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揪下茶花。
瘦西红柿切开有籽。
深秋的黑褐色松塔犹如一颗颗心脏,被一只一只耐心塞进土灶,焖出一锅米饭,锅巴都呈现焦黄的美学特征。
窗外突然就来了细雪,喝酒的人一声不响。或许我们终于能谈一谈文学。
等到立春,雨水不再那么寒凉,我又重新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
钱红丽编著的随笔集《四季书》写四季的更迭,写四季里的生活。让读者即使去不了远方,在四季的更迭里,一样能完成一趟又一趟心的旅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四季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钱红丽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风揪下茶花。 瘦西红柿切开有籽。 深秋的黑褐色松塔犹如一颗颗心脏,被一只一只耐心塞进土灶,焖出一锅米饭,锅巴都呈现焦黄的美学特征。 窗外突然就来了细雪,喝酒的人一声不响。或许我们终于能谈一谈文学。 等到立春,雨水不再那么寒凉,我又重新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 钱红丽编著的随笔集《四季书》写四季的更迭,写四季里的生活。让读者即使去不了远方,在四季的更迭里,一样能完成一趟又一趟心的旅行。 内容推荐 《四季书》是女作家钱红丽的一本随笔集,分“四季帖”、“故乡帖”、“烬余录”三辑。这本随笔的可贵之处在于,钱红丽始终保留了童年从农村生长中所携带的乡野气息,以贴近自然与生活的姿态,写四季节序在眼前的轮转;写对日渐消逝的洁净江川以及食物的惋惜,写对童年及昔日乡间的眷恋;写主妇生涯里每日案板上的蔬菜瓜果,也写对中年人生的顿首与哀叹。 目录 代序 辑一 四季帖 在立春前剥开微小花苞 细雪在怀 春寒雨丢丢 惊蛰一过,万物起身 大风吹落胭红 清明谷雨 立夏的豌豆饭 小满,小满 麦子在一夜间倒伏下来 瘦西红柿,切开有籽 鱼咬菱角杆,南瓜藤下饭 茄蒂,山芋梗以及冬瓜皮 七月半,炒粉圆 小河渐渐瘦下去 暮秋的那一桶甜藕 经霜的那碗萝卜 把心脏般的松塔塞进土灶 去往一个幽深的境地 冬天的树与时间的松涛 一碗还顾望旧乡的红薯粥 毕竟小雪了 善于取暖 被大雪掩埋 哭一场都可以 辑二 故乡帖 引子 拥有一块地 过年分鱼 走失的味道 向农业致敬 没有红花草,也没有野兔 挖藕人终生不语 有过故乡的人 钱家祖的腊月 一块影响了人生的锅巴 谁乌发黑辫,曾一袭绛衣 辑三 烬余录 把兔子埋在芍药的根部 大湖与诗人 锣鼓家伙 不如去听罗大佑 想象成都 我所以为的幸福 诗来使我感旧事 半斤鹌鹑蛋及羡慕女诗人 一个走下坡路的中年妇女 漫长的巴赫与水萝卜 肃杀人间的丰盛美食 与青菜相濡以沫 笋与芹 玉玲珑 豆渣的富丽荣华 借三条路完成日常生活 我该怎么教他们安度晚年 不过是喜欢写点东西 高处的写作 我依然愿意把自己与周遭区别开来 试读章节 惊蛰一过,万物起身 惊蛰一过,春天的架子基本就搭起来了。姚黄魏紫中,人易迷失蹉跎,不想思考,更不想创造。一开始,有点不知所措,想把局面扭过来,然而,人跟自然是扭不过的,便有了急火攻心的彷徨,觉得这么虚度,也不是个法子,沉浸久了,恍然大悟——春天短暂美好,生来就是给我们蹉跎的——蹉跎就是享受,一刻也不错过。夜里看书看到一句话,非常想拿笔画一道杠,这句话非常适合春天的气质,春天的气质就是无辜与自得: “我这一生都沉迷在琐碎中,历史和国家从未烦过我”。 早晨,太阳升起,彤彤一片,坐在户外的亭廊里,四处张望,树木隐在雾霭中,一切都是簇新的,仿佛拧得下水来,是谓水嫩水嫩。小鸟于四面八方嘀嘀咕咕。春天于鸟类,或许是思念的季节。有一种俗称“咕咕莺”的鸟,用情最深,这几天,它每天早晨都在喊一个人的名字——“四姑姑,姑!四姑姑,姑!”它四姑不见了,思念难免,一遍遍地情深意切。披一身蓬松的羽毛,处处飞,于天地间寻觅,嘴边衔温柔的呼唤,仿佛一哭三叹:四姑,四姑,你可知道,我在唤你,你怎不回家?这个时候,再懒的人都不能恋床。连咕咕莺都起这么一个大早,人再赖窝,也无颜见鸟了。 还有一种鸟,我从未见过它的身影,但每年春天,都能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它的呼唤——“哥哥哥,哥!”沉在很深的梦境里,听着这一连串清寂落寞的“哥哥”,叫人一下惊醒,再侧耳细听,叫声渐行渐远了,人浮在夜色里怅然若失……但凡这个时候的乡下,稻种就要下塘浸了,遇到倒春寒的天气,还要抬回家一遍遍过温水,原本坚硬戳手的陈年谷子宛如一桩桩昔年往事,在温水一遍遍的抚摸下,渐渐归于柔和,直至长出一颗颗洁白的芽,接着去育秧田里着床。 一年的农事,大抵就是从育秧田里开始的,有的人家还炸一串爆竹,把农事当喜事办。我们家那几亩田的秧苗培育,差不多都仰仗我的大伯。 如今,大伯也不在了。家乡的田地跟我大伯的坟一样,大半都荒在那里,只有等到清明,在外打工的儿孙们才会想着回来一趟。有一种鸟,它每年春天惊蛰之后,都会飞回来,在水田上空呜叫:“哥哥哥,哥!哥哥哥,哥!”三个叠音,再稍微停顿一秒,又补充一个“哥”,强调一下“哥哥”的重要性。这种鸟是否把所有的男人,无论年龄长幼,一律称之为“哥哥”?是呼唤所有的男人搬出农具,去到田畈耕耘?犹如五六月份稻子灌浆之际,还有一种鸟一边飞一边叫:“发棵,发棵,割麦插棵!” 鸟是通灵的,宛如先知,它可以识别节气与庄稼的关系,于是自觉一种号召力,以鸣叫来感召大家,别荒废了自己,快点投身农忙。 乡下,往日的这个时节,耕牛早己遍地走了,大人执犁在前,小孩儿拎篮在后,新翻的田垄间泥鳅翻滚。若下雨,会更妙——雨雾蒙蒙里,远远地向田野里望,一种农耕时代的永恒之美挥之不去,披着蓑衣的人,永远那么耐看,有一种沉默不语的美。泥土睡了一个寒冬,在犁铧的干预下,一骨碌醒来,迅速翻个身,把自己亮在细雨中吟唱,是怎样的惬意呢?这些,泥土是知道的,无须我多言。 这些往事都不见了。如今,早已进入机械化时代,养牛并非用来耕地,而是要喝它的奶水,吃它的肉。对于牛来说,也许,情愿一年年受苦受累地活着,也不甘轻易死在屠刀之下。 对于一个有着多年放牛经历的人,说到牛,便会有一种无言的深厚之情,尤其盛夏“双抢”时节,牛是最累的,顶着烈日骄阳,把一亩田耘完,喘得快走不动路了,看见小河便往里扑,再也唤不上岸。我们做孩子的,看在眼里,也心疼,便割草回来。疲惫不堪的牛浸在河边柳荫下,风卷残云般把我们辛苦割回的草吃完,终于立起身,跟着孩子乖乖来到田边,投入新一轮劳作。 或许,这个世上,孩子与动物间天生就是亲信的关系——因为彼此均为兽,所以相通,知悉。有时大人叫不动牛,孩子来了,拍拍头轻轻抚摸几下,牛便依了,低下头,甘心情愿戴上木犁套,为鞭所抽打——这是人与兽一年年里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有信任和依赖,便默默走到了一起。 牛与人,在过去的年代,是相互依存着的,宛若人与植物,人与自然,彼此相融,两两不厌。 牛与人,知道春光美而短,即便白天累点,也没啥,夜里睡个囫囵觉,第二日,又是新地新天。 P15-17 序言 看秋雨打湿南瓜 胡竹峰 木心先生说他少年时代,读遍了当时能够读到的古今中外名著,以后差不多是温习。这话说得传奇。天才从来传奇。木心以文章横空出世,不是天才是什么?木心本名孙璞,孙家是乌镇乡绅大族,和沈雁冰沈家关系不错。那时候沈先生以茅盾的笔名声名赫赫。因为抗日,沈家书屋暂交孙家照管。想象一个小小少年,没日没夜捧书细读精读粗读泛读。倘或是深夜,纸窗上映着读书人的身子,这样一幅“读书图”可谓中国文化的剪影吧。 我到三十岁的时候,要读的名著才差不多读过,没读的兴趣也不大。书本世界固然精彩,自然世界更加美妙。文人躲进书斋,从来被人瞧不起。司马迁在野外考察跋涉,抖落一身风尘,落笔写下的《史记》才独出机杼,分得一杯先秦文章的羹汤。汉赋无足观,不是汉赋的原因,是写赋人的问题。建安三曹且不去说,轻轻绕开,谈谈陶渊明。陶渊明诗文戒色彩,戒夸饰,戒繁复,戒深奥,戒典故,戒精巧,戒黏滞,几乎没有所谓的书卷气。但陶渊明融入了田园,写出了自然人生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了中国文人千年不移的理想。还有那个桃花源,几乎就是中国人心灵的净土。 从陶渊明开始,到《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再到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还有做《植物名实图考》的吴其浚,这些人为中国文章的大河增添了自然之气、洁净之气、深远之气、幽香之气、散淡之气。再后的文事不多说了吧。《呐喊》自序中鲁迅有这样的笔墨: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地落在头颈上。我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回到房间读钱红丽这本《四季书》。 这一回钱红丽也从书本里走出来了,慢条斯理给我们讲述草木性情,还有从前的旧事。《四季帖》写节令,《故乡帖》写往事,调子不急不缓,差不多进入把玩状态。真的是把玩了,钱红丽学会了慢慢欣赏飞花落叶、霜冷雪白,尽管还会纠结于人生之苦,气韵偶尔也受到小我情绪的约束,但文章到底进入了自如境界。 钱红丽早期文字突兀婉约,章法上喜欢剑走偏锋,写着写着,常常冒出别出心裁的招式。那时候她下笔节奏细密,感官描写敏锐,吹面不寒杨柳风中偶尔带出一抹冷意。现在不了,如今写文章,纤细有动态,与山川同在,与四季同在,与草木同在,这是修为到了。《四季书》行文朴实,句子也用得短,对田园对民间对生活平铺直叙,有安庆下雨天,几个女人一边织毛衣一边聊天的氛围。 认识钱红丽之前,读过她两本书,文字漂亮得很,像秋雨打湿的小南瓜。钱红丽应该从草木瓜果蔬菜田园里找到过许多灵感的,她一定会喜欢小南瓜。这本书里提到南瓜的地方不少,《鱼咬菱角秆,南瓜藤下饭》一文说:“前些天,买回一把南瓜藤,坐在矮凳上,在黄昏里慢慢撕皮……”《茄蒂,山芋梗以及冬瓜皮》又说:“空心的南瓜藤秆儿撕皮,捏扁,嫩叶不摘掉,放一起炒——碧绿一盘翡翠闪着白光,那白光是一颗颗肥美的蒜粒,在七点半不落的夕晖里跳跃,桌边人在喝着一碗碗清亮亮的粥……”钱红丽还说:“我的“哀江南赋”能写很多篇,比如山芋梗子,比如南瓜藤,比如菱角菜,比如茄蒂……滋味万千,表里如一。”亮堂极了,读来受用。 我散散淡淡有草莽气,她轻言细语从来就特立独行,我长得像水稻小麦,她却像园子里的青菜。她的这些文章,也有小瑕疵,但无妨,类似古玉之沁,不损其格。总体是温润滑腻的,落在眼里,明丽且萦绕着丝丝幽雅。 读钱红丽早些年文章,我觉得有些段落可以再深些,有些情节可以再淡些,有些转折可以再从容些,有些观点我甚至想替她斟酌一下。幸亏没那么冒失,都是多余。近年钱红丽的视野已经变了,笔锋也变了,趣味也在变。 有回在饭桌上,遇见钱红丽一读者,说喜欢她的书,新作总要第一时间买来收藏。钱红丽登在报刊上的文字,能看到的也要一一拜读:“她这些年编报纸副刊,确实会写文章,只是人到中年,生活安稳,下笔少了沧桑少了味道。”我笑了笑没作深谈。文学需要生活、文学需要吃苦的话,听得耳朵快起茧子了。文章只论好坏,哪管苦乐。真要钱红丽受苦受难像李清照像张爱玲,写得出《漱玉词》写得出《金锁记》写得出《半生缘》,我情愿她自此封笔做个享清福的小女人。 那天她请我写序,大致翻翻目录,小叙片刻,我说都是好的,只是辑三“烬余录”这个名字太触目。越来越害怕人生多苦,还是如意好,如意了富泰。我建议改改,她说没关系。 张爱玲小姐一九四四年写过长散文,也叫《烬余录》,记的是香港空战时期的人与事。叫《烬余录》的书,我还读过两本,心里难受得要命,元代徐大焯的《烬余录》与清人张娘的《烬余录》。徐大焯写宋朝旧事,从繁花到残叶,读了掩面却步。张娘写明末清初张献忠部在巴蜀地区活动情况,四川人遭受的磨难太惊心。上星期在家读佛经,生老病死外加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是人生八苦。人活着就要受苦,写点文字,都可谓“烬余录”的。 和钱红丽交流过几次,大意是希望她把气息放长云云。读完这本书后,觉得真多事,写作又不是钓鱼,放长线干吗。人家是捏绣花针的,张飞送她丈八蛇矛,当然不要。 二○一四年四月十日,合肥,上九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