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发卡/梁晓声文集
分类
作者 梁晓声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梁晓声作品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对真、善、美的讴歌及对平民小人物的关注。在他笔下,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虽然终日为生计奔波,但他们却有令人尊敬的精神世界。本书是一本梁晓声的中短篇小说作品集,收录了梁晓声的几部优秀中短篇作品供赏析。本书主要读者对象是大中学生和爱好文学的青少年读者以及对知青文学情有独钟的“梁迷”朋友们。

内容推荐

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至1994年初已发表六百余万字。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梁晓声的小说作品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些人称之为“北大荒小说”,代表作包括《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本书是一本梁晓声的中短篇小说作品集,收录了梁晓声的几部优秀中短篇作品供赏析。

目录

白发卡

 白发卡

 捕鳇

 感觉动物(一)

 感觉动物(二)

 感觉动物(三)

 感觉动物(四)

 感觉动物(五)

 感觉动物(六)

 手

 眼

 心

 嘴

 沉默的墙

芊子

 芊子

 狮·人及其他

 人·燕子和蛇

 三个孩子

 人和书的亲情

 贫富论

试读章节

母亲又停止针线活儿,又瞅了我一眼。母亲目光变得严厉了,语气也相当严厉:“做作业去!一个小孩子,别凡事儿刨根问底儿的!跟你有什么关系?也不许再向别人去问!”

不久,所有的苏联人,包括那些已经和中国人结了婚的苏联人,已经做了中国孩子的爸爸或妈妈的苏联人,一批批地离开我们这座城市,回国去了。火车站天天有依依惜别乃至抱头痛哭的人们。苏联人开的杂货铺、药店、卖乳品的小亭子,几天内全都关了门……

连我们这些半懂事的孩子,也开始明白,真正的原因,显然与歼灭麻雀无关。好像都曾被大人们严厉地叮嘱或告诫过,在一起玩儿的时候,从不谈论此事。

九月以后,教堂的院子荒芜了。一片凋零,一片萧瑟,一片枯黄。只有掩蔽了甬路的杂草,顽强地体现着生机。

那一年冬天来得特别早。一场大雪后,连院子里的杂草也被压倒被覆盖了。旧雪蒙新雪,一层又一层。整个冬季,院内积雪两尺余厚。雪面无踪无迹,平洁如毡。但见这儿那儿,有杂草的一簇簇尖叶戳透。一群群肥胖的麻雀啄食草籽,证明它们活得还挺惬意。雪厚得几乎和房屋和教堂的窗台水平了。房屋和教堂仿佛沉陷下去了,显得矮了许多。久旷无人的那个院子,仿佛是一处隔世纪的遗迹。在我看来,尤其神秘。我觉得那里依然有人住着。至少有一个人——E帝本人。一到天黑,院子一片死寂,令人感到鬼气森森……

大人们开始谈论那个院子,说它闹鬼。有人说半夜听到过女人的哭声,也有人说那不是女人的哭声,而是婴孩儿的哭声等。于是我们一些住在附近的孩子,都被家长们提醒,无论白天晚上,都不许靠近那院子。春节后,街上有一户人家的男孩儿失踪了。有一天,院子的大门被撞开,几名荷枪的警察,踏着没膝的深雪,进入那一排房子和教堂搜查。他们出来时都很沮丧,因为什么线索也没有。几天后那失踪的小男孩儿出现在我们面前,跟我们一块儿在冰上抽“嘎儿”玩。我们问他怎么失踪了好几天,他说他根本没失踪过——因为他爸爸狠狠打了他一顿,他一赌气,谁也没告诉,跑到他姨家去了。他发誓说他爸爸若再打他,他就真的“失踪”了。

雪化了,天气一天比一天转暖了。春天翩翩漫漫地来到了,也来到了那久旷无人据说闹过鬼的院子。倒伏的枯蒿底下,钻出了翠绿的新草的嫩芽儿。一场连绵春雨润过大地,满院里最先开放的是“扫帚梅”。无人规划地垄,它们开得很野,轰轰烈烈开一大片。惹得我们一些孩子,隔“板障子”望着,总想采撷一大把。但却仅只是想而已,没人敢涉足院内。尽管院门半敞着……

转眼到了七月。“夜来香”也开了。晚上,习风送爽,在我们的院子里,都闻得到馥郁的香气。

于是大人们说,也不知那院子该归哪方管,要是能搬来户人家住这儿多好!走动熟了,讨把花儿必定是可以的。眼见那些花儿开野在院子里,无人侍弄,怪可惜的……

仿佛上帝要遂大人们的心愿似的,几天后,真的搬来了一户人家。

那一户人家东西不多。几件漆色很深、样式很古很沉重的家具,还有书架和书,书很多。

傍晚,又开来两辆小汽车。从没见过小汽车开到过我们那条老街上。半条街的人聚拢了瞧稀罕。男人们,甚至端着饭碗,边吃边瞧。女人们则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第一辆小汽车里钻出三个孩子,两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两个男孩儿看上去六七岁,长得一模一样儿,可能是双胞胎。那女孩儿十四五岁,穿一件粉红色“布拉吉”。一头乌黑柔发披散着。左耳上方,别着一枚白发卡。我还从未见过那么美丽的女孩儿。不,也许该说我从未见过那么高傲的女孩儿。不知是因为美丽而显得高傲,还是因为高傲而显得美丽,反正当时我自惭形秽到了极点,不由自主地往大人们身后缩,虽然她并未向人们望一眼,更没注意到我的存在……

三个孩子穿得都非常整洁、非常体面。我们那条街上所有的男孩儿、女孩儿,就是在节日里,也不可能穿得那么整洁、那么体面。

两个男孩儿一推开院门,便朝他们的新家奔去。那一位美丽且神情高傲的女孩儿,那一位宛如从童话故事里走到现实中来的小公主,怀抱着一只雪白雪白的长毛的大猫,矜持地、从容不迫地也往院内走去。

“别跑!小心摔倒啦!”

她喊,嗓音甜极了。

第二辆小汽车里,也下来三个人。两个年纪相仿的女人和一个六十多岁的男人。两个女人,年龄都在四十五六岁左右,都穿旗袍,一个穿玄紫色旗袍,一个穿藕荷色旗袍。穿藕荷色旗袍的比穿玄紫色旗袍的体态丰腴些,肌肤也白皙些。而穿玄紫色旗袍的,身材却略高些。两个女人,一个显得神情肃穆、不苟言笑的样子;一个显得品性和善、心慧德贤的样子,看得出她们当年很漂亮。

那个六十多岁的男人,头发剪得极短。剪得极短的头发,全白了。长得很瘦,瘦得形销骨立,但精神矍铄。他穿一套灰中山装,尽管已是七月暑天了,领钩却扣着。黑布鞋,白袜子,是个朴素之中透着尊严的气宇轩昂的瘦男人。

P6-8

序言

《梁晓声文集》系列丛书马上就要和读者见面了。我们先期推出的是《母亲》《父亲》《老师》《白发卡》《今夜有暴风雪》《复旦到北影》《红磨坊》这几本书,以后还有一些内容更为精彩的书将陆续推出。这套丛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大中学生和爱好文学的青少年读者以及对知青文学情有独钟的“梁迷”朋友们。

许多年纪稍大的读者,熟悉梁晓声的名字是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开始的。这些轰动一时的力作,曾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甚至其插曲也是万口传唱,雅俗共赏。梁晓声因而成为公认的“知青文学”的奠基入之一。

从那时开始,梁晓声成为当代文坛一个十分活跃、惊人高产的著名作家——不足二十年的时间他竟写出了六十余部中篇小说,多部中篇获得了中篇小说选刊奖;他的长篇、短篇及杂体文也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他的作品还被美国、日本等国家选为教育青少年和学习中文的高级范本,如《喷壶》《父亲》《我的大学》《京华见闻录》等,《鹿心血》曾被拍成电影作为国礼送给了访华时的苏联领导入戈尔巴乔夫。

在中国,他的作品还被选为教育部指定的中学课外读物,如《书和人的亲情》《还是爱兵》《玻璃匠和他的儿子》《普通人》(见本社出版的《父亲》《母亲》等书),很多文章被《读者》等优秀杂志也多次转载……

梁晓声作品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对真、善、美的讴歌及对平民小人物的关注。

在他笔下,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虽然终日为生计奔波,但他们却有令人尊敬的精神世界,如《不速之客》《玻璃匠和他的儿子》《看自行车的女人》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一些短篇小说或散文成为中苏边界趣闻逸事少有的见证,如《鹿心血》《非礼节性访问》《边境村纪实》等;他的反映校园生活的如《我的大学》《毕业生》《学子》《表弟》《老师》等深受大中学生们的喜爱;还有许多反映亲情爱情的小说如《白发卡》《黑纽扣》《父亲》《母亲》《红腰带》等曾是那么深地打动过一代又一代读者,成为他们回味父母之恩、寄托情感的一种特殊方式。

本系列图书2005年初版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我收到了大量读者来信、来电,因为梁晓声作品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共鸣,深深地感动了他们。

大学生王芳来信说: “读梁晓声的《父亲》,我哭了几次,都是感动的泪……他的文章是那么朴实生动又耐人寻味,让人觉得真实而又感人。借这本书我跑了三次图书馆才最终如愿以偿,它实在是太好了……很感谢你们能够出版如此有意义的读物,但愿以后还能读到类似的好书……”

后记

去年五月,南海文化出版公司为我出版了五卷本的中篇小说集,遂按要求到桂林签名售书。

记得那一天的上午,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偶抬头时,总见一位中年女同志站在队伍旁,向队列中的中学生、大学生问些问题:“你们以前看过梁晓声的书吗?”

“读过他哪些作品?”

“如果他不坐在那儿签名,你们会买他的书吗?”

诸如此类。

便以为她是记者。

却又不免疑惑——打从十年前,我在记者们的身影中,几乎没见着过中年女性。

我的“任务”完成以后,她走上前来,自我介绍是出版社的编辑.并给我一张名片。她希望我能与出版社有合作;而那时我已调到大学,自忖将少付精力写作了,喏喏连声而已,其实是很敷衍的。

几分钟后,她走了。

她也没带把伞,双手举着报纸遮着头顶;幸好是细雨,且时下时停。否则,她那么举着报纸到宾馆,衣服会淋透的。

我不禁心生敬意,对于她的敬业。

在北京,她一年里给我打过四五次电话,还是谈她的初衷——从我的作品中,进言之,打算从我这一代作家的作品中,也编出几本书来给中学生及爱好文学的青年人看。

而我,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可能不合当下青少年的阅读口味的,故一次次在电话里委婉地表示:那又何必?再者,旧作新出,恐被说三道四,仅成议柄。

然于胭梅主任锲而不舍,希望我能当面听听她的具体想法。

我们第二次见面时,已是今年的三月底了。距这一套书与青少年读者见面,仅一个多月的日子了。

这一套书是于胭梅主任和她的同事们赶编出来的。是从我几百万字的作品中挑选的。

她的具体的想法那就是——她十分重视我这一代作家作品中那一份历史成分和人文含量。她说,那历史距今尚且未远,实在是今天的青少年们想了解也应该了解的。只有了解了不远的过去,才会对中国今天的发展变化有感性的对比.因而才可能会更加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她还说,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越是充满人性美的东西越能打动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因为他们太需要心灵的滋养,需要鼓励了。所以,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含量,放在特殊时代背景之下,自有特殊的意义.更何况,那一个个故事还那么新颖好看,还那么打动人心……

于是,我什么犹豫的话都不再言了。

于是,我完完全全被她的执著所感动了。

并且,因为她那一种与出版利润无涉的想法而感动。

我最后的表态乃是:一切只管按她的想法去做。一切。

不消说,合同还是要签一份的。

后来,我又接到她的电话,问我对印数的要求.对版税的要求……

我还要求什么呢?

我打断她的话说——那些都包含在一切之中。

既然她的想法那么纯粹,若再令出版社承担经济上的压力,不公也。因为良好的想法需要以良好的态度来配合之,来支持。

倘若青少年们有一读的兴趣,倘若其中的一些文字能使你们受益,对出版社及于编辑将是莫大的欣慰。

对我,无疑也是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0: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