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谋杀的魅影(世界推理小说简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褚盟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褚盟编著的《谋杀的魅影(世界推理小说简史)》介绍了推理小说发展史,虽然浅显却很全面。可以算文学理论方面的书,但此书并不足够“学术”,引用的多数他人论点都没有注释出严谨的出处(或许根本无从考据)。书的后三分之一部分大多是在介绍现在日本推理的现状,附录中的五十本推荐作品也选择地有些随意。但作为普及推理小说常识的一本轻松读物,本书还是很成功的。

内容推荐

褚盟作品推理之神岛田庄司作跋道尾秀介、西泽保彦、二阶堂黎人、米泽穗信、山口雅也、有栖川有栖众大师联袂推荐。最权威准确的知识体系,最鲜为人知的掌故秘闻;最热血沸腾的作家传奇,最荡气回肠的史诗演绎。

目录

序言:奉侦探之名(概论侦探文学以及本书结构)

第一章 神话时代的侦探小说

 一、从圣经时代到工业革命(侦探文学形成的渊源)

 二、爱伦·坡的游戏(侦探小说创造者爱伦·坡)

 三、一个好汉三个帮(侦探小说诞生之初五十年里的发展)

第二章 最好的年代

 一、歇洛克·福尔摩斯先生(福尔摩斯的意义)

 二、福尔摩斯们(由福尔摩斯带动的侦探小说短篇黄金时代)

 三、黄金时代(概论侦探小说最辉煌的长篇黄金时代)

 四、诸神(长篇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五、十诫与双倍十诫(黄金时代侦探小说的创作规则和意义)

第三章 大革命

 一、心灵优于物质(黄金时代侦探小说的没落)

 二、黑色革命(冷硬派侦探小说的诞生及代表作家作品)

 三、革命特别成功(侦探小说黑色革命对西方侦探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菊与刀

 一、西学东渐(侦探小说传入日本及初期发展)

 二、宗师乱步(日本推理鼻祖江户川乱步)

 三、我叫金田一(横沟正史开创的日本推理新时代)

 四、感官世界(日本本格推理概论)

第五章 黑雾之中

 一、有一位老人(大宗师松本清张开创社会派推理)

 二、人性的证明(社会派的辉煌)

 三、清张魔咒(社会派的影响)

第六章 本格维新

 一、救世主(本格复兴及新本格导师岛田庄司)

 二、十角馆里的密谋(新本格派和掌门绫辻行人)

 三、信徒(新本格代表作家)

第七章 新世纪

 一、架空的宇宙(1994年以后的日本推理)

 二、千面=畅销(概论畅销天王东野圭吾)

 三、消失,最好的永生(21世纪日本推理文学新特点和趋向)

附录1:我不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泛论中国原创推理)

附录2:世界推理文学大奖简介

附录3:推荐书单50部

跋 :为推理而生(岛田庄司)

后记 :该死的悖论

试读章节

与很多文明的历史一样,侦探小说的起源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在有组织的警察机构和私家侦探出现之前是没有侦探故事的;另一种则认为早在《圣经》或古希腊神话中,便纠集着各式各样的调查与反调查,那就是早期的侦探小说。

按照第一种说法,侦探小说应该始于1841年。这一年,美国作家、诗人、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创作了第一篇侦探小说《莫格街凶杀案》。毫无疑问,以今天的观点来看,这篇小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不可否认它已经具备了当今侦探小说的三个最基本的元素——侦探、谜和逻辑。小说的人物塑造和气氛渲染也相当成功(当然,这是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得出的结论)。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如果赞同此种说法,那么侦探小说似乎就成了不符合进化论的“怪胎”。任何一种新生的小说类别都没有“横空出世”的道理。因此,即使爱伦·坡在1841年发表《莫格街凶杀案》可以看做侦探小说诞生的标志,但其实际的起源还是要追溯到神话时代。

《圣经·创世记》开篇便为我们讲述了两桩罪案——金苹果疑案和该隐杀弟案。第一桩罪案中,夏娃触犯了人类最早的律法——“不可以偷吃智慧之果”——这条律法是由上帝制定的。完全无辜的亚当被赶出伊甸园,终身劳作以求温饱;更严重的是,当时还未出世的亚当和夏娃的孩子——我们今天的人类受到牵连,世世代代与天地苦斗。而且,不管后世的人类多么优秀,多么崇敬上帝,也无法得到生命之果,无法拥有和神一样的永恒生命。在第二桩罪案中,残忍的该隐因为“羡慕、嫉妒、恨”,杀死了更加讨上帝喜欢的弟弟亚伯——这是人类历史中第一桩谋杀案!不管上帝对这两桩罪案的判决是否公正,至少可以确定,这类“非常事件”自人类诞生之日,就以一种“莫可奈何”的姿态陪伴着我们。我们甚至可以认为, “犯罪”与“救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命题,这样日后出现的侦探小说便有了无限的“用武之地”。

在犹太族的经典外,我们发现作为欧洲文明起源的希腊神话中,这样的事件随处可见。两场家族阴谋使得众神的统治稳定下来——先是克洛诺斯颠覆了老爸乌拉诺斯的统治,尔后宙斯变本加厉地让父亲品尝到了祖父不久之前的失落。此后,神界、人界以及冥界便都在宙斯——这个暴戾、专横、淫虐的主神——制定的律法之下悲惨地生活着。所以,我们会无比尊敬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会为赫拉克勒斯的十二大丰功伟绩喝彩,会对第一智者奥德修斯将众神戏耍得团团转喜闻乐见。由此可见,后来侦探小说中的“惩恶扬善”是有着悠久的传统的。

当然,文学不可能总是停留在传说和神话阶段,文学中人物的“反抗”也不应该停留在“武装反抗”上,那样就轮不到侦探们大显身手了。历史进入了启蒙时期。思想家伏尔泰在他的小说《查第格》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王后的狗和国王的马不见了,查第格说自己并没有看见它们。

P2-3

序言

时间回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的西方媒体上充斥着战争的消息,每个人除了与政府和领袖共同进退,似乎已经没有了别的生活方式。在这个特殊时期,一组在平时看来有些不伦不类的另类消息,出乎意料地受到了民众的高度关注,其引发的争议,甚至差点改变世界的命运。

第一条消息来自美国。罗斯福总统撰文称,名扬天下的大侦探歇洛克·福尔摩斯并不是英国公民,而是“山姆大叔”的同胞。总统列举了很多证据,总结性地说道:“每一位美国公民都欢迎歇洛克回家。”

消息传递的速度丝毫不逊色于战争情报。三天之后,一位名叫丘吉尔的英国人在报纸上公开发表观点:“罗斯福总统的言论是不负责的。福尔摩斯是英国人的事实在50年前就已经得到了证实。任何企图把大侦探‘据为己有’的行为都必将失败!”在这位爱抽雪茄的首相眼中,“分裂”福尔摩斯的行为几乎等同于希特勒对考文垂的空袭,简直不能容忍。

美英两国民众立即被领袖的言论吸引,福尔摩斯的归属问题似乎已经影响到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关系和第二战场的开辟。

表现欲极强的法国人也来凑热闹,代表人民发言的任务自然也由领袖承担。戴高乐说道:“无论伟大的福尔摩斯先生的故乡在大西洋哪一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永远都是法国人民最好的朋友!”法国人就是这样,为抢美国和英国的风头,即便做出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也在所不惜。

于是,三个国家的福尔摩斯学家和大侦探的拥趸在各种场合展开论战,他们唯一的目的是争夺一位虚构人物的“版权”。著名侦探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曾写道: “万幸,德国人和苏联人正在斯大林格勒玩游戏,不然,希特勒和斯大林也一定会加入这场争论。”

在21世纪的今天,相信福尔摩斯之名已经家喻户晓了,他是谁?

一位小说中虚构的人物;

一位侦探小说中虚构的人物;

一位侦探小说中虚构的伟大人物。

侦探小说当真是魅力无穷,它可以让三位伟人变得“斤斤计较”。侦探小说的主人公更是充满了魔力,他可以令民众暂时忘却国恨家仇,转而热衷于一个毫无实际意义的话题。

对读者而言,一部侦探小说佳作往往会令他们记住三个名字:作者的名字、作品的名字、侦探的名字。毫无疑问,三个名字里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前面两个仅仅是平面符号,而侦探的存在却可以令一切立体起来——作者因此名扬天下,作品因此被奉为经典。

读者一定是先认识了歇洛克·福尔摩斯,才记住了柯南·道尔;一定是先认识了小胡子波洛,才记住了阿加莎·克里斯蒂(阿婆);一定是先认识了御手洗洁,才记住了岛田庄司;一定是先认识了江户川柯南,才记住了青山刚昌……因此’,我们不妨从最熟悉、最直观的侦探入手,阐释一下侦探小说的脉络。

“侦探”一词在英语世界最早出现于1194年,当时写作“sleuth”,最初的含义是足迹、踪迹,对象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其他动物。到了15世纪,这个词有了“狗追踪目标”的含义,例如现在的“猎犬(sleuth—hound)”便是由此引申而来。在19世纪,这个词的名词形式正式有了“侦探”的意思,动词形式则表示“搜查、调查”。而在今天,“sleuth”则指代侦探小说中所有的调查行为和解决事件的主人公(也就是侦探)。我们现在更多使用的“detective”一词要年轻得多,是19世纪中叶才出现在英国大文豪(也是侦探小说先驱人物)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中的。

现实中的侦探是伴随着西方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而产生的,这和侦探小说产生的条件完全一致。第一位出现在侦探小说中的侦探是法国人奥古斯特·杜宾。他诞生于1841年,创造者则是美国人埃德加·爱伦‘坡。杜宾先生集中地反映了侦探小说中主人公的特质——完全为破解真相而存在,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任何情感可言,怪异而神奇。

后记

台湾著名学者唐诺先生说过:“推理小说是一种该死的悖论——凶手要聪明到可以设计出一个无人能够破解的诡计,却又要笨到只有靠杀人才能解决问题。”

英国推理大师G.K.切斯特顿也在作品中说道:“罪犯都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家,而侦探至多只是跟在艺术家身后品头论足的评论者。”

结合上述两段话,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研究推理文学,真是一件自找没趣的事。

但是没趣的事也总要有人做,因为只有这样,推理文学才可能在某一天,变成一件“有趣”的事——不管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其实,把“没趣”变成“有趣”,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欧美和日本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本原因在于推理小说在那里已经成为了主流文学;而在中国,当创作还处于摸索阶段的时候,理论研究的现状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内地曾经有过一些推理文学的理论读物,但受到客观条件的局限,大都简陋而无系统,甚至有很多地方存在着“硬伤”。例如,之前的相关作品中,竞然没有任何有关“黄金三巨头”之一的约翰·狄克森·卡尔的论述;“二十条”的创造者范达因被描述成了英国人;本格推理的代表人物横沟正史被定位成了“变格派”;1987年之后的日本推理更是一片空白……

很多读者(其中很多是入门者),受到这些错误的影响,对推理小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误解,这严重阻碍了这种类型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因此,笔者不自量力,撰写了您现在看到的这本小书。

这是一本很肤浅的书,这样说并不是笔者欲擒故纵式的“谦虚”。它真的很初级,仅仅希望给那些对推理小说有些兴趣的朋友提供一些便利。它简单梳理了170年的推理文学史,明确了一些推理范畴的概念,给一些作者和作品作了初级的定位,仅此而已。它没有涉及到高深而晦涩的理论,笔者只是希望通过这部小书,让更多的人喜欢推理小说,而这些聪明的读者,自然会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在创作过程中,笔者感到十分吃力。法国人埃米尔·加博里奥的出生时间竟然有三个版本。笔者在一位网友的帮助下,确定了“1832年”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说法;作品创作的起始时间、连载开始时间和单行本出版时间往往是不同的年份(如松本清张的《点与线》、东野圭吾的《白夜行》等),使用哪个都不算错。笔者只能反复比较,确定一种比较恰当的解释;至于全面性,这样篇幅的一部书,更是挂一漏万。“黄金三巨头”只能简略论述,多萝西·塞耶斯这样的大师只能提及姓名,而更多的作家和作品根本就没有办法照顾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笔者只能期待以后会有机会弥补这些缺憾。

即便如此,书中存在着一些错误肯定在所难免。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笔者的疏忽和能力有限而造成的。真诚希望所有看到这本书的朋友指正,只有这样推理文学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书评(媒体评论)

在推理的王国,诸神降临,如椽巨笔纷纷登场。他们用最震撼人心的作品,谱写出了一曲曲波澜壮阔的天才史诗……

听到褚盟先生的书出版了,我很高兴,甚罕比知道自己的书获奖还要高兴。

——2011年直木大奖得主 道尾秀介

在这本书里可以学到很多关于推理小说的知识。

——西泽保彦

褚盟先生是中国最好的推理编辑,他的书一定会让读者受益。

——二阶堂黎人

作为一本世界推理文学通史。这本书应该是空前的。

——米泽穗信

褚盟先生是我见过的最专业的推理小说编辑。

——山口雅也

作为推理小说读者,褚盟先生的书一定要读。

——有栖川有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5: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