是功能性的间歇性影响,且症状会变化。生理上的检查大抵都在安全值以内,症状也不符合疾病分类的全部要项。医生无法诊断他是什么病,无法告诉他“你得了什么病”,也无法开药给他、告诉他疗程。不是“先开些药,你吃吃看!”,或者“检查起来,没有某某病症。”,就是介绍他“挂某某科再检查看看”。
当事人的病症得不到确认,心理的过虑现象就更加码转为“我怎么了?我到底得什么?连什么病都不知道?生病了,就要知道为什么生病和生的是什么病呀?医生说没病,可是我明明就不舒服呀!”他开始找同一科不同的医生,然后开始挂别的科,看的科别愈来愈多,检查的项目愈来愈多,甚至干脆就做全身检查。结果还是一样“没病”,事实还是一样“我这里痛,那里不舒服”他更慌了“一定哪里不对”“一定要有原因”“看了那么多医生,却不知道我得了什么病,我怎么办?我是不是没救了?我是不是一辈子都会这样?”“医生说还可以检查某些项目,问我要不要检查?我又不是医生,怎么问我要不要检查?到底我是病人还是医生?”
疑病现象的当事人,不但对自己、对自己的病情、对医生、对医院、对检查有疑虑而深度不安,更把这种不确定性引发的焦虑,转移至家人或照顾者身上。他会对家人咆哮或埋怨“你们都不关心我,我生病了知不知道,不用看医生吗?医生说没病,你们就算了吗?检查没怎样,可是我痛苦呀!你们认为无所谓对不对?说我乱想的,不要想就不会痛了是不是?我这么难过,能够不想吗?那个医生竟然叫我看身心科,我疯了呀!我神经病是不是?这些痛都是我瞎编出来的是不是?大姨介绍的那个医生到底要不要去看啦?某某科到底要不要去看啦?到底要不要到另外一家医院重新检查一遍?这一堆药到底吃什么?你们又说随便我?医生也问我要不要检查特别项目?我是医生是不是?我说了你们说我乱想,我不说你们就当我没病、病好了、不会痛了是不是?”。
P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