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要一起歌唱/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俊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俊编著的这本《我们要一起歌唱》是一部小说集,是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之一。这些小说是对煤矿工人生命履历的抒写,是穿透地表对地层深处的凝视。它讲述了煤矿生活的感悟,以真挚的情怀,生动的笔触,多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煤炭工业奋力前行的光辉历程,热情讴歌了当代矿工隐忍不屈、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

内容推荐

刘俊编著的小说集《我们要一起歌唱》通过生动的文学描写和真实的故事情节,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工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再现了长年累月劳作于地层深处的煤矿工人的动人事迹。他们是当今社会匍匐在最底层的一个群体,是被繁华推挤到人生边缘的一个部落,他们没有豪言,也没有壮举,日复一日重复着艰辛而平凡的劳作,但在共和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画卷中,却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树起了一座座无言的丰碑。

目录

为了总书记的重托

天山,让情感的天平这样倾斜

贺兰山咏叹

奇迹是这样发生的

界沟有棵梧桐树

矿山公园诞生记

我们要一起歌唱

有力的翅膀与高远的蓝天

海清热线

青春探测

文化的力量

轩岗来了个老班长

坐拥百城智者先行

从矿山走向世界

好雨铸彩虹

皖河在他的心底流淌

文学路上自由行

矿山,我的心灵栖息地

试读章节

精神,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叶毓仁,安徽桐城人。文质彬彬的风度中也颇有些桐城学者的儒雅之气。他1955年从合肥矿业学院(现为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分配到西安设计院。1964年,乌鲁木齐设计院改为“西安设计院乌鲁木齐分院”,单位划归西安,可他人却从西安“划”到了新疆,这一“划”就是30多年,直到退休。

叶毓仁家庭“成份高”,因而他从小也不曾有过当官的念头。没想到,1984年赶上强调干部“四化”,在民主测评中,他得的票数最多,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就被推上了副院长的领导岗位。“第一次大会讲话,我还有些不好意思呢。”叶毓仁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不无感慨地说。几年之后,他就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丰富的业务经验证实了自己的能力,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信任,担任了院长职务。

去年叶毓仁还在院长的岗位上。尽管已经超龄的他几次申请退位,尽管退休后工资要比上班开得多,但他还是服从组织的安排,尽心尽力站好最后一班岗。敬业,勤奋——他经常用这四个字来勉励自己,也用这四个字来激励他人。他深有感触地说,“干工作第一要敬业,第二要勤奋,有了这两条,画图就会画得漂漂亮亮,写报告你就会写得工工整整,而现在的年轻人最缺乏的恰恰正是这两点。要是50年代的精神面貌再加上现在的改革开放,那中国真可就厉害了。”

“敬业,勤奋”,不仅是叶毓仁的工作准则,同时也是新疆第一工业设计院老一辈创业者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建院初期工作条件之艰苦,生活环境之恶劣,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那时,他们到矿区,只能住干打垒的房子,自己搭火墙,自己生火做饭。常常有叫不上名来的小虫子爬到房顶上,然后掉进你的脖领里。新疆这地方蚊子少,但苍蝇特别多。那时生活条件非常差,在食堂吃饭。汤里的苍蝇比虾皮还多。那时到南北疆没有正式公路,也没有专车,他们到现场只能搭拉煤的汽车,而且多数是坐在上面。夏天还可以,若是冬天,到了工地,冻僵的身体连车都下不来。

卢若男最初是搞地面生产布置的,她跟矿工们一样,天天摸爬滚打在井上井下。她回忆道:“那时下井经常要过两米宽的溜煤眼,每次过的时候都必须抓住上面的钢丝绳,才能从这边滑到那边,只要手一松,掉入煤仓就没命了。要是那样,你们现在就见不到我了。”

那时他们出差,都要带几个笔记本,到兄弟院所查资料,做笔记。去兖州、成都开会,就没有人想起过到泰山、峨嵋山转转,也没想过到商场看看。“每趟出差,来回都是上万里路,也没想到买张卧铺。你说我们那时傻不傻?”说完,卢若男又是哈哈一笑。

1963年,刘幼明从学校毕业后,在苇湖梁煤矿干了23年。采煤、掘进、开拓,这些主要工种他都干过,由见习员,技术员,计划员,统计员,到矿办主任,矿长助理,生产矿长,安全矿长,副局长……他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岗位。

在任安全副矿长期间,刘幼明是领导班子里下井最多的一个。有一次,是个星期天,他查看调度记录,发现工作面有些不正常,就自己下井去观察,刚刚爬进去,顶板来压,落下的煤块把他的矿灯砸灭了。周围顿时一片漆黑。他硬是用手一点点摸出了工作面,这是他多次煤矿历险中最危险的一次。

1986年,43岁的刘幼明任乌鲁木齐矿务局副局长,是当时最年轻的局级干部。1993年,干部交流,他又被调到了哈密矿务局,分管多种经营工作不久,犹如戈壁孤岛的哈密局就被评为了煤炭系统多种经营先进单位。

第一工业设计院的对面就是刘幼明16岁来新疆时所在的学校,与设计院只隔了一条马路。现如今,年过半百的他偶有闲暇,就要到校园里去走一走。他动情地说:“初到新疆,我在这里学习,转了一圈。现在又回到了这里。花了40年的时间,我画了一个圆。”我想这不是一个平面的普通意义上的圆,而是一种人生境界螺旋式上升的圆,是一种精神的升华。

精神,是无价的。

P17-19

序言

生命在鲁院

李一鸣

鲁院,一个神奇的所在。一个小院,隐在十里堡;一座小楼,藏于芍药居。居于大都市,却没有豪华,缺乏轩敞。但在多少作家心里,她却是殿堂般神圣,故乡般温暖。为她而来,跋涉千里;从此而去,频频回眸。一根肠子拴牢思念与向往。时间万水,空间千山,更使她成为记忆虚化、情感美化、想象幻化中的心灵憩园。鲁院,意味着单纯、纯粹、青春、美好,意味着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文学栖居的远方。从与她结缘那天起,“鲁院”便凝为一个永不消逝的“情结”。回望,相忆,引颈,怅惘,成为离去学员定格的精神形象。

在鲁院,他们经历着思想性引领,底蕴性打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研讨;他们坚守着明净的价值自觉,明晰的精神秉持,滚烫的心灵追求,深沉的文学担当;他们发愤着,孜孜不倦、兀兀穷年地阅读,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涵泳,博考经籍、摭华摘艳的覃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交心,且行且思、且珍且惜的实践,投身生活、扎根实际的体验,吟安一字、拈断数须的磨练;他们享受着,思与思的碰撞、诗与诗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诊断性研究与方向性发展的融通,拒绝知识性傲慢,呈现平等性亲和,力行研究性对话,达致成长性提高。

在鲁院,他们阅读先人著作,聆听音色清晰的经典,追远溯源,捕捉远古的回音;披览当下文丛,沉潜涵泳,如鱼在水,探寻未知的秘境;清夜独坐,一桌、一椅、一笔、一纸、一键盘、一屏幕,一腔心绪,一幅剪影……

在鲁院,他们步入精神世界,感受读书写作的灵性之关。

关在品位。一个人抛却物欲,远离浮躁,沉下心,稳住神,坐得住,学得进,写得沉,不论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还是烈焰炽炽、热风难耐,潜心攻读,养性修身,自是一种境界、一种修炼、一种品位。灯红酒绿,太醉;香车美女,太俗;追名逐利,太累;鸡毛蒜皮,太碎。只有读书写作,最好、最妙、最美!

美在享受。读书写作,拍案而起,击掌而坐,捧腹而笑,抚掌而哭,扪胸而问;为之歌、为之舞、为之泣、为之诉;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己;寻回真情、真意、真志、真理;使人生得其所、生活充实、生长快乐、生命美丽。书人默契,会心而悦,读书写作真好!

美在进向。书到用时方恨少,写到深处最有味。读自然,一朵花上见命运,蓬松白云有人生;读社会,红尘滚滚藏清明,关系交织蕴涵深:读人心,大海般喧腾,密根般纠结,一个针眼,穿过八级大风;读佳作,形象上入心,理论上入脑,全局上着眼,细微处体验,读出语言、读出情感,读出哲学,读出诗性。读书,可救急;写作,能救命!

于是。读书写作,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追求、生命状态。

有一种力量,叫文学;

有一种美好,叫回忆;

有一种感动,叫青春;

有一种生命,在鲁院!

(作者为现鲁院常务副院长)

后记

自出了鲁院丛书《恰同学芳华》第一辑后,许多学友便问我,何时也能帮他们出上诸册。但这只是一个同出版方沟通好可遇而不可求的愿望。现鲁院已办至了二十七期,学员也超过了千人,而这众多学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且有写诗的,有搞评论的,也有翻译班。很难集起精锐总体展示一番。这第二辑丛书主要是从鲁8届、15届、19届、21届及鲁22届、23届、24届及27届里爬罗剔抉出来的,还有几人是在鲁院办的地方班及旁听生中遴选加入的。当然亦有鲁2期上辑未能收入的王爱英、王雁翎、温远辉等续作。与第一辑相比,有些零散。但这一辑也收入了葛水平、李浩、张楚等获鲁迅文学奖的作者。

这一辑比较集中的是由山哈同学组织的少教民族班的十多部作品,之前他多次寻问我丛书起承转合的情况。这些个风格迥异的出入文君,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其创作的举手投足。

编辑丛书时,在正常的流程中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许多学员因规定好的字数,常会有多退少补的状况。而那些缺阙的字数又要千催万促的才能迟迟补齐。有些学员虽上了鲁院,但因文字工作的历练未能到家,总要三番五次地才能修成正果。不过总体来看,这仍不失为鲁迅文学院的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鲁院学员将学习成果浓缩成自己的作品,应是个水到渠成的展示。但这事具体规划起来却很繁琐,从编辑到出版每个流程都要事必躬亲,有时为一张图片一段文字,翻来覆去地推敲更换。这经常会同作者、美编、排版等人说话时不留情面,但事后,文图调整好了又如释重负。这都需要两方面去交涉。最后小到各位学友的地址电话都要一一核实。

大家知道,这几年的出版业很萧条,相应的紧缩政策也给出版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出版文学书籍尤其难。现在这套丛书赶上了机遇,还算顺利。这套丛书共60本,比上一辑多了18本,也是尽其所能容纳一些同学,只是这种苦心不知可有人知?孰是孰非,孰好孰坏也就如此这般了。这套丛书小说集子50本,散文集10本,涵盖了同学们创作的方方面面。编辑丛书的过程中,因出版社的要求,中途有些同学的因涉及到种种原因要换稿、换书名,经交涉,有的保留,有的换掉,也是没办法的事。

在编完上一辑丛书时,我曾说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这路又向前走了一步,不知以后还能走多远,抑或是就此止步了,也未可知。但身为主编班的一员,主编这样一套丛书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每一届鲁院班都少不了各位老师苦心积虑、精心编排的课程,启发式的指点江山。郭燕、陈涛及诸多导师们的画龙点睛。在此特感谢李一鸣常务副院长作序、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及敦煌文艺出版社再次出手鼎力相助。愿鲁院及其学友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文坛的梯田上。

丛书主编王童写于乙未年壬午月小暑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