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五代的故事(公元907-960后梁建立到陈桥兵变)/蔡东藩历史讲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蔡东藩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近年来,说史、讲史的影像、图书越来越流行,很多读者早已经不满足于接受他人用现代的眼光、个人化的观点品读的历史。他们渴望与真实的历史贴得更近,没有隔阂地观察它、了解它、审读它,发掘完全属于自己的历史宝藏。蔡东藩的作品当然是这样的一个平台。

在文字白化的大前提下,编者保留了蔡东藩自序的原文。不是说这些文字不能译白,关键在于只有原文才能完整表达出蔡东藩撰写该作品的初衰、命意和立场。同时也保留了各个朝代帝王世袭图。

蔡东藩的作品深刻影响了民国以来的几代国人。

内容推荐

蔡东藩,1877年(清光绪三年,岁丁丑)6月13日生于浙江省山阴县临浦牛场头(今属萧山县)一个店员的家庭里,幼名椿寿,稍长取名郝,号东藩(又作东帆)。他创作了11部、1040回、600余万字的演义体历史小说:《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民国9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他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演义作家。本书为该丛书之一《五代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公元907-960(后梁建立到陈桥兵变)期间的那些故事。

目录

第一部 后梁

楔子

1 趁乱而起

2 报恩迎母

3 借势张力

4 朱三篡位

5 四王不服

6 夹寨失陷

7 刘知俊奔岐

8 晋梁第二战

9 燕王称帝

10 岐蜀交恶

11 逆子丧命

12 燕王被诛

13 徐氏专权

14 刘郡失策

15 李存勖登基

16 晋梁第三战

17 杨隆演称帝

18 王建传位

19 王都弑父

20 会战杨刘城

21 后梁灭亡

第二部 后唐

1 伶官干政

2 刘皇后得宠

3 前蜀亡国

4 郭崇韬之死

5 刀逼李嗣源

6 李存勖被杀

7 李嗣源称帝

8 小国变迁

9 王淑妃弄权

10 明宗图治

11 两川联手

12 安重诲毙命

13 李从荣擅权

14 同赴黄泉

15 凤翔兵败

16 李从珂篡位

17 闽宫内乱

18 借兵契丹

19 建立后晋

20 后唐灭亡

第三部 后晋

1 南唐建国

2 调虎离山

3 二安谋反

4 残杀手足

5 南唐换帝

6 杨光远伏法

7 石重贵亲征

8 闽地覆国

9 李仁达拒敌

10 张彦泽入京

11 流放晋帝

第四部 后汉

1 刘知远称帝

2 燕王丧命

3 王淑妃绝命

4 刘知远攻邺

5 杜重威伏法

6 郭威用兵

7 赵思绾投降

8 同室操戈

9 后汉内讧

10 郭威造反

11 冯道耍奸

12 后汉灭亡

第五部 后周

1 后周崛起

2 刘承钧折将

3 马氏亡国

4 平定兖州

5 攻打武平军

6 崭露头角

7 猛将战死

8 周蜀失和

9 李重进扫敌

10 赵匡胤克敌

11 元帅丧师

12 孙晟就义

13 郭荣征唐

14 恶战濠州

15 江南称臣

16 英年早逝

17 赵匡胤称帝

试读章节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历史的规律。其实,任何一个太平盛世,总有衰败的一天。那些不肖子孙,不知道祖宗创业守业的艰辛,一味骄奢淫逸,纵情享乐,败坏法度,逐渐耗尽了祖宗积累的财富。往往在这个时候,上天又故意为难他们。今年大涝,明年大旱,害得民不聊生,盗贼四起,许多良民不再忠君爱国,许多刁民趁机大发国难财,将一个好好的国家弄得千疮百孔,支离破碎。

在这些刁民中,难免会出现几个野心勃勃、运气又极佳的枭雄,趁着国家大乱的时候,召集党羽,打着所谓替天行道的旗帜,不是篡位称帝,就是拥土封王,和那些外强中于的、“正统”的帝王争夺统治权,用百姓的鲜血和泪水换取他们的财富和地位,在一堆堆白骨上构建他们所谓的千秋大业,把自己的前世今生美化成荒唐的神话和传说。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乱战和分裂的情形已经出现了许多次,东周时有列国,后汉时有三国,东晋之后有南北朝,晚唐之后有五代十国,都曾经将中华大地闹得四分五裂,尤其在南北朝五代时候,更是闹得一塌糊涂。五代先后经历了五十四年,称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还有吴、楚、闽、南唐、前蜀、后蜀、南汉、北汉及吴越、荆南等十国,和梁、唐、晋、汉、周五朝貌合神离,也跳出来称王称帝,做一回短命的清秋大梦,真正应验了那句古话:“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在五代十国的宫廷里,道德和伦理已经丧失殆尽,更谈不上什么规则和制度,到处都充斥着仇杀、背叛、忤逆、阴谋。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使是贤明英武的唐明宗和周世宗,也没有将天下治理成朗朗乾坤,每个朝代最多不过十余年,最少只有三四年,便分崩离析了。

在这些战乱纷争、暴力强权的蹂躏之下,中华大地苦难深重。

1 趁乱而起

五代史上的第一朝,就是后梁,后梁第一世皇帝,就是在唐朝末期篡夺江山的朱温。朱温是宋州砀山人,父亲叫朱诚,是一个经学先生,在本乡教书,妻子王氏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叫朱全昱,次子叫朱存,三儿子叫朱温。朱温排行第三,小名叫朱阿三。

相传朱温出生时,房屋上有红光缭绕,乡里人十分吃惊,认为朱家出生的这个小孩将来肯定非富即贵,所以才会出现这样古怪的兆头。

这位枭雄出生在穷乡僻壤,到了三五岁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只是喜欢使枪弄棒,和一帮儿童嬉戏打闹,十分淘气。二哥朱存和他的性格相似,也是屡教不改,只有大哥朱全昱生性忠厚,父亲朱诚十分担心,不知道朱家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三个儿子逐渐长大后,朱家开始入不敷出,父亲朱诚抑郁成疾,竟然去世了,连丧事都是乡亲们帮着办的。朱家的孤儿寡母失去了经济来源,只得到萧县的富人刘崇家帮佣。朱存和朱温虽然有些气力,却总是偷奸耍滑。刘崇曾经责问朱温:“你平时喜欢说大话,好像什么都会,其实却一无是处,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没想到朱温却出口顶撞他,说自己不屑于做这些平凡的事,刘崇见一个下等人居然敢出口顶撞自己,十分生气,就拿了一根棍子打朱温,朱温却不慌不忙,将棍子夺下,折成两段。刘崇的老母亲急忙劝阻,说朱温将来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原来,朱温刚到刘家,只不过十四五岁,一天夜里,刘崇母亲突然看见朱温的床上盘踞着一条红色的大蛇,好像在暗中保护朱温一样,觉得朱温将来一定不平凡,因此处处优待朱温,当成自己的儿孙一样照顾,刘家人都似信非信。

朱温成年后,还是疏懒成性,时常闯祸。刘崇的母亲劝他学习一点本领,让他到野外练习骑马射箭,并且嘱咐他不能伤害到平民百姓。于是朱温和二哥朱存时常到山上练习武艺,偶尔也打回一点儿猎物来,两人早出晚归,虽然也有空手而回的时候,但他们不以为然,反而觉得逍遥自在。  一天,两人来到宋州郊外,一轮艳阳高挂在天上,到处都是一片明媚的春光,正是踏青的好时机。朱温正在欣赏风景,忽然看见几百个兵丁,拥着两辆马车,向前而去,他顿时好奇起来,兄弟二人连忙追上前去,跟着马车绕进一处山麓,来到一座寺院,看见从车中走下来两位官宦人家的妇人。一个是半老徐娘,举止大方;一个是年轻闺秀,年龄不过十七八岁,生得仪容秀雅,眉宇问露出一种英气,不像小户人家的女儿,忸忸怩怩的。

等母女二人烧完香后,朱温马上进寺问明负责接待的僧人,才知道刚才的母女,正是宋州刺史张蕤的妻子和女儿。在回来的路上,朱温和二哥谈起了汉光武皇帝刘秀娶阴丽华的故事,意思是想效仿这位汉朝皇帝,也娶一个美人儿回去。二哥朱存嘲笑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朱温却认真地说:“时势造英雄,刘秀当初也没有官爵和财产,后来平地升天,做了皇帝,娶了阴丽华为皇后,我怎么就不能这样想呢?”

朱存笑着说:“你真是痴人说梦!像我们这样的人,现在也只能寄人篱下,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是万幸,还想什么娇妻美妾!就是你有这样的想法,也总要有些机遇才行,难道凭空胡想就能成大事吗?”

朱温说:“眼下唐朝的气数已尽,兵祸四起,王仙芝不久前在濮州起事,黄巢也在曹州起兵,像你我这样的人,如果去做强盗,抢些财物十分容易,何必再在这里厮混,埋没了我们的才能!”

这一席话,把朱存也说动了,两人商量妥当,回到刘崇家后,先去禀明老母亲,只说兄弟二人要出外谋生,让大哥朱全昱照顾母亲。刘崇本来就厌恶他们,巴不得他们早点离开,只有刘崇的母亲迷信朱温会成大器,不仅嘱咐了许多话,还送给他们许多盘缠。

这一年,正是唐僖宗乾符四年,黄巢已经占据了曹州,称雄于山东州县。郓州、沂州一带,渐渐被黄巢夺去,到处的亡命之徒纷纷前去投奔,朱温兄弟两人自然也加入进去。两人加入了起义的队伍,便与官军为敌,仗着一身武艺,勇往直前,立了许多战功,慢慢升到了队长的位置。朱存乘机抢了几个妇女,作为妻室,只有朱温一直惦记着张家的女儿,一个人独往独来,成了义军中有名的光棍。P3-5

序言

蔡东藩,1877年(清光绪三年,岁丁丑)6月13日生于浙江省山阴县临浦牛场头(今属萧山县)一个店员的家庭里,幼名椿寿,稍长取名郝,号东藩(又作东帆)。他创作了11部、1040回、600余万字的演义体历史小说:《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民国9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他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演义作家。

蔡东藩小时候家境比较贫寒,求学之路历尽艰辛。为了替父母治病,他甚至还替人做过科考枪手;23岁时,以贡生朝考优等的身份被派遣到江西省以知县候补。

蔡东藩在那里待了不到一个月,就因为看不惯官场的黑暗称病回家。辛亥革命后,他来到上海,与好友邵希雍一起编撰图书。那个时候,蔡东藩对革命前景十分乐观,他编撰的图书《中等新论说文范》就很能反映这一点。可惜好景不长,接下来一连串的政治变故使他的热血迅速冷却,“静观之,渐得清醒之识”,且看他在《民国通俗演义》开篇中的描写:

小子每忆起辛亥年间,一声霹雳,发响武昌,全国人士,奔走呼应……无论绅界学界,商界工界,没一个不喜形于色,听得民军大胜,人人拍手,个个腾欢,偶然民军小挫,便都疾首蹙额,无限忧愁……把二百六七十年的清室江山,一古脑儿夺还,四千六百多年的皇帝制度,一古脑儿扫清。我国四万万同胞,总道是民国肇兴,震烁今古,从此光天化日,函夏无尘,大家好安享太平了。当时我也有此妄想。

谁知民国元二年,你也集会,我也结社,各自命为政党,分门别户,互相诋诽,已把共和二字,撇在脑后……那足智多能的袁项城……竟仗着兵力,逐去议员,取消国会……竟欲将辛苦经营的中华民国,据为袁氏一人的私产……

南方也党派纷争,什么滇系,什么桂系,什么粤系,口舌不足,继以武力。蜂采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咳!好好一座中国江山,被这班强有力的大人先生,闹到四分五裂,不可究诘,共和在哪里?民主在哪里?转令无知无识的百姓,反说是前清制度,没有这般瞎闹,暗地里怨悔得很。

具有强烈爱国思想和事业心的蔡东藩,看透那所谓“民主”真相之后,决心要做一些实事来激励国民的爱国热情。他对“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的说法非常认同,觉得“这才是熟谙史实的学人悟出的真理,深析社会的智者找到的实径”。

的确,客观认识历史,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有很大现实指导意义。唐太宗说得好:“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中国历史上救亡图存的事迹不胜枚举,在民族大危机的时刻以其激励国民的爱国热情,实在是事半功倍,再好也没有了。

问题在于,记载史实的书籍——确切说就是严格意义上的正史,全部都是用典雅深奥的文言写成。在那个知识基本被精英阶层垄断的年代,普通老百姓没有办法通过阅读,直接与真实的历史面对面,自然也就不存在客观认识它并使之转化为內心力量的可能。面对这种情况,梁启超才“饱含无奈和希冀”说出那样的话。

首肯了意义,摆到蔡东藩面前的依然有两条道。一条是结合风行民间的戏剧、话本甚至口头传说,创作文学艺术价值较高的小说(这一类的代表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另一条是抛开或者说弱化文学要素,尊重历史原貌,不假华饰,不事虚伪,力求“无一事无史料来历”,创作“通俗化的史书”(这一类的代表是冯梦龙等人的《东周列国志》)。

他将如何选择?

二  答案其实很简单。

蔡东藩作为具有“史家”秉性的文人,他当然不会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事情记载到拥有严肃意义的作品中去。他说“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蔡东藩:《唐史通俗演义·自序》),应是对自己及作品的基本要求;所以他根本无意于人物、情节、高潮、铺垫这些小说要素。他最为着意的是对史事“几经搜讨,几经考证,巨政固期核实,琐录亦必求真;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自序》)。由此可见,二月河评价蔡东藩的小说“在文学性土……是中平之作”,不但没有任何轻视之意,更可以算得上是蔡东藩的知己了。蔡东藩的演义作品,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当做历史来读的。

但是,我们绝对不可以就如此片面地认为蔡东藩是一个泥古、教条的作家。蔡东藩无论训诂还是历史观都有他难能可贵的灵活一面。

先说训诂。当遇到正史与轶闻——即经、纬冲突之时,他并不会一味迷信正史;而是通过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权衡,作出适合的判断。用吴泽的话来说,叫“择善而从”,“例如:《宋史通俗演义》第三十七回写到知广德军朱寿昌弃官寻母事时,他(蔡东藩)下注文说:‘《宋史·寿昌本传》谓刘氏方娠即出,寿昌生数岁还家。但据王■(注:系“称”之误)《东都事略》、苏轼《志林》皆云寿昌三岁出母,今从之。’”(吴泽:《蔡东藩与<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这不但不影响小说的严谨,更显得“近人理、合人情”。这充分说明了蔡东藩是一位思辨的、力求客观完美的历史小说作者。

蔡东藩的历史观,比起当时绝大多数的人也不知进步多少。不说他对“民国”的精彩诠释,单单看他解析“皇帝”,就足以臻大家之境。且看:

这皇帝两字的头衔,并不是功德造就,实在是腥血铸成。试看暴秦历史,有甚么皇猷?有甚么帝德?无非趁着乱世纷纷的时候,靠了一些武力,侥幸成功,他遂昂然自大,唯我独尊。还有一种千古纪念的事情,就是我国的君主专制,实是赢政一人,完全造成。从前黄帝开国以来,颁定国法,原是君主政体,历代奉为准绳,但究未尝有“言莫予违,独断独行”的思想。尧置谏鼓,立谤木,舜询四岳,咨十有二牧,禹拜昌言,汤改过不咎,周有询群臣询群吏询万民的制度,简策流传,至今勿替。可见古时的圣帝明王,虽然尊为天子,管辖九州,究竟也要集思广益,依从舆论,好民所好,恶民所恶,才能长治久安,做一位升平主子,贻谋永远,传及子孙。看官听说!这便是开明专制,不是绝对专制哩。(蔡东藩:《前汉通俗演义》)

一番快论,将那些“出生时有如何异相”又“某某星宿下凡”的“天子”伪装活脱脱剥落下来,露出一身乌糟皮肉,大白于天下。读来令人酣畅不已。这种笔调以及这种良心,到现在仍会使许多人深感汗颜.

从1915年开始动笔写《清史通俗演义》到1926年9月完成最后一部《后汉通俗演义》,蔡东藩用了11年时间,完成了这一套11部鸿篇巨制,所涉及的朝代之广,人物事件之多,可谓空前。到了1935年,会文堂书局将其加上许廑父续的《民国通俗演义》后40回,予以全部改印,总书名定为现在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书籍出版后,立即风行大江南北,深受各个阶层的国民喜爱。

作品大获成功,蔡东藩却因为积年的劳作而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完成著作后的第二年即1927年,蔡东藩拖着病躯回到家乡临浦镇,先做小学国文老师,后来办了一个名叫“坤元”的毛巾厂,想要借此带动乡人发展经济。可惜抗日战争旋即爆发,临浦沦陷,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辗转避难,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吴泽:《蔡东藩与<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蔡东藩在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和数百年前的陆游一样,怀着国仇家恨悲愤离世。对于他去世的细节,我想不妨引一段文章来作为纪念:

(19)44年深秋,有一天来了四个青壮年农民,自称是富阳紫阆来的,因为老父有病……特来请祖父(即蔡东藩)去给他们的父亲看病。当时祖父虽自觉身体不适……仍坚决前去。老农的病是治好了,可是他自己回来后,就发“三日疟”(即“四日两头”的疟疾),从此每隔三天发一次疟疾。到了年底,就卧床不起……1945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半夜,他溘然与世长辞了。(蔡福源:《祖父蔡东藩》)

蔡东藩的作品深刻影响了民国以来的几代国人。

据相关资料记载,1937年1月,毛泽东为了解决延安干部学习中国历史的需要致电李克农,要他购买“中国历史演义”两套。他所说的演义,就是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毛泽东本人也将这套书珍藏,并时刻置于卧室床头,以便阅读。

从毛泽东浑厚渊深的文学素养和历史功底,即可反现出蔡东藩作品的价值。二月河说“读此书可以入门民族历史”;个人以为,它不仅可以入门民族历史,更是民族历史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丰富的资料。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可以与二十四史等量齐观。

近年来,说史、讲史的影像、图书越来越流行,很多读者早已经不满足于接受他人用现代的眼光、个人化的观点品读的历史。他们渴望与真实的历史贴得更近,没有隔阂地观察它、了解它、审读它,发掘完全属于自己的历史宝藏。

蔡东藩的作品当然是这样的一个平台。但是,即便这套丛书名号“通俗”,其文字也因为年代的变迁而不再通俗;再加上它的线索有时显得过于繁复乃至芜杂,使得如今许多青少年读者与它渐行渐远。这实在是莫大的遗憾。于是我们才决定邀请深谙历史的学者,在保留原书基本特色的同时,删除一些繁芜的支线,进行了更贴近时下的改编,以期奉飨大众。

改编前人历史著作,其实早已有之,《柏杨版资治通鉴》堪称典范,各类白话读本、故事读本更难计其数;但改编蔡东藩著作尚属首次。

除了前文提到的文字的白化和线索的简化,基于方便读者阅读条理的考虑,编者还对丛书进行了体例上的处理,即以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为主线,将每部书划分咸若干部分。基本保持每一章节是一个完整的事件,每一部分是一个大的完整事件;而各部分结合为整部小说,则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譬如《后汉的故事》,编者将其分为《光武中兴》《“戚”“宦”专权》《曹魏篡汉》和《三国归晋》四大部分。其中《光武中兴》是记载刘秀重建刘汉王朝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戚”“宦”专权》则横贯了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的大半个东汉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主线雷同,很有共通共鉴之处,故列为一部;《曹魏篡汉》是记载东汉末年军阀四起,曹魏独秀江北,最终曹丕取代汉献帝称帝,而与此同时西南刘备、东南孙权各自建国的事件;《三国归晋》则为分割了东汉的三国画上句号。

在文字白化的大前提下,编者保留了蔡东藩自序的原文。不是说这些文字不能译白,关键在于只有原文才能完整表达出蔡东藩撰写该作品的初衰、命意和立场。

同时也保留了各个朝代帝王世袭图。

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错漏自然在所难免。所以,既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喜欢,更渴望大家能够不吝赐教。

书评(媒体评论)

我看它(蔡东藩的作品)的生命力起码比我的书要强……现在还有多少人能看竖排版繁体字的“二十四史”呢?不能。就是简体字的古文版也不能。但我们的民族历史要承,要绪,读蔡先生的书可以导你入门,且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它是一座矿山,山一样的巍峨,中有茂林修竹、流泉飞瀑,内含煤铁金玉,自然也有土,有毫不起眼的砂石。它的非凡就在于它的丰富蕴藏。

——作家·二月河

蔡东藩对历史不但忠诚,而且有感有情,由此他的著作不但博大,更见美感和细腻。

——诗人·柏桦

蔡东藩的历史演义自两汉一气呵至民国,至今能玩此大器者前不见古人。后尚不见来者,就这一点来说他可称是中国第一人。

——学者·罗以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5: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