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社交状况
要想健康长寿,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完整的精神风貌,保持完整的心理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理念,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高的潜心养性的境界,才可以颐养天年,无疾而终。
社交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专家认为,社交有利于激起对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并能获得各种信息,保持不断的进取积极性,避免产生孤独感和抑郁症,提供倾诉或倾听以及自我表现的机会。
人生活在世上,就必然要参与社会交往,社交的范围与每个人的职业、爱好、生活方式及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但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人在社交中总交不上朋友,或者是交了朋友没多久,朋友又离他而去,且平时和同事的关系也不融洽。
总结其原因,是因为这种人在社交中心理状态产生的问题,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而这种心理状态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有些人很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对任何事情缺乏自信,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理如不克服,会磨损人的独特个性。所以在与人交往中,自己永远都是别人的影子,体现不出自我价值。
容易产生怯懦心理
这主要是见于涉世不深、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由于胆怯,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却由于种种顾虑,不敢表达出来。
容易产生猜疑心理
有些人在社交中,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目光审视对方,无端猜疑,捕风捉影,说三道四,如有些人托朋友办事,却又向其他人打听朋友办事时说了些什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我们应该明白。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说明自己标新立异,对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一味地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且没有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你说好,我就认为坏;你说对,我就说它错,这样最容易使别人对你产生反感。
容易产生作戏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逢场作戏,见异思迁,处处应付,爱吹牛,爱说漂亮话,与某人见过一面,就会说与某人交往有多深。这种人与人交往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没有感情深厚的朋友。
容易产生贪财心理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见到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是“过河拆桥”。这种贪图财利、沾光别人的不良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容易产生冷漠心理
有些人对各种事情只要与己无关,就冷漠看待,不闻不问,或者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人格”,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一些朋友。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在社交场合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社交的根本是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它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与不同年龄、职业的人交往,从而让你认识更多的朋友,让自己的生活更愉快。社交就像一扇门,走出这扇门,你就会发现辽阔的天空与美丽的世界。
7.心理因素
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既需要物质生活中的饮食的滋养,又少不了精神生活中情绪的调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养心比养生更为重要。心理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总括,它包括思想情趣、信念欲望、个性特点及道德观念等,古人多称之为“神”,而称心理养生为“摄神”、“调心”等。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的生理功能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可以使生理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人体生理功能,从而使人体健康受到影响,诱使疾病的发生。所以,从更深一层理解,人们对心理养生的重视,要比对生理养生更为重要。
“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谁拥有了心理平衡谁就拥有了健康和长寿。“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庄子说,有修养的人“平易恬,则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袭”;管子言“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荀子也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孔子精辟指出“大德必得其寿”。唐代大医孙思邈则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相反,德劣者往往病多寿短。巴西一位学者经30年研究发现,有贪污受贿罪行的人,癌症、心脏病、脑出血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是养生的手段。
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事实上,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本职工作,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是极为重要的。经常保持平衡的心态、善良的心理、高尚的品德,那么你就会到达快乐的养生境界。
P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