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跟于丹老师一起读最美古诗词(2秋实卷)
分类
作者 于丹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心中的田园

田园不是一个地方,田园只是一种状态。田园不独属于陶渊明,也同样属于李白、杜甫、辛弃疾。每个人生命里面都有那样一段惶急心情需要托付,托付给土地田园的时候,我们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不管多么匆忙,不管如何胸怀壮志,不失去田园,我们才可能充电。有归属的人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 引子 ◆

田园是一种状态

田园是一个说出来就让人觉得安静的词,田园诗也是中国诗歌流派里面一个很大的派别。追本溯源,田园到底在哪儿呢?田园不是世外桃源,不是远离生活的仙境,它是让我们能够感到温暖的归属。田园甚至也不是一个地方,它只是一种状态、一段心情。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每至夜阑人静,幼时学过的《题鹤林寺僧舍》诗句便会浮出来。诗中的田园生活是一种祈祷,这种祈祷从古至今一直回荡在我们心里。

在今天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谁不向往田园?

中国诗歌里的田园,是我们的生命从喧哗走向宁静的一次诗意回归。从传统思想上来讲,儒家一直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所有的诗人只不过是失了意的政客,而所有的政客只不过是得了志的诗人。人生这条独木桥,一端是“学而优则仕”,一端是“安贫乐道”。当一端的人不能够“兼济天下”的时候,另一端的人真的能够做到“君子固穷”吗?这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他们需要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叫作田园。

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和老庄“道法自然”的思想结合起来,塑造了中国文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隐逸的文化。但隐逸,并不意味着必须到辽阔的山林中,更可能、更可行的,是选择浅近、简约的农村田园生活。从东晋开始,陶渊明逐渐地完善了这种隐逸的文化,在中国诗歌中赋予了“田园”这个词以诗意。寻找田园,我们要从陶渊明讲起。

法天贵真,琴书消忧

◆ 诗歌详注 ◆

[东晋]陶渊明《连雨独饮》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1]

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2]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3]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4]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5]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6]

自我抱兹独,俛四十年。[7]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8]

[1]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有生必有死。

[2] 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那些传说中的神仙如今究竟在哪里呢?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传说中的神仙。定:究竟。陶渊明不相信有神仙,不相信人可以长生。

[3]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老人家送给我酒喝,说喝了酒就会成仙。

[4] 试酌百情远,重(chónɡ)觞忽忘天:才试着喝了一点,种种思虑烦恼都离我而去了,再喝一壶之后便物我两忘。觞(shānɡ):一种盛酒的器皿。忘天:《庄子》里的话,形容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

[5]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虽然因为喝酒而俗虑尽消,物我两忘,其实俗虑与天地万物并不曾真的消失了,只是我采取了一种听任自然的态度,不再去想到底是这件事重要还是那件事重要了,一切都不强求,顺其自然。

[6]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仙鹤有一双奇妙的翅膀,飞到再远的地方也能立即返回。八表: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这是神仙家的说法,陶渊明并不相信,所以接下来会说自己并不想修仙。

[7] 自我抱兹独,俛四十年:自从我降生人间,辛辛苦苦地已经过了四十年。俛(mǐnmiǎn):勤奋,努力。

[8]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这是《庄子》的意思,是说身体虽然在岁月中不断改变,但心总是宁静不变的。

◆ 知识点 ◆

这首诗是陶渊明最重要的几首名篇之一,历代人们都很欣赏诗中标榜的“任真”二字。这两个字指的是一个人内心的率真性情,天性本真的流露。一切顺其自然,逍遥自适,这是何等的精神境界。很多人都想学陶渊明,都想做到任真,但真正能做到的人从来都是少之又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顺应我们自己的天性做事就真的那么难吗?——顺应天性做事其实不难,违背天性做事才会难上加难,但问题是,陶渊明的这种“任真”态度名义上是顺应天性的,其实却是违背天性的,所以大家才做不到。

试想一下,如果所有人都与世无争,逍遥自适的话,人类这个物种就不可能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存活下来。而一个人如果真的顺应天性,一任天真的话,一定希望自己能吃得更好,住得更好,社会地位更高,绝对不会满足于粗茶淡饭。如果想满足于粗茶淡饭的话,一个人非但不该顺应天性,反而应该违逆天性,通过艰苦的修炼来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耐受力。

但古人毕竟没有现代人这样的认识,他们的“任真”观念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认为人的天性正如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那些对虚荣、奢侈的追求都是来自污浊世界对纯洁心灵的污染。

一个人从小到大,会从一个自然个体逐渐成为一个社会人,然后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实现自我价值是终极目标吗?社会角色的成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准吗?比实现自我价值更高的是超越,而超越有时候体现为“归来”。

世间万物,包括我们的生命历程,其实都在循环往复之中。一个生命有弹性的人,能够懂得把握的人,知道适可而止,知道自己的归途还在。

陶渊明的“归来”回到了哪里呢?他回到了人的天性,那就是自我。他回到了他的田园,那就是自然。一个自我,一个自然,内在与外在真正融合成一份自在,完成了社会角色的穿越,而真正抵达了心灵的自由。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这是陶渊明《连雨独饮》中说过的一种状态。

“任真”二字指的是一个人内心的率真性情,天性本真的流露。今天的人上一点年纪就会觉得天真是一种不成熟,其实不然,天真不等于幼稚。天真是那种历经沧桑磨洗不掉的至真至纯的性情。在中国文化中,万物有性,所谓“人性”,是纯粹率真的永不泯灭。

一个人要怎么样才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天真呢?

《庄子》中“法天贵真”说得好:取法于天的是什么?是人在行为上效法自然,不过多地束缚自己,不太多地压抑自己。在《归去来兮辞》里,陶渊明召唤自己远远地离开社会角色的实现,渐渐地回到天性本真。我们提起田园诗,总会说它的景色写得多么浅淡,它的词句白描般的优美,它的风光让我们赏心悦目。其实这一切还不是它最宝贵的。抱朴含真才是田园诗真正的核心价值。人怎么样才能够欣赏真正的自然,能够不矫情,不做作,不雕琢,不违心,真正学会与自然相处,取决于他心里的一份天之本真。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心”与“形”是两个存在,“心”是自我,“形”是需要名与利的外人外物,“心”一旦做了“形”的仆人,自我便被外人外物所奴役,这件事情还不让人失落,还不令人悲伤吗?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好在过去的事情虽然不可挽回,但未来的日子还可以由我个人掌握,那就放开自己的心,勇敢地归来吧。“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迷失不久,还有年华回得来,过去做错了,现在做对了,那就坚持下去吧。在诗人归乡的路上,一路上的好风吹着他,他觉得衣袂飘飘,心意飘飘,不断地问划船的人离他们家还有多远——“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这条归来的路,他难道不认识吗?他为什么要一遍一遍地追问别人呢?这份惶惶然的喜悦只是因为心情实在太迫切。

在朦朦胧胧亮起来的天色里,他看见了自家房屋依稀的轮廓:“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忍不住下了船撒腿就跑,远远地看见家里的人都出来迎接他,孩子蹦蹦跳跳地扑上来喊着爸爸。拉着孩子们走进院子一看,“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陶渊明归来的这个时刻,什么时候读起来,都让人特别感动。一个人回到久违的家,觉得院子好久没收拾了,有很多花花草草都已经颓败了,好在耐寒的松树、菊花都还活着,带着孩子进了堂屋,暖暖的一壶酒在桌上等着,这个有点酸有点甜的时刻就叫作“归来”。

陶渊明的了不起,就在于他能用最平白浅易的笔触去写我们都曾经经历,但是在心而不能在口的一种感受。回来久了的日子会觉得平淡吗?而平淡恰恰就是他喜欢的常态。“引壶觞以自酌,眄△ 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他能够斟着这点小酒,远远地看着院子里那些花花草草,就很高兴了。他家小窗子底下足以寄托他这一身傲骨,虽然地方不大,仅能容膝,但是心已经足够安顿。

最好的家是人可以把心安顿下来的地方,所以陶渊明就宅在他的家里面,甚至不愿意出门。“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小院里面溜达溜达,日子挺好,虽有大门但经常关着,因为他用不着出去寻觅,而对于一个好清净的人来说,也很少有外人上门打扰。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拄着拐杖走一走,经常眺望远方。他看的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看云在天心的那份自在,看倦鸟还巢的那份温馨,抚摸着孤松,一个人流连忘返。所以他就一次一次对自己说:“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既然这个世道,人人都汲汲于功名,跟自己做人的观念不符,那么不如关上通往世道的柴门。“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陶渊明并不冷漠,也不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回来有他一份浅淡温暖的乐趣。他爱亲戚情话的温馨,喜欢有朋友能跟他聊天,即使没有这些人的时候,还可以琴书消忧。“琴到无人听时工”,中国人的这张寂寂七弦琴不是用来演奏给别人听的,无人打扰时,唯有自己沉浸在静谧的琴中,把自己的心放在琴弦之上,才有一份托付,这就叫作琴书消忧。

陶渊明更了不起的是他还愿意干活。“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该春耕就去春耕,该秋收就去秋收。“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闲下来的时候,他还可以去周围的山川,看一看那些自然的风物。“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他看到欣欣向荣的草木,看到涓涓流淌的清泉,天地万物随着时令季节而生息荣衰,都在自己的秩序之中,就算自我的生命流淌了、衰老了、走远了,又有什么关系。陶渊明没有那么多的惶惑,他从来不觉得日月过于匆忙,催人老去,带走了他的活力。他觉得自己“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就在每一天日子之中,他会像自己内心希望的那样去安顿自己的旦暮晨昏。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人的身体在这个天地宇宙之间能待多久,就这么短的时间他还用得着违心吗?他还用得着勉强吗?他还用得着让自己的生命有那么多的为难、坎坷吗?“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还要急急忙忙、跑东跑西实际上不知道自己真正在干什么呢?人真是观念的动物,我们的行为方式有这么大的差别,说到底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差别太大。因为每个人的志向不同,愿望不同,而一个人的价值和心愿会驱动他去过那种他真正想要的日子。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里的“帝乡”是指仙界,人在那儿长生不老当神仙。古时的人无非在求两件事,第一求富贵,第二求长生。这两个心愿我们今天也有,我们此刻能够过得更富足一点,这叫好;我们富足的日子过得更长久,那就更好。但是这两样东西,都不是陶渊明想要的。我们看见富贵的时候,钱财来了,它一定会拿走你生命里的另外一些东西。比如说你要失去悠闲,甚至要丧失一些尊严;你要对一些人去赔笑,甚至要做一些违心的事情,才能换来这点富贵。而陶渊明之所以成为陶渊明,是因为只有他为了不失去宁可不得到,因为失去的是人生命的本真。不是陶渊明不想要富贵,而是他不想用自我与富贵做交易,不想用一个面目全非的自我去换五斗米的富贵。我们都想得到,但我们很少看见失去。人人想长生,想成仙,陶渊明却早看得明白,“帝乡不可期”。真有仙境吗?我们今生可以羽化成仙吗?他认为这件事达不到,所以他就不抱虚幻期待。

两个愿望都没有了,剩下的是什么呢?“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是陶渊明的日子,“良辰孤往”,独自欣赏美好的时光与风景;“植杖耘耔”,把手杖放下拿起锄头农具,耕作田地;“聊乘化以归尽”,顺其自然地过完自己的一生,乐天命,不怀疑。生命本该如此,那些山间长啸或者清流边写诗的日子,难道不是生命中最好的时光吗?

◆ 延伸阅读 ◆

东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P13-21

目录

伍 心中的田园

 引子:田园是一种状态

 法天贵真,琴书消忧

 守拙才能归园田

 饮酒与归田,直写胸中天

 鸟倦飞而知还(田园意象之一)

 把世界关在门外(田园意象之二)

 田园的烟火气:把酒话桑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陆 人生的山水

 引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落日楼头,栏干拍遍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柒 千古剑侠梦

 引子:千古文人侠客梦

 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热血诗情:醉卧沙场君莫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捌 诗酒相伴的年华

 引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醉中自有真天地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序言

姥姥的私塾

我是一个爱做梦的人。从小到大,夜夜多梦,彩色,逼真。所谓一夜无梦到天明对我真成了奢侈的事。在所有梦里,有两个梦是不断重复的,从中学时代到现在,在三十年间屡屡回来。一个最恐惧的梦就是考数学,我常常在梦里对着面目模糊的数学老师哭着说:“我记得我考上中文系了……”一个最欢喜的梦就是看见姥姥,姥姥穿着偏襟大褂,鞋干袜净,笑意盈盈地坐在床边,叫着我的小名,说上学去吧,回来时姥姥还在家等着你……

做完那个恐惧的梦,醒来是侥幸的;做完那个欢喜的梦,醒来是悲伤的。恍兮惚兮,姥姥,那个画面是你留在我十五年生命中最后的音容。

十五岁那个初夏,我初中三年级期末考试第一天,八十岁的姥姥胃里的肿瘤在前一夜破裂了,她呕出了一搪瓷缸子的鲜血,自己悄悄地藏起来,从凌晨就坐在床头,整齐干净地挨着时光,等待我醒来去上学。

“毛毛,”姥姥叫着我的小名,递过来两个橘子,“乖乖上学去吧,别惦记姥姥,好好考试,放学回家,姥姥还在这儿等你。”

我浑然不觉地跟姥姥再见,去了考场。中午回家,姥姥不在床边,妈妈说姥姥进医院了,问题不大,嘱咐我好好考完再去看她。

初三的考试时间拉得很长。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怎么央求大人,不管哭还是闹,他们就是不带我去看姥姥。直到全部考完,我奔跑回家,看见堂屋里妈妈和舅舅都在等我,他们脸上的神色把我吓住了,空气里只有毫无顾忌的蝉鸣,一声一声地打碎紧绷的安静,我小心翼翼地问:“我姥姥……我姥姥怎么样了?”

姐弟俩艰难地交换了一下眼色,动了动嘴唇,我记不清他俩是谁说了一句:“毛毛,你是大孩子了,要冷静……”轰的一下,我的耳朵里连蝉鸣都听不见了。

姥姥去世了,几天前就去世了。她入院抢救时,医生已经回天无力,姥姥迅速脱形,瘦得不到八十斤,单单薄薄地躺在被单下,全身插满了管子。医生嘱咐把家里老人最喜欢的孩子叫来让老人看一眼,姥姥跟妈妈和舅舅说:“孩子正考试,我不见这最后一面了,就让孩子记住姥姥坐在家里送她上学的样子吧,我不想让孩子看见我现在的样子,她以后想起姥姥,会难受的。”

我一言九鼎的姥姥,我那不到四十岁就守寡拉扯大儿女的姥姥,妈妈和舅舅怎么敢违逆她一点意愿呢。就这样,姥姥平生第一次对我失约,我考完试回家,姥姥没有扯着甜蜜的长声叫:“毛毛啊,过来让姥姥看看……”

十五岁那个夏天,那个早晨,那个今生今世与姥姥离别的瞬间,就这样,一次一次回到我的梦里,清晰鲜亮,一伸手,就触摸到姥姥手指的暖和橘皮的凉。

我出生的时候也是一个夏天,据说妈妈从妇产医院带我回家的时候还不会抱孩子,用一方藕荷色的纱巾兜着我,叼着两个角,拎着两个角,把一个七斤半的大胖丫头放在姥姥的手上。从那一天起,我几乎从没有离开过姥姥。爸爸、妈妈、舅舅都下放了,而我在府右街九号的那个四合院里,跟着我的姥姥,走过整个童年。

我生命中最早的诗意,与那个院子相关,即使它在这个世界上无影无踪了,也还是固执地把青砖灰瓦和红艳艳的石榴花留在我的梦境里。一闭眼,我就会看见它,甚至比我此刻身处其中的家还要清晰。

海棠飞花时节,满地都是扑簌而下的浅粉色碎花瓣儿,穿着月白色偏襟大褂和黑府绸裤子的姥姥,用大蒲扇替我拍打着蚊子,教我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小园香径,一侧长着大枣树和挂满榆钱儿的大榆树;另一侧是海棠,还有飘着芬芳的香椿。姥姥在一溜北房下排开几盆硕大的石榴树,那些鲜红烂漫的石榴花瓣儿撒下来,落在一种白天开小粉花的植物上,到夜里,细碎的小花瓣儿乖乖合上,姥姥说它的名字就叫明开夜合。

小园香径,那里不是我少女时的徘徊,而是我幼年时的蹒跚学步,我稚嫩的诗意明开夜合,就驻守在这个院落里。

院子的对面就是中南海的高高红墙,“文革”时半夜里经常锣鼓喧天,喇叭齐鸣,不是迎接最新指示,就是批斗游行。姥姥总是把院门用木插销横着别住,不敢让我上幼儿园,也不敢让我出去玩儿,我跳的皮筋永远是一头拴在枣树上,另一头拴在香椿树上。我进屋吃饭的时候,皮筋就兀自寂寞,在风里一颤一颤地微微跳动。

而寂寞,恰恰是诗意的老家。有谁见过真正的诗意是从纷纷攘攘的喧嚣中飘散出来的呢?热闹拥挤之间,诗意舒展不开薄如蝉翼的翅膀。

幸亏姥姥在院子里种了那么多花,密密匝匝跌宕下来,林木扶摇。相比于明开夜合这种精致的小花小草,我从小更爱海棠树上木本的花枝。小小的我拘束在家里,可是高高的花枝探出了院墙,我随着那一树蓬勃峥嵘把目光探望出去,岁岁春来,飞花逐梦。大概八岁,忘了从哪本诗集里读到李商隐的《天涯》:

春日在天涯,无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寥寥二十个字的一首绝句,我似懂非懂的,心里空落落地就难受起来,忽忽悠悠,无处安置。那时候还不懂相思,但是懂得别离,因为妈妈不在身边;那时候也不明白天涯,但是知道远方,因为爸爸就在远方。一个那么喧哗又那么寂寥的时代里,玉谿生让我遇见了诗意的多情,让我第一次体会到:辗转于伤情,也是可以沉湎的事。

从此,我爱了李商隐的伤,上了李商隐的瘾。读着他的悼亡诗,根本不知道背景,字面极浅,用意极深。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小小的我无端就含着泪,想不明白一个人的生命究竟可以有多少深情,随着四季荣枯,死而后已。

最是一篇《锦瑟》解人难。我还记得那个冬天,我穿着紫红色灯芯绒小棉袄,举着这首绝美也是绝难的诗问姥姥,姥姥拆开一张暗灰色的烟盒纸,用齐整整的小楷抄下来,从右到左,竖行排列。究竟是庄生一霎迷了蝴蝶梦幻,还是蝴蝶翩飞化成了庄周?究竟是子规啼血含情带恨,还是遍山杜鹃染就了嫣红的不甘?沧海深处,鲛人珠泪熠熠生辉;晴空暖日,蓝田软玉袅袅生烟……姥姥似乎没给我讲明白太多典故,她只是纵容着我不知所起的深情与感伤,迷恋只是迷恋而已,甚至与懂得无关。

更不必说那千古之前的昨夜星辰昨夜风,那清晰一瞬的月斜楼上五更钟,那春蚕的丝,与蜡炬的泪,怎么也织不完,怎么也流不干。在故事的踪迹里逡巡,探问着“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在天心的明灭中凝神,揣摩着“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这样的决绝无悔,不计一切的任性,纵使不懂,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一生。

直到有一天,妈妈单位的领导,一位姓张的叔叔,到家里来,和蔼地摸着我的刷子辫问:“听说毛毛跟着姥姥读过不少诗啊?最喜欢谁的呢?”

我如同鬼使神差一般,答:“李商隐。”

张叔叔的笑容瞬时收了,脸色沉郁得一如眼镜上宽宽的黑框,道:“这可不健康啊!小小年纪的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李白、杜甫呢?”

我求助般地看着姥姥,姥姥站在一边,神情洒落安宁,不接话,也不分辩,尽管她教我背的李白、杜甫的诗比李商隐的诗多得多。

似乎就是从那一天起,我明白了读诗爱诗只是自己的事情,泪水是自己的,笑容也是自己的,用不着争辩,用不着证明,诗中本也没有那么多后人附会的是与非。

在十来岁的年纪上,我剑走偏锋地排斥所有的现实主义,对中国诗词全部的趣味都倾注在了浪漫无极的飞扬上。所以我深爱的李太白,是那个“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的侠客,是那个“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的狂生,是那个“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的义士,更是那个“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的谪仙。也许因为我家院子之外的世界是一片绿军装蓝制服,不是捍卫红色江山,就是清算反革命的变天账,所以我才任由一颗懵懂的少年心无限迷恋着李太白,跟着他去梦见“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也追随他走向庐山:“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神往着他的“兴酣落笔揺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赞许着他的“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光阴走过流水,春秋轮回古今,那些弃我而去的昨日之日终究没有留下,那些乱我心者的今日之日随着成长纷至沓来。如果,我的生命中不曾有一种庞大甚至偏激的力量叫作李太白,那么,面对长大的寥落与烦恼,我又怎能天真透彻地昂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长在北京的孩子,从小的遗憾是缺失故乡鲜明的风物,而诗词,恰恰成为我的乡土。

我的姥姥,用她那一座繁花锦绣的院落做成私塾,攒一把流光从诗意中穿过。她确乎没有给我讲过太多的训诂典实,她所做过的最好的事,就是纵容了我对诗意的盲目沉迷,从来也没有用标准答案的是非破坏过我对这份原始信仰的热情。

那座飞花逐梦的院子拆了,院子里种花讲诗的姥姥也走了,可是诗意流淌在我的血管中。年华渐长,我凭着诗意的本能,在人群中清晰辨认出自己——一个在乡土中念过私塾的孩子。

多年以后,一个暮春的下午,我坐在自己家的楼梯上,揺晃着小小的女儿,听她嫩生生地说着些没有逻辑的话,新买的一张周杰伦的唱片音循流转,唱到方文山新写的歌《青花瓷》: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那一瞬间,我懵懂泪下,宛如遇见“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的那个时刻。

中年心事浓如酒,少女情怀总是诗。冥冥之中,总有一些等待,在不期然的拐角处,猛烈而单纯地撞上来。而所有的前尘往事里,都埋着隐约的伏笔。

我与姥姥,继续着梦中的相见。生命中所有预设的伏笔,在未来的时光中,渐次清晰,以诗歌的名义。

内容推荐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古诗词中蕴藏着穿越千秋、亘古不变的美。而这种美,并非死记硬背所能体悟,也常常是青少年阅读、学习古诗词的难点所在。

于丹老师在《跟于丹老师一起读最美古诗词(2秋实卷)》这本书中,特意针对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以诗意“意象”为线索,对古诗词进行串联式的讲解,从古诗词宝库中甄选出300余首精华,并对其中60余名篇佳作进行详细解读,从诗词的韵律结构、历史掌故,诗人的功名抱负、哲学追求等多个角度,生动地展示出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和韵律之美;帮助青少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扩展知识面,提高鉴赏能力,让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诗意基因,《跟于丹老师一起读最美古诗词(2秋实卷)》经由广大青少年读者再度萌发鲜活的生命力,让他们在诗意中完成一个中国人的成长。

编辑推荐

全国青少年推荐读物!

300余首诗词,60余篇详解,用最浪漫的方式在诗意里成长,完成最传统的教养。

于丹编著的《跟于丹老师一起读最美古诗词(2秋实卷)》以诗意“意象”为线索,对古诗词进行串联式的讲解,从古诗词宝库中甄选出300余首精华,并对其中60余名篇佳作进行详细解读,从诗词的韵律结构、历史掌故,诗人的功名抱负、哲学追求等多个角度,生动地展示出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和韵律之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