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是唐朝陆羽所作,《续茶经》是清朝陆延灿按照《茶经》的体例编辑成册的。全书内容涉及有茶叶采制的用具;茶叶的采制;煮茶的用具;煮茶的方法;茶的饮用;茶的历史记载;茶的产区等十个门类。内容丰富,便于操作,深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对饮茶习俗的普及产生了深远。
本书对原文注释准确详尽,一扫古文晦涩,帮助读者理解全文;译文通俗流畅,疑难字注音,便于读者体味古代茶文化经典;精选古版画作为插图,插图清晰,图文对照,辅助原文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茶经续茶经(插图本)/四库家藏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唐)陆羽//(清)陆廷灿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茶经》是唐朝陆羽所作,《续茶经》是清朝陆延灿按照《茶经》的体例编辑成册的。全书内容涉及有茶叶采制的用具;茶叶的采制;煮茶的用具;煮茶的方法;茶的饮用;茶的历史记载;茶的产区等十个门类。内容丰富,便于操作,深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对饮茶习俗的普及产生了深远。 本书对原文注释准确详尽,一扫古文晦涩,帮助读者理解全文;译文通俗流畅,疑难字注音,便于读者体味古代茶文化经典;精选古版画作为插图,插图清晰,图文对照,辅助原文阅读。 内容推荐 《四库全书》编定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共收中华典籍3461种。如此浩瀚典籍仅分经(儒家经典)、史(各类史书)、子(百家著述)、集(名家诗文)四类。其后《四库》之名既具有中华经典集成的寓意,同时也具有古代图书分类的含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华经典所蕴含的智慧,越来越为世人瞩目。丛书策划者为了消除今人阅读古代文言经典的艰涩,力求使用时人容易读懂的版画图示和读解心得的方式,让读者充分汲取古人成功的养分,使圣贤的智慧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所以丛书得名《家藏四库》。 目录 阅读指南 国学与我们同在 编者的话 茶经 一 之源 二 之具 三 之造 四 之器 五 之煮 六 之饮 七 之事 八 之出 九 之略 十 之图 续茶经 一、茶之源 二、茶之具 《陆龟蒙集·和茶具十咏》 《皮日休集·茶中杂咏·茶具》 三、茶之造 四、茶之器 五、茶之煮 六、茶之饮 七、茶之事 八、茶之出 九、茶之略 茶事著述名目 诗文名目 诗文摘句 十、茶之图 历代图画名目 茶具十二图 韦鸿胪 木待制 金法曹 石转运 胡员外 罗枢密 宗从事 漆雕秘阁 陶宝文 汤提点 竺副帅 司职方 竹炉并分封茶具六事 苦节君 苦节君行省 建城 云屯 乌府 水曹 器局 品司 罗先登《续文房图赞》 附录 茶录 品茶要录 试读章节 一 之源 原文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拼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搽”,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茶”,其字出《尔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周公云,槚,苦荼。扬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茶曰莰。”郭弘农云:“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静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 茶,是我国南方的一种品质优良的树木。它高一尺到两尺,有的甚至高达数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就有树杆粗到需两人合抱的茶树,只有将枝条砍下来,把树干砍倒才能采到叶芽。这种树的形状像瓜芦,树叶像栀子叶,花朵像白蔷薇,种子像拼榈种子,花茎像丁香,根部像胡桃。(瓜芦树生长在广州一带,树形像茶树,树叶的味道极为苦涩。拼榈隶属蒲葵科,它的种子像茶子。胡桃与茶树深深地扎入地下,直到碎石层里,树苗才向上生长。) 从字形上看,“茶”字,有的从“草”部,有的从“木”部,有的“草”、“木”兼从。(从“草”部的写成“茶”,出自《开元文字音义》。从“木”部的写成“搽”,出自《本草》。“草”、“木”兼从的写成“荼”,来源于《尔雅》。) 茶的名称主要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周公说:“槚,即苦荼。”扬雄说:“蜀地西南一带的人把‘茶’叫做‘蔎’。”郭璞说:“早上采摘的是‘茶’,晚上采摘的是‘茗’,也叫‘荈’。”) 种植茶树的环境,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含有碎石子的砂质土壤次之,(栎字当从石为砾。)黄土为最差。通常情况下,凡是栽种时,土壤不松实兼备,或者栽种后难以旺盛生长,应该按种瓜的方法来种茶。茶树种植三年就可采摘茶叶了。山野自然生长的茶叶品质为好,在园圃里栽种的茶叶品质较次。在阳面的山坡上或林荫下生长的茶树,其芽叶呈紫色的品质好,绿色的品质要差些,芽叶卷曲的品质好,芽叶舒展平直的品质稍次。相反,在阴面山坡或山谷中生长的茶树品质不好,不宜采摘,因其性凝结不散,如果饮用容易导致腹胀的病。 茶的功效,因为茶性寒凉,适宜作为饮料,最适合修养心性的人饮用。如果感到发热、口渴、胸闷、头痛、眼干眼涩、四肢乏力、关节酸痛,煮茶水饮用,其功效与醍醐、甘露不相上下。 如果茶叶采摘的时机不对,或茶叶的制作不够精良,里面掺有野草败叶等杂质,饮用后便会生病。 茶的品质差异极大,对人体健康的负面作用就像人参一样。上党出产的人参品质最佳,百济、新罗出产的人参品质居中,高丽出产的品质最差。而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等地出产的人参则完全没有药用效果。如同服用了类似人参的荠苊,对疾病根本没有治愈的作用。知道了劣质人参的危害,饮用劣质茶的危害也就不言而喻了。 P3-5 序言 国学与我们同在 毛佩珂 国学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因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也包含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广而言之,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我国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音乐、绘画、医药、戏曲等等。 国学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学问。上面说的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近代以来,国学的研究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比如,敦煌学、甲骨学,是随着有关文物的出土而兴起的;比如红学,是随着文学理论和学术风气的发展变化而兴起和发展的。随着时间推移和学术进步,必将有更多的学问被纳入国学研究的范围。 数千年来,中国人做学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比如思想理论、史学理论、文学理论,以及训诂学、考据学、音韵学等等。但这些理论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史学研究领域,由于地下文物的出土,王国维等人提出了所谓以地下文物与传世文献相补充互证的二重证据法。近代以来,西风劲吹。国人主动借鉴西方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学问,王国维借鉴尼采的哲学等研究中国的文学戏剧,胡适以杜威的实验主义研究中国的“国故”。国学从来没有拒绝外国学问的介入,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改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学、因明学;自明朝末年西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天文学、数学等就已经融入了西学的因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少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它们当然也是国学的一部分。因此,国学又是开放的、随时代而进步的。那么,当今我们研究、振兴国学,不允许也不应该倒退,不允许也不应该僵化。 然而,国学又是与西学明显区分的。国学是西学的对应物,是与西学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在近代,西学挟船坚炮利强势进入中国之后,中国人还视自我,对于中国固有之学问出现了中学、国故学、国粹、国学这样的名称。面对帝国主义的强大,中国人自愧不如,一方面拼命学习引进西学,另一方面就是拼命地贬低、抛弃国学。虽然也有一些人,如张之洞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胡适,提出“整理国故”,以“再造文明”、“建立民族自信心”,但其声音终被时代所淹没。国学一再被严重曲解和轻视,以致造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断裂。也许,这一历史过程是必然的。但回顾过去,中国在走向独立富强的过程中,国学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太惨重了。 新中国成立,饱受屈辱的中国人从此站立了起来,民族自信心大大加强,但没有能够及时认识到国学在新时代的重要性,甚至仅存的一点点国学遗产也进一步成为被抛弃的对象。在全面批判全盘西化的同时,却走向全面西化。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走向富强的国人终于猛醒,保护和振兴国学逐渐成为全民的共识。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中国人,从学术界到普通百姓,都在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同时,在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东西方各国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国学问,中国的一切都在被重新评价。中国不仅为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而且,中国也面临着以优秀的中华文化向全人类贡献智慧的责任和机会。 那么,这套国学丛书编纂就是可喜的,编纂者的初衷和努力就是可敬的。希望这套丛书能发挥点滴作用,如同涓涓细流与千百万有志者的努力一道汇成大潮,去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为序。 2007年11月22日于北七家村 书评(媒体评论) 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竞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季疵始为经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饮之者除痟而去病,虽疾,医者不若也。其为利也,于人岂小哉。 ——皮日休《<茶中杂咏>序》 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陈师道《<茶经>序》 在茶书方面,被奉为最高而且最古的经典著作的该是《茶经》。 ——千宗室博士(日本学者) 中国学者陆羽著述第一部完全关于茶叶之书籍,于是在当时中国农家以及世界有关者,俱受其惠。 ——威廉·乌克斯(美国学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