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玫所著的《十七岁骑向美国的单车》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女儿十七岁那年的留学经历,点滴生活彰显其女儿自信乐观乐于助人的品质。
十七岁那年的留学经历,为其女儿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女性奠定了基础,教育经历改变了女儿的人生。十年后,女儿成为PBS(美国公共电视网)国际部的项目经理,成为PBS唯一的华人。这会让众多的家长和成长的儿女有深切的感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十七岁骑向美国的单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玫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赵玫所著的《十七岁骑向美国的单车》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女儿十七岁那年的留学经历,点滴生活彰显其女儿自信乐观乐于助人的品质。 十七岁那年的留学经历,为其女儿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女性奠定了基础,教育经历改变了女儿的人生。十年后,女儿成为PBS(美国公共电视网)国际部的项目经理,成为PBS唯一的华人。这会让众多的家长和成长的儿女有深切的感悟。 内容推荐 赵玫所著的《十七岁骑向美国的单车》是一部关于教育关于成长的解读! 比起哈佛女孩刘亦婷,我的女儿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爱漂亮、爱玩、爱旅游、崇拜明星)。她要离开我们,前往大洋彼岸的国度开始她的留学生涯。 《十七岁骑向美国的单车》中女儿没有让我失望,女儿在异国他乡由陌生到熟悉,由最初的胆怯变得自信张扬,女儿用一年的时间完全融入了美国的生活。 语言不通,教育体制不同,这不是留学生的主要障碍和困惑。重要的是我们要注重对孩子细节的培养:培养他们的适应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要让他们内心变得强大;培养他们独立自律的意识;还要让他们拥有一颗博爱的心。这样他们才能够充满自信,从容面对国外陌生的环境和挑战,快乐的生活和成长。 十年后,女儿成为PBS(美国公共电视网)国际部的项目经理,她让PBS成为CCTV在美国拍摄《岩松看美国》的协助单位,她在为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孜孜不倦的努力着。 目录 序言 我的16岁的小姑娘 南希的第一封E-mail 阳光心情 终于收到了若若的信 “不许哭!” 开学第一天 你当然是最好的 因为有南希 一个很大的变化 有个美好的女人叫南希 女儿寄来的第一个包裹 在美国长大 瑞贝卡的钢琴 女儿不在家的日子 万圣节化妆舞会 “诗意的年代” 有七面山墙的房子 独自在家 女儿的生日 圣诞的美丽时光 中国画里的白房子 千年的那个夜与昼 John的礼物 关于女儿的日记 为南希购物 在邮局寄走爱 彼此适时而至的礼物 照片背后的故事 为什么身边没有她? 春节,和南希一道做母亲 女儿的瑞士姐姐 在迈阿密度假 去科罗拉多滑雪 邻家咪咪 在舞台上闪光 华盛顿让历史成为主题 还是去加州 飞翔的美丽 提前到来的离情别绪 只要能贴近她 SAT--美国升学考试 6月3日,毕业那天 与AFS朋友告别 为自己赢得机会 若若回家 与凡·高面对面 女儿的头发 后记:分享女儿,分享爱 试读章节 南希的第一封E-mail 南希第一封来信的标题是:《来自波士顿的问候!》 亲爱的玫,为了能让你了解到目前为止的若若在美国的所有活动,我希望你能够翻译我们的电子邮件。 若若在上周五的晚上到达这里,她非常兴奋地完成了这次很长的旅行。星期六是我们为她精心安排的安静的一天,我们希望能用一周的时间来为她调整时差和饮食。她非常爱她的小狗莫莉和小猫奥维尔,它们也很爱她。星期日,她认识了诺维尔另外两个AFS学生,他们是从法国来的阿娜伊斯和从意大利来的安追亚。晚上,John和我带她到波士顿做了第一次旅行。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她扩大了她的朋友圈,见到了另外的AFS学生(来自莫斯科的卡特琳娜和来自哥伦比亚的迪戈),访问了诺维尔中学,见到了老师并安排了课程。昨天,她和另外的10个学生在波士顿度过,我为孩子安排了一个航海的项目,我在他们的船上做导航员。 我们非常为若若骄傲。她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对所有我们建议她参与的活动她都非常感兴趣。她是礼貌的,乐于助人的,而且有着非常有趣的幽默。John花费了很多时间和她在一起,因为他在家中工作。我想那对若若来说将是一种非常好的经历,她能够和John共同分享着友情。John是那么喜欢他的这个新女儿!星期天她在邻居家的钢琴上演奏,泪水从John的眼睛里流出。他是怎样地为她而骄傲。我们都非常爱她! 感谢你送给我们的那些礼物。你是那么慷慨,我们被你的那么亲切和周到的心意淹没了。我们房子的那幅画是那么美。而且这样的一幅画一直是我所期盼的,却又是不敢奢望的。我想那是你和我穿越了遥远空间的共同的想法。 我让这第一封E-mail尽量短一些,希望你翻译起来不会太辛苦。今后我将试着每星期给你写信,我会把若若的情况尽快告诉你。 若若非常快乐,非常健康,也非常勇敢。她身上表现出来的那些美好的感情,是你和你的父母给予她的。她是一个宝贝。谢谢在未来的一年中,你让我们来照料她。 最亲切的问候 南希(和John!) 这就是南希的信。第一封信。 记得在女儿离开中国前,John就在电话中对女儿说起过,南希是喜欢写作的。后来读到那时候南希不断写给女儿的信,才知道南希的文字真的很美。 其实我不是想说南希美妙的语言,而是想说透过语言所传达出来的那么美好的情愫。其实我要说的也不是南希在女儿抵达美国前为她写的那些美好的信,而是想说当女儿离开了我,当我深深地陷入对女儿的思念中不能自拔,是南希写给我的那些信,支撑了我痛苦悲伤的生活。 得到女儿的消息,知道她每天在干吗,她的心情怎么样,周围的人是不是对她很友善,这一切在看不到她听不见她也触摸不到她的时候,对我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记得电脑上蓝色的信号推进着南希的信。 在那一刻蓝色的信号就是我的蓝天使。 感谢现代化的通讯设施,让南希能在第一时间把女儿的行踪告诉我。她知道在这样的时刻,我需要的是什么,她就把我需要的给了我。 是南希的信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善解人意。 也是南希的信让我感受到了世界充满了爱,那是南希给世界的爱。 南希在她的电脑上用英文敲击出了那么长长的关于女儿的信息。因为她知道我渴望那长信,因为信越长,我所获知的女儿的消息就越多,我也就更安心。南希也知道这一点。 这就是突然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这个美国的女人。 我猜想,世界上并不是很多人都能如我般遇到南希这样的女人,享受到她那样的一份深深的爱。她不仅把她的爱给了刚刚来到她身边的那个中国的小姑娘,她也把她的那一份爱心和关切给了遥远的我。AFS是一个和平友好的项目,让世界充满爱。但是项目中并没有规定接待家庭的家长一定要不断给孩子国内的妈妈写信。我知道南希所做的这一切,来自她对我的深深的理解。她知道我在离开了亲爱的女儿之后,每时每刻所想的都是什么。她也知道我最希望她做的是什么,那就是把所有所有的爱给若若。因为对那个离家远行的16岁小姑娘来说,他们的爱太重要了。她要靠着这样的爱支撑,开始她在美国的新生活。 我知道这些南希都做到了。就像她在信中说的,她和John是那么爱女儿。她不仅爱女儿,并且爱我,爱我们大家。 所以有南希做女儿的母亲是我的幸运。 所以有南希做我的姐妹是我的幸福。 所以世界上有南希是一件美丽的事情。P13-15 序言 2000年夏季,若若告别了AFS项目,回国时周身洒满美国的阳光。她那么开朗、自信地回到我们的怀抱John专程把我们共同的女儿送回来。从此天津也成了John和南希中国的家。 回国后,按要求若若本该再读高二,但她却选择了直接读高三。这对她无疑是挑战,甚至也是对我们的考验。不忘高考前的激战怎样惨烈,更不忘若若怎样每晚温课到凌晨。最终让我们欣慰的是.若若在国内只读了两年高中,就考上了南开大学外语系。更好的消息是.美国的伯顿大学也录取了她。还记得,午夜南希和、John从波士顿打来电话。那一刻的激动至今历历在目。我们用红酒祝福女儿的未来。 于是若若一年后返回美国。刚开学就赶上了“9·11事件”,若若和同学们一道度过了美国最沉重的时刻。从此若若在这所始建于1794年的古老大学开始了大学本科的学业。让她骄傲的是,美国作家霍桑是他们非凡而永恒的校友。这或许也是若若为什么选择艺术史、电影理论及法语专业的缘故。大学三年级,若若参加美法大学之间交流的“巴黎项目”,在法国卢浮宫艺术学院学习一年,主修中世纪艺术和法语。这是若若先前游历法国后再度来到巴黎。这一年她学习、生活在这里,几乎看遍了巴黎所有的博物馆,也几乎坐遍了巴黎的所有酒吧。她行走在这座古老艺术之都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写出了《行走巴黎》、《穿越长夜》、《与凡·高面对面》等文章。这年若若生日那天,远在美国的南希和John突然现身巴黎,仿佛从天而降,带给若若不敢想象的惊喜。 2005年若若大学毕业,同年考取了美国波士顿大学传媒学院电影专业研究生。电影像梦一样缠绕着她的渴望,尤其在美国那样的电影国家。她开始学习制作电影,将她的构思付诸于想象中的影像。她先后制作并导演了两部短片《陌生人》和《忘记规则的游戏》。她还拍摄了关于亚美尼亚文化的纪录片《丢失的记忆》。一位正在慢慢失去记忆的老妇人讲述着亚美尼亚的艺术。影片中的钟声和来自亚美尼亚的音乐至今在我耳畔鸣响。读书期间,若若还曾担任电影电视专业大学部及研究生部的助教.讲授包括电影制作、导演、编剧以及数码剪辑的课程。 2007年5月.若若申请了戛纳电影节美国馆(American Pavilion)的暑期项目,American Pavllion是一个在电影节期间为美国制片人提供服务的组织。那个夏天,若若又一次来到法国.在戛纳的蓝色海岸.度过了20天风光旖旎的梦幻之旅。电影节期间,她看了很多电影,邂逅了导演、明星.出席了各种酒会。在戛纳电影节60年庆典的日子里,她更加直接、深切地加深了对电影本质的理解。之后她发表了《戛纳日志》、《蓝色海岸的电影梦》等多篇文章。 结束学业后,若若来到温暖而美丽的洛杉矶.在好莱坞一家独立制片公司JereHausfater麾下的Essential娱乐有限公司做电影国际销售发行的实习生。这是她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个关于电影的工作。这也是她将梦想变成现实的最初台阶。她实习的工作包括审核电影剧本,策划上马项目,进行市场调查等等。协助公司建立了销售金额数据库,并代表Essential参加了2007年10月在加州圣莫妮卡举行的“美国电影市场(AFM)”。 2008年1月,若若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电影制作硕士的学位。不久进入了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国际部工作。PBS是美国唯一接受政府赞助、非营利性的电视网络,以普及教育以及提高人口素质为宗旨。PBS制作并播映了大批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纪录片(或者你可以称它为时事娱乐节目)。若若是公司国际部任聘的唯一的外国人,担任国际市场营销部的项目经理。她策划、制定和实施向海外推广PBS节目和品牌的方案,以增加PB8在全球媒体市场的知名度。她还负责维持并巩固与PBS内部制片单位和其他独立制片人的关系,通过创作各类广告及宣传材料推广他们的作品。她的工作还包括负责PB8国际部电视节目参加纪录片竞赛活动,比如美国的“圣丹斯电影节”、荷兰的“IDFA~录片影节”以及加拿大的“HotDocs纪录片影节”等。建立并维持PBS国际部网站和数据库,为成立PB8英国电视台提供市场宣传和支持,亦使她付出了辛勤和努力。 若若同时还担任PB8的中国项目经理。这增加了她和国内的联系.或者这也是若若的一个情结。2009年中央电视台《岩松看美国》节目组到美国拍摄.在若若的努力下,促成了PB8成为《岩松看美国》的协助单位。若若作为美方协调,成功安排剧组与包括美国前任众议院发言人金理奇、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约翰·迈克、新闻集团总裁莫多克等美国政界、商界及媒体产业界人士完成了系列高端访谈.其间若若跟随剧组辗转多座城市,承担访谈翻译,和剧组朋友结下了深厚友情。她还将来自中国的电视同行接到南希和、John的家中吃饭,让他们在宁静的小镇诺维尔享受优雅和温馨,体会美国人的友好和热情。《岩松看美国》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两周在黄金时间播出,成效卓著。节目不仅介绍了美国的方方面面,也大大提高了PB8在中国的影响力。除此之外,若若还参与了PBS与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合作。 业余时间,若若为中国《综艺报》等报刊撰写文章.报道美国传媒界最新时讯,诸如《了解国际预收》、《展望AFM》、《华尔街时报:从高桅帆船到快速游艇》,以及《采访骆家辉》等。 就这样,若若从一个16岁的小姑娘,在一个西方价值观的环境中,成长为今天的职业女性。13年的美国生活深刻地影响了她。记得当年南希就曾预言,我们的若若未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女性。于是作为母亲,我满怀欣慰。并在遥远而切近的时空中,关注着她的每一个脚步。 后记 分享女儿,分享爱 赵玫 结识了南希和John是上天的赐予。因此便有了一种新的生活,一种有了南希和John的生活。那是我们所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的时光,因为我们的女儿。 记录下这些,为天下母亲,也是为南希和John。他们在遥远的美国,却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亲人,我们最亲的家庭成员。因为女儿爱他们。我们也全都爱他们。不单单是因为他们美好,还因为他们所给予我们的同样那么美好的生活。 说为天下母亲,是因为我在这本书中.写了一个母亲送自己的孩子第一次真正出门远行时的心情。那心情是唯有母亲才能体会得到的。是的,那就是我。女儿离开我到美国去读高中的时候只有16岁。16岁就出国留学,她上路的时候,我没有任何准备,特别是没有心理的准备。几乎是第一次听说她有可能参加这个AF8(美国文化协团)国际交流项目,甚至我们还不能确定女儿是不是真的能走,我就哭了。当然我知道这是好事,是非常好的机会,但却从心里舍不得女儿从此离开。学校开会的时候,我看见很多准备参加这个项目的母亲眼睛都是红肿的。她们也曾经哭,那种悲伤是大家共同的。母亲们要在难得的机遇和痛苦的情感中做艰辛的选择。 这种送别女儿的心情是我个人的体验,但其实或早或迟,妈妈们都会送走她们的孩子,就像小鹰脱离老-鹰的翅膀.从此独自在长空飞翔。这是个必然的阶段。而哪个母亲又不知道这是个必然的阶段呢?其实孩子的挣脱母体,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出生前的他们真正地属于我们,因为他们和我们是一体的。他们被孕育在我们的腹中我们的体内,所以他们就是我们的。我们一道行走,一道呼吸,甚至一道喜怒哀乐,直到他们试图挣脱我们的那一刻。那是怎样的一个剥离的时刻。那身体与身体分离时的疼痛,我们永生难忘。而一旦剪断脐带,他们就不再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而成为了他人。但作为母亲的幸运是,他们还不能立刻离开我们。还会有很多年在我们的怀抱中,或者至少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形同一体,形影相随。 也许就是这形影不离最终伤害了我们,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与他们息息相通、唇齿相依的生活。我们以为这就是我们的永远。以至于我们甚至忽略了他们在长大,忽略了他们将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要拥有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然后便是那种再度挣脱的力。依然是疼痛的,甚至更疼。因为他们要摆脱的,是最爱他们并已经习惯和他们在一起的人。是的,他们要努力挣脱母亲的无微不至。因为那无微不至太温暖也太甜腻了,以至于延缓了他们的长大成人,所以他们奋力挣脱。那是一种连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反叛。那情景有点像我曾经看到过的一种海上的日出。那是我一生中只看到过一次的悲壮场面,但那一次令我终生难忘。 红的太阳从海平面上一点点升起。当它们就要离开大海的时候,却有一种巨大的粘连的力死死拽住它们,让它们不能轻松跳离海面。那粘连在海面上僵持了很久,被粘连的双方彼此吸附着,又彼此想脱离。那挣扎一定也是很疼痛的,以至于无论是大海还是太阳都改变了形状。太阳因粘连着水面而不再是圆的,而海平线在太阳的牵扯下也变得弯曲。那一定是真的很疼痛,就像我们和我们的孩子。而太阳与海水的焦灼就是我们的心情。我们知道太阳迟早要升起,但我们又不得不抓住它,做最后的牵扯和挣扎。 但是终于,日出东方。早晨的太阳就那样奋力地一跳,就跳出了大海,跳出了那所有的眼泪和依恋。于是大海呜咽,海水成涩。温暖和抚慰的难以附丽,那也就是母亲的悲伤与无奈。于是生活发生了变化,我们不能适应那属于我们的一部分,从此属于了他们自己。 女儿16岁去了美国。我是想说,我们的孩子迟早要离开我们。也许不是16岁,是更大一些;也许不是去美国,而是到外地去上大学;也许也不是到外地,而是在本地读书却也要搬到学校里去住;也许也不是上大学.但是他们最终是要结婚的;也许结婚后他们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至少在观念中.他们已经有了一个独立的家…… 总之.这就是所有母亲迟早要经历的,和她们的孩子牵牵扯扯,聚聚散散。而我在这本书中所要说的,就是当你的孩子离开你时,你将面临一种怎样的煎熬。而特别是你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儿.你把你的心都给了她,但是突然地,你看不到她了,你不能等她放学回家,你不能给她洗衣服,你不能和她一道做任何的事情。她就那样,蓦地就从你的眼前消失了,那么你怎么办?那是种怎样的伤心乃至于绝望。你满心装着的都是她,你脑子里想的又都是她和你在一起时的种种记忆.你是那么想念她惦记她,而在你们中间又隔着那么浩瀚的太平洋…… 这就是AFS组织所带给我的伤痛与欢乐。让世界从孩子们起就相互交流,让文化在很小的时候就彼此交融,让战争永远远离,让和平永远照耀.让世界充满爱,让孩子们在爱中成长。这就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老兵们的愿望.也就是AFS神圣的宗旨。因为他们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非人性,所以他们希望从孩子们起就开始相互融合,由孩子们来缔造世界永恒的爱。 是AFS组织把女儿送到了美国。 也是AFS让我认识了另一个女人南希——女儿的美国母亲。 是南希给了我又一个完整而美好的世界。那是我亲身经历的.那完美甚至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那是在女儿离开我之后最孤独伤痛的时候,是南希从遥远的诺维尔向我走来。她从此就成为了我生命中的另一份支撑。 不是所有的入都能如此幸运地遇到南希。不是所有把自己的孩子送给AFs组织的母亲都能如我般不停地收到南希关于女儿的来信。是南希给我阳光般的照耀,让我在看不见女儿的一年中,却享受到了另一种美好的生活。那也是我过去所不曾经历过的,她让我的生命从此闪光。 我想要说的是这个美好的美国家庭对一个中国女孩的爱。这爱是超越了国界,超越了血缘甚至是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力的。他们去爱的,是一个人,一个女孩,一个来自古老中国的女孩。他们的爱是那么无私,那么竭尽全力。他们所给予女儿的,将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的部分。而他们所爱的,还不单单是我的女儿.还有瑞士的瑟若、巴拿马的达雅。就是这样,他们爱全世界的孩子。他们不停地给予他们.那所有的帮助和关切。他们不求回报,没有怨言。他们只是快乐地生活,因为全世界都将有他们的女儿,他们也将被全世界的女儿所照亮。 于是若若和瑟若、达雅成为姐妹,美好的AFs姐妹。若若和她们亲密地相处,也是南希和。John教会了她该怎样去爱,爱别人。女儿便是在这爱中成长。 我把对南希和、John的所有感情都写在了这本书里。透过他们的故事,相信你会获得一份爱的感受。 世界上有了南希和.John.女儿是幸福的,我也是幸运的。女儿离开我令我悲伤.但是如果女儿不离开我,我也就没有机会认识美好的南希和、John.也不会有我现在写的这本书。 这是我生命中非常特别的一年。这一年我体验到了一个母亲的很多新心情。来来往往,我认真记录下了这一年.记录下我被感动的所有美丽瞬间。 读了我的书,你就将知道两个国度的两个家庭是在怎样地分享着女儿,分享着爱。 我们大家都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爱。世界是一个大家庭,而我们将永远像亲人那样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注: AFS年度项目是AFS交流的主要项目,是以中学生为对象,以一学年为交流时限,以文化交流为主线,以“住家生活”和“就近入学”为交流方式,通过学生异地亲身体验,丰富人生经历,陶冶个人情操,提升整体素质。交流期间,学生们将有机会在外国亲历家庭和睦、师生情谊、同学友谊、学术平台、联谊派对、团队培训、走访参观等过程,深刻地感受异国文化。 AFS项目在中国已经走过27个春秋,派出年度学生始于1997年,截至2007年底,累计有1500多名中国中学生被派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全都是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优秀中学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小使者。该项目受到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得到了项目学校的积极配合,获得了师生和家长的多方信任和热烈响应,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师生、家长信赖的国际教育交流项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