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李·拉尔夫、罗伯特·E.勒纳、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伯恩斯著的《世界文明史(上)(精)》试图扼要考察人类自远古至今追求文明的历程。在书中,各重要地区或国家均有所涉及,欧洲、北美、中美和南美、英联邦、中东、东南亚、非洲、印度、中国和日本都得到适当重视。该书在美国不断再版,其一贯目的就是让学生既了解到各主要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独特成就,又了解其局限,并让学生关心当代问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界文明史(上)(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罗伯特·E.勒纳//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伯恩斯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菲利普·李·拉尔夫、罗伯特·E.勒纳、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伯恩斯著的《世界文明史(上)(精)》试图扼要考察人类自远古至今追求文明的历程。在书中,各重要地区或国家均有所涉及,欧洲、北美、中美和南美、英联邦、中东、东南亚、非洲、印度、中国和日本都得到适当重视。该书在美国不断再版,其一贯目的就是让学生既了解到各主要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独特成就,又了解其局限,并让学生关心当代问题。 内容推荐 《世界文明史(上)(精)》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菲利普·李·拉尔夫、罗伯特·E.勒纳、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伯恩斯等著的一部在美国有相当影响的著作。它初版于1955年,此后屡次修订再版,至1991年共出版了八版。80年代中期,我馆曾出版了该书1974年第五版(中文本共分为四册),在读书界引起了一定反响,并曾被列入《家庭书架》。此次我馆购买了该书最新版即第八版的中文版权,重新组织翻译出版。 新版扼要考察了自远古到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文明演化的历程,内容涉及各主要地区和国家。它保留了第五版的基本特色,即关注人类在文化、思想、制度和知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叙述政治史时侧重于介绍它们与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史相关的内容;注重人类文明的继承性和不同文明的碰撞,既注重各主要人类文明的独特成就,又让人了解到其局限性;插图丰富,且与行文密切配合。与第五版一样,新版以西方文明为重点,虽关注拉美、亚非等地区问题,却难脱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影响。但与第五版不同,新版更加强调各个文明与民族互惠、互相依赖的一面。它在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旧版做了彻底的修订增补,重写了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内容。可以说,这是一部全新的著作。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历史的黎明 第一章 最早的开端 一、历史的本质 二、走出非洲 三、由能人到智人 四、早期人类艺术和早期人类遗存 五、食物生产的起源 六、村落、贸易和战争的产生 七、文明的诞生 大事年表(一)古代东方和西方的文明 第二章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一、古代苏美尔:最早的城市 二、古巴比伦的发展 三、喀西特人和赫梯人插曲 四、亚述人的霸权 五、新巴比伦的复兴 六、美索不达米亚的遗产 第三章 埃及文明 一、法老统治下的政治史 二、埃及的宗教 三、埃及人的知识成就 四、光彩夺目的埃及艺术 五、社会和经济生活 六、埃及人的成就 七、库什文明 八、埃塞俄比亚的基督教王国 第四章 希伯来文明和早期希腊文明 一、希伯来人的开端 二、政治抱负和一再受挫的记录 三、希伯来宗教的发展 四、希伯来人的律法和文学 五、希伯来影响的重要性 六、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第五章 古代印度文明 一、印度文明的基础 二、吠陀时代对思想文化和宗教的贡献 三、最早的印度帝国 第六章 古代中国文明 一、形成时期 二、周朝:中国的古典时期(约公元前1027—249年) 第二编 古典时代的世界 大事年表(二)古典时代的世界 第七章 希腊文明 一、希腊的黑暗时代 二、城邦的演进 三、斯巴达的军营生活 四、雅典的成功与悲剧 五、希腊的思想和文化 六、希腊艺术的意义 七、黄金时代的雅典生活 八、希腊的成就及其对我们的意义 第八章 希腊化时代的文明 一、波斯帝国 二、马其顿的菲利普与亚历山大大帝 三、政治和经济趋势 四、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哲学与宗教 五、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文学和艺术 六、第一个伟大的科学时代 七、权衡比较 第九章 罗马文明 一、早期意大利和罗马王政时代 二、早期共和国 三、与迦太基人的殊死战争 四、共和国晚期的社会斗争 五、罗马变得老于世故 六、元首制或早期帝国(公元前27—公元180年) 七、元首制时期的文化和生活 八、罗马法 九、3世纪的危机(公元180—284年) 十、罗马衰亡的原因 十一、罗马的遗产 第十章 基督教和罗马世界的转变 一、重组的帝国 二、基督教的产生和胜利 三、基督教的新轮廓 四、日耳曼人的入侵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五、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形成 六、东罗马帝国和西部 第十一章 转变中的亚洲和非洲(约公元前200年—公元900年) 一、印度文明的繁荣 二、中国领土的扩大和政治文化的发展 三、日本的早期文明 四、撒哈拉以南非洲文明的形成 第三编 中世纪时代的世界 大事年表(三)欧洲中世纪 欧洲以外的世界.600—1600 第十二章 罗马的三个后继者:拜占庭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中世纪早期的西方文明 一、拜占庭帝国及其文化 二、兴盛的伊斯兰文明 三、中世纪早期的西方基督教文明 第十三章 中世纪盛期(1050—1300年):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 一、第一次农业革命 二、领主和农奴:庄园制下社会的状况和生活的质量 三、贸易的复苏和城市革命 四、封建主义与民族君主制的产生 第十四章 中世纪盛期(1050—1300年):宗教和知识的发展 一、教皇统治制度的巩固 二、十字军运动 三、宗教活力的大爆发 四、中世纪盛期知识的复兴 五、文学、艺术和音乐的蓬勃发展 第十五章 中世纪后期(1300—1500年) 一、经济萧条与新的平衡的出现 一、社会和情感的混乱 三、教会受到的考验与人们渴求神圣的热潮 四、政治危机与复苏 五、俄罗斯帝国的形成 六、土耳其人的扩张与奥斯曼帝国 七、思想、文学和艺术 八、技术方面的种种进步 第十六章 亚洲骚乱和辉煌的几百年 一、印度穆斯林王国的建立(约1000—1500年) 二、宋、元和明朝统治下的中国(960—1644年) 三、日本封建制度的兴起和武家政治(约900—1600年) 第十七章 欧洲海外扩张时代之前的美洲和非洲 一、美洲早期文明 二、非洲文明的扩展和成熟 第四编 近代早期的世界 大事年表(四)近代早期的世界 第十八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约1350—约1550年) 一、意大利的历史背景 二、意大利思想和文学的复兴 三、意大利艺术的复兴 四、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衰微 五、北方的文艺复兴 六、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发展 七、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成就 第十九章 欧洲的扩张和分裂:地理大发现与新教改革 一、海外大发现与葡萄牙、西班牙的征服 二、路德的激变 三、新教的传播 四、新教的遗产 五、天主教改革 第二十章 欧洲近代早期危机四伏的一个世纪(约1560—约1660年) 一、经济、宗教和政治的考验 二、长达半个世纪的宗教战争 三、震颤的年代 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五、文学和艺术 第二十一章 近代初期的印度、东亚和非洲(约1500—1800年) 一、莫卧儿王朝统治下的印度 二、满族(清朝)统治下的中国 三、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四、神王和祭司统治下的非洲 索引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最早的开端 人类的特出之处在哪里?首先,人类不论什么时候都用后腿直立行走;对哺乳动物而言,这是一个极不寻常的行走方式。另外,人类的头颅也有一些非凡特征,尤其是脑容量非常大。……我们的上肢不再起佐助行走之职,具有非常高的操作技巧。这一技巧部分上是手的解剖结构造成的,但最关键的因素自然在于大脑的机能。……人类的双手和大脑的最明显的成果是技术。世上再无别的动物能像人类那样广博、自如地控制世界。白蚁能够建造结构精致的巢丘并在穴内创造它们自己的“空调”环境。但是白蚁却不能选择建造一个教堂。人类的特出之处就在于他们具有随自己的心愿做事的能力。 ——理查德·E.利基:《人类的形成》 一、历史的本质 历史不只是战争和条约 凯瑟琳·莫兰是简·奥斯汀的小说《诺桑觉寺》的女主人公,她抱怨历史“告诉我的都是些令人烦恼、让人厌倦的东西。教皇和国王之争,战争和鼠疫,充斥历史的每一页;男人均一无所用,妇女几乎根本没有一席之地,真是令人烦透了。”尽管简·奥斯汀的这位女主人公是在1800年左右说这话的,但她可以把上述抱怨原封不动地搬到前不久,因为直到20世纪很长一段时期,多数历史学家仍认为历史不过是“昔日的政治活动”——以及一份枯燥无味的已往政治活动的年表。历史的内涵主要限于战争和条约,政治家的个性和手腕、统治者的律令条文。但是,尽管这些内容非常重要,它们绝非历史的全部。尤其是在最近数十年来,历史学家逐渐认识到,历史是人类昔日在各个领域的活动——不只是政治发展,而且包括社会、经济和思想的发展。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不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不论穷人还是富人,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男男女女们所创造并反过来塑造了他们的生活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家庭和社会阶层;庄园制和城市生活;资本主义和工业主义等——也是如此。另外,思想态度,不仅有知识者的思想态度,而且包括那些其生平实际上从未被“经典著作”触及的普通人的思想态度,都是历史学家所关心的内容。而至关重要的是,历史包括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及人类组织和思想模式的探究——探究推动人类从事其伟大使命的力量以及人类成败的原因。 新的史学方法 在扩大他们的研究领域的同时,史学家还用新的方法和工具武装自己,以更好地研究历史。他们不再像过去的史学家那样苦苦钻研古老的编年史和文献档案,来弄清胖子查理887年7月1日到底是在英格尔海姆还是在卢斯特瑙。为了引入统计学证据,他们学习计算机学家的方法。为了阐明生活费用上涨的影响,他们研究经济学。为了推导出婚姻类型或评估战争和瘟疫对整个人口的影响,他们掌握了人口统计学家的本领。为了考查穴居或现代城市化现象,他们变成了考古学家,研究化石遗存、陶片或现代城市景观。为了理解活动于往昔的男男女女的行事动机,他们借鉴了社会心理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的见解。为了说明那些没有或极少留下文字记录的人的生活和思想,他们寻找其他文化遗存,诸如民谣、民间传说和墓碑。 证据有限与有根据地重建过去的追求 自然,无论多么富于才智,历史学家都不能创造证据。近乎不可胜数的已往事件无法回溯,因为它们未留下任何痕迹就消逝了;其它许多事件虽为人所知,但说到顶也是不完备的。因而,关于过去“情况如何”的某些至关重要的问题,要么无法解答,要么只能根据非常受限制的推断作答。由于其他种种原因,有关动机和原因的问题可能不会有确定的答案。由于单个个人经常不怎么清楚自己行事的动机,因而,认为有人能完全确定别人的动机是什么实属胆大妄为。至于像战争、经济增长趋势或艺术风格变化之类集体发展的原因,它们实在太复杂了,难以科学地予以解答。但不管怎样,我们掌握的证据越多,就越接近于真实地再现过去,越能对过去发生的事作出解释。此外,对出于历史分析目标而搜集和解释各种资料中所遇到的困难不应以悲观的态度视之,应当把这些困难视为激发知识的挑战。 P8-10 序言 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在以前的一版中曾评述道:“在现代人中,世界是由欧洲和美国构成的观念早就过时了。自然,西方文化主要产生于欧洲。但它从来就不是绝对排他的。它的最初的根基在西南亚和北非。此外,印度的影响,最终还有中国的种种影响,也起了作用。西方从印度和远东获得了零、指南针、火药、丝绸、棉花的知识,还有为数众多的宗教和哲学概念。” 在现代最初的几百年间,得益于它们在科学技术方面史无前例的进步,欧洲各国把其影响扩及整个地球,对亚洲和非洲人民产生了革命性影响。这些大陆的大片大片地区成为西方的附庸,但本世纪开始出现了逆转的趋势。欧洲人和北美人长期保持的政治和经济优势,由于自然资源的衰竭、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的影响以及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徒劳的竞争,因而受到了侵蚀。而今,随着亚洲各大国乃至小国狂热地进入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大潮,西方不再能决定它们的命运,同时也不能把自己与世界其余地区分开。以往十年最后几年的标志就是由来已久的欧洲和美国权力结构的解体;这是一种令未来国际政治进程变得模糊不清的意外发展,但在同时为消除国家之间导致分裂的意识形态藩篱提供了可能。 在通往文明的进程中所有民族彼此互惠;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越来越互相依赖;另外,他们负有共同的责任来确保人类和所有其它生物的生存;凡此种种,均使传统的偏狭课程失去效用。教育的范围必须扩大,以让学生对他们置身其中的世界有更深刻、更现实的印象。再没有别的地区能比美国更为迫切的了,因为美国是在相对孤立的背景下于20世纪上升到领导地位的,因为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中领导的必要条件正在变化。要想成功地应对现时的复杂性,就必须考察它们的根源,而这些根源扩大到许多方面。大约十年以前,亚洲研究学会会长提醒学会会员:“正如亚洲成为我们未来的一部分,它也成为我们过去的一部分。……现在需要的是痛苦的反思,因为我们主张中国和印度历史在课程表中不是一种附加上的东西,而是必需的。”同样的警告也适用于拉丁美洲、非洲以及其它太久太久不为人熟悉的地区的历史。在把世界各有组织的共同体分开的差异之上架设桥梁的尝试,必须不仅建立在对这些共同体独特性的认可上,而且建立在对铸造它们的历史力量的理解上。用已故加拿大史学家赫伯特·诺曼的话来说,“历史是一门使整个世界亲近起来的学科,是让个人遐想、针对全人类的学科”。 本书试图扼要考察人类自远古至今追求文明的历程。各重要地区或国家均有所涉及。欧洲、北美、中美和南美、英联邦、中东、东南亚、非洲、印度、中国和日本均得到适当重视。很明显,本书不可能详述它们的历史。本书的一贯目的就是让学生既了解到各主要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独特成就,又了解其局限,并让学生关心当代问题。政治事件被认为是重要的,但政治史的事实以与文化、社会和经济运动相关的方式显现出来。本书作者们认为工业革命在重要性上不亚于拿破仑战争。他们相信,了解佛陀、孔子、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比能够历数法兰西诸王更具有重要意义。与此较宽广的历史观念相应,与古斯塔夫·阿道尔夫和威灵顿公爵的军事成就相比,本书把更多的篇幅留给了约翰·洛克、卡尔·马克思、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圣雄甘地、毛泽东和莱奥波德·桑戈尔的学说。如果说这种叙述方法背后隐含有某种哲学倾向的话,那么它源于这样一种认识,迄今人类的进步大多产生于智力的进步和对人权的尊重,其中含有未来更加美好这一主要希望。 《世界文明史》第一版出版于1955年,第二版在1958年,第四版在1969年,第五版在1974年,第六版在1982年,第七版在1986年出版。每一版都全部收入了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的《西方文明史》,非西方部分例外,它们在本书中得到较充分的介绍。《世界文明史》第六、七、八版分别收入了由西北大学的罗伯特·E.勒纳和得克萨斯大学(在奥斯丁)的斯坦迪什·米查姆修订的《西方文明史》第九、十、十一版。在保留伯恩斯的独特优点的同时,《世界文明史》的各位作者在利用当代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把重点扩大到今日学生最为关心的领域上,包括古今人类社会中的居住条件、妇女的地位和少数民族的处境。组织方针和解释方案都加以修正,课程的进展已要求采取这类步骤。在最近几版中,这导致对有关中世纪时期、近代早期、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的材料作重大重新加工。第八版引人注目的特征有:在第一部分中收入了古人类学者在最早的人类共同体方面激动人心的最新发现,从发展的角度对美索不达米亚作新的考察,考虑完全重写希伯来史,强调他们对后世思想和行为影响之巨大;另外,在第七部分,对二战以来欧洲各社会内部的复杂变化和国际关系作了审慎的分析。 本版自始至终都体现了大量变化。与它之前的三个版次一样,本版具体得益于纽约大学的理查德·赫尔教授的贡献。赫尔教授扩充了第十一、十七、二十一、三十、三十三和三十八章等有关非洲的部分,使之与当前条件相适应。他对非洲大陆的各个民族、主要文明及其现状作了简明而有裨益的叙述。 自《世界文明史》第七版开始,拉丁美洲诸社会得到更完备的硒述,这一工作在第八版中进一步深化,包括根据近期的考古发现对新大陆最早的文明作重新解释。第八版还对南亚文明及印度次大陆诸国作了彻底修订。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关键性论题,第5章及第十一、十六、二十一、三十一章的有关段落得到审慎的重新考察、重新组织和扩充。现行的学术成就被吸收进去,以对现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变化中的特性提供全新的看法。课本下溯至1990年8月开始的中东危机,着重于东欧和苏联发生的大变动。第四十一和四十二章分析了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逆转苏维埃内外政策的本质,变化中的国际权力关系,当代的挑动战端和维持和平问题,意识形态的削弱,第三世界显著的问题,科学技术的社会和文化影响,以及生态的挑战。 与原文修订相应,地图和插图也受到认真对待。本版补充了八幅新地图,并对其余地图作了必要的修改。在总共约1,100幅插图中,有25%是新版增添的,它们采自美洲、亚洲和欧洲众多的档案。本书是最早使用彩图的,本版依然包括远远多于同类著作的彩图。在本版中,文字之外伴随有一个得到彻底修订的Study Guide,和一个全新的Instructor's Manuel,附有详细的章节提纲、简答和短论问题,以及大量的带有注解的图片指南。另加的教育辅助包括幻灯图片和计算机处理的测验条目档案。 在准备本版过程中,作者们得到许多人的帮助,他们提出了种种建议。这些人其中不仅有各个学科的专家,而且有使用本课本的师生。特别感谢的有洛雷塔·史密斯(西北大学)、卡尔·佩特里(西北大学)、阿里勒纳·沃林斯基(圣迭戈台地学院)、西摩·沙因贝格(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在富勒顿)、威廉·哈里斯(哥伦比亚大学)、理查德·萨勒(芝加哥大学)、詹姆斯·斯坦利(摩迪圣经学院)、斯蒂芬·诺布尔(摩迪圣经学院)、理查德·T.诺兰(马塔图克社区学院)、斯蒂芬·费罗诺和帕特里夏·B.埃伯雷(伊利诺伊大学)、A.N.加尔佩恩(匹兹堡大学)、马丁·卡茨(艾伯塔大学)、罗纳德·托比(伊利诺伊大学)、格特·文德尔伯恩(德国罗斯托克大学)、斯蒂芬·F.戴尔(俄亥俄州立大学)、詹姆斯·J.希恩(斯坦福大学)、艾伦·文德尔伯恩(奥本大学)、詹姆斯·博伊登(得克萨斯大学)、彼得·海斯(西北大学)、乔治·罗布(西北大学)和迪埃纳·科普兰。 如同在第五、六、七版那样,W.W.诺顿公司的罗伯特·E.基欧是位认真负责的编辑、不可缺少的顾问和忠实的合作者。他为此所作的不倦的热心的工作大大有助于修订的完成。照片研究者德波拉·马尔穆德在确保难以把握的插图方面极有办法,版面设计师本·加米特用密切相关的插图装饰了文献。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我十分感谢我的妻子路易丝·康克林·拉尔夫,她就风格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打印了手稿。 菲利普·李·拉尔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