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雨果画传(插图珍藏本)/世界文豪画传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吴岳添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无论是他那传奇人生经历,还是高山仰止的杰出成就,都会带给你心灵的震憾。请拿起书来读一读,也许它会改变你一生的追求!

内容推荐

雨果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资产阶级取代封建阶级走上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取代专制体制翻开历史新的篇章。雨果是这一系列历史沧桑变化的见证者,并以卷帙浩繁的诗歌、小说和戏剧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云。

雨果不仅著作众多,而且作品都是上乘之作。他的戏剧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和精美的台词;他的诗歌充满激情,想象丰富;他的小说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曲折生动;他的论文思辨明晰,见解超凡,而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博大的爱心,则是他所有作品的共同特性。

这本《雨果画传》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世界文豪传记,图书从已过版权期的原版国外画册上选取了精美、高清晰度的图片200幅左右,由国内著名外国文学专家撰写、作序,是一本精致的、高质量的外国文学普及读物。

目录

总序 殊途同归,返璞归真

序言 雨果,值得永远纪念的大作家

一、神童家世

1.家族渊源

2.父母离异

3.寄宿中学

二、文坛领域

1.创办刊物

2.早期作品

3.第二文社

4.《欧那尼》

5.巴尔扎克

三、情感世界

1.多情才子

2.红杏出墙

3.一见钟情

4.终身伴侣

四、人道主义

1.《一个死囚的末日》

2.《巴黎圣母院》

五、精品荟萃

1.诗歌

2.戏剧

3.《静观集》

4.《悲惨世界》

5.《海上劳工》

6.《笑面人》

7.《九三年》

六、仕途风云

1.竞选院士

2.政变漩涡

3.坚持流亡

4.民主斗士

七、名垂青史

1.巴黎公社

2.暮年坎坷

3.隆重国葬

4.《雨果传说》

5.《珂塞特》

6.享誉世界

附录

对几位同代人的思考:维克多·雨果(波德莱尔)

雨果,法兰西的骄傲(杜青钢)

雨果年表

试读章节

1.家族渊源

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国贝尚松。当时正是法国大革命以后拿破仑执政,后来又是波旁王朝复辟的时代。在那个战争不断、形势复杂的年代里,雨果的父母正好处于斗争的漩涡之中,因而雨果的童年是在动荡不安的生活中度过的。

传说雨果的祖上是洛林的一个古老世家,家族中虽说没有出过国王和首相,但是有过主教、学者和军官。他的祖父约瑟夫·雨果是个农民,但是曾经参加过轻骑兵部队,而他的父亲莱奥波德-雨果则更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将军,因此说雨果出身名门并非毫无根据。

莱奥波德·雨果(1773—1828)生于1773年11月15日。他似乎就是为了打仗才来到人世的,天生就是一位将才。从不到15岁开始,他曾经三次入伍,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参加抗拒外敌和平定旺代地区保王党叛乱的战斗,勇敢非凡,多次负伤,被提拔为上尉,担任下莱茵志愿军营的副营长。

雨果的母亲索菲·特雷布歇(1772—1821)生于1772年6月19日,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的父亲让一弗朗索瓦·特雷布歇(1730—1783)是船长,曾经贩卖过黑奴。母亲名叫勒内一路易斯·特雷布歇(1748—1780)。不过他们早就去世了,索菲11岁就成了孤儿,由姑母罗班抚养长大。姑母是个保王主义者,所以素菲也思想保守,拥护波旁王朝,对旺代的叛乱者抱着同情的态度。

旺代的叛乱者曾遭到残酷镇压,但是莱奥波德并不滥杀无辜,因此博得了索菲的好感。他们于l 797年11月15日在巴黎结婚。他们结婚一周年那天,也就是1798年11月15日,长子阿贝尔出生。1800年9月16日,次子欧仁出生,维克多·雨果是他们的第三个儿子。

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让一雅克·卢梭(1712—1778)不但提出了“天赋人权”等政治思想,而且在文学上也是浪漫主义的先驱,雨果完全是卢梭的继承者。碰巧的是两个人出生时也同样体弱多病,卢梭患有先天性的膀胱和尿道畸形,雨果则瘦小苍白,差点儿死去。雨果是晚上10点半出生的,在场的人都以为他活不到天亮。好在贵人命大,雨果不但活了下来,而且非常健壮、精力过人。

2.父母离异

雨果名字中的“维克多”来自他的教父维多克·法诺·德·拉奥里。拉奥里是个保王党人,衣冠楚楚,一表人才,具有一副贵族气派,而且已经当上了准将,是当时莱茵军团司令莫罗将军的亲信。莫罗将军升任为多瑙河军团司令之后,就把拉奥里提拔为军团的参谋长。莱奥波德有这么一个朋友自然求之不得,把他当成了靠山,也多亏他的推荐,莱奥波德被任命为军团总参谋部的助理参谋,不久又被任命为营长。

其实拉奥里推荐莱奥波德是别有用心。莱奥波德比索菲小一岁半,拉奥里生于1766年,比索菲大六岁,与一介武夫的莱奥波德相比,他不仅风度翩翩,老练成熟,更主要的是作为保王党的骨干,他和素菲思想一致,所以被索菲视为知己,两人情投意合,也正是索菲提议让他做雨果的教父的。拉奥里推荐莱奥波德,目的就是为了把他调走,以便使素菲远离她的丈夫。

但是问题也正出在这个靠山身上。莫罗将军本来是雅各宾党人,在军事上很有才能。但是他野心勃勃,一心想夺取政权。不料拿破仑捷足先登,莫罗就对他怀恨在心。矛盾激化之后,莫罗被捕,凡是被莫罗重用的军官都受到株连。拉奥里在1801年9月23日被停职,后来在37岁时就被迫退伍,从此成为莫罗的反拿破仑集团中的一个成员。

莱奥波德在与奥地利的谈判中,担任法国全权代表约瑟夫·波拿巴的助手。约瑟夫·波拿巴对他非常赏识,特地写信给国防大臣,要提拔莱奥波德当旅长,可是没有结果,大概也因为他是莫罗将军的部下而受到牵连的缘故。莱奥波德从此不断地被调来调去,先是调到贝尚松,在那里生下了维克多·雨果之后,又因为与旅长发生矛盾,被调到南方的马赛去了。

雨果的父母政见不同,脾气也合不来,尤其是有了拉奥里这个第三者的插足,夫妇之间自然是纠纷不断。1802年11月,听说莱奥波德将被调往海外,索菲回到巴黎去找拉奥里帮忙,结果两人不但一起从事反对拿破仑的阴谋活动,而且感情上难舍难分。莱奥波德独自带着三个孩子随部队调防,素菲在九个月之后才来到他的身边,但是不久就把三个孩子带走了。不料1804年正逢拿破仑称帝,加紧镇压反对派,拉奥里就一直躲藏在索菲的家里。P3-7

序言

殊途同归,返璞归真

陈众议

都说世界进入了读图时代或声像时代。是耶?非耶?答案见仁见智,难有定论。但事实不苟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降,随着视听文化和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多数年轻人已经不屑于干巴巴的文字,而愈来愈热衷于声像艺术了。从出版的角度看,图文并茂似乎已经不啻是一种时尚,而是一种显规则:图与书殊途同归,返璞归真,是为图书。

于是,理论界为之哗然。一日视听艺术乃至全信息、全感官形态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由之路。它不同于以往的认知和审美方式,需要眼、耳,甚至鼻、舌、身即更多感官的协同作战。二日视听艺术对文字具有极大的消解性,故而也许会钝化我们的抽象能力,锉掉我们的思想锋芒,填平我们的文化深度。传统意义上的文盲与非文盲,其区别仅在于识字能力;而在视听艺术(比如电视)面前,二者的区别将大为缩小。

这是就国内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而言。然而,国外理论界早有高论。文化批评家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认为,真正的艺术是拒绝艺术、抗议对象(客体)。换言之,艺术即超越;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或艺术之所以有存在价值,是因为它拒绝现有的世界(包括自身的载体),从而为创造另一个世界(或载体)提供可能。正因为如此,它必定是反庸俗、反功利和反规则的。相反,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另有说辞,谓大众(通俗)文化即日常生活之文化,其消费过程则是依靠文化经济自主性对意识形态霸权(包括话语霸权)进行抵抗的过程。由此说来,图文时代乃大众文化、大众消费时代的必然产物。

在我国古代,诗画不分家,图书亦不分家。二者孰因孰果不得而知,但相得益彰是不待言的。郑振铎先生早就探寻过图与书的关系,说我们诵一首好诗,是鲜不在心里引起一幅图画或一种音乐的。譬如读到“人迹板桥霜”,立刻便可在我们心里映出一条冬寒寂寥的村路、一道小溪、一座板桥来。那时,偶有行人经过,足迹便印在霜上。这是多么生动的一幅图画啊!类似范例不胜枚举。于是,古人高远雅致,往往画中题诗,或因诗得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另一个角度说,图的产生也一定早于文字。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中的壁画已经有上万年的历史。而图书则最早可以追溯到埃及的《死者书》,迄今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可惜我国古代的龟甲和竹帛不利于作画,因此图书是后来才有的,且早期图谱已完全失传。宋人郑樵对此颇有感喟。至于后世文人学士皆重文章而排斥图像,图书也就名存实亡而变为字书了。那些绣像则往往因为饰之于小说戏文而不登大雅之堂。图书的复归应该说是小说得到正名以后的事情。而今,随着照相技术、影视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像以几何的速率进入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时代,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世界文豪画传系列丛书不仅适逢其时,而且妙处独得。此话得从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说起。此翁在其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中讲了一个令人感叹的故事:1590年,苏丹秘密下诏,命人制作一本亘古未有的伟大书籍,以颂扬他及他的帝国。四位当朝细密画家奉命集聚伊斯坦布尔,开始绘制这部旷世之作。此时,离家12年之久的黑回到了故乡伊斯坦布尔,迎接他归来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至的谋杀案。一位细密画家失踪了,他被人杀死在一口井中;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也惨遭杀害。究竟谁是杀人凶手?苏丹下令追查,而线索很可能就藏在那未竟的画中。我之所以要援引这个故事,是因为它见证了一个图文时代的结束。是的,《我的名字叫红》见证了细密画时代的终结,因此它是一首洋溢着哀伤的挽歌:西方影响的侵入使那部“伟大的图书”付之阅如,并最终导致了细密画时代的终结。然而,这一个图文时代的到来,也许恰好相反:它的结果很可能如相当一部分人所担心的那样,使文字及人们对文字的感觉逐渐丧失。于是,有志于守护文字传统的人们不得不大声疾呼。但守护的最好方式也许是因势利导地传承经典。而文学经典可以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内核和人类认同的重要质介。因此,在后现代主义的解构风潮之后,重新回到经典和它们的作者无疑成了守护它们的最佳途径。

总之,无论我们喜欢与否,图文时代已然是个不争的事实。与其逆水行船,不如顺水推舟。于是,这样一套世界文豪画传在郑颖的努力下应运而生。可喜的是,参与写作画传的都是知名专家、学者,有的还是我的师友。他们思想敏锐,笔触灵动。一枚枚精美的图画与其文字相映成趣,互为因果。

如是,无论是小桥流水人家、西风古道瘦马,还是千里扬州风物妍、车如流水马如龙;或者青灯古佛、陋室寒书,还是五色五音、五蕴六触,人们尽可以各取所需。是为多元的时代、相对的时代、图文的时代。当然它也必定是分化的时代、删汰的时代、残酷的时代。信不信由你!

是为序。

2008年5月9日于北京

后记

这套“世界文豪画传”系列丛书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策划和编辑,终于完稿,即将和读者见面。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知名西班牙语翻译家尹承东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先生的大力支持。尹先生的大力举荐作者和陈先生的倾情作序最终保障了这套丛书的质量和品位,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中央编译局信息部的张远航为本套丛书提供了大量珍贵的高品质的图片,在这里也感谢他的大力支持。

编者

2008年4月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