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丛书通过权威通俗的文字描述以及生动丰富的历史图片,展示了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为中国工运事业英勇奋斗的不朽业绩和伟大精神。他们是中国工运历史上永远的丰碑,激励我们一代一代坚定理想和信念,牢记历史使命,弘扬光荣传统,继往开来,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推进中国工运事业而努力奋斗。
覃艺、张倔所著的《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李大钊》着重记述李大钊对工人运动的杰出贡献。李大钊是最早在中国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人,他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
李大钊(1889-1927),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神色未变,从容就义”,时年38岁。
《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李大钊》是第一部全面描述李大钊从事中国工人运动的著作。在那风雨如磐的岁月,李大钊撞响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晨钟。他是中国五一运动的伟大旗手,指引着中国五一运动前进的方向。他积极推动工人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密切结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人运动确立了指导思想与方针策略。他还亲自领导了长辛店工人罢工、开滦五矿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李大钊》由覃艺、张倔所著。
津门求学,深研政理
1907年9月,李大钊来到天津,开始了6年的法政学习之旅。
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授命创办的,建成于1907年4月,同年7月开始招生。按计划当年招收专科和简易两科学生。简易科分职班和绅班两个班,各150人,分别学习司法和行政,培养审判人员、律师和地方自治的行政管理人员,学制较短(实际读了一年半)。专科200人,“以造就法政通才为主”。凡毕业的学生由学校“拟请照分科大学堂或高等学堂奖给出身,其成绩优者,并可遣赴东西各国留学”。专科招生是面向全国各省的,考试较为严格,要考两场:第一场国文,经义、史论题各出一道;第二场外语和算学。每场考试早晨7点入场,下午5点交卷,长达10个小时。考生要带食物,很像以往的科举考试。李大钊有幸被录取,在永平府中学堂学了两年英文和自然科学课程,给他帮了大忙。
北洋法政专门学堂仿日本法律学校学制,6年毕业。前3年为预备科,外语占主要地位。第一外语日语,每周12小时,第二外语任选英、法、德语,第一年每周6小时,第三年递增至10小时,因此外语课每周18小时,占全周课时36小时的二分之一。学校章程还规定,外籍教员授课,无论正科预科一概不用通译,让学生直接听讲,以节钟点而收实益。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全力学习外语(首先是日语)。进入正科后,分法律、政治两门,仍为3年。以政治专业为例,必修科目包括中国的《大清律例》《大清会典》;西方的政治学、财政学、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哲学、政治史、外交史、通商史、宪法、民法、刑法、国际公法、私法、商业、银行、货币、商法、地方自治、统计等,多达30余科。考试制度极为严格,在章程中,明确规定两次学年考试不及格者责令退学,所以学习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李大钊入学后,由于经济原因,一度不能安心读书。在他报考法政专门学堂之前,祖父李如珍辞世,家境渐显困难。当时,李大钊在学堂每月必须交纳“学费三元,膳费五元”,此外“凡堂中一切操衣、纸笔、零用等费,概归自备”,费用总计每月十元左右。这笔费用对于李大钊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只能靠夫人赵纫兰“典当挪借”,对此他深感不安。后来经伯父李任元劝说,并在赵纫兰的鼓励和支持下,李大钊才得以安下心来学习。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和钻研西方的“政理”,即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学说,同时广泛涉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由于天资聪颖,博学强记,再加上刻苦攻读,所以无论外语(英日两科)还是专业课程,他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另外,李大钊从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以及19世纪欧美的宪政与民主理论中,深受启发和影响,逐步形成反封建专制制度、要求民主自由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在这6年中,他进一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广泛地学习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初步掌握了日、英两门外语,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
为了勉励自己不懈努力,他把自己的名字由“李耆年,字寿昌”改为“李大钊,字守常”。他为自己的学斋起名“筑声剑影楼”。“筑声”,典出战国时燕国义士高渐离,他曾用击筑发出的悲壮声乐在易水河畔为将要行刺秦王的荆轲饯行,最后自己也因用筑击杀秦王而死;“剑影”当是比喻壮士荆轲刺杀秦王的剑刃寒光。由这个学斋的定名可以看出,李大钊当时壮怀激烈,把慷慨悲歌的志士作为自己效仿的对象。
李大钊求学的这个时期,时值辛亥革命前后。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同学面对当时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问题的政治运动是相当敏感的。1910年,直隶省谘议局代表参与了十余省谘议局议员代表共同发起的三次要求清政府提前召集国会的请愿活动。北洋法政学堂学生和本府其他各校学生一道在第三次请愿之后,举行了全体罢课,投入了这一运动。
1910年10月,根据清政府预备立宪程序安排设置的资政院在北京正式开会。立宪派因先前分别于这年1月和6月进行的两次召集国会的请愿都被驳回,这一次发动了更大的攻势。他们一面向资政院递交请愿书,一面动员各地群众向当地督抚请愿。清政府迫于压力,答应缩短原定9年的预备立宪期,于宣统五年(1913年)召集国会。由于这个结果和请愿团提出的在第二年即1911年召集国会的要求仍有距离,一部分代表准备发起第四次请愿。
正当此时,东三省人民激于日本强施安奉铁路改建工程和俄国侵蚀边境,窥视蒙古造成的危机,组成了第四次请愿赴京代表团。代表团路过天津,受到学生热烈欢迎。天津学生当即组织“帝国学生同志会”、“全国学界请愿同志会”等团体,发动各校学生投入请愿运动。法政学堂的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关系,尤其活跃。在学校“大讲堂”举行的学生大会上,一个名叫秦广礼的同学慨然断指,在白布上用指血书写“立宪救国”、“速开国会”、“誓死请愿”等十几个大字,贴在墙壁上。另一名叫孙可的同学用刀刺破肘臂,血流不止。会场上同学相率痛哭,愤怒呼叫,声音震动大厅。13年后李大钊在该校纪念会上回顾当年的情景时说道:
那种悲惨激昂的光景,我终身不能忘!
P11-13
1919年“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同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挂牌办公。从那时起,中国工人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历经艰难与风雨,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征程。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工运征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工运领袖、工运活动家。他们为推翻三座大山、建设新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缅怀先入,传承光荣,中国工人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丛书。本丛书通过权威通俗的文字描述以及生动丰富的历史图片,展示了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为中国工运事业英勇奋斗的不朽业绩和伟大精神。他们是中国工运历史上永远的丰碑,激励我们一代一代坚定理想和信念,牢记历史使命,弘扬光荣传统,继往开来,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推进中国工运事业而努力奋斗。
本丛书的出版得到了王永玺、谢春涛、唐玉良等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王永玺同志审读了全部书稿,在此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并感谢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湖北省总工会、福建省总工会、上海陈云纪念馆、武汉二七纪念馆、福州市林祥谦烈士陵园管理所、安庆陈独秀纪念馆、武汉市江夏区总工会、武汉市江夏区党史办、武汉市江夏区民政局等单位给予的帮助与支持。
由于本丛书从策划到成书的时限紧迫,因此在文稿内容、图片组织上难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欢迎各界读者进行批评指正,并希望能够在修订再版时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