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借经(生存竞争第一法则)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作者 陈国强//包兆会//徐伟//周昌盛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借他人之花献自身之佛,借亲朋好友之助登事业之巅,借天时地利人和,圆成功之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作为生存竞争第一法则的“借”的人间交往艺术。

内容推荐

一日,在京的几位昔日文人,今日商海英杰会聚一堂,畅谈几年来的商海感受。一人忽道:〔当今社会,借是生存竞争的第一法则!〕于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大家纷纷列举了借力借智、借局借势、借机借路、借手借心等名目,并提出了正借、顺借、曲借、暗借等手法,以及借的条件、借的危机、借的防卫等问题。

有人提议,将这一法雕及有关问题,结合商海实践加以推阐,分头撰写成书,于是大家举杯赞叹,于是有了这部剐具一格、剐有洞天的书。

借他人之花献自身之佛,借亲朋好友之助登事业之巅,借天时地利人和,圆成功之梦……

目录

第一篇 借的重要

 一、借的社会学透视

 二、借是生存竞争第一大法

 三、借是思维与行为的艺术

 四、借是一把双刃剑

 五、中国谋智文化:借

 六、当今是“借”的天下

第二篇 借的范围

 一、借钱借物

 二、借力借智

 三、借机借路

 四、借局借势

 五、借鉴借口

 六、借手借心

 七、借地借天

第三篇 借的条件

 一、己方有借的需要

  1 不借不行

  2 借了更好

 二、对方有借用的价值

  1 借有所值

  2 借有所用

 三、可能性要足够

 四、信誉要足够

 五、实力要足够

 六、理由要足够

 七、技巧要足够

第四篇 借的手法

 一、正借:大智大勇,开门见山

  1 尊之以礼

  2 晓之以理

  3 动之以情

  4 激之以义

 二、顺借:顺其自然,顺水推舟

  1 先交后求

  2 顺水推舟

  3 投合其心

  4 顺详其意

 三、曲借:迂回曲折,平稳缓冲

1.诱之以利

2.驱之以害

3.谋之以中介

 四、暗借:不动声色,波澜不惊

1.瞒天过海

2.草船借箭

3.借花献佛

 五、强借:强力出击,直达目的

1.利用自身实力

2.利用外在力量

第五篇 借的危机

 一、正确选择,避开借的陷阱

1.了解有关信息

2.走出四个误区

 二、借与被借,危机共存

1.借方危机——螳螂之后有黄雀

2.贷方危机——黄鹤一去不复返

 三、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1.及时奉还,保证信誉

2.难以奉还,如实相告

3.无须奉还,铭记在心

4.借方的欺诈

5.借方的拖欠

6.彼此的要挟

第六篇 借的防卫

 一、借予者的防卫

1.“防人之心不可无”

2.把好借予的第一道防线

3.不给竞争对手以可借之机

4.提防“借虎皮作大旗”

5.当心“借”走看家物

6.切莫被人“当枪使”

7.提防假借集资搞诈骗

8.消除贷方的“优越感”

9.提防无意中助纣为虐

10.“先小人,后君子”

11.亲友间借贷矛盾的防范

 二、借者的防卫

1.不要轻易伸手借

2.借来的鸡要快生蛋

3.借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做聪明的借予者

1.拒绝的艺术

2.化解的手段

3.索还的能力

试读章节

一、借的社会学透视

在这个世界上,人是需要借才能存活的。从物质环境来说,人要生存离不开衣、食、住、行,衣服用来遮寒,食物用来解决温饱,房屋可以抵御风雨……从自然环境来说,人呼吸离不开空气,人饮用离不开水,人要吃饭取暖离不开火……也许有人不借自然条件而生存,要“跳出三界(仙界、人界、地界)外,不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可惜,自古以来,没有人能跳出三界五行,他每天依旧要呼吸空气,每日照样食人间烟火。如果他真的有一天立地成佛,不寂、不灭、不生不死,他也得借助于某种自然的能量。

人是注定一生在“借”中度过的。婴儿能来世间,是父母“恩爱”的结果,更借母亲的子宫度过漫长的岁月。婴儿刚生下来不能吃饭,又借母亲的乳汁一点点长大。当他或她开始意识到自我、认识自己的时候,他或她是借别人的反映来认识自我的,甚至他或她的名字虽是自己的,也是借他人之口(尤其是父母亲)才知道自己这么称呼的。

后来,人渐渐长大了,他所借助的东西越来越多:借助学校学习,借助父母扬名,借助某人高升,借助机会……

再后来,人老了,退休了,生命日薄西山。于是,借养花、钓鱼、打太极拳打发时光。

等撒手人寰时,他们或借着对天国的敬畏,或借着对来世的期待,或借着一生的充实,悄然地离开人间。

人需要“借”是先天决定了的。

人的“借”也是由人的生存决定的。人除了智慧之外,许多能力不如其他动物,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既没有猿猴的灵活,也没有狮虎的力量,耐力比不上骆驼,轻灵比不上飞鸟。看看婴儿出生后那种无助就可以想像单个人的生存能力了。一般动物在几个月内就能学会捕食,一生下来就能行走,而人学会保护自己,自谋自立起码要十几年,人能独立行走也须在1至2年之后,可见,单个人的生存能力之差。

单个人的生存能力之差决定了他必须借助外界和现成的一切,才能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生存和发展。

有这样一则童话:

一只狼趁兔妈妈不在家,向一只小兔发出通牒:明天晚上到她家里去“做客”,希望她好好招待他。

小兔势单力薄,面对此祸不知如何应付,只有在门前以泪洗面。

卖针的货郎听了小兔的叙述,给它针;卖柏油的老头闻知此事,送给小兔柏油;卖鱼的渔郎给小兔以鱼;卖鞭炮的小伙子给小兔以鞭炮;卖刀的老伯送给小兔小刀。

小兔在这些好心人的帮助下,借助他们给的东西,已胸有成竹,严阵以待。

狼如期而至。他大摇大摆地推开门,只见他呀呀怪叫,原来门上有针,刺得他手上都是洞。他大怒,非要把小兔撕成碎片不可,他刚进门,又跌了个仰面朝天,痛得他龇牙咧嘴,等他好不容易爬起来,又重重地摔了一跤,他就这样爬起又跌下再爬起又跌下,好不容易挪到屋子中间,已累得气喘吁吁,筋疲力尽了。

而小兔却不见踪影。狼刚一坐在凳子上又哇哇直叫,原来凳子上也有针。他看见锅里有鱼,于是想先煮这条鱼,待吃了这条鱼恢复力气后,再教训小兔子。好不容易把火点燃了,却听见一声巨响,灶里的鞭炮响了,炸瞎了他的一只眼睛;总算熬到鱼蒸熟了,在张口吃的时候,却感到喉咙一阵剧痛,原来一把小刀藏在鱼肚里……

小兔本来不是狼的对手,但它善于借助一切有用的力量,终于战胜了强大的对手,赢得了生存的机会。  其实,人的“借”,在社会学的意义上,是人的“能群”特点决定的。

战国时期大思想家荀子认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是一种“能群”的动物,他们既可以分工分职,又可以相互合作,借自然索取财富,借他人方便自己,借社会成就自己。当今的社会观念——“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就是这方面的集中体现。

人能过群体生活,是因为人懂得合作,懂得团结就是力量,懂得“众人拾柴火焰高”。

记得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一个富有人家的主人临死之前,叫来三个儿子,他既不讲怎样分配遗产,也不苦口婆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这三个儿子平时不和,平日里相互较劲、拆台。这家主人今天一言不发,只叫仆人拿来一把筷子,分别发给他们一人一根,叫他们把筷子折断。

三个儿子不知父亲葫芦里卖什么药,只是默默地去做了。自然,他们很容易地折断了筷子。接着,这位主人把三个人手中的一根筷子,换成两根,他们也折断了,增加到第三根时,他们有些勉强,到第五根时,他们折不断了。

此时,他们才醒悟过来,纷纷向父亲表示,今后他们三个人好好团结在一起,彼此借助,互相帮助,把家搞得越来越好,以不辜负父亲对他们的遗愿。

人“能群”,就可以五个指头攥成拳,“三个好汉凑成帮”,众人的力量凑在一起,就变得强大,可以“载万物,兼利天下”。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人离不开他人,离不开集体和社会,人也只有借助他人、集体才能求生存、图发展、谋成就。人与他人,就像鱼与水一样,没有水,鱼何谈生存。一个人也只有依靠他人、社会,借他人、社会提供的东西才能显示自己,证实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妇虽巧,如果不借助米,她也是做不成饭的。

当代著名诗人北岛有一首诗标题是《生活》,而全篇内容只有一个字——网。他这首“诗”精辟指出了人生存的世界,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关联,人也只有借自己与周围千丝万缕的联系才能谋得网上一席之地。

当然,北岛对生活之网是持悲观态度的。人在借外界力量时,有时对借的东西不满意,抑或有时想借东西却借不到,或对借之后造成的结果失望,或本想借助于对方力量反被对方牵制……这样造成人心累役于物,活得太劳累,太疲倦。

其实,这不是北岛的话有错,而是涉及到“借”的另一个问题,即一个人怎样理解“借”以及会不会“借”的问题。会“借”者,他在现实生活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因为他领悟了“借”的最高境界,他明白了“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智慧。这是我们下面将要详细阐述的,现在先说人怎样理解“借”。

P2-6

序言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广袤的知识领域,也面临着白热化的残酷竞争。世界何其辽阔!历史何其久远!每个人都置身于像网一样的社会关系中,在历史、社会和文化面前,个人显得何等孤弱,又何等渺小和微不足道!

但人毕竟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借:“借万物以御天下”,借他人之花献自身之佛,借亲朋好友之助登事业之巅,借天时地利人和,圆成功之梦……

翻开人类社会的历史,王者以借取天下,智者以借谋功名,商家以借赚大钱——不借助外部力量,试问谁是英雄?

翻开谋略宝典,借刀杀人、借尸还魂、假途伐虢、狐假虎威,乃至“草船借箭”、“借荆州”、“借东风”——一个借字,揭示了千古历史的奥秘!

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彼此借助的需要,使当今成为借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借不仅是一种思维与行为的艺术,更是生存与成功的策略。尤其是在商业领域中,“借鸡生蛋”、“借地发财”、“借船出海”、“借机行事”……林林总总,不可胜数。因为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借助外力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登上事业的顶峰。

借无时无处不渗透在现实生活之中,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罢了。从有形的借物、借钱、借人、借地,到无形的借势、借机、借智,借已深深烙印在人们的意识里。在我们的一生中,要做成大事,不借助于别人的思想、能力、智慧、资金等各种可借之物,是很难想像的。

英国著名作家约翰·德莱顿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可以利用的”,在一定意义上,利用就是借。借是一个涵义极广、应用极广的词,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军政外交,无不与它紧密相连。同时,借更是一种创意,一旦这种创意转化为行动,它往往“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再是狭隘的视野和短视的生命流程,而是稳定的流光溢彩的生活;借使繁难艰苦的劳作被轻松愉快的创造所代替,使局促褊狭的观念被旷达豪迈的风采所代替,使平淡无奇的生存被生趣盎然的真意所代替。

借,一个多么简单的字眼!一个多么深邃的辞语!只须精通了一个借字,竞可以演出多少有声有色的社会剧!

借是生存竞争第一大法!

人生苦短,需要自强不息。成功的路漫长而曲折,但是任何人只要善于借助外物,必将冲破层层罗网,打破成功路上的重重壁垒而大步前进。面对像网一样复杂的生活和许多挥之不去的人生苦恼,“借”也许能助你一臂之力,使你踏上一条康庄大道。只有把借成功地、艺术地付之于行动,人们才能一扫生活中的种种刻板愚陋、谨小慎微,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生趣昂然地在人生道路上拼搏奋进。也只有通过借,人们才能从凡庸的日常生活中挣脱出来,才能在任何困苦和变乱面前泰然自若,在激烈的竞争中游刃有余,不断迈向人生新境界。

不仅在现实生活里,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也都离不开“借”。经典力学创始人牛顿说:“我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恰好在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服装,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说到底,借是人生的必需,这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根本属性,决定了人不得不借助于他人、社会和自然。荀子说得好:“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能够借助外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之处,也是高人与蠢人的区别所在。

就像倾听天才讲话时,我们有时也会鬼使神差般地回忆起自己曾经隐隐约约产生过跟天才几乎完全相同的想法一样,其实,每个人已经在生活中不经意地领略到借的艺术和借的魅力。只是我们没有明确意识到,没有把它娴熟地体现于行动而已。作为万物的灵长,如果我们对借具有足够的敏感并认真加以学习和训练,我们生活道路上的任何困难都将冰释殆尽,任何天堑都将变为通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1:5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