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是一朵飘零的花(东莞打工妹生存实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房忆萝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倘若,每一个远离故土的男孩都是一株无根的草;那么,每一个身处异乡的女孩就是一朵飘零的花!打工仔和打工妹用青春和血汗繁荣了别人的城市,却荒芜了自己的家园!

一段珍贵的记录再现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时代的故事呈现出一份如花的生命,这是一代人的历史,应该留存于一代人的心中……

内容推荐

这篇记实小说,作者曾用名《东莞打工妹生存状况实录》、《一个打工妹的故事》、《我是一朵飘零的花》、在论坛连载,网友反映激烈,后来文章因为种种原因给停止发表。作者以平实的手笔记录了打工的辛酸血泪史,车站被骗,钱包给偷,手机给抢,吃的是……住的是……一天十几小时的工作,一月几百块的工资……不经历过的人以为作者在瞎编;只有从底下的一线的过来人才体会到其中滴血的真实!

目录

第一章 南下

第二章 进黑厂

第三章 9.5元工资

第四章 治安员

第五章 解雇

第六章 好厂

第七章 沈洲

第八章 内聘

第九章 升职

第十章 淡季

第十一章 辞职

第十二章 采编

第十三章 钓老板

第十四章 流产

第十五章 归途

试读章节

我出生在四川盆地中部一个叫槐树坪的小村庄。槐树坪既不是开阔的平原,也没有名川大山,到处是绵延不绝的丘陵。丘陵的形状正如人的相貌一般,有的温和,有的嶙峋。在我还小的时候,站在丘陵上往下看,一条条溪流碧绿如玉,欢快地绕过槐树坪,流向不知名的远方。村前屋后到处是绿油油的水稻、黄灿灿的油菜花以及随风摇曳的芦苇,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腥香和青草的芬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宁静而安详。

那时候,槐树坪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村,人们都还住在祖辈遗留下来的小屋中。这些小屋都是由泥坯盖成,上面铺着稻草。小村不知经历过多少朝代的风雨侵蚀,早已和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幽暗而静默。在村口望进去,村尾就成了一团灰黑的东西。人一走进小村,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棵树叶繁茂的老槐树,左边一口水井,右边一个祠堂。井边整天哗哗啦啦地飞溅着晶莹的水花,把女人们的笑声和歌声传得很远很远。

特别是到了夏夜,村里的狗们对着天上的月牙儿直着脖子“汪汪”地叫。村里的人们则扶老携幼聚在那棵老槐树下,摇着半旧的蒲扇,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这个时候,也是孩子最热闹的时候,有的孩子静静听大人讲着很久以前的故事,有的则欢快地追逐嬉戏,即便是再调皮的孩子,家人也不会呵斥。

槐树坪的土地十分肥沃,除了每年两次的双季稻外,还盛产上好的芦苇。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苇芽便如一支支绿色的箭,仿佛是眨眼之间便从土地里冒出来。刚冒出的苇芽是可以吃的,剥了一层层皮,便露出了里面嫩白如玉的苇肉。特别是苇芽炒辣椒,有点苦,但味道十分鲜美。

再一场春雨过后,苇芽便冒出一尺多高,苇子叶尖而长。到了五月,芦苇就有了一丈多高,苇叶宽宽大大,端午节正好用来包粽子。冬天到了,苇叶黄了,便开满雪白的芦花,芦花毛茸茸的,风一吹,千朵万朵,漫天飞舞。芦花飘扬的时节,家家户户便开始砍芦苇编苇席,几乎每家都有一两个编苇席的好手。双季稻一半交公粮一半留着自家吃,多数人家是靠编苇席卖的钱换得油盐酱醋,日子过得拮据而宁静。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小村变得不平静起来了。很多人丢下祖祖辈辈留下的土地和编苇席的手艺,翻过延绵不绝的丘陵,到外面的世界去了。他们凭借农民的吃苦耐劳精神,在城市或城市的边缘,干最脏最累的活,不分白天和黑夜。他们毫无保留地参与城市建设,却还要忍受着数不清的白眼和屈辱。他们通常做的职业多是被人称作低级的,一般是建筑工人、装修工、搬运工、棒棒工、保姆、修鞋补锅匠、流水线工人、保安、矿工以及各种各样的小商小贩。

这些人外出打工后,家乡属于他们的责任田因为无人打理,原先长满庄稼的土地便荒芜起来。土地失去了主人,任由一片片的野草疯长开来。几年后,外出打工的人们便会回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推倒住了几十年的泥坯房,在自家荒芜的田地里盖起了一幢幢平房。于是,布满平房的地方便成了新村,原来的地方便成了老村。

转眼之间,老村便只剩十来户人家了。水井边长满了青苔,石磨也废弃了,满是腐烂的落叶。就连那些泥坯房,似乎也在一夜之间苍老了,调皮的孩子一扒拉,墙上干枯的泥沙便会刷刷地往下掉。很多人家为了多占一份宅基地,老屋就废弃在那儿,墙上塌陷的洞口深深的,结满了蜘蛛网。人一走进老村,世界似乎一下子变得清静了,仿佛与世隔绝一般。

留在老村的人,或是出不去,或是老实到不敢出去的,守着几亩薄田,养着几头猪,编编苇席勉强度日。不幸的是,我爸爸就属于老实得不敢出去的,所以我们家便成为留在老村里的十来户人家之一。

爸爸妈妈最常念叨的就是,什么什么东西又涨价了!就连化肥也一个劲地往上涨,买了化肥,还抵不过收获的谷子;不买化肥吧,谷子又收不上来。好在老村人还有编苇席的手艺,一到农闲,便像以前那样,扣顶草帽,握上短刀,到溪边将芦苇割回家,然后经过一系列繁杂的工序编成苇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买苇席的二道贩子统一收购运到城里去卖。

但即便是爸爸妈妈这样长年累月地劳累,却还时常交不起我和弟弟越来越昂贵的学费。爸爸妈妈编苇席的时间越来越长了,那段时间,依靠卖苇席的钱,生活虽然艰难,倒也可以勉强维持。

可忽然有一天,买苇席的二道贩子再也不来了,并传回话来说,苇席本来不值几个钱,现在油价又一个劲往上涨,城里还要查超载车,运费一下子蹿上去一大截,亏本的买卖谁愿意做?

我们家本来就穷,供我和弟弟读书已是捉襟见肘,要是我考上大学,连学费都交不起呢。所以那段时间,我成绩越好,爸爸妈妈就越是担心。正在走投无路之际,在山西做矿工的二叔正好回家。二叔这几年一直在做矿工,去年也在新村里盖了平房。他说有一家私人煤矿正在大量招工,我们村有很多人就在那里做事。

爸爸这次不再犹豫,跟着二叔及邻村的十几个人去了山西大同。

原以为爸爸外出挖煤可以改变我家的贫穷状况,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事与愿违!爸爸的外出竟是我们家不幸的开始!后来发生的事,至今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爸爸出事的那年夏天,我19岁,刚刚参加完高考。此时,距离爸爸外出挖煤还不到两年。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迎来了一个潮湿阴霾的早晨,昨天夜里刚刚下过一场大雨。每到这样的天气,妈妈的关节炎就会犯病,于是就整天整天地躺在床上,直到天晴才能起床。

按理,妈妈早该去医院看病了,但现在医院把病人当作敛财的工具,医药费实在是贵得离谱,在农村,一般人都是“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所以妈妈一直是硬挺着。穷人的命,原本就是不值钱的。何况如果我考上大学,家里还要负担那如天价一般的学费,她就更加不敢去医院了。

P1-3

序言

新中国成立后,有两次大规模的全国性人口流动。第一次,是1955年开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无数的城市人怀着一腔热血奔赴农村的广阔天地,成为光荣的知青;第二次,便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村人或城市贫民背井离乡,成为一名打工者。这两次人口流动都是以年轻人为主体,不同的是:知青是从城市走向农村,打工者则大多是从农村涌进城市。

当年的知青,其实还是享有城市人的某些特权,但现代的这些打工者,却受尽屈辱和冷眼,换来的仅仅是一点点可怜的血汗钱,就是这点血汗钱,还要将大部分寄回家,给年迈的父母支撑家庭,给幼小的弟妹读书学习;他们整天与机器为伴,在流水线上忍辱负重,被动地、默默地忍受着诸多生存的艰辛与磨难。更可悲的是,虽然他们谦卑的身影无处不在,但囿于种种原因,他们一直在有意无意地被这个社会忽略和漠视。

尽管我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诸多问题无能为力,可作为这个群体的一员,我亲历并目睹了无数打工者的痛苦、无奈,甚至是悲惨的遭遇,个中滋味实在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所以,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把我们真实的生存状况记录下来!

我的这篇自述,可以说是最全面的原生态打工者的生活写照!它是这个群体为当代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真实见证:“世界工厂”的称谓,承载着无数打工者的青春和血泪!若干年后,当人们赞美珠三角、全国乃至世界的经济腾飞时,不要将我们遗忘在历史的尘埃里!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从不认为有什么打工文学,只有真文学和假文学,只有死文学和活文学。房忆萝的《我是一朵飘零的花》,无疑是真文学,是活文学,它与中国当代文学所散发的那种棺木气息全然不同。这部作品提醒我们,文学首先是真实,在此前提上,才能言及其他。中国社会的真实精神状况,在这部作品中昭然若揭。绝不能认为它描述的是所谓的底层生活,它呈现的是全社会的生存与精神现状。如果一定认为有什么底层生活,它也远比其他层面的生活来得纯朴与干净。

                ——叶匡政(诗人,学者,《南方周末》专栏作家)

从1990年代以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从四面八方涌入珠三角。他们的到来,成就了珠三角经济的腾飞。作者真实地记录下了自己的打工经历。也记录下了工业化过程中一个普通打工女孩的命运。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命运,也是这个年代背井离乡的打工群体生活状态的一个缩影。

                ——刘定国(《南方都市报》记者)

这本书以朴素的笔调、纪实性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打工妹所看到的、经历的和体会的城乡世界。上世纪80年代作家路遥以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的彷徨、苦闷和进城未遂震撼了中国读者,本书中的杨海燕是高加林的“下一代”。“进城”是中国现代性的最重要主题之一。一个时代的“进城”故事反映了一个时代赋予自己的现代性。这本书以底层的视角、直白的态度揭示了令人震撼的中国全球化过程中打工妹的勇敢、沧桑和我们社会的巨大变迁。

                ——严海蓉(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

对中国新时代的打工群体,我有着强烈的了解欲望。此书真实、尖锐、鲜活地反映了打工妹的生活,充满时代精神、人文关怀和正义的激情,波澜壮阔又细如绣花地展开了中国社会的诸多细节,读后深感震撼。

                ——陈荣合(联合国某机构部门人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1: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