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细说活解(上下)》由思履主编,将中国历代蒙学经典基本上全部予以收录,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十部历代经典著作,汇集了古代圣贤的智慧,涉及文史哲经、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名物典故、风俗人情、礼仪道德等多方面的知识以及传统的中华美德。其中,《三字经》为南宋王应麟撰写,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内容包括了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等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广博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百家姓》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全文按韵语写成,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编成的,其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使得众多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千家诗》囊括了唐、宋、五代、明众多名家名篇,题材丰富,包括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等,广泛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等。这些蒙学精品,思想健康向上,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不仅在历代蒙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当代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范本。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细说活解(上下)》由思履主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汇集了中国古代有关文史哲经、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名物典故、风俗人情、礼仪道德等多方面内容,堪称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部分,在历史上对普及文化知识、加强道德教育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细说活解(上下)》适合大众阅读。
赵
姓氏来源
西周的周穆王时代,有个叫造父的人,善于驯马和驾车。传说周穆王到昆仑山去见西王母,乘坐的是造父驾的八匹骏马拉的车。因为造父驯马驾车有功,周穆王就把赵城(今天山西省洪洞县一带)作为封地赐给他,造父的后代就以封地为姓。春秋时期,造父的第五世孙赵夙做了晋国的将军,而赵夙的后代又建立了赵国。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历史名人
[赵雍]就是赵武灵王,他在战国时期积极倡导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习俗的改革创新,推行“胡服骑射”,使赵国成为强国。
[赵匡胤]宋代开国皇帝,有雄才大略,是卓越的政治家。
钱
姓氏来源
以长寿闻名的彭祖,是远古帝王颛顼(zhuan xu)的玄孙。传说他活了八百岁,在商、周时都做过官。据说他曾救过尧的命,所以得到了“大彭”封地。到了周朝,彭祖的后代中有个叫彭孚的人,他的官职为“钱府上士”,负责掌管朝廷的钱币,于是以官职为姓就姓“钱”了。钱姓发源于陕西,兴盛于江浙。唐朝末年,钱缪(№)建立吴越国,政绩卓著。
历史名人
[钱起]唐朝诗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就是他的名句。
孙
姓氏来源
孙姓主要有四个来源。一是周文王的后代惠孙,后人为纪念惠孙,取他名字中的“孙”字为姓;二是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孙叔敖,后人取他的字“孙叔”为姓,演变为“孙”;三是春秋时期的田书,他是商朝君王的后裔,因为有功,被齐景公封赏并赐姓“孙”;四是商朝末年的贤臣比干,他是商纣王的叔父,因正直而被残暴的纣王杀害,他的子孙为避难而改姓,其中有一支姓孙。
历史名人
[孙武]又称“孙子”,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世称“兵圣”。
[孙思邈]隋唐时期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人尊为“药王”。
[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领导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体制,被尊为“国父”。
李
姓氏来源
商朝末年,有个叫理徵的人,他是尧舜时期的“理官”(相当于今天的法官)皋陶的后人。为人正直,敢于进谏。纣王一怒之下要杀害他全家。理徵的妻子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数日无食,终于找到一种长在树上的果子——“木子”充饥,才没饿死。于是,利贞脱离危险后就把自己的姓改为“李”(“木”加“子”)以示纪念。
历史名人
[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李自成]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又称“李闯王”。
周
姓氏来源
相传黄帝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商朝时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他们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周朝的建立者周文王,姓姬,是黄帝的儿子后稷的后裔。后稷种百谷于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从此称为周族。周朝很多是姬姓国。公元前256年,东周被秦所取代,很多周的子孙以及周朝遗民以“周”为姓。其中周平王的后裔,被认为是我国周姓的主要来源。
历史名人
[周瑜]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曾经指挥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大军。
[周敦颐]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创始人。著有《爱莲说》等。
吴
姓氏来源
远古的时候便有吴姓。颛顼帝时有个叫吴权的,少康帝时有个神箭手叫吴贺。他们的后代有些仍然姓吴。
但吴姓主要来源于姬姓。周太王古公直父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都自动让贤,想让三弟的儿子姬昌(周文王)继承王位,于是躲到现在的江浙一带,被推为当地的首领,号称句吴。太伯死后,仲雍继位。仲雍的三世孙周章被周武王封为诸侯,国号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后来吴国被越国所灭,王室子孙便以国名为姓。
历史名人
[吴广]秦末反秦起义领袖,与陈胜一起在大泽乡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
[吴道子]唐朝著名的画家。后人用“吴带当风”形容他的画,尊称他为“画圣”。
[吴承恩]明代杰出的小说家,著名神魔小说《西游记》的作者。
P48-50
古人云:“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学就是启蒙教育,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仁智……品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因此,不仅在中国流传广泛,甚至也受到同时代一衣带水的日本、朝鲜等的欢迎。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蒙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阅读经典的蒙学书籍,对于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甚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蒙学经典大都出经人史,集百家之精华,并参以人们从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人生哲学、处世方略等,易学易懂,朗朗上口。传统蒙学读物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千百年来流传最广的幼儿启蒙教材,俗称“三、百、千”。所谓“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诵《百家姓》以便日用;懂《千字文》通晓义理”,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为代表的启蒙读物,堪称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部分,在历史上对普及文化知识、加强道德教育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本书将中国历代蒙学经典基本上全部予以收录,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幼学琼林》、《名物蒙求》、《重订增广贤文》等十部历代经典著作,汇集了古代圣贤的智慧,涉及文史哲经、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名物典故、风俗人情、礼仪道德等多方面的知识以及传统的中华美德。其中,《三字经》为南宋王应麟撰写,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内容包括了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等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广博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全文按韵语写成,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编成的,其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使得众多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千家诗》囊括了唐、宋、五代、明众多名家名篇,题材丰富,包括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等,广泛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最佳读物。《幼学琼林》一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名物蒙求》是最值得称道的常识教材,介绍了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名物知识,含天文、地理、鸟兽、花木、日用器物、耕种操作,以及当时社会上的亲属、家庭等关系之种种称谓,广而不繁,通顺易懂。《增广贤文》约写于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全书用民间久已流传的格言警句结合经书要义,深刻而全面地记述了中国社会文化。这些蒙学精品,思想健康向上,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不仅在历代蒙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当代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范本。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书编排整理过程中,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针对原文中的生僻字、繁难词句、典故出处等做了详细的注释和准确的译文,并从蒙学经典的文化背景、思想内容、作者生平等方面做了简洁生动的题解指导读者阅读和鉴赏,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领悟蒙学精髓,立君子品,做智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