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农地利用的经济学分析
分类
作者 韦鸿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的研究分为四部分共十一章内容。第一部分由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组成,为导论、农地利用的概念、文献综述和本文提出的农地利用理论组成;第二部分是模型关键变量的解释部分,由第四章和第五章组成。第四章是解释模型中的关键变量——制度,第五章是解释模型中的关键变量——投入农地要素(劳动和资本)的机会成本;第三部分为实证部分,由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组成。主要从耕地利用、草地和林地利用、水资源渔业利用中的事实,实证前一部分提出的农地利用理论。第四部分用农地利用理论引申分析了农地利用转换和农地非农化等问题。最后给出了研究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内容推荐

农地利用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农地利用规划研究,农地利用一覆盖变化研究,农地利用变化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以及土地经济学中的农地分区利用、农地集约利用和农地规模利用等研究上。

农地利用规划研究主要从技术层面研究农地如何配置使农地生产的生物量最大,忽视了农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生态效应问题。

农地利用一覆盖变化研究主要研究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虽然弥补了土地规划学研究中对农地利用生态效应的忽略,但没有注意到农业生产主体在农地利用中的成本一收益问题,忽视了农业生产主体微观收益与宏观收益的不一致问题。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虽然注意到土地利用中微观主体的经济收益与宏观利益的不一致,但没有考虑投入到农地上的劳动和资本的机会成本及其变化对农地利用的影响,没有考虑农地制度及其变化对农地利用的影响。

土地经济学中的农地分区利用、农地集约利用和农地规模利用各自研究了地租对农地分区利用的影响、农地集约利用及最佳集约利用边际、农业适度规模及其评价指标。研究中也没有涉及农地制度、劳动和资本的机会成本变化对农地利用的影响。

因此,本书从市场经济的视角,分析了投人到农地上的劳动与资本的机会成本(由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及其变化、农地制度及其变化对农地利用的影响;分析了农地利用中如何做到农业生产主体的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社会效益(包括生态效益)一致的问题,即农业生产主体获得经济收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达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

本书的研究分为四部分共十一章内容。第一部分由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组成,为导论、农地利用的概念、文献综述和本文提出的农地利用理论组成;第二部分是模型关键变量的解释部分,由第四章和第五章组成。第四章是解释模型中的关键变量——制度,第五章是解释模型中的关键变量——投入农地要素(劳动和资本)的机会成本;第三部分为实证部分,由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组成。主要从耕地利用、草地和林地利用、水资源渔业利用中的事实,实证前一部分提出的农地利用理论。第四部分用农地利用理论引申分析了农地利用转换和农地非农化等问题。最后给出了研究的结论和政策建议。各部分研究内容及其结论如下。

第一部分中的第一章为导论,说明了研究的问题,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第二章是农地利用的相关概念、理论综述与农地利用理论。该部分首先定义了土地、农地、农地利用的相关概念。其次进行了理论综述。在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核心理论——农地利用理论。

第二部分是模型关键变量的解释部分,由第四章和第五章组成。

第三部分是实证部分,由第七章、第八章和第九章组成。我国耕地利用中的实证结论为:吉林、辽宁、西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宁夏、山西、青海等省区耕地利用强度较大、排在全国平均值前列,广东、江苏、浙江及华南一些省份的耕地利用强度较轻、排在全国平均值之后。且吉林、辽宁、山西、贵州、云南等省份的耕地利用强度越来越大。而北京、上海两地的耕地利用强度越来越轻。从种植业的产品结构来看,上海、北京、广东、浙江、天津、山东、江苏等几个发达省(市)的“其他作物”种植比例始终排在前列。从各地耕地受灾情况看,内蒙古、吉林和甘肃三省或自治区的受灾最严重,且增幅较大。其次是广东和浙江,但广东和浙江受灾面积年间变动幅度不大。再次是青海和宁夏,虽然青海和宁夏受灾的绝对面积不大,但增幅较大。北京、上海和天津受灾面积不严重,增幅也不大。从耕地弃耕情况看,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其他省份如河南、山西、吉林、四川、重庆、陕西、内蒙古、福建、浙江和江苏等省份的弃耕问题也存在。这些事实与理论推导的结论一致。

草地、林地利用中实证的结论为:①北方牧区2 124亿公顷可利用的草原中,已明显退化的面积有0.467亿~0.667亿公顷,其中有0.133 3亿公顷退化为沙漠,并以每年133.33万~200万公顷的速度在不断扩大。表明草地、林地制度对草地、林地利用有重要影响。非排他性的草地、林地制度可能导致草地、林地的过度利用。也证实了“公地”是公地悲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为所有草地、林地都是非排他性制度(在国家范围内),但只有部分草地、林地过度利用。②森林覆盖率低。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2%,是世界森林覆盖率26%的一半。与林业发达国家差距更大,林业生产力也不高。这些结论与理论推导一致。

水资源渔业利用中实证的结论为:①我国的海水捕捞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快速增长后,就一直处于下降阶段,表明近海捕捞能力过强,渔业资源衰退未得到扭转。②内陆水面中的湖泊利用率低。内陆水面中、湖泊可养水面面积很大,近200万公顷,而已养水面为60多万公顷,利用率约为1/3,大部分没有得到利用。已养水面的单位产量也比较低,全国平均亩产10多千克。③局部水域存在污染,制约着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结论与理论推导一致,说明农地制度对农地利用有重要影响,也表明了渔业资源的产权创造的成本较高。

第四部分用农地利用理论引申分析了农地利用转换和农地非农化问题。从农地利用角度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农地用途不变、由农地利用强度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二是由农地利用类型改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第九章对两种类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分析,认为农地利用类型转化有较大的初始转化成本,且农地利用类型转化的外部性较大,外部性主要表现在对土壤破坏和对生态环境影响。农地利用类型不变,由农地利用强度变化——投人农地的资本和劳动的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外部性较小,但人员流动性要大,否则受到较大的交易成本限制。从长远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用固定农地利用类型、由农地利用强度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于农地利用类型变化调整的农业产业结构。第十章根据农地利用理论分析了我国农地非农化问题。我国人口多,农地少,又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农地非农化问题非常突出且很重要。因此本章根据农地利用理论提出了农地非农化的最优原则: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结构优化情况逐年释出一定量的农地供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

最后提出了本书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目录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第三节 本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创新

第二章 土地、农地、农地利用及其相关概念和农地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土地、农地、农地利用及农地利用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农地的基本问题

第三章 农地利用的理论综述与农地利用的经济学分析模型

第一节 农地利用的理论综述

第二节 农地利用的经济学分析模型

第四章 农地利用的经济学分析模型

——研究农地制度对农地利用的影响

第一节 农地制度对农地利用影响的理论解释

第二节 日本农地制度设定体系及其对农地利用的影响

第三节 美国、西欧农地制度及其对农地利用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农地制度体系设定的贡献及其对农地利用的影响与问题--

第五章 农地利用的经济学分析模型

——研究农业人口数量变动、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对农地利用的影响

第一节 农业人口数量变动对农地利用的影响理论解释

第二节 农业人口数量变动对农地利用的影响现实证据

第三节 农业生产技术变化对农地利用的影响理论解释

第四节 农业生产技术变化对农地利用的影响现实证据

第六章 农地利用的经济学分析模型

——研究中国耕地利用问题

第一节 中国耕地的地形、气候与土壤特征

第二节 中国耕地利用现状

第三节 中国耕地的极限利用——最大可能生产量

第四节 农地利用理论对中国耕地利用问题的理论解释

第五节 改革制度、调整政策,促进中国耕地可持续利用

第七章 中国草地、林地利用的经济学分析

——对中国草地、林地利用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国草地、林地资源总量与分布特征

第二节 中国草地、林地利用现状

第三节 中国草地、林地利用中的问题与潜力

第四节 农地利用理论对草地、林地利用问题的理论解释

第五节 改革制度、解决问题、发挥潜力,促进草地—林地可持续利用

第八章 水资源渔业利用的经济学分析

——对水资源渔业利用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国水资源总量与分布特征

第二节 水资源渔业利用现状

第三节 水资源渔业利用的问题与潜力

第四节 农地利用理论对水资源渔业利用问题的理论解释

第五节 改革制度、解决问题、发挥潜力,促进渔业水域可持续利用

第九章 农地利用类型转换的经济学分析

——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地利用变化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农地利用理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分析

第四节 制度改革,合理规划,协调微、宏观利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第十章 农地非农化的经济学分析

——对农地释出问题研究

第一节 农地非农化的现状及其问题

第二节 农地非农化的理论及其评析

第三节 农地非农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第四节 农地非农化的最优原则

第五节 农地非农化最优原则的案例分析

第六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 本书研究的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