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零碎的欢颜(生活圆桌精选集第4卷2005-2006)(精)/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们愿意看到某一类短小的文章,文字讲究,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谈论日常生活中肤浅的乐趣,也谈论严肃的观念,它不以逗人发笑为目的,但总能让人笑一笑。我怀疑,“圆桌”做到过这一点吗?“圆桌”还能做到这一点吗?我们的幽默感到底在哪里?

内容推荐

《零碎的欢颜(三联生活周刊文丛)》从另一个角度上分析了“生活圆桌”和《纽约客》各自的价值。有人把“生活圆桌”和《纽约客》杂志的“城中闲谈”相提并论,我觉得这没什么可比的,这两个栏目都放在杂志比较靠前的位置上,这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我也从来没认真看过“城中闲谈”,看《纽约客》都是看它的长篇特写,那是杂志写作的最高标准。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生活圆桌”的价值,在一开始,它是有价值的,它给我们的表述方法带来一些变化。在十来年前,报纸杂志上见到的短文大多是“散文”或者“美文”一路,也没有那么多专栏和专栏作家,所以“圆桌”上比较肆意、信息丰富的短小文章还能让人眼前一亮,当然有许多作者在这样短小的文章中还呈现出了想象力、结构感,那更了不起。

目录

No.1 卑微的自由主义者

 阿米

 安娜与我

 另一个星系

 关二娘

 网恋不靠谱

 富翁的女朋友

 丁香不认识玫瑰

 距离

 修保险丝的人

 世界是一场婚礼

 博物馆情人

 亲爱的苏丝黄

 家有智妻

 女人和马

 狗皮膏药和抹布

 永结无情游

 已结束的婚礼

 美腰客

 理智与情感

 文青相亲

 剩女传说

 美人

 卑微的自由主义者

 跳楼

 遍地哀鸿

 路痴女青年

 一见钟情的机会

 小兰和小鲁

 40.30.20

 鸳鸯蝴蝶汉堡包

 告解

No.2 美的你

 男人底色

 睫报频传

 银行惊魂

 美的你

 礼物

 时尚前沿

 购物

 邮箱测试

 你用手机看电视?

 老时尚

 完美幻觉广告

 机佬与机女

 夹脚拖鞋

 夏帽相回顾

 浪漫的自行车

 不买车宣言

 两个奇人

 人民是不怕麻烦的

 寒碜的出口

 LV的钩子

 一个厌倦的神情

 牛仔裤的秘密价码

 欺负你有钱

 消费者剩余

 炫耀性消费

 艾尔顿·约翰的衣服

 鞋有千千结

 看不见的钞票

 名媛

 准商业行为

 最难相知

 时尚语文

 关于Dress Code

 乡下美元

No.3 夜跑俱乐部

 围棋就是围城

 山说

 脑袋的力量

 小罗的脚法

 被消化的足球

 一球一世界

 我被篮球撞了一下腰

 体育生活

 软爸爸硬爸爸

 当然是足球

 世界杯的来信

 美体真人秀

 爬山痛史

 船上的一下午

 我的牌友们

 胖人英雄谱

 鼓之瑟之

 不敢像马那样活着

 SPA初体验

 丘处机的听力

 黄球衣

 始于足下

 高尔夫的袍

 Fl有多快?

 高原反应

 京郊大地的马拉松

 高雅的标准

 夜跑俱乐部

 抽烟的人是可耻的

 喷嚏

 与世无争的海岛

 出国须知

 MSN之旅

 在路上

 空城

 坐飞机你怕不怕?

 张飞头漂云阳后

 汉室家风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No.4 腐食者说

 小白兔的“堕落

 厨房

 包子

 对一筐香蕉的等待

 情深者

 吃法和说法

 喝我,喝我

 最后一顿吃什么

 行为艺术

 肉食者慌

 食肉心不慌

 腐食者说

 评书与吃饭

 爆米花经济学

 猜一猜今天谁买单

 唠刀

 从厨房看天下

 漫漫茶事

 真酒无糖

 礼花香槟

 酒事

 食色不分家

 为“苏联情结”去吃饭

 市井男女与城市规划

 唯人与瓜难知

 食品古董

 玻璃午餐

 青椒炒鸡蛋

 春的摭忆

 方便面轶事

 消夜

 乱世佳人

No.5 零碎的炊颜

 论我喜欢的歌

 音乐隐私

 不学白小学

 音乐才能

 谁去听他们的演唱会

 偏执狂

 从老崔到月亮

 莫扎特的脑袋

 音乐的滥用

 阿汤哥的话不多

 唐朝CSI

 毒草

 零碎的欢颜

 谁杀死了笑话

 浪漫满船

 杀人游戏的政治学

 爱情手套

 不就是摇嘛

 广播站之歌

 宣传队

 海顿的灵感

 此地即天堂

 征婚秀

 High选

No.6 机械复制时代的笔记

 男性杂志

 给诗歌女青年上课

 富人杂志

 福布斯星座

 堂而皇之

 英文名

 作家之妹

 我读,故我在

 说话的本事

 《名利场》中文版

 本土化与外族化

 为什么我们如此苍老?

 脑研究与电影

 风驰电掣

 星际幽默指南

 机器人公敌

 比不得

 眼神的困境

 书为媒

 新上海洋泾浜

 李花花的18岁

 弗洛伊德

 那个谜

 拍我一跟头

 我的博士生活

 内心的宁静

 新加坡式华语

 哈利不能不死

 八卦书

 肺与大肠相表里

 数学学

 外教

 技术国学

 机械复制时代的笔记

 创作之百态

 留学记

 疯博士

 读书何为

 外国人的汉语

 两教授

No.7 家有芳邻

 我和我的邻居

 OK和Out

 上流社会

 让外国朋友先走

 “逃难”人生

 默多克的私生活

 恰同学暴富

 法语老师

 寻人记

 荒无人盐

 家有芳邻

 呼家楼记

 怨气凝结

 邻人

 我的偷窥史

 爬水管

 一盆花的人力资源

 交通怪癖

 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艺术

 千百度搜自己

 过失心理学

 贴面礼

 开火车

 我和农夫的故事

 理解万岁

 有朝一日

 第11个房东

No.8 鱼的想法

 醒来

 粗糙与霸道

 审美往事

 轮渡痴迷

 风水课

 水边的生活

 古典碘家具偏执狂

 活在窗框上

 房事催人老

 大佬爱流泪

 坐实人生

 床宽1.4米

 终老之地

 我和我的宠物们

 熊描政治学

 猫不重要

 乌鸦

 长寿老鼠

 革蚊子的命

 采虫东篱下

 鱼的想法

 三语狗

 灵性

 艺术老板

 遗忘

 论摄影

 懒者无疆

 米的都是客

 不确准与进步强制

 回到中世纪?

 董事长的祖宗

 魔幻现实主义

 咱家的古董

 所谓怪癖

 养花

后记

试读章节

有人说,就是因为关二娘太健谈,把下巴都说歪了。其实不是这样。“我一落地,浑身通红满嘴泡沫,我爸就发现我长了个兜齿。这哪儿行?他就连夜做了个矫正器,一个皮套两根绳,兜住下巴,绳挂耳朵上,打算把我下巴给别过来。没想到,他做的绳一长一短,于是下巴就歪了。”说这些的时候,关二娘缩在大学宿合的小铺位上,脚挤在我腿下,冰凉。由于宿舍暖气不足,关二娘的声音在空气里嘎嘣干脆,像冰糖葫芦一样。几个串门的拿着包准备去自习,看到关二娘又开讲了,索性坐下来。

头一次见关二娘是入学第一天。刚把行李放妥,她冲进门,自己介绍说是隔壁高年级的姐姐。“哪里人?自己来的?领了被窝吗?交过学费了?饭卡领了吗?”转身又招呼进门的另一个。再转头,“适应这里吗?失望吗?刚来的时候都这样……”活脱脱王熙凤的范儿。后来慢慢发现关二娘实在能说。即便是平常事,经了她的嘴,也会情节跌宕勾人魂魄。说出来都是段子,还总带着判断句式的生活哲学。

“优秀是种习惯。”

“我们来这儿学什么的?就是学在禁忌与禁忌的缝隙里穿行。”

“世间有一半动物无法在丰乳肥臀下逃生,所以美貌风情前永远会有人掏出金钱和××。”

这些狠叨叨的话让我们触目惊心。一群没见过世面的小姑娘,关二娘像丽舂院的老鸨一样,传授着过来人刻骨铭心的经验。毕业后再也没遇到关二娘这样的人。有事说事,没事就干坐着,对着手里的物件发呆,彼此彼此,都呆在那儿。大学里无所事事的谈论是那么肆无忌惮,关二娘总是灵魂人物。

最近关二娘搬了新居。用兼职的钱买下一套小复式。顶棚很低,“我自己不觉得压抑就行,又不是为男人预备的”。洗手间没有门,“住到这儿了,还怕我看?”关二娘读完硕士读博士,兼职的钱养房养车养自己,生活中唯独缺个男人。“好男人人人爱,消费不具有排他性;好女人只能等个识货的主儿,没等来就滞销了。我还在等,眼瞅就要过季。”几年下来关二娘熬成老姑娘,男女间的事情更让她滔滔不绝。她说自己一生的理想就是当个贤妻良母,可语气急促,腔调激昂,一点听不出对贤良生活的向往,倒像是对男人的控诉。她拾起茶座上的琵琶,弹起一曲《汉宫秋月》,寂寥清冷的乐声从她流转的指间渗出,倒觉得此时的关二娘身上罩着一股悲戚。可她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停住,依旧的雀跃语气:“忘告诉你了,我最近跟个比我小5岁的男孩交往,他太可爱了。”我有点没缓过神儿来,她又解释:“已经没人能使我脸红,那我就找个我能使他脸红的。”(2005.1-31)

网恋不靠谱

阿萝

我妈老人家今年52,自打年前花150元上了个电脑班,遂成为中国9400万网民中的一员。前两个月打电话回家,老妈羞答答地说,我在QQ上认识了某城网友,说要来跟我见面呢。我爸在旁酸溜溜地补充道,这么大年纪了,还学人家小年青,搞什么网恋,不靠谱。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比如我老爸,十年前还不懂了”是什么意思呢,现在也动不动就“鸡贼”、“靠谱”的满嘴北京土话了,让人不能不感叹,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卖盗版盘的。

为了打消老妈“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念头,我给她转发了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15次网民调查的报告。“您听听,男,未婚,25岁以下,大专以下学历,月薪2000以下,要把这放到征婚广告里,结果都不用我说了。这就是中国现在的主要网民群体呀,您老还是小心着点儿吧。”我说“现在”,是因为有个比较。1997年,中国网民只有63万。一篇文章用怀旧时态忧伤地感慨,那63万可都是“先进中国人”的代表——教师、大学生、高级白领、多金海归,可现在,网恋的美好时光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然而,也打那一阵儿过来的我,却对这种描述心存怀疑。

那时候,我身边的许多朋友,的确都常常“不是见网友,就是在见网友的路上”。见得多了,大家交流心得,却纷纷发现,原来“天涯何处无恐龙,遍地青蛙下夕烟”。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不是你的错,可是出来吓人就不对了,更何况,好多人还是先用一个美丽伪装把你骗上钩,最后再吓人一跳呢?

后来,我看了份心理学分析报告,当即释然。原来,每个人“现实中的我”和“期待中的我”都有差异,而互联网给了众多无从宣泄的人一个机会。因此,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表现得最有魅力的一些人,现实中是个闷蛋的几率远远高出正常人群。无论网民的总体结构如何,从统计学上讲,你可能恋上的,都是最差劲的一部分。在正确的时间地点犯正确的傻,那叫浪漫和时尚,时机过了,可就除了傻还是傻。就像我一个师兄MSN上的描述:不干不知道,Timin9很重要。我这个师兄十年前就是久经考验的网虫,上网按流人字节收费那会儿,创下过看hardcore图片网站一晚网费600多的纪录。他是第一批用0icq的、第一批玩Mud的、第一批在BBS和雅虎聊天室里泡外国妞的——虽然丫后来据实以告,泡到的多半是年过三十、孩子一堆的美国家庭主妇。如今,这厮是年收入过30万的IT工程师,只在工作8小时内上网,不玩网游不聊天,一下班立刻与电脑拜拜,健身房里跟跑步机较劲去也。因此,我对老妈事先张扬的网恋事件,意见只有一个:您用您那诺基亚醉时尚彩信传情也就算了,还QQ网恋,真是越活越回去了。(2005.1.31)P9-12

序言

我在1995年9月接任《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筹备《三联生活周刊》正式以半月刊方式连续出版的时候,设计最后一个栏目为《生活广场·大家谈》。就栏目而言,是沿袭原来的设计。在我接手《三联生活周刊》之前,钱钢在《三联生活周刊》创办试刊期间,就设计了“生活广场”这个栏目,杨浪在《三联生活周刊》以月刊方式正式创办时,改成为“百姓广场”。“广场”是当时三联书店的领袖董秀玉先生特别喜欢的一个概念,那是一个无拘无束开放交流的文化空间。

虽为“广场”,其实能做到集会、演讲交汇之气势并不可能,要想将一种思想有寄附之地,文字在千字之内也不可能。我一开始求助于文学圈最熟悉的朋友,王小波、余华、苏童、史铁生,他们都具备最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记得王小波在“生活广场”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叫《个人尊严》,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人不在单位里、家里,不代表民族、国家单独存在时,居然只能算是一块肉”。余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叫《简洁有效的金钱关系》,这篇文章后来在朋友圈里,受到了李陀的严厉批评,因为它提出了“金钱的所谓肮脏关系其实是无辜的”观点。

“生活广场”变成“生活圆桌”就源十李陀对个华的批评,从1996年第4期起,李陀自告奋勇来帮我土持这个栏目。他认为“广场”太大,于是变成三人“圆桌”的模式,他门已带头,另再找两个谈伴,每期讨论一个问题。第4期批评商业化,拉黄平与冯骥才为谈伴;第5期批评快餐化,拉前半与余华为谈伴。王小波不被李陀喜欢,我就将他发展成《三联生活周刊》第一个专栏作家,从1996年第6期开始他的“晚生闲谈”,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李陀本也是一时兴致之人,主持两期就懒得自己动笔,但在我逼迫下,负责主持仍坚持到第14期为止,为期10期。之所以没法坚持,一是即使1500字的文字也无法承载李陀要求的容量,李陀自己也总不满足。二是无论学者还是作家,本身又都觉得这种千多字文既难写又价值不大,他们看重重量级的文化批评或小说,看轻这种无足痛痒的小品。于是第15期“生活圆桌”没有了,替代它的是“意见与争鸣”,变成1500字左右的文字两篇,上海的陈思和帮忙维系了两期。

“生活圆桌”再重新开栏是1996年的第20期,文字变为800字左右一篇,由我自己来组织,我要求苗炜、舒可文、刘怀昭、刘君梅都来参与写“圆桌”。苗炜写的第一篇是《闷死在网球场上》,评论网球公开赛;舒可文写的第…篇是《角色和“实话实说”》,讨论崔永元刚开张的“实话实说”。可见当时定位还是即时的文化批评。

苗炜的才华从他写第三篇“圆桌”开始显露出来,他的第三篇是《跟大师吃饭》,记与一个气功师吃饭的经过,他提供了“圆桌”一种新的可能,即提供一个相对有趣的感觉生活视角。到这一年年底,“生活圆桌”的形态已经确立。这一期“圆桌”,苗炜的文章是《穿过你的游戏我的手》,舒可文的文章是《多多不益善》,刘怀昭的义章是《“分居”的生活》。

1997年,“生活圆桌”栏目正式由苗炜负责,刚开始写手稀缺,他只能自己在一个圆桌上亮相两次,一个叫“布丁”,是一种甜食;一个叫“杜比”,是降噪系统,大约是希望安静的意思。遗憾的是这一年春灭,刘怀昭就去了美国,她留给“生活圆桌”几篇与得非常俏皮的文字,比如有一篇标题为《坐在马桶圈上的“规则女孩”》,还有一篇叫《请不要在此小便》。

刘怀昭离去后,有一位“田七”替补,那是凉血、治疗青春痘的药材,也就是后来加入周刊的邹剑宇。舒可文在“圆桌”上出现时,除“施武”外,又多了一个“舒木禄”的别名;苗炜也多了一个“赵小帅”的别名,后来又叫“王怜花”。还有“劳乐”参与,那是王佐良的孙女,见啤酒没命的王星。还有“米小满”,那是刘天时。洪晃在1998年成为昙花一现的作者,她的问题是有太多的好奇心,做什么事情都无法长久。“生活圆桌”第一轮插图作者是王焱,后来王焱去当美术总监了,开始由“山羊胡”谢峰接替,一直孜孜不倦画到今天。

直到2001年《三联生活周刊》正式变为周刊之后,才有较多周刊外的作者参与“生活圆桌”,但其中写得最多的始终是苗炜,这个栏日成熟之后也就更多他的气味的影响。苗炜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苏童应该算是他学兄,他像苏童一样,在大学里就开始写小说,不过是气质不适宜写小说而已。因为写小说是将牛活繁衍得复杂的能力,而他总对这种繁衍不耐烦。

我一直觉得,苗炜身上有很典型的90年代文学趣味烙印,在美国作家中他喜欢马克’吐温与海明威,东欧作家中喜欢恰佩克与米兰·昆德拉,他喜欢简单中机智的俏皮,不喜欢那种阅读起来累赘的沉重。由此,“好玩”成了趣味的一个代言词。俏皮与幽默,原是中国文学中稀缺的东西,小品文传统中,要不是超然的风花雪月,要不是特别现实的讽刺与谩骂。“生活圆桌”这个小小的栏目,无意中带动了一种以自嘲来机智生活的追求,眼看着“好玩”就日积月累,变成_『一种时髦的取向。

这样一个栏目,是否一种新的文学类型?我曾听到文学界对这个栏目的指责,说这样的写作对于严肃文学的神圣性形成了一种消解。我不以为这样一个小小栏目就能有这样的作用力,但如从文学消费应该多样化的角度,我倒是觉得,80年代之后文学的最大问题恰是严重的单一化而缺少丰富多彩与生机勃勃。文学不仅需要大餐,也需要杂色拼盘,这是王蒙任《人民文学》主编期间,曾给我深刻肩示的论断。从一碟小菜的角度,“生活圆桌”也许值得被研究90年代文学发展史的后人认识它对文学的意义。

当然,“生活圆桌”的小与轻巧,从更高的要求,还存在探究其表达可能性的问题,因为小而玲珑,浅俗者有,无聊庸俗者也有。千字文中要有天地与境界本是难事,在这个栏目中应该诞生中国的马克‘吐温或契诃夫,这大约是这个栏目创办12年之后需要刻意去努力之方向。

是为序。

2008年8月5日

后记

有人把“生活圆桌”和《纽约客》杂志的“城中闲谈”相提并论,我觉得这没什么可比的,这两个栏目都放在杂志比较靠前的位置上,这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我也从来没认真看过“城中闲谈”,看《纽约客》都是看它的长篇特写,那是杂志写作的最高标准。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生活圆桌”的价值,在一开始,它是有价值的,它给我们的表述方法带来一些变化。在十来年前,报纸杂志上见到的短文大多是“散文”或者“美文”一路,也没有那么多专栏和专栏作家,所以“圆桌”上比较肆意、信息丰富的短小文章还能让人眼前一亮,当然有许多作者在这样短小的文章中还呈现出了想象力、结构感,那更了不起。

我记得王朔老师给小宝老师的文集写序言,说把这些聪明都弄成碎屑放在这样的小文章里实在太可惜了,说白了就是骂小宝老师耍小聪明,当时我看了这话并不觉得对,也不觉得可惜。后来才发觉,对一个严肃的作者来说,这样的小品文实在算不得什么,如果一个写作者太急于表达自己,太急于获得别人的笑、掌声或者其他反应,那他就不可能沉下心来试着去写一个更长的、更复杂、更丰富的东西,这实际上是对创造力的一种损坏。当然,对于“圆桌”的大部分作者而言,他们都是业余时间写着玩的,这个问题并不存在。

直到博客出现。博客写作改变了原来互联网论坛贴子那种议论公共话题的状态,进入完全个人化的叙述,每个人都有一块地方可以展现自己的思想、才华、趣味,我相信一个人写博客的时候比他要给一个杂志投稿的时候更放松,他能得到即时的反应,能够和他的读者互动,唯一的缺憾就是没有稿费。如果你一天能浏览20个质量稳定的博客,而信箱中20多个投稿大多是垃圾,这样的编辑工作就缺乏乐趣,你不能简单地找来4篇博客就能凑成一张“圆桌”,它们大多太随意了,而“圆桌”的理想状态是——随意,率性,但写得非常认真才能呈现出来。对一本越来越厚的杂志来说,“圆桌”并没多少“言论”的作用,它只是一个带一点点文学味道的调剂,它的容量太小了。

我相信,人们愿意看到某一类短小的文章,文字讲究,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谈论日常生活中肤浅的乐趣,也谈论严肃的观念,它不以逗人发笑为目的,但总能让人笑一笑。我怀疑,“圆桌”做到过这一点吗?“圆桌”还能做到这一点吗?我们的幽默感到底在哪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