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忆雪峰/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冯雪峰——一位坚韧不拔的作家

冯夏熊

中国的作家,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对于自己子女的有志于文学事业,无不曾经表示过反对甚至严厉禁止。这样一件事实,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在中国文坛上脚踏实地地开拓着的新老作家们,是具有何等的毅力和勇气。

中国的作家,对于自己的遭遇,并不是一群感觉特别迟钝的人。他们之中的精明者,早就背着作家的头衔吹吹打打地当官去了;他们之中的自知者,也已退避三舍,悄悄地舍弃了作家的身份;他们之中的忠厚者,则往往逆来顺受,吞着声苛责自己。

他们之中自然有另一种类型的人。这是一些倔强者,他们能咬牙,肯牺牲,在委屈下坚持,在绝望中希望。他们的最大长处,就是甘于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起承受这历史的磨难。这一群,就是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家们。他们一肩肩着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优良的过去和美好的将来。

冯雪峰就是这行列中的一员,虽然他已经死了。

他,从18岁时发表第一首题为《到省议会旁听》的诗作,到临死前不久写下最后一则寓言《锦鸡和麻雀》,在长长的55年时间里,与中国的新文学运动结成了一种难解难分的、浸透了血和泪的关系。有的研究者形容他是新文学运动浪尖上的人物,但这并不确切;从沉浮起伏的情状上看,不如说他是旋涡中的搏击者。因为不论是在他活跃于文坛之日,还是在他被逐出文坛之后,甚至在他死后的每一场论争,他几乎都置身其中,每每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席。

挨牛鞭的学生

1903年6月,冯雪峰出生在浙江义乌南乡一个名叫神坛的山村里。在江湖码头上,以义乌为中心的这一带山乡以“拳头”著称,因为这里除了贫穷,就只剩下山民的剽悍了。

在历史上,这一带山乡也曾出过一些漂亮人物,不过都是些“乡巴佬”——我借沈从文先生一词。明朝大将戚继光所以能叫倭寇望风寒胆,是因为他手下有三百不知死活的斗士——全是从这儿招募去的山民——这算是所出的“军事人才”吧。在上海、杭州一带繁华城市里开柴炭铺子的,尤其是那些担挑斧劈、脸叫烟熏得黑黑的小伙计们,几乎全是这里来的山民—一这算是所出的“经济人才”吧。那个反对女皇武则天的唐朝诗人骆宾王,第一个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歌颂历史上的清官的历史学家吴晗,以及那位中国的诗歌爱好者含泪注视着的诗人艾青——这算是所出的“文才”吧。不同于别处文人的是,在他们身上,我们总能发现质朴、耿直和倔强,在他们脍炙人口的诗文里,也都有一些土产的“拳头”味道。

9岁的时候,冯雪峰搁下牛鞭,离家进了学堂。这是他祖父经过深思熟虑而做出的决策。这位勤奋耐劳而又富有心计的农民,正全力以赴地要为自己创建一份家业。他的儿子是一个身强力壮、样样农活都精通,还会唱几旬小曲去勾引女人的家伙,只有老头一个人能够驾驭他,不用鞭子就能使他不敢走上二流子的道路。就这样,老人决定在这个祖祖辈辈不识一字的家庭里,给长孙安排一个能写会算的重要角色。

对于冯雪峰学习的刻苦和成绩的优异,祖父是十分鼓励而且喜形于色的。这位老人甚至将孙子写过的每一页纸片都收藏起来,一面虔诚地说:“弄脏字纸要遭雷劈的!”但是几年以后,祖父就开始防范一般读书人常会产生的“离心”倾向,按常例给孙子领来了一个13岁的童养媳,想以此来把孙子拴在自己的发家事业的车子上(后来,这位童养媳由于品行不端被送回娘家)。

父亲对冯雪峰却常常流露出一种不可压抑的专横和嫉恨。当他刚从学校回家还未来得及脱去布鞋布袜打赤脚之前,父亲已经开始踢他,骂他是舍不得脱下鞋袜的“臭铁匠”了。只要他一回家,就得下田干活,上山砍柴,或者放牛割草,不得稍有闲暇。所不同的是他当学生以后,所挨的鞭打反而更多更重了。

真正爱冯雪峰的,是后来死于痨病的母亲。她的吞声的劳作,她的伴着泪水的眠歌和倾诉,她的苦痛的慈爱,才是冯雪峰走上现实主义文学道路的真正启蒙。

小学毕业之后,冯雪峰背着家庭偷偷跑到金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为一位同学考上了金华中学,得到的报酬是这次赴考的路费和食宿费。然后他又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设在金华的浙江第七师范。由于读师范有官费津贴因而需资甚少,又由于他的优良成绩,祖父后来宽恕了他的这一举动。

1919年5月4日发祥于北京的反帝反封建新文化运动,很快地也把这个小城市的学生们激励起来了。这儿发生了反对学校当局专横压制、进行罢课抗议的风潮。冯雪峰是这次事件的带头人。他被开除了学籍,在金华已无他立足之地。

冯雪峰随即来到省会杭州。就像山涧里的细流归于江河,他闯进了新的生活的门。从此,除了对于故乡和亲人们的时时隐痛的思念而外,他蜕退了家庭的以及旧时代对自己的束缚。这是祖父事先完全不曾料到的:而父亲在咒骂的同时气得折断了牛鞭;只有母亲却难得地破涕为笑。

P1-3

后记

冯雪峰同志不仅是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作家、翻译家和诗人,也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但一直未见有关他的回忆专辑出版。本社应全国政协委员吴大琨同志提议和广大读者要求,决定编辑出版这部《回忆雪峰》。中央领导同志亦支持出版这部书,胡耀邦同志题写了书名①,胡愈之同志撰写了序言,宋任穷和胡愈之同志还分别撰写了回忆文章。对支持这部书出版的中央领导同志和许多革命前辈及雪峰同志的生前友好,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另外,鲁迅研究室的陈漱渝同志审读了书稿,订正了一些史实并提出宝贵意见,本社谨表诚挚的感谢。

雪峰同志一生的经历非常丰富,过去发表过的回忆文章多是讲述他在文化事业上的贡献。这次征稿时,我们尽力征集能够反映他在党内、军队及统一战线等方面工作的回忆文章,希望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他的一生。但时间过于仓促,征集到的稿件不算多,雪峰同志在中央苏区工作的资料未能收集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欢迎知情的同志继续撰稿或提供线索。

编辑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是这样处理的:

一、文章编排,基本按照雪峰同志的活动时期为序。

二、原作都是独立成篇的,收入前曾分别请作者修订,集成书稿后标题、内容均有重复。为了对读者负责,我们在尽量保持原作风格的前题下作了删节,标题也有一部分重新拟定,副标题大部分删去了。另外,原作发表时间不同。为了方便读者,均改为现在时语气,篇末注明发表时间和所载刊物。因急于出版本书,来不及再重新征求每位作者的意见,请各位作者原谅。

三、对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凡属作者亲见、亲闻,又能帮助澄清事实的,均未作改动;非亲历的或与雪峰同志关系不大的内容则做了删节。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5年6月

目录

冯雪峰——一位坚韧不拔的作家 冯夏熊

诗人冯雪峰 楼适夷

我与雪峰往还二三事 江天蔚

最后一个老朋友——冯雪峰 施蛰存

冯雪峰与义乌中学试鸣社 宗松山

他活在善良人的心里 李霁野

悼雪峰 丁玲

深切的怀念 胡风

我有义务为雪峰同志写几句 宋任穷

冯雪峰在长征中 莫文骅苏 进

我所知道的冯雪峰 胡愈之

无私无畏的冯雪峰同志 郑育之

整理上海地下党时期的雪峰同志 王尧山

我的纪念 巴金

我的良师益友 黄源

追怀雪峰 唐弢

不屈的无产阶级战士 林秋若

冯雪峰在上饶集中营 叶苓

永别的纪念 赖少其

怀念同牢难友——雪峰同志 吴大琨

三次追悼 李士俊

只留清气满乾坤 蒋路

关心他人胜过自己 沈可人 罗迦

他首先是共产党人 汤逊安

他以晶亮纯青的心,俯视浓绿的大地 田仲济

一件不寻常的长衫 海宇

冯雪峰同志与方志敏烈士的遗稿 刘哲民

关于雪峰文艺思想的几件事 陈 涌

病床前的回忆 扬尘

四十年前的一面 丁景唐

一个无私的忘我的人 王士菁

带着歉疚的回忆 敏泽

雪峰同志和《保卫延安》 杜鹏程

纪念冯雪峰同志 韦君宜

夕阳,仍在放光发热 陈早春

我的怀念与感激 朱正

教益铭心忆冯老 裘沙

永不消褪的记忆 包子衍

附录

 回忆录中的冯雪峰

 悼词、挽联、挽诗选

 雪峰生平简表与续表 包子衍

出版说明

序言

我因年老,脑力日衰,捉笔也不稳,写点东西已十分费力。《回忆雪峰》的编者却给我送来了该书的目录和资料,要我为书作序。雪峰同志是我难以忘却的战友,我们有着深深的相知和密切的交往。所以几经踌躇,勉力写下几句话,以供编者和读者参考。

雪峰同志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是参加过长征的老战士,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许多贡献;他又是著名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和作家、诗人,为发展我国的文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是鲁迅的忠诚学生和战友,和鲁迅一起发起和主持了“左翼作家联盟”,在鲁迅逝世前的半年里,他一直是在鲁迅身边,是他具体领导和安排了鲁迅的葬仪,后来他又学习和宣传鲁迅,为捍卫我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光辉旗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为人,正如其名,雪山之峰,崇高洁白,忠诚无私,光明磊落,肝胆照人。可是,这样一位好同志后来却受到了极大的冤屈,经受了近二十年艰难痛苦的历程。但是,在逆境中他没有消沉,在这近二十年里,他始终默默而又勤奋地工作着,直到黯然长逝。雪峰同志生前没有能实现重新回到党的怀抱的心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的沉冤才终于得到昭雪。党对他做出了正确的结论,给他以很高的评价,许多熟悉他的战友和同志都回忆了他战斗的一生,使他这一颗被埋没了的珍珠重新闪耀出光彩。

现在,雪峰同志离开我们已整整十年了。在他逝世十周年的时候,把党和人民对这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度评价,把许多同志和战友对他的回忆和怀念。汇集起来,编印成这一本书,以纪念逝者,教育来者,这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大家一定能从这本书里看到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伟大文学家的光辉一生,从而得到极大的教益。

胡愈之

1985年7月30日

内容推荐

冯雪峰(1903。6。2~1976。1。31),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阳等,浙江义乌人。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国内极具权威的鲁迅研究专家。1927年加入共产党。1929年参加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任“左联”党团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

包子衍、袁绍发编著的《回忆雪峰》收入国内各界人士特别是其领导、同志、朋友的回忆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冯雪峰同志一生勤奋工作、忠诚无私、光明磊落、肝胆照人的伟大人格。

编辑推荐

包子衍、袁绍发编著的《回忆雪峰》一书是为了纪念冯雪峰逝世十周年而汇编的一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国内各界人士特别是文艺界的领导、同志、朋友的纪念文章,特别是党和人民对这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度评价,以纪念逝者,教育来者,是文坛一件极为重要的大好事,相信广大读者一定能从这本书里看到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和伟大文学家的光辉一生,从而得到极大的教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