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清文学观止/中华历代文学观止
分类
作者 周成华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金印记》、《金丸记》、《千金记》、《况纱记》、《鸣凤记》、《点绛唇》、《鹧鸪天》、《双双燕》、《蝶恋花》、《金缕曲》……《明清文学观止》(主编周成华)主要向读者们介绍从朱元璋建明到清末时期的名家和作品,包括作家生平和主要作品的介绍,并且选择了一些具有代一的作品赏析,是广大文学爱好者业余读书生活的佳品。

内容推荐

《中华历代文学观止》是为广大学子和青少年编写的一套表现中国文学发展进程的丛书,丛书按时间跨度分成6册,《明清文学观止》(主编周成华)为其中一册。《明清文学观止》主要向读者们介绍从朱元璋建明到清末时期的名家和作品。包括作家生平和主要作品的介绍,并且选择了一些具有代一的作品赏析,是广大文学爱好者业余读书生活的佳品。

目录

绪论

第一编 小说

 第一章 三国演义

 第一节 三国演义成书过程及作者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思想

 第三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三国演义的影响

 第五节 节选赏析

 煮酒论英雄

 草船借箭

 空城计

 第二章 水浒传

 第一节 水浒传成书过程及作者

 第二节 水浒传的思想

 第三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

 第五节 节选赏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景阳冈武松打虎

 第三章 西游记

 第一节 西游记成书过程及作者

 第二节 西游记的思想

 第三节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节选赏析

 三调芭蕉扇

 第四章 红楼梦

 第一节 红楼梦成书过程及作者

 第二节 红楼梦的思想

 第三节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红楼梦的影响

 第五节 节选赏析

 林黛玉进贾府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第五章 金瓶梅词话

 第一节 金瓶梅词话概述

 第二节 金瓶梅词话的内容与特征

 第三节 金瓶梅词话的艺术成就与

 地位

 第六章 儒林外史

 第一节 吴敬梓生平

 第二节 儒林外史的思想

 第三节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节选赏析

 范进中举

 第七章 明清其他长篇小说

 第一节 醒世姻缘传

 第二节 封神演义及其他神魔小说

 第三节 水浒后传

 第四节 说岳全传

 第五节 隋唐演义

 第六节 说唐全传及其他

 第七节 侠义公案小说

 第八节 海上花列传及其他娟优小说

 第九节 镜花缘

 第十节 近代前期小说

 第八章 白话短篇小说

 第一节 冯梦龙与三言

 第二节 二拍及其他

 第九章 聊斋志异及文言短篇小说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平和创作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其他文言短篇小说

 第五节 名篇赏析

 婴宁

 狐梦

 巩仙

 第十章 四大谴责小说

 第一节 官场现形记

 第二节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三节 老残游记

 第四节 孽海花

 第五节 名篇赏析

 制台见洋人(节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

 白妞说书(节选《老残游记》第二回)

第二编 散文

 第一章 台阁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人物简介

 第三节 名篇赏析

 阅江楼记

 卖柑者言

 游东山记

 吴士

 第二章 秦汉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人物简介

 第三节 名篇赏析

 报刘一丈书

 石龙书院学辩

 第三章 独立派

 第一节 陈白沙的文论倾向和山林散

 文艺术

 第二节 王阳明对明代散文流派演变

 之影响

 第三节 名篇赏析

 瘗旅文

 大学问(节选)

 第四章 唐宋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人物简介

 第三节 名篇赏析

 《吴山图》记

 项脊轩志

 任光禄竹溪记

 《青霞先生文集》序

 第五章 公安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人物简介

 第三节 名篇赏析

 自为墓志铭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龙湖

 徐文长传

 虎丘记

 第六章 竟陵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人物简介

 第三节 名篇赏析

 夏梅说

 小洋

 再游鸟龙潭记

 水尽头

 西湖七月半

 第七章 浙东学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人物简介

 第三节 名篇赏析

 原君

 原臣

 梅花岭记

 第八章 桐城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人物简介

 第三节 名篇赏析

 狱中杂记

 醉乡记

 游三游洞记

 左□郛浮渡诗序

 游西陂记

 第九章 阳湖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人物简介

 第三节 名篇赏析

 游翠微峰记(一)

 第十章 湘乡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人物简介

 第三节 名篇赏析

 原才

 北山独游记

 第十一章 骈文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人物简介

 第三节 名篇赏析

 哀盐船文

 治平篇

 第十二章 徐霞客以及他的散文

 名篇赏析

 游黄山日记(后)

第三编 诗歌

 第一章 前七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人物简介

 第三节 名篇赏析

 圣泽泉

 古陵

 闻筝

 留别张西盘大参

 送萧若愚

 雨夜

 别相饯诸友

 第二章 后七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人物简介

 第三节 名篇赏析

 和聂仪部明妃曲

 漠北词

 高州杂咏

 登云门诸山

 登太白楼

 第三章 公安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名篇赏析

 东阿道中晚望

 游虎跑泉

 夜泉

 第四章 竟陵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人物简介

 第三节 名篇赏析

 夜归

 瓶梅

 第五章 岭南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人物简介

 第三节 名篇赏析

 秣陵

 花前

 读秦纪

 第六章 顾炎武

 第一节 顾炎武及其诗作

 第二节 名篇赏析

 又酬傅处士山次韵

 塞下曲二首(其一)

 第七章 钱谦益与虞山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名篇赏析

 和盛集陶落叶

 留题秦淮丁家水阁

 有赠

 第八章 娄东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人物简介

 第三节 名篇赏析

 圆圆曲

 夜行

 第九章 秀水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人物简介

 第三节 名篇赏析

 云中至日

 度大庾蛉

 第十章 神韵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人物简介

 第三节 名篇赏析

 初春济南作

 高邮雨泊

 第十一章 浙派诗人及作品

 名篇赏析

 宝应舟中月夜

 归舟江行望燕子矾作

 第十二章 格调派诗人及作品

 名篇赏析

 过许州

 梅花

 第十三章 肌理派诗人及作品

 名篇赏析

 望罗浮

 韩庄闸二首

 第十四章 性灵派诗人及作品

 名篇赏析

 □钱

 渡太湖登马迹山

 野步

 芦沟

 第十五章 桐城派诗人及作品

 名篇赏析

 山行

 夜起岳阳楼见月

 第十六章 常州派诗人及作品

 名篇赏析

 伊犁纪事诗

 别老母

 春日客感

 第十七章 龚自珍和他的诗作

 第一节 龚诗的悲剧意识

 名篇赏析

 歌筵有乞书扇者

 己玄杂诗

 第十八章 宋诗运动

 名篇赏析

 即事一绝

 山雨

 有感二首(其一)

 送梅伯言归金陵三首(其一)

 第十九章 汉魏派诗人和作品

 名篇赏析

 独游妙相庵,观道、成诸卿相刻石

 东湖月伤亡友范七

 第二十章 中晚唐派诗人与他的作品

 名篇赏析

 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

 过驷马桥题诗

 第二十一章 革命派诗人及其作品

 名篇赏析

 上岳阳楼

 舟过大沽望炮台二首(其一)

 狱中题壁

第四编 词

 第一章 吴门词派作者及他们的作品

 名篇赏析

 一剪梅

 卜算子

 满江红

 第二章 云间词派作者及其作品

 名篇赏析

 点绛唇

 卜算子

 婆罗门引

 第三章 浙西词派作者及其作品

 名篇赏析

 忆少年

 清波引

 踏莎行

 凄凉犯

 第四章 吴中词派作者及其作品

 名篇赏析

 洞仙歌

 凄凉犯

 踏莎行

 第五章 西泠词派及其作品

 名篇赏析

 鸟夜啼

 浪淘沙

 江城子

 第六章 阳羡词派及其作品

 第二节 主要人物简介

 名篇赏析

 醉太平

 点绛唇

 第七章 纳兰性德以及他的作品

 菩萨蛮

 红宙月

 长相思

 第八章 常州词派及其作品

 名篇赏析

 相见欢

 玉楼春

 木兰花慢

 第九章 临桂词派及其作品

 名篇赏析

 点绛唇

 鹧鸪天

 第十章 岭南词派及其作品

 名篇赏析

 双双燕

 蝶恋花

 金缕曲

第五编 戏剧

 第一章 明代杂剧

 第一节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

 创作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第三节 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第四节 名篇赏析

 甄月娥春风庆朔堂(第一折)

 杜子□沽酒游春(第二折)

 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第四折)

 四声猿·雌木兰替父从军

 一文钱(第一折)

 第二章 明代传奇

 第一节 明初传奇概述

 第二节 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第三节 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第四节 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

 影响下的剧作家

 第五节 名篇赏析

 金印记

 金丸记

 千金记

 况纱记

 鸣凤记

 第三章 汤显祖与他的作品

 第一节 汤显祖生平

 第二节 牡丹亭

 第三节 汤显祖其他剧作

 第四节 名篇赏析

 牡丹亭

 牡丹亭

 邯郸记

 第四章 清初戏曲作家

 第一节 李玉和他的同派作家

 第二节 清忠谱

 第三节 尤侗和其他戏曲作家

 第四节 李渔及戏曲理论

 第五节 名篇赏析

 钧天乐

 一捧雪

 比目鱼

 奈何天

 第五章 洪界《长生殿》

 第一节 洪舁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节 长生殿

 第四节 节选赏析

 第二出定情

 第十九出絮阁

 第六章 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一节 孔尚任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节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三节 节选赏析

 第七出却奁

 第二十二出守楼

 第七章 清代中后期戏曲

 第一节 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

 第二节 近代前期的戏曲

 第三节 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第四节 名篇赏析

 冬青树

 居官鉴

 鸳鸯梦

第六编 笔记

 第一章 明代笔记

 第一节 小说故事类笔记

 第二节 历史轶闻类笔记

 第三节 考据辨证类笔记

 第二章 清代笔记

 第一节 小说故事类笔记

 第二节 历史轶闻类笔记

 第三节 考据辨证类笔记

 第七编文学批评

 第一章 明至清中叶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高棵《唐诗品汇》

 第二节 明末清初三大学者的文学见解

 第三节 叶燮《原诗》

 第四节 李渔《闲情偶寄》

 第五节 金圣叹《水浒传》评点

 第六节 袁枚《随园诗话》

 第二章 清代中后期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诗界革命

 第二节 文界革命

 第三节 小说界革命

 第四节 传统文学批评

试读章节

来者的言行既然如此诡秘,自然会引起李小二的猜测,小说中出现了夫妇“门首”密谈的场面。李小二从来人的口音判断其来自东京,又“听得差拨口里呐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立刻产生联想,“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这种联想,言之成理,又恰与本文引子部分的情节形成呼应,显得顺理成章。李小二老婆一听夫言,出于对林冲的关注,想出“你去营中寻找林教头来,认他一认”的主意,但被李小二立刻否定,“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倘或叫得他来看了,正是前日说的甚么陆虞候,他肯便罢?”李小二的见解胜过夫人一筹,周详细密,显示出人物的特定性格。他叫夫人到“阁子背后”偷听,以便弄明事实真相。李小二的主张使情节不以林冲闯店而进行直线发展,以老婆偷听而予以曲线推进,情节依然在迂曲回环中辗转生发。李小三老婆偷看到以金银相赠的情况,偷听到差拨“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的允诺保证,事态也就逐步明朗,线索也就逐渐显豁,预示着横祸又将降临林教头。

“林冲走将入店里来”,是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李小二“有些要紧话说”,请林冲到里面坐下,使得林冲满腹狐疑。继之,李小二告知事情原委,二人核对来者相貌,证实来者确是陆谦。这是为林冲所始料不及,他本想安然度过刑期,不意高俅还派人追杀沧州,不由“大惊”;“大惊”之后,又不由“大怒”,显示出情绪的急剧变化,也使情节向纵深飞跃,同时也表明林冲的思想性格已有质的飞跃。他立刻“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恨不得立刻将仇敌碎尸万段。当日未曾寻到。次日黎明即起,身带尖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仍不见动静。如此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怒火渐息,表明了情节的松弛。到“第六日”,情节由“弛”入“张”,进入高潮。高潮的形成仍然是逐渐推展,而不是径情直遂。管营支派林冲去管草料场,看似抬举,实有阴谋,弄得林冲百思莫解:“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这是情节高潮的引线。

下面进入隆冬季节,大雪纷飞的环境描写,为高潮的出现勾画了气象森寒的背景。高潮部分由这样几个层次组成:老军交差,市井沽酒,投宿破庙,草场失火,怒杀仇人。

老军交差,一段话介绍草料场内外情景和手续办理的经过,但有两个细节为后文埋下伏线。一是老军的酒葫芦,一是草屋在风雪中岌岌可危。有老军酒葫芦又加之天气奇寒,这便自然过渡到市井沽酒。草屋破烂,风中倒塌,这便有投宿破庙的情节发生。林冲在草屋之内,自言自语:“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看一来,他已把刀劈仇人的怒火熄灭了,想冬去春来,长久在此安身,待刑满后再回东京与妻子团聚。市井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这在小说中是偶然的情节,然而又是林)中绝路逢生、免于死难的重要情节。于是,林冲在无处投宿的情况下,只得寄居破庙。“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这样细致的动作描写,表明林冲此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来应付突发的事变,也有助于向高潮推进,掀起更大的浪头。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情节的高潮到来了。当林冲将要开门救火时,听见庙外脚步声和说话声。在漫天风雪和冷寂空旷的野外,又值火起,这样的脚步声和说话声,自然引起林冲的警惕。作者让林冲在庙内谛听,让仇人在庙外对话,这样的场面处理独具匠心。仇人对话,照应了情节的开端,让开端部分扑朔迷离的酒店密商具体化和明朗化,揭示了事情真相,又让仇人之间在踌躇满志之时,互相自供。同时,也给林冲读了一本难得的生活教科书。原来,事情都发因于高衙内企图霸占林娘子的罪恶目的。他们设下阴谋,火烧草料场,“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为了达到目的,他们暴殄天物,伤天害理,企图把林冲烧死,即使不被烧死,侥幸逃脱,也会以严重失职而问成死罪。他们不置林冲死命而不甘休,又是何等歹毒,令人发指!但这也给林冲以极其严峻的教育。草料场的一把大火,烧起了他心头的万丈怒焰;仇人间的一席对话,驱散了他胸中的软弱怯懦。旧恨新仇,一起涌上心头,他不犹豫,不彷徨,不幻想,手挺花枪,冲出庙门,高潮正式出现了。“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猝不及防,林冲干脆利索地结果了富安、差拨的性命,然后独自对付陆谦。在陆谦求饶时,林冲不为其哀词所动,他声色俱厉斥仇人,最后剜出了仇人的心肝,解了自己的心头之恨。在处死三人后,林冲“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这是情节的结局。在高潮形成之后,马上给以简截了当的收束。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水浒》中是精彩的情节。情节是性格发展的历史。本文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刻画了林冲这一艺术形象。

豹子头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胆识过人,武艺超群,也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其父作过提辖,岳父亦是教头。家有贤妻,侍有、r环,虽非万户之侯,却是殷实之家。这样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决定了林冲不会一下子走向本阶级叛逆的道路。他性格既有耿直的一面,又有软弱的一面。东岳庙烧香,是他不幸遭遇的开始,也是他以后必然走向反抗的第一步。他正准备怒打歹徒时,一看是高衙内,提起的拳头却自行松下来了,他惧于权势,慑于威压,只好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他委曲企图求全,但严峻的事实使他委曲难以求全。他被赚入白虎堂,受尽严刑,无反抗要求。刺配沧州道,被解差百般凌辱,仍无抗争表示。野猪林中,他又险些丧生,要不是鲁智深及时赶救,他已一命呜呼,但他仍然心存幻想,甘受屈辱,婉辞鲁达之劝,企冀“挣扎着回来”。到达沧州城,他安心做囚,苟全性命,再回东京。但是,他的安分守己,却换来对手的得寸进尺;他的忍辱负重,却得到仇人的赶尽杀绝。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统治者把林冲的后路统统堵绝了,他退则无命,斗或可保,在忍无可忍的绝境,他终于手刃仇人,坚定地走上了逼上梁山的反抗道路,完成了思想上质的飞跃,和性格上质的飞跃。一旦经过长期酝酿而产生飞跃,这种飞跃就显得扎实可靠。草料场的冲天怒火,把林冲熔炼成另一个人,他的身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性格。

林冲在作者笔下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他所走过的是跟梁山泊的其他农民英雄不同的生活道路。他是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艺术形象,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概括了深广的社会内容。林冲在不挺起反抗就会坐以待毙的严重时刻,坚定地选择了前者的斗争道路。血泊恨海教育了他,烈火熊焰考验了他。他以自己的生活道路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和逼上梁山的生活真理。民反是逼出的,梁山是迫上的。在林冲这一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加害于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阴险、卑鄙和狠毒,在风云激变的阶级斗争形势中,我们可以看到激烈进行的阶级分化和阶级关系的变动,我们还可以认识到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奋起反抗才是唯一正确的斗争道路。

作者没有用大段的笔墨来描写景物,而是用“白描”的笔法在紧要之处轻轻敷设几笔,收到烘托环境、点染气氛的作用。“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正下得紧”。虽然笔墨省俭,粗画浅描,但景物却得到传神的表现。

作者没有在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时大段地静止叙述和介绍,而是着意人物的行动刻画,从而让人物在自身的行动中来显示自己的性格。例如林冲听说陆谦追杀至此,不觉勃然大怒,“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天明起来,洗漱罢,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买、带、寻的连续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林冲报仇急切的激愤心情。又如林冲“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这掇、挺、拽,动作蝉联而下,他不打草惊蛇,而是出其不意,从而使林冲细心谨慎的性格特征传神纸上。又如他击杀仇人时,动作干练利落,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其英武之态,活现眼前。特别是林冲把陆谦“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狭路相逢,分外眼红,林冲的这一系列动作,是由内心烈火勃发出的剧烈的外在动作,是恨不及死的报仇行动,干脆、利落、果决、痛快,使林冲的性格在连贯性的动作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对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的刻画着力于行动刻画,对反面人物也是如此。写陆谦三人惊呆,连用两次“走不动”,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在胆破之余的痴呆动作。对于在精神崩溃时的人物,这样刻画,确是于事合理,于情不乖的传神笔致。

作者善于提炼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揭示情节的合理性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文中有两段描写:

(林冲)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两处提到“火盆”的细节,这不是作者信笔写来而是独运匠心的安排,知微显著,以小见大。就情节而言,盖上火盆,火种浸灭,是说明草场起火,不是因火盆之故致使自行失火,而是陆谦等人蓄意放火。无此交代,读者会生疑问;经此轻轻点笔,就让人不生歧义,明了必是陆谦放火无疑。补此一节,情节就合情合理,严密周到,无懈可击。再就性格而言,林冲一盖火盆,二寻火种,是说明他的细心、缜密。这一细节完全不会发生在李逵或鲁达身上。他管草场,仍然是战战兢兢,不敢造次,事事留意,处处小心,他生怕由于自己不慎而酿成大祸,吃罪不小。长期的曲折遭遇,培养了他心细如发的性格特征。这里的两处火盆细节,就是出色的点染。又如写陆谦富安从李小二店里出来:“次后那两个低着头也去了。”这个“低着头”用在这里令人喝彩叫好!这就说明二人有意不抛头露面,避免被林冲或熟人认识。行为不轨,必然会低头过市,表现了人物阴鸷狡诈的性格特征。

作者在本文中用针脚细密的笔墨写出了林冲思想性格演化的历程,步步架设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轨辙,令人置信。路遇李小二,林冲说:“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厚道,克己,又有些自惭形秽的味道。此时,他唯有安心服刑,别无其他奢望。李小二面告陆谦三人密商之事,犹如鼓风机煽起了这个汉子内心深处潜在的怒火,他毕竟是血气方刚的英雄,反抗种子萌发出来,立刻找陆谦算账,但因三五日未见消息,怒火暂敛。管理草料场,他还想静待来日;大火熊起,他还想出门相救。直到耳听仇人密言,他才拔刀而起。他的思想经历了忍辱——怒起——平息——反抗的过程,他不是突变,而是渐变;他不是自身含有反抗的要求,而是环境把他逼上梁山,生活的浪涛把他席卷进去,他吞水,隐忍,挣扎,浮游,最后钻浪而起,脚踏惊涛,威武挺立。小说作者依据生活的逻辑和性格的逻辑来表现人物的演变,显得自然可信,使人能寻绎出性格的每条纹路和成长的每一步轨迹。正因为如此,林冲的性格是充分个性化的,而不是概念的图解,是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具有丰满的血肉和独特的风貌。P27-29

序言

明太祖朱元璋在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南方割据势力以后,1368年即皇帝位,随即派大军扫荡山东、两河,直取大都(北京),逐步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明初统治集团中有不少人曾参与过元末农民大起义,因此,他们懂得引起农民起义的原因。斟酌历朝统治制度上的利弊得失,在经济上移民垦荒,注意兴修水利,实行军屯,减轻赋税,使元末战争中逃亡的人口,重归家园;同时又解放工奴,简约商税,扶持工商,从而使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在政治上极力巩固皇权统治,废除了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丞相制度和有七百多年历史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制度,军政大权揽于一身,这是秦汉以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为巩固皇权统治,又大肆杀戮功臣。洪武十三年,兴胡党大狱,加左丞相胡惟庸以私通日本、蒙古罪,凌迟处死。该案延续达十年,“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洪武二十六年又兴蓝党大狱,指大将军蓝玉谋为不轨,凌迟处死,“列侯以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到了永乐、宣德时期又削弱诸王权力,和建立内阁制度,进一步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文化思想上实现了严酷的控制。对封建文人采取了笼络和高压的手段。朱元璋曾亲自筹划,开设文华堂招揽人才。明成祖朱棣召集天下文士三千人编纂类书《永乐大典》,凡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为我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在积极提倡理学的同时,又实行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朱元璋和刘基定八股文程式,专从四书五经命题,并只能依朱注解释,所谓“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在形式上又限制在八股体制以为,连字数多寡,也有严格规定,这比起唐宋以诗赋策论取士显然更加有害。它不仅加强了思想和文化的专制统治;在文学上也起了支持保守派的复古主义和助长形式主义的恶劣影响。统治者除了上述笼络、利用的手段外,还对文人采取了高压政策。诗人高启就因辞官被腰斩,苏州文人姚润、王谟被征不来,都被斩首抄家。从洪武十七年到二十九年的前后十三年中,朱元璋又不断地大兴文字狱。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替人作《谢增俸表》,有“作则垂宪”一句,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贺表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朱元璋以为故意讽刺他作过红巾军,嘲笑他和尚出身,立即将他们斩首。在这种封建淫威之下,文人为免于惨祸,谨小慎微,一时成了风气。

……  在由文言向白话转化这一历史性变革中,梁启超从文学进化的观点论证了其必然性,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不少人难以摆脱对古雅美的恋旧情结,抱着古语文学不肯放,甚至思想很新而文体却极其守旧。严复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主要思潮最为得力的人物之一,他的政论文《救亡决论》、《原强》等,笔锋之尖锐,思想之激进,都无愧是近代性质内容的佳作,但他却是坚持古文最力的一员。翻译了大量西方小说的林纾,更是顽固地坚守古文堡垒。对白话从美学的意义上加以肯定,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事了。新文化运动的斗士钱玄同说:“用今语达今人的情感,最为自然;不比那用古语的,无论做得怎样好,终不免有雕琢硬砌的毛病。”另一斗士刘半农呼号要“打破此崇拜旧时文体之迷信,使文学的形式上速放一异彩”,美学观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文体变革的范围扩展到一切方面,白话诗也诞生了。但近代散文文学语言的通俗化以及继踵兴起的白话文运动,毕竟对文言有所冲击,也为人们接受白话做了一些心理准备,为“五四”白话文体革命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11: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