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寺
“得”与“失”本来是—对反义词,但同时也是不可分开的一对词,有失才有得,有得必然有失。生活是一台天平,当我们为了得而喜悦时,有些东西却正在悄然流走;当我们珍视的东西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另外一些值得我们去珍惜的东西也正在走来。
只是,人世间,当你我执着于某事的时候,往往看不到其他。
我们执着于拥有,因为拥有像太阳一样让人觉得幸福而满足;我们执着于失去,因为那种痛苦让我们觉得人生还有这样的一件事。一个人值得我们流泪,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刻骨铭心?
许多时候,不用苦苦追寻,命运自然垂青每个人,只是看你会不会善于发现,善于感知,善于用心。
三百年前,仓央嘉措骤然变成一个风云霸主,他成了雪域高原的最高法王,没有任何征兆,只是因为他是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生活没有给他选择的机会,因为从第一世开始,他的前世已经做了这个艰苦而伟大的抉择,今生,他只能遵守,因为他也是他,只是他失去了前生的部分记忆而已。不过需要不了多久,那些百年积淀的智慧就会由内心浮现。
尽管他的梦想其实很简单,和一个心爱的姑娘,共守一片草原,几只牛羊,简单而安宁地过着平凡的日子。
然而世事无常,无法挣脱。清晨新晴初绽,一只白鸟飞过,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只是带来一阵思念的风,化作了幽香,越过了天之涯,风之翼,山之野,冬之雪,最后在心底久久不能散去。
千般愁,如今,只是款步行走,无悔不休,直到喜马拉雅山南边的娘江曲河谷上游,那个边陲之境——错那县。
这里就是仓央嘉措将要长住的地方,一个新的环境。
东北以波拉山口为界,南邻玛麻乡,向西翻越夏拉山通至不丹。这里是西藏通往印度、不丹的门户,属于边陲地区,距离拉萨有四百一十多公里的距离。仓央嘉措被安置在错那县的巴桑寺。
在巴桑寺,仓央嘉措是一位神秘的贵宾,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也没有人敢询问,只是毕恭毕敬,因为这里最博学的老师也对他十分尊敬。 四岁,对于一个刚刚人寺的孩子来说,还不需要学习经论,只需要背诵老师所布置的经文就可以了。
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并不容易。然而,小小的仓央嘉措表现出了惊人的记忆力和智慧,别人需要三天才能背完的经文,他只需要几个小时而已。这使得教授他学习的老经师们赞叹不已。
“将来的你,—定是一位了不起的格西!”一位老喇嘛这样对他说。
格西,是“善知识”的意思,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的一种学位。在这里的僧人经过二三十年刻苦地学习佛教的五部经典“因明学”“般若学”“中观学”“俱舍论”和“戒律学”之后,就可以参加层层选拔的辩经考试,如果通过了,就可以申请格西学位。在宗教领域,也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而得到格西学位的喇嘛,在晋升中就等于有了一个很好的资本,可以担任三大寺或其他黄教寺院的住持,甚至可以升到甘丹寺法台,这便是西藏僧人的最高荣耀了。
常想,有朝一日,我也要放下凡尘的纷扰,带着一颗明净的心,登上那纯洁的雪山,细细钻研那些古老的经文,花上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追随一种新的人生,一个真正自由的灵魂。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这样一场洗礼,在这个世界上,谁能说自己的灵魂是纯洁无瑕的呢?
在西藏有一种静心——和尚们坐在山上,只是静心冥想飘浮在天空的白云,继续凝思,渐渐地被白云合并,然后他们就变成白云——就像一朵白云栖在山上。没有头脑,只是存在,没有抗拒,没有什么事要达成,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去,只是享受那个存在,庆祝当下那个片刻——那个喜悦,那个狂喜。
这是一种被称为“白云之道”的道,想象自己是一朵白云,任风吹,自己没有方向,不管风儿将你带往何处,你就飘浮在那里。
对于年仅四岁的仓央嘉措而言,静心仍然过于苛刻。而显然,这也是他一生都没有做到的。
在藏地,一个真正的僧人是要受戒,才能真正称之为僧人的。同仓央嘉措一样大的孩子都已经受了沙弥戒,皈依佛门,唯独他,还没有受戒。
没有受戒,就意味着没有资格取得格西学位,那他为何还要在这寺院里苦苦学习?这一切看起来都懵懂,谁也没有办法帮他解答,所以他会迷惘,会不知所措。
他去问老喇嘛,老喇嘛也对这种安排不明原委。老喇嘛知道的是,上级这样安排,必然有道理,他们只需要将平生所学尽快教授给这孩子就可以了。老人和孩子的区别在于,孩子可以怀疑一切,而老人对深信的东西从不动摇和怀疑。
他们只管安慰仓央嘉措:缘分到的时候,一切都水到渠成。
一晃,一年时问已经过去,仓央嘉措可以提笔亲自向桑杰嘉措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了。
在所有的书中,小小的仓央嘉措最钟情于一本叫作《诗境》的书,这是一本古印度关于文艺理论的著作,内容大致是讲诗歌欣赏和创作技法,全书共六百五十六首诗。他不由自主地向老经师请教,难道这也是佛学吗?
老经师笑而不语点点头。
可是这书中,没有讲到半句佛法呀。仓央嘉措心想。
老经师像是看穿古灵精怪的仓央嘉措的心思一样,缓缓地说道:
“佛法有‘五明’,这是‘声明’的课程。‘声明’就是教人们写作的学问,前辈大师们的著作这样有文采,就是‘声明’学得好!你以后要向四方弘法,说的话、写的文章要让更多的人喜欢读、读得懂,要让更多的人欢喜地领悟,这些,都是‘声明’的功劳啊。”
而老经师,包括桑杰嘉措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对他以后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我们钟情的,不是那个端坐在布达拉宫的达赖喇嘛,而是留恋于市井街头的情人;不是那手持经筒虔诚诵经的活佛,而是那酥油灯下柔情似水的俊朗脸庞;不是那执掌权杖发号施令的堂堂王者,而是那颗痴恋凡尘流连温暖的如玉的心。
他的一行行情诗,写不尽他的思念和爱。
带着传奇和悲伤行走人世,如此短暂的一生,换取了世人永远难以忘怀的感动,慢慢开始觉得,爱情也是一种坚贞的信仰。它如此纯粹,让人坚定。
墙外,是红尘滚滚,墙内,是清规戒律。
墙外,是火,墙内,是冰。
而他,带着青春的热情和耐不住寂寞的潮水将墙壁摧毁,用最真诚的目光将我引渡,心从此不再逃亡,爱就勇敢,爱就执着,爱就是信仰。
P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