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作者以随笔形式,引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
本书收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关于北京和北大的历史、文化随笔计35题,依主题分为三辑:“关于城”、“关于人”、“关于书”。
本书适合各年龄层次的读者阅读、收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学苑话题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陈平原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作者以随笔形式,引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 本书收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关于北京和北大的历史、文化随笔计35题,依主题分为三辑:“关于城”、“关于人”、“关于书”。 本书适合各年龄层次的读者阅读、收藏。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关于北京和北大的历史、文化随笔计35题,依主题分为三辑:“关于城”、“关于人”、“关于书”。作者虽然是岭南人,但却是最早呼吁建立“北京学”的学者,并且坐言起行,在北大开设“北京文化研究”、“现代都市与现代文学”等专题课,指导有关北京研究的博士及硕士论文,主编“北京读本”,为台湾《联合文学》杂志主持“北京专号”,编印《北京研究书目》,并于2003年10月主持召开了“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试图用想象和记忆的碎片来重构一个精神的古都。 目录 自序 辑一 关于“城” “北京学” “五方杂处”说北京 附录一城市的韵味 图像的北京 ——在“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 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想象北京城的前世与今生 ——答新华社记者刘江问 文学的北京:春夏秋冬 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 ——《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序 附录二 大学精神的见证人与守护者 ——写给大学校园里的“老房子” 长向文人供炒栗 ——作为文学、文化及政治的“饮食” 辑二 关于“人” 十年一觉 “萧瑟昌平路” 从中大到北大 满枕蝉声破梦来 ——怀念吴组缃先生 童心与诗心 ——关于林庚先生 与《读书))结缘 “最好”的感觉 北大人的精气神儿 生于忧患 同一个舞台 ——在2004北大中文系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听君一席话 “专任教授”的骄傲 ——写在“北大十佳教师”颁奖典礼上 行过未名湖边 辑三 关于“书” 京华买书记 逛书摊 书肆与文人 ——读《琉璃厂小志》 学者小说的魅力 ——读《大都》 文史的北京 “曾经北大书系”总序 还是不要“戏说”为好 老北大的书缘 《北京研究书目》缘起 闲话北京 ——《人在北京》自序 《北大段子》序 《北大古典生活))序 试读章节 在我心目中,毫无疑问,“北京研究”将成为中国学界的热门话题。会有这样的“大书”出现,但非我所能为。故此处只能“小引”,不敢“导论”,更谈不上“正文”。这样一来,我的任务很简?单,那就是引起诸位的兴趣,然后全身而退,等待着观看后来者的精彩表演。意识到的历史责任与实际能力之间存在太大的差距,这种痛苦,非几句自嘲所能掩盖。就好像古语说的,挟泰山以超东海,不能,非不为也。十年后,你再读我这篇“小引”,很可能会讥笑其“太不专业”。 正因为不是专业著述,不妨从琐碎处讲起。1980年代的北京,市民生活还比较艰难,市场上没有活鱼,洗澡也很麻烦。不断有人劝我回广州工作;那里的生活明显舒适多了。别看北京城市规模很大,现在整天谈论如何成为国际性大都市,但很长时间里,在上海人、广州人看来,此地乃“都市里的村庄”。你问我,为什么合不得离开北京?报刊电视上,常有名人谈论选择杭州、深圳、广州或上海居住的十大理由,北京呢?我还没见到过标准答案。说天安门,有些硬,太政治化了,像是1960年代中学生的口吻;说琉璃厂,又有点酸,太书生气了,搁在1930年代悠闲的大学教授口里还差不多。 几年前,曾建议朋友以“天安门”为题,将都市建筑、历史陈述、政治符码、文学想象等掺和在一块,作一综合论述。后来读耶鲁大学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教授的《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感觉上不是很过瘾。只讨论康有为、鲁迅、瞿秋白、徐志摩、沈从文、老舍、丁玲等人的作品,借以剖析其心路历程,没将“天安门”作为主角来认真经营,实在有点可惜。天安门既是阅尽人间沧桑的独特视角,也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和历史的象征,本身便应该是历史与审美的对象。 至于孙殿起辑《琉璃厂小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博采诗文笔记,借以呈现“北京数百年来旧书业的全貌”,是很有用的资料集。可所选资料不及于新文化人,且以书业兴衰为关注点,未免忽略了诸如鲁迅的寻碑、钱玄同的购书、郑振铎的访笺等对于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意义。讨论作为“文学场”(Ljterary Field)的北京,琉璃厂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说开去了,我还是没讲清楚为什么喜欢北京。专业研究那是以后的事情,不会是因为课题需要而选择居住地,只能是相反。那就说是因为圆明园、颐和园、故宫、长城吧,可这些都是旅游胜地,几年走一遭就足够了,何必整日厮守?实在要给出一个答案,我就说:喜欢北京冬天的清晨。 人常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决定你对此人此物此情此景的基本判断。我没那么坚定的立场,不过,时至今日,还是清楚地记得二十年前初春的那个清晨,大约是六点,天还没亮,街灯昏黄,披着借来的军大衣,步出火车站,见识我想念已久的北京。你问我第一印象是什么,那就是空气里有一股焦煳味,很特别。大约是凛冽的北风,干冷的空气,家家户户煤炉的呼吸,热腾腾的豆浆油条,再加上不时掠过的汽车尾气,搅拌而成的。此后,也有过多次凌晨赶路的经验,如果是冬天,深感北京破晓时分所蕴涵的力量、神秘与尊严。这种混合着肃穆、端庄、大度与混乱的“北京气象”,令人过目不忘。 半个多世纪前,已经在北京住了二十个年头的周作人,也曾碰到过类似的追问,在《北平的好坏》里,周是这样作答的:“我说喜欢北平,究竟北平的好处在那里呢?这条策问我一时答不上来,北平实在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好处。我们可以说的,大约第一是气候好吧。据人家说,北平的天色特别蓝,太阳特别猛,月亮特别亮。习惯了不觉得,有朋友到江浙去一走,或是往德法留学,便很感着这个不同了。”这话很让我怀念,也很让我向往,因为,今天生活在北京的人,如果到过德国、法国,或者到江浙一带转一圈,很少再有胆量夸耀北京的天包特别蓝。今日的北京,有很多值得夸耀的地方,唯独空气质量不敢恭维,起码沙尘暴的袭击便让人胆战心惊。 为什么是北京,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不成问题。住了这么多年,有感情了,就好像生于斯长于斯,没什么道理好讲。当初只是凭直感,觉得这城市值得留恋。久而久之,由喜欢而留意,由留意而品味,由茶余酒后的鉴赏而正儿八经的研究。 在北京居住十年后,我一时心血来潮,写了则短文《“北京学”》,题目挺吓人的,不过是打了引号的。大意是说,近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刊印的明清文人关于北京史地风物的书不好销,而京味小说、旧京照片、胡同游、北京缩微景观等却很受欢迎。可见“北京热”主要局限于旅游业和文学圈,学界对此不太关心。为什么?很可能是因为北京学者大都眼界开阔,更愿意站在天安门,放眼全世界。上海学者关注上海的历史与文化,广州学者也对岭南文化情有独钟,而北京学者更希望谈论的是中国与世界,因此,有意无意间,遗漏了脚下同样精彩纷呈的北京城。 常听北京人说,这北京,可不是一般的大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种深入骨髓的首都(以前叫“帝京”)意识,凸显了北京人政治上的唯我独尊,可也削弱了这座城市经济上和文化上的竞争力。首都的政治定性,压倒了北京城市功能及风貌的展示,世人喜欢从国家命运的大处着眼,而忘记了北京同时还应该是一座极具魅力的现代大都市,实在有点可惜。对于自己长期生活的城市没有强烈的认同感,这可不是好事情。上海学者研究上海,那是天经地义;北京学者研究北京,则似乎是地方课题,缺乏普遍意义,低一档次。.其实,作为曾经是或即将成为的国际性大都市,北京值得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认真对待。不管是历史考古、文学想象还是现实规划,北京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小题目。 文章发表后,不断有人催问,希望拜读我的“北京学”研究成果。说来惭愧,虽然一直在收集资料,不过有一搭,没一搭,并未真正用心。像这样的大题目,三心二意是做不好的。原来的计划是,退休以后,假如还住在北京,那时我才全力以赴。之所以改变主意,现在就谈北京,一是由于学生的再三催促;二是明白自己其实只能打打边鼓,当当啦啦队;三是北京变化太快,曾经让许多文化人梦魂萦绕的“老北京”,很快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与其日后整天泡图书馆、博物馆阅读相关图像与文字,不如邀请年轻的朋友提前进入现场,获得若干鲜活的感觉,即便日后不专门从事北京研究,起码也保留一份温馨的记忆。P12-15 序言 将《“北京学”》置于全书开篇的位置,颇有“做学问科”的嫌疑。其实,没那么深奥(或日:没那么无聊),只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编排方式,各辑文章按写作时间排列。如果以此推断,试图从“学术”角度加以评判,那可真是“文不对题”。那文章的题目很吓人,实际上不过是一则随感。说到天上去,也只是预感到“北京”作为学术课题的“伟大意义”。据说,此文乃“北京学”这一话题的最初文献(参照马万昌《对北京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1期),但谁都明白,“话题”与“成果”之间,相差十万八千里。 相对来说,我对《“五方杂处”说北京》、《想象北京城的前世与今生》以及《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三文,稍有信心些——虽说文体驳杂,起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的研究思路、学术趣味和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前者缘于我六年前在北大为中文系研究生开设的“北京研究”专题课,后两者则关涉我和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现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共同主持的“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及相关论文集。其实,关于“北京”这座城市,我还真撰写过若干专业论文,只是有的已人《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有的将收《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故只好割爱了。这样也好,本书于是得以轻装上阵,不必整天端着“学问”的架子。 “为什么是北京”,很多喜欢谈论北京的人,都会面临这样的追问。记得在《“五方杂处”说北京》中,我是这么解答的:“为什么是北京,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不成问题。住了这么多年,有感情了,就好像生于斯长于斯,没什么道理好讲。当初只是凭直感,觉得这城市值得留恋。久而久之,由喜欢而留意,由留意而品味,由茶余酒后的鉴赏而正儿八经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我还是“茶余酒后的鉴赏”多,而“正儿八经的研究”少。也正因此,本书的定位是“随笔”——或者说,是一种人文性质的“北京阅读”,而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北京研究”。 书分三辑,分别讨论城、人、书。为什么谈论北京时,非要收入在京访书、买书、读书的文章不可?当然是与这座城市的特点有关,也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说白了,“本书的主角确实是北京,但那只是以学术文化为主轴的北京;而且是透过一个生活在北京的学者不无偏颇的目光以及略嫌芜杂的笔调,所隐约呈现出来的”——这话出自我为台湾版《人在北京》所撰“自序”。 2003年底,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刊行了我的随笔集《人在北京》。书出版后,不断有热心的编辑前来打听,建议刊行该书的简体字版。之所以谢绝,是怕跟我在大陆已刊各书的选文重叠。这一回,拗不过三联书店郑勇君的再三催促,抽去一半旧作,增加一半新文,让其“改头换面”,粉墨登场。 各辑文章的排列,意思显豁,无需作者饶舌。唯一需要多说两句的,是《生于忧患》一文。2003年的4、5月间,面对满街白花花的口罩,还有电视里“抗击SARS,打赢首都保卫战”这样悲壮的标语,生活在北京的人们,真的“面不改色心不跳”的,不能说没有,但肯定很少。课堂上,我将刊有此文的报纸复印给同学们,据说很是“鼓舞人心”。这大概是我近年所撰文章中,唯一真的感觉“有用”的。 2007年6月7日于圆明园花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