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灵魂的暗夜(帕梅拉自述和约书亚的传导)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荷兰)帕梅拉·克里柏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灵魂暗夜的经验是一个自我逐渐剥离、自我逐渐显现的过程。最著名的灵魂暗夜经验也许是心理学家荣格的,在他近30岁时,他遭遇了7年的灵魂暗夜,而在这段时间里孕育产生了作者后半生的大量作品。

《灵魂的暗夜(帕梅拉自述和约书亚的传导)》中帕梅拉·克里柏还对灵修圈常见的问题给出了忠告。灵修人士常常心生轻慢,盲目相信有通灵能力的人,女性能量过甚男性能量不足等。在她看来,直觉远比灵视力、灵听力重要,信任自己的直觉比相信通灵人士的建议更有助于修行;对灵修人士来说,更应该注重发展智慧和内在的力量,建立界限,而不是强调爱。

内容推荐

每一个探索内心的人都会灵魂的暗夜,它既是痛苦的、危险的,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生命礼物。《灵魂的暗夜:帕梅拉自述和约书亚的传导》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帕梅拉罹患精神病的经历,第二部分是约书亚针对“灵魂的暗夜”所做的传导。灵魂的暗夜通常出现在灵性觉醒之前,对帕梅拉·克里柏而言就是陷入了躁狂和抑郁,完全的绝望。然而,人只有体验到了极度的黑暗,才会迎来最终的光明。

目录

译序

中文版序

第一部分 灵魂暗夜

 第一章 痛苦与恐惧

 第二章 日记撷录

 第三章 抑郁症与精神病

 第四章 康复与重生

 第五章 灵魂如是说

 第六章 身边之人如是说

 第七章 灵魂暗夜:灵性经历还是精神病史?

 第八章 关于深度抑郁症及精神病的建议

 第九章 灵修上的赘疣

第二部分 关于“灵魂暗夜”的灵性讯息

 第一章 灵魂暗夜时分的导师

 第二章 面对自己的黑暗面

 第三章 重生于新地球

 第四章 超越时间的次元

 第五章 走出迷雾

 第六章 台风之眼

 第七章 生命之河

 第八章 恐惧:通往新事物的门户

 第九章 光之工作者的使命

 第十章 最高的给予

 第十一章 璞石成玉

 第十二章 内在法官

 第十三章 疗愈旧有创伤

 第十四章 高度敏感与男性能量

 第十五章 重获新生

 第十六章 一切万有与芸芸众生

 第十七章 光之工作者的助人之道

 第十八章 疾病与情绪

 第十九章 新纪元已经到来

附录 关于12个前世的回溯

试读章节

第九章 灵修上的赘疣

我于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并从此告别高等学府后,思维方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对在那里占据主导地位、过分依赖智力与理性的方式心生厌恶。因此,我开始关注各种与此相左的方式与方法,阅读了许多灵修与玄秘领域的书籍与文章。借由学习解读生物能量场,再加上对我影响深重的前世回溯,我踏入了一个对我深有助益的新世界。从进入大学深造的那一刻起,直到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我在理性的王国生活了整整10年之久,而基于直觉与感受的方式对我来说仿佛是沙漠中的吗哪(manna:圣经中以色列人经过荒野时所获得的神赐食物。——译注)。很长一段时间,我对那个自己多年来活跃其中、奠基于智力与理性的思维框架心存抵触,认为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目光短浅、傲慢自大,且偏离核心。时光荏苒,15年过去了。我创建了自己的灵性咨询室,遇到并结识了许多参加我们工作坊的人,也相继出版了好几本书。这些书以我传导的讯息为主体,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透过我的咨询工作以及读者来信,我对灵修圈子中的思维方式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与了解。而在此期间,我对纯理性思维方式的轻蔑也日益减少。如今,我认为,严谨、理性的精神在灵修圈子中恰恰能够很好地派上用场。我时时看到这个圈子中出现一些天真怪异得令人瞠目的理论与观念。不仅如此,一些高度敏感、关注灵性成长的人,因为缺乏冷静清醒的头脑以及严谨的审视态度,有可能在这些所谓的灵性观念影响下“越过界限”,甚至会陷入精神病或躁狂症的境地。

这一章中汇总了一些打着灵修旗号,在我眼中实乃赘疣——就是说早已偏离了灵修之路——的态度与观念。私下认为,这些脱轨的态度与观念可能会导致精神失衡,尤其是对那些高度敏感、情感脆弱的人而言,更是如此。此外,这些赘疣会使人们对“灵修”产生误解,造成负面印象,并阻碍“成熟且能融入社会的灵修”的进一步发展与成长。

心生轻慢

灵修圈子中的人往往感觉自己与众不同,觉得那些不相信灵性观念的人根本不理解自己。因着“觉得自己被误解”的情绪,人们常常用“傲慢”作为武器来保护自己:“我比他人更好,或者更加超前,因此他们无法理解我。”这种轻慢的态度会于外界唤起抵触情绪,较易引起带有敌意的反应,陷入恶性循环。这一恶性循环的存在并非总是因为灵修之人“有意地”表现出傲慢自大的态度。我看到,许多高度敏感的灵修之人都因为偏离主流而备受折磨,他们与同事或朋友之间没有契合点,无法与他们分享自己在灵性领域的体验,常常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并因此备感孤独。此外,如果你已然陷入这一境地(孤寂、没有信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就很容易被某些灵修教义感染。它们告诉你,你其实并非泛泛之辈,不同于那些普通人。这使你感觉甚好:你毕竟属于某一群体,甚至是精英群体!此处的陷阱是,你真的开始相信这一幻想,并因此更加脱离社会,逐渐失去与地球实相(也包括你自己以及你的情绪与感受)的联结。在极端情况下,这甚至会导致精神病或其他精神失衡的病症。

我想,真正的灵性观念自始至终都会助你与物质实相,与你的地球人格、你的人性以及周遭的人们建立与保持联结。真正的灵修意味着脚踏实地地立足于社会,没有分别心,慈悲为怀。比如约书亚,及其地球人格耶稣。他是为了带给人们一个全新的、形而上的灵性概念,或者前所未有的信仰体系吗?并非如此!他带给我们的讯息既不是理论,也不是世界观,他想让我们认知“心灵的价值”。他所使用的语言极具普遍性,浅显易懂,观念各不相同的人都能够理解。这是爱的语言。他宣讲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同理心、内在之光,以及勇气与真诚。每个人都能听懂他的话,也因此,耶稣至今依然活在人们的心中。真正的灵修既不荒唐,也非精英之举。私下认为,在本质层面上,一个人的灵性程度与其世界观并没有什么关系。即使一个对“灵魂的存在或者人死后的生命”深表怀疑的人,也有可能是非常灵性的。比如,他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深度的慈悲与友善。在我眼中,真正的灵性关乎于心灵的普遍价值。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能够认识到,当你从灵性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时,可能会因此与周遭社会产生一定的冲突。那么,如何才能以成熟的方式对待这一切呢?

首先,要认识到,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权自由地决定自己愿意相信什么,又不愿相信什么。

其次,有必要认真地考虑一下,你愿意与一个世界观截然不同的人保持何种程度的关系(私人及工作关系)?一旦你明确地知道这一关系在情绪层面上对你有多重要,就能够做出终止还是保持这一关系的决定。如果你想要继续保持这一关系,那就多关注你们之间的共同点,并透过这些共同之处创造喜悦。不要试着去改变对方或者对方的信念,你完全可以和一个与你世界观迥异的人建立深刻、愉快的关系。

P93-P95

序言

迄今为止,这是我翻译得最苦的一本书。这种“苦”并非文字层面上的,已经翻译了几十万字的来自帕梅拉或者说约书亚及玛利亚的讯息,熟悉感与亲切感如同香醇的红酒,翻译起来既享受又备受启迪,更别说那心有戚戚的共鸣感,以及莞尔一笑时酒窝中浮出的那朵桃花了。这种苦,源自情绪层面。

翻译本书第一部分——帕梅拉及亲友分别描述她所经历的灵魂暗夜——的那段时间,我自己也比较忙和累,在疲惫的激流中挣扎,力图不被吞没。随着翻译的展开,我逐渐或者说很快沉入帕梅拉的能量世界,等我反应过来,似乎已经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心情还好,就是疲劳,累得什么都不想做,甚至不想翻译,又欲罢不能。我的状态随着帕梅拉的故事起起伏伏。她患上抑郁症,最终被强制住院,住进了医院的精神病科。我的疲劳也日渐严重,并开始出现幻听。自救的方法是,翻译一段自述,随着文字沉下去;再翻译一段约书亚传导,随着文字浮上来,借由约书亚的讯息获取力量,努力维持平衡。最终,我还是随着帕梅拉在医院的脚步声开始好奇:精神病房是什么样子呢?心中竟然有一丝丝的向往:在那里多好啊,可以静静地一个人坐在房间中,什么都不用做,不累!

译完帕梅拉的自述,又开始翻译帕梅拉的先生格里特的文字,讲述那段时间他自己的亲身感受。那种痛,那种无力感,还有充满绝望的希望,或者说隐约带着希望的绝望一瞬间击垮了我。我飞快地合上笔记本电脑,放在一边,不想让它被决堤的泪水冲走……“这个冬天好冷”,我在心中一遍遍地重复着格里特的话。一周后,我病了,带着惊讶却不意外的目光倒下。我本就容易被他人的情绪感染,更何况翻译本身就是一个用心感受的过程。

话又说回来,每个人都是受眷顾的,我自然也不例外。自始至终,冥冥中都有神奇的力量在陪伴着我。记得深受自传感染而不自知时(只觉得累,无边无际的累,以为只是过于忙碌所致),我使用的在线词典上忽然闪出一个心理测试的广告:测测你是否患有抑郁症。我心中一动,点击进入。测试完毕,结果是:你患有中度抑郁症。看到结果哑然失笑,虽然知道自己并未患上抑郁症,但自己的一些表现确实符合抑郁症状:累,累得什么都不想做,渴望独处(难怪有人说与抑郁相反的并不是快乐,而是活力)。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提醒,提醒自己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不再像往日那样视而不见。因着不断地要求自己去做“更多”,付出“更多”,我已经渐渐脱离了精力充沛的状态,与帕梅拉一起进入灵魂暗夜只不过是“雪上加霜”而已。

翻译过程中,因着帕梅拉的描述,也更因自己当时的疲惫状态,在我对精神病院心生好奇甚至跃跃欲试之时——某人一向喜欢当实验兔子,电视上忽然出现了一段发生在精神病院的“喜剧节目”,短短的1O多分钟,却彻底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我也算如愿“体验”了一下精神病院的生活。想去精神病院转一圈的念头如冰雪般融化,那里实在是不一好一玩!

上述这些只是翻译本书期间所发生的一两次“巧合”,细心留意与列举的话,估计可以满满地写上几页吧。

后来见到帕梅拉,简短地对她讲述了翻译经历,眉飞色舞地讲到精神病院那一段时,她也哈哈大笑。人生亦是如此,许多时候,虽然身处其中时心中盈满痛苦与忧伤,走出来之后再回首往事,往往只是笑笑而已。苦楚也罢,莞尔也好,都是一笑。这也是人生的魅力之所在吧。

帕梅拉的文字深深地触动了我,如前所述,书中最感动我,使我泪流满面,最后不得不暂时放弃阅读的,是格里特对那段时间的描述。帕梅拉以自我觉察的方式事后回忆着写了这本书,其中不乏检视与理智的色彩;格里特则直接引用了他当时与朋友之间的邮件。记得翻译他的文字时,遇到了“zuster”这个词。荷兰语中,姐姐和妹妹都是“zuster”。我写邮件问他指的是他的姐姐还是妹妹,并顺便提了一下他那段文字的感人。他回答了我的问题后,接着说:“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太美了!”听到他的话语,再回想他当时所描述的情节(这真是惨不忍睹。救护车到来之前,我们必须把她留在家中,而她则试图逃脱。我妹妹把所有的钥匙都拿在手中。我抱住帕梅拉,紧紧地抱住她不放,时间变得如此漫长。她大声喊着求我放开她:“放开我,让我走,我立刻就走,你再也不会见到我。永远也不会再见到我!”当然,我不肯松手。),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感动,更是信任。是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生命的本性与目标就是美好与成长,虽然会有一些外在尤其是内在的因素带来短暂的遏阻,但生命的脚步是不会停息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不再试图掌控人生,带着信任,顺着生命之流怡然而行。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记得第一次见到帕梅拉时,她刚刚走出灵魂暗夜不久,那时的她,体重已经恢复正常,看上去神采奕奕,已经没有任何“病”过的痕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刚刚翻译完这本书的我,也已经走出了那无边的疲惫。不仅如此,我还在学习设定界限,呵护自己。帕梅拉曾经忘记设定界限,忽略了灵魂借由身体发出的信号,我亦如此。我想,可能许多人都如此。玛利亚曾说:

“你们往往觉得忙碌,有数不清的事情要做都是因为外在的因素,然而,选择权确实在你们自己手中。尽管每天忙碌不已似乎并不是什么开心的事,但人们会对此上瘾或形成习惯。因为这样的话,他们就无须去面对那些使自己不舒服的(内在)感受。”愿与本书的读者们(能够手捧此书亦非偶然)一起感受这番智慧的话语。

我不相信“苦寒”是“梅香”的必要条件,但我相信,只要对生命充满信任,苦寒之后自是梅香。灵魂暗夜并不是生命的尽头,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奏,是即将离弦之箭那短暂的“后退”,是出生前的阵痛。此时此刻,无论你感觉自己正一点点地坠入灵魂暗夜,还是正处于灵魂暗夜之中,请相信,浓浓夜色滴落的声音正是黎明仙子的叩门声,她就在门外,等着我们开启门扉。

行至水穷处,亦是乘云而起,浴火重生之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23: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