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神奇的土地,一方清幽的湖泊。什刹海连接着古都的商脉和文脉,水静无波,沉淀着千年京城的历史,钟鼓有声,让录下百年古都的沧桑,在这里漫步,寻觅深幽的古迹,走进这片开放的水域,你会发现许多书本里没有的历史印记,你会找到生命里的一片阴凉,让浮躁的心变得沉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进什刹海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刘一达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片神奇的土地,一方清幽的湖泊。什刹海连接着古都的商脉和文脉,水静无波,沉淀着千年京城的历史,钟鼓有声,让录下百年古都的沧桑,在这里漫步,寻觅深幽的古迹,走进这片开放的水域,你会发现许多书本里没有的历史印记,你会找到生命里的一片阴凉,让浮躁的心变得沉静…… 内容推荐 全景,全貌。京味作家笔下的京味什刹海、胡同记者眼中的真实什刹海。知道什刹海,不见得认识什刹海;逛过什刹海,不见得了解什刹海;从人文历史到民俗风情,从民间传说到实地考证,从昔日的商脉文脉到今天的景区景点,这是一本系统诠释全面介绍什刹海的书,这是一部微观北京史地民俗的读本,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都市变迁史料,这是一本旅游者必备的导游手册。 目录 第一章 认识什刹海 为什么要叫什刹海 沈万三和“十窖海”的传说 什刹海在金代叫白莲潭 忽必烈定都于燕 刘秉忠设计元大都 郭守敬引水人都城 徐达筑城墙分割积水潭 燕王定都北京城 明代积水潭的变迁 德胜桥分水于潭 前海筑长堤 什刹海成了一方“野水” 在什刹海建游泳池 填平太平湖 重新规划什刹海 第二章 什刹海周边的王府 恭王府及花园 恭王府鉴园 醇亲王府 庆亲王府 涛贝勒府(原辅仁大学) 棍贝子府 阿拉善王府 兆惠府 第三章 什刹海周边的名人故居 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故居 宋庆龄故居(醇亲王府花园) 董必武故居(盛园) 郭沫若故居 当代已故文化名人故居 梅兰芳故居 徐悲鸿纪念馆(刘契园故居) 老舍旧居 张伯驹故居 萧军故居 田间故居 周怀民故居 马海德宅邸 近现代史上的历史名人故居 张之洞故居 蔡锷故居 陈垣故居 溥杰故居 第四章 什刹海周边的寺庙 广化寺 什刹海(寺) 净业寺 火德真君庙 护国寺金刚殿 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 拈花寺 龙华寺(瑞应寺) 黄瓦财神庙 西药王庙 汇通祠 普济寺 关岳庙 三官庙 广福观 小龙华寺 贤良祠 永泉庵 正觉寺 白马关帝庙 五门庙 天寿庵 寿明寺 丰泰庵 真武庙 海潮庵 净海寺 嘉兴寺 保安寺 旌勇祠 万寿弥陀寺 第五章 什刹海周边的名胜及有名的胡同 银锭桥 李广桥 后门桥与古都北京的子午线 东不压桥西压桥 鼓楼 钟楼 德胜门箭楼 铁影壁胡同 第六章 什刹海的市(商业及字号) 老字号和传说 合义斋的炸灌肠 天汇轩大茶馆 老铺面房 会贤堂 烤肉季 烟袋斜街 荷花市场 第七章 什刹海地区的其他旅游项目 胡同文化游 什刹海水上游 民间工艺坊 特色酒吧及店铺 荷花市场 由南向北的酒吧、餐吧和特色店铺 前海北沿 自西向东的酒吧、餐吧和特色店铺 后海南沿 自东向西的酒吧、餐吧和特色店铺 后海西沿 由南向北的酒吧 后海北沿 自西向东的酒吧 烟袋斜街 从西向东的特色店铺和酒吧 什刹海周边的住宿的宾馆 什刹海周边的特色餐馆 什刹海风景区的旅游参考线路 附录 试读章节 封建王朝定都是一件大事。朱棣刚刚杀了亲侄子(朱允炆,即建文帝),当了皇上,马上提出迁都,自然要受到非议,何况他当时要处理的政事很多,一时半会儿腾不出时间来琢磨改国都的事。直到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也就是朱棣当了4年皇上以后,才开始把迁都之事摆到议事日程。《明史》记载:这年的7月,“议迁都北京,永乐帝与近侍大臣密计,先以北京为行在。” 这里不能不说到姚广孝,姚广孝是永乐皇上赐的名儿。他本姓姚,14岁出家为僧,幼名天禧,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法号道衍,博学多才,通儒术,知天文通地理,工诗画,是朱棣的重要谋士,地位如同成吉思汗身边的耶律楚材,忽必烈身边的刘秉忠。 当年燕王朱棣起兵谋权,杀侄子当皇上,就是姚广孝出的主意,“成祖即位,论功为第一”。定都北京也是姚广孝的主意,不过姚广孝一直穿僧衣。朱棣当了皇上,拜他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他仍然住在庙里,上朝见皇上,也是僧衣打扮。 姚广孝认为迁都的事暂时不能外传,怕引起朝野非议,因为定都南京可是朱棣的老爹朱元璋定的。迁都意味着对父亲的不尊,而此时建文帝的党羽并没有斩尽杀绝,这样会惹出许多麻烦,此外朝廷的大臣多是南方人,谁愿意跟着皇上到北方来呢?所以为了稳住民心,对外先说建行在,不提迁都这码事儿。 朱棣早就有把国都建在北京的想法,据《明成祖实录》记载: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在永乐元年正月给朱棣上书说:“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统,而肇迹之地,宜尊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师。”李至刚等人的想法说出了朱棣的心里话,但他还是听了姚广孝的意见,先以建行在为名,营造北京城,待北京城建好之后再迁都。 当年的闰七月,朱棣即派工部尚书宋礼等人到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木备料,拉开了修建北京城的序幕。第二年五月开始大建宫殿。史书记载,共动用了23万工匠、上百万的民夫及大量兵士投入建筑工程,直到永乐十八年才基本竣工,前后用了15年之久。 这期间,朱棣还派工部尚书宋礼开会通河,打通北京的漕运,动用了山东、徐州、南京、镇江各府州县民工3O万。 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北京城的营建工程进人尾声,朱棣这才开始下诏,让文武群臣集议营建北京之事。可见朱棣的良苦用心,当然这也是姚广孝出的主意。 您想那些文武大臣哪个也不是吃干饭的,宋礼调动上百万人在北京大兴土木,他们能猜不透皇上的心思吗?皇上下诏集议建都之事,此时谁还敢提反对意见呢?据《明史》记载:永乐皇上的诏书下来之后,六部、都察院等官复上疏日:“伏惟北京,圣王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胜,足控四彝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这不是明显的拍马屁之说吗?自然,朱棣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营建北京的工程大功告成,当年十一月,永乐皇上颁布定都北京,改京师南京定北京为京师,设六部,去“行在”之称。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正式迁都北京,在奉天殿朝贺,大宴群臣。而此时,那位著名谋士姚广孝已去世3年(姚广孝公元1418年病故)。那位一生爱打仗的永乐皇上也在3年后(公元1424年)北征途中死于榆木川。说起来也够冤的,北京城建起来了,他也“走”了。 永乐皇上驾崩之后,皇太子朱高炽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洪熙元年。有意思的是这位仁宗皇上当了8个月的天子,便死活不愿在北京呆了,决意迁都南京,改北京都司为行在,恢复北京行部及后军都督府。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朱高炽决意迁都,谁也没想到当年五月他就死在了钦安殿,九月葬于献陵。放着好好的北京城不呆,非要回南京,结果怎么样?老天爷不干了,皇宫您不呆,干脆住地宫吧。您说这不是倒霉催的吗?有了这么一出,明朝后头的皇上哪个也不敢再提回南京的事了。 P25-2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