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著的《儒林外史》是一部以文人为描写重点,全面深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弊端的长篇讽刺小说。作品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世态的生动描绘,使《儒林外史》达到中国古典文学讽刺艺术的高峰,并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儒林外史(青少年彩绘版)/春雨经典中外文学精品廊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清)吴敬梓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吴敬梓著的《儒林外史》是一部以文人为描写重点,全面深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弊端的长篇讽刺小说。作品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世态的生动描绘,使《儒林外史》达到中国古典文学讽刺艺术的高峰,并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 内容推荐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讽刺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也有人认为是吴敬梓最后所作),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使小说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作者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人物之一。 目录 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文人”众生一一走进《儒林外史》的世界 中外名家眼中的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二回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第三回 范举人尽孝打秋风 王秀才议定立偏房 第四回 严乡绅发病闹船家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第五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第六回 鲁翰林怜才择婿 马纯上疏财救友 第七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匡秀才重游旧地 第八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第九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鲍文卿整理时生涯 第十回 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 第十一回 鲍廷玺丧父逢兄 萧金铉选书寻寓 第十二回 诸葛佑僧寮遇旧 杜慎卿江郡会友 第十三回 爱少俊访友神乐观 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第十四回 杜少卿慷慨助朋友 娄焕文临终献忠言 第十五回 迟横山朋友议礼 备弓旌天子招贤 第十六回 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 第十七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 祭先圣南京修礼 第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第十九回 萧云仙救难明月岭 平少保奏凯青枫城 第二十回 萧云仙广武山赏雪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第二十一回 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第二十二回 公子烟花地说科场 将军野羊塘战逆苗 第二十三回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有达弄银葬父母 第二十四回 三山门贤人饯别 五河县势利熏心 第二十五回 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王烈女殉夫徽州府 第二十六回 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 第二十七回 假官员当街出丑 真义气代友求名 第二十八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 神宗帝下诏旌圣贤 知识大闯关 试读章节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首词平常无奇,大意是功名富贵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世人无须放在心上。事实却是,世人但凡见了功名的,又有哪个不是不惜背信弃义、抛妻弃子、丢掉性命也要将它弄到手的呢?等到这些富贵名利到手之后,很快又觉得无味了。从古至今,有谁能看透的! 话说元朝末年出了个品格不凡的人,姓王名冕,浙江诸暨县人,七岁时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王母替人做些针线活,送他去村里的学堂念书。很快三年过去,王冕已经十岁了。母亲把他叫到跟前说:“儿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因你父亲去世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只消耗不进账。如今,年岁不好,柴米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什,当的当了,卖的卖了。只靠着我替人家做些针线得来的钱,怎么供得起你读书?如今没办法,把你雇在隔壁人家放牛,每月可以得几钱银子,又有现成饭吃,明天你就要去了。”王冕道:“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去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当夜便商议定了。 第二天,母亲同他到隔壁秦老家。秦老留他母子两个吃了早饭,牵出一条水牛来交给王冕,并仔细吩咐他放牛的地方以及要注意的事。那地方叫七泖湖,湖边一带有绿草,各家的牛都在那里打瞌睡;还有几十棵合抱的垂杨树,十分阴凉。秦老道:“你只在这一带玩耍,不要走远了。我老汉每日提供两餐小菜饭。每天早上还给你两个钱买点心吃。只是做事要勤谨些,不要怠慢。”他母亲道了谢,要回家去,王冕送母亲出来。母亲替他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儿须小心,不要惹人家说不是,早出晚归,免得我悬望。”王冕答应着,母亲含着眼泪回去了。 王冕自此在秦家放牛。每到黄昏就回家跟着母亲歇宿。有时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回家给母亲吃。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中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每天把牛拴了,坐在柳树下看。 弹指又过了三四年。王冕看书心里也着实明白了不少。那日正是黄梅时分,天气燥热,王冕放牛累了,就在绿草地上坐着。不一会儿,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的。树枝上都像是水洗过的样子,真是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会儿,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确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将这荷花画上几枝,那才有趣。”心里又想道:“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画几枝试试?” 正想着,只见远远的一个大汉,挑了一担食盒来,手里提着一瓶酒,食盒上挂着一块毡条。只见他来到柳树下,将毡铺下来,把食盒打开。那边走过来三个人,都是头戴方巾,都有四五十岁的样子,手摇白纸扇,缓步而来。其中一个是个胖子,来到树下,尊请那个有胡子的坐在上座,另一个瘦子坐在对席。估计这个胖子是主人,坐在下面斟酒。吃了一会儿,那胖子开口道:“危老先生回来了,新买了住宅,比京里钟楼街的房子还大些,值两千两银子。因老先生要买,房主人让了几十两银子卖了,图个各方体面。前月初十搬家,太尊、县父母都亲自到门来贺,留着吃酒到二三更天,街上的人哪一个不敬!”那瘦子道:“县尊是壬午举人,乃危老先生的门生,这是应该来贺的。”那胖子道:“敝亲家也是危老先生的门生,如今在河南做知县。前日小婿来家,带了二斤干鹿肉来见惠,这一盘就是了。这一回小婿再去,托敝亲家写一封信来,去晋谒危老先生。他要是肯下乡回拜,也免得这些乡户人家放了驴和猪在你我田里吃粮食。”那瘦子道:“危老先生要算一个学者了。”那胡子道:“听说前日出京时,皇上亲自把他送出城外,互相携着手走了十几步。危老先生再三打躬辞了,皇上才上轿回去。看这光景,难道是就要做官了?”三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说个不停。王冕见天色晚了,就牵了牛回去。 自此,王冕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P1-3 序言 封建科举制度下的 “文人”众生相 ——走进《儒林外史》的世界 书海浩渺,需要在其间做一番披沙拣金的选择,选出能够予人美善的经典名作。书山路万千,我们特别希望青少年朋友能和经典素面相见,邂逅原初的感动,而不要带着诠释的动机进入文本。 本套丛书是中国古典文学精品,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彩绘本,很适合青少年朋友们来阅读。开卷之初,先了解一下全书的写作背景以及思想内容、人物塑造、艺术特色、文学价值,有助于我们对全书有个大致的了解,便于读者朋友们深入阅读。 本书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他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吴敬梓出生于名门望族,幼时就很聪慧,受到良好的儒家思想教育。青年时期由于家庭发生变故,加上他性格豪迈,不善治生,生活由富转贫,后移居南京,为文坛盟主,为筹资建先贤祠而变卖居所,这让他更加贫困。这段时间,他有机会接触到下层劳动人民,更让他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丑恶。 吴敬梓写作《儒林外史》有其时代背景,从其人生经历和当时的政治制度以及社会风气上都能找到线索。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见惯了那些“上层人士”的生活:官僚们徇私舞弊,乡绅们巧取豪夺,膏粱子弟们平庸无为,热衷举业的读书人利欲熏心……再加上自身由富转贫,更让他看清了这些上层人的嘴脸。生活的变故、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造就了这部讽刺经典。他一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雍正、乾隆年间,政府为了笼络士人,设博学宏词科,开科举、考八股,提倡理学以加强思想上的统治。其中,科举制的毒害最深,它使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功名利禄的圈套,忘了学问的根本。吴敬梓对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深感憎恶,他不肯去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鄙视读书人热衷追求功名利禄的风气。他把这些思想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深刻揭露这些丑恶。小说当中隐含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开头出现王冕,中间出现凤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这些人物都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然而他们心灵纯净,淡泊名利,古道热肠,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鲜明对照。 本书人物众多,形态各异,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经典人物有:被科举制度折磨得精神失常、心理扭曲的范进;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掠夺他人土地,霸占寡妇财产,专靠欺诈哄骗饱食终日的严贡生;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个通例的南昌太守王惠……书中还生动描写了一些可爱可敬的下层人民,作者表现出了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和热爱,歌颂他们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和非凡的才能,如鄙视功名的王冕,真诚善良的伶人鲍文卿,淳朴的农村小生产者卜老爹和牛老爹…… 《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第一部对知识分子的生活进行全面、深入描写的小说。作者擅长运用朴实而精妙的语言和有趣而典型的情节,深刻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很强的讽刺效果;人物形象塑造栩栩如生,景物描写优美细腻,讽刺手法出色,在艺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全书结构特别,由多个既有联系又可单独存在的单元组成,这种特殊的长篇结构对后人影响颇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系统、高度地评价了吴敬梓和《儒林外史》,说其“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其思想的局限性。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其“大醇小疵”。 了解了全书概况,再说说“怎么读”的问题。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著,要有正确的方法。青少年朋友们,不能拿到名著就机械地来个“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这种方式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需要提到的一点是,了解作者的生平、其所处时代有助于理解其作品,包括创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理想。就像本书作者吴敬梓,了解到他的生活经历和所处时代,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全书的思想精要,要用心,要全情投入,要感性地阅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书中人物的境遇,体会他们的欢乐与痛苦。更深一层的要求是钱理群先生说过的“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当你读完一部好作品,可能会有创作的冲动,这时尽可能地写下你的感受、你所想到的构思,你的思想将在作品里得到延伸。 文学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譬如本书的语言虽平实,却很准确、精炼,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和景物跃然纸上,使人一读难忘。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厚度和力度,读者们应细心地去体味,使这些优美的、伤感的、感召人心的文字在你的心中舞蹈,任由你去支配。年轻的朋友们,请用心“悦读”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