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名人传记,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之旅,打开了一扇启迪成长的智慧之门。
伽利略·伽利雷,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和其所带来的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当时,人们争相传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今天,史蒂芬·霍金说,“自然科学的诞生要归功于伽利略,他这方面的功劳大概无人能及。”
文景主编的《伽利略》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勾勒出伽利略的精彩一生,选有多幅历史照片,真实再现历史场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文中出现了各类文化知识、科学常识、典故趣闻等都随文注出,为阅读拓展了无限的空间。
伽利略·伽利雷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1564年2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西海岸比萨城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早年入修道院学哲学和宗教。1581年进入比萨大学学医。毕业后历任比萨大学、帕多瓦大学教授。由于证实和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从1616年开始,受到罗马宗教裁判所长达20多年的残酷迫害,并被终身监禁。他的晚年生活非常悲惨,因失去爱女过分悲伤,导致双目失明,但他依然没有放弃科学研究,直到1642年1月8日在比萨城逝世。
《伽利略》是“世界名人画传丛书”之一,由文景主编。
《伽利略》选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名人伽利略,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勾勒出他的精彩一生,向青少年朋友描述一段百味人生,将伽利略坚毅的品性、过人的胆略、恒定的信念与执著的勇气展示给你。
其实,在文森西奥劝伽利略回来时,就已经想好让他去学医,只是学校一时还没联系好。文森西奥到处托关系,找遍了佛罗伦萨的朋友,终于比萨大学同意接收伽利略,但是要交纳高昂的学费和赞助费。
那时,文森西奥的生意刚刚理顺,积蓄还不多,这样一大笔钱确实让他感到为难。但是为了孩子的前途,他决定借钱送孩子去读书。
父亲四处借钱,筹集学费,再加上伽利略入学考试成绩优异,又获得了梅迪奇家族设立的奖学金,伽利略终于顺利进入了比萨大学,并师从著名的西萨比罗教授。
其实,伽利略本来不愿学医,但想到父亲为了能让自己学医到处借钱,便决心不辜负父亲的期望,极力摆脱厌学的情绪,开始为当好一个医生而努力。
幸好医学系除了学习医学外,还开设数学、天文学、哲学和文法等基础课程。能够学到新鲜的东西确实让伽利略很兴奋,而且比萨大学还有一个大图书馆。在那里,可以看到很多书,伽利略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很快,伽利略对学校的新鲜感过去了,又开始感到无聊和郁闷。原来,那时的医学课并不像现在这样生动丰富,教授只是讲授些多年前的陈旧知识,而学生只需记住书上的知识即可。教授也并不鼓励学生去做实验,不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时就请几个高年级学生帮着解释一下摆在前面的肢体。
对于这种教学方法,伽利略很不适应。他喜欢动手实验,喜欢发现问题,也喜欢提出各种问题,这引起了教师的不满。有一次,伽利略没能背出人体各部位器官的名称,而遭到老师的训斥。伽利略不服气,说:“我不知道背诵这些名称有什么用?我想去接触一下病人,这样会学得更快一些。”
“别忘了,你是个学生!做好你份内的事就行了,不要异想天开。”教授训斥道。
“可是,我认为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比背书本的效果要好。”伽利略辩解道。
“好了,年轻人,收起你那不切实际的幻想吧!脚踏实地地从现在开始努力,把书本上的知识先记牢,否则你永远也当不成一个医生。”教授最后愤愤地说。
当伽利略发现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地念讲义,并且教一些古老而没有什么效果的治疗方法时,他开始解怠了,经常逃课,作业也不按时完成。
16世纪时,欧洲各大学都在讲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他的学说成为中世纪正统的学问,受到基督教的庇护。
当时,人们都这样认为:亚里士多德学说=神学=绝对真理。因此,谁也不能违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甚至怀疑他的观点也不行,否则将会受到严厉的斥责和处罚。
伽利略非常喜欢哲学。他的思维逻辑性很强,且富于思辨,文辞华美,经常受到哲学老师的称赞。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上的万物都是由气、火、水、土四种元素组成的,又都是不洁的、不完善的、丑陋的,同时也是有生命和不断变化的。火和气组成质量较轻的物体,不断向上流动,而水和土则组成质量较重的物体,向下掉落。天上和地上的物质的性质相差悬殊,天尊地卑,真空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上帝厌恶真空。”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命题研究的是世界究竟由什么构成的。而这些知识,确实让伽利略大开眼界。这时,他才明白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研究方法。
起初,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是深信不疑,认为他说的都是对的。但是,有一件事却改变了伽利略的看法。
有一天,帕多瓦大学的同学洛西来找伽利略,两人是在去年回家的路上认识的。洛西经常发表一些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见解,伽利略觉得与他交谈有一种新鲜感。
有一次,两个人聊天时,忽然聊到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推崇备至,但洛西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亚里士多德只不过是一个学者,他虽然学识渊博,但并不是每一句话都是真理,也有不正确的地方。他认识的也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况且又是一千多年前,所以我们应该仔细检查他的每一个观点。”
洛西的观点让伽利略感到很吃惊,“这是你的观点吗?你怎么可以怀疑亚里士多德呢?”
“这是我们学校数学老师西拉德教授的观点,我这里有一本他上课时的笔记,里面有许多与传统观点不相同的结论,我可以借给你看看,让你开开眼界,怎么样?”说着,洛西从包里拿出一个本子递给伽利略。
本子里面除了画了许多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外,还记有各种数学计算公式,当然也有一些西拉德教授自己的观点。伽利略如获至宝,津津有味地读起来。里面有一句话引起了他的兴趣:“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降落的速度因其重量的大小而不同,这是令人怀疑的……”
“难道不是吗?我也觉得重的东西落得快,轻的东西落得慢些。这难道不对!”伽利略不禁在头脑中打了一连串的问号。他决定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一天,他找到班上两个要好的同学,请他们帮忙。伽利略说:“你们在这里别动,我到二楼从窗口同时丢下大小不同的两块石头。你俩看仔细点儿,看看到底哪块石头先着地。”说完,伽利略拿着石头上楼了。
他爬上二楼,身子探出窗口,两手平伸,手里各拿一块石头大喊一声:“一、二、三,开始!”随即松开了两手,两块石头迅速向下落去。
等到他从楼上气喘吁吁地跑下来问那两个同学时,他们却支支吾吾说没看清楚。这个说:“好像是大石头先着地的。”那个说:“好像是同时着地的。”一会儿又说:“没看清,不知道。”
伽利略只得再做一次实验,但是所得的结果仍然一样,两个人又没看清。虽然实验没有做好,但伽利略却因此成为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因为任何怀疑亚里士多德学说的人都会“出名”,都会被同学视为“异类”,而老师认为他顽劣异常,不堪造就,因此也不喜欢他。
从那以后,伽利略感到更加孤独,但仍然不断地思考各类问题。
P13-19
伽利略·伽利雷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1564年2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西海岸比萨城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早年入修道院学哲学和宗教。1581年进入比萨大学学医。毕业后历任比萨大学、帕多瓦大学教授。由于证实和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从1616年开始,受到罗马宗教裁判所长达20多年的残酷迫害,并被终身监禁。他的晚年生活非常悲惨,因失去爱女过分悲伤,导致双目失明,但他依然没有放弃科学研究,直到1642年1月8日在比萨城逝世。
伽利略是第一个把实验引进力学的科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通过实验,他推翻了向来被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还发现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力学相对性原理,因而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
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的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为了纪念伽利略的功绩,人们把他发现的木星的四颗卫星命名为“伽利略卫星。”人们争相传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伽利略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宣告了宗教神学“地心说”的彻底破产。1632年,他发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反对托勒密的地心体系。
在哲学上,伽利略一生坚持与唯心论和教会的经院哲学作斗争,主张用具体的实验来认识自然规律,认为经验是理论知识的源泉。他不承认世界上有绝对真理和掌握真理的绝对权威,反对盲目迷信。他承认物质的客观性、多样性和宇宙的无限性,这些观点对发展唯物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伽利略看来,科学家的良心就是追求真理,在他离开人世的前夕,他还重复着这样一句话:“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地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伽利略死后,直到1741年才被正式平反,教皇本笃十四世也取消了对他的科学著作的禁令。1980年,罗马教廷宣布取消对伽利略的判决。1992年10月31日,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为伽利略恢复了名誉,并对当初的处理方式表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