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丁聪(画卷就这样展开)/大象人物聚焦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辉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套书采用了文图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以简洁的文字来阐释图片,以丰富的图片来注解文字。那一帧帧名人的生活存照,那一张张旧时的珍贵老照片,正蕴藏着用再多文字也难以描述的内涵。如果光有图片而无文字,这就成了“无声电影”,正是通过这些简洁的文字来帮助解读图片,更能诱发读者去想象,也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对人物有一种立体感,使人物更真实、更生动,更丰满。有句话说得好:图片是文字的眼睛,文字是图片的心声。本“书系”正达到了这种效果,文字因图片而真实,图片因文字而生动,两者互为映照,相得益彰。

在写作上,作者也摆脱了按人物成长为序的一般传记式写法的藩篱。借“聚焦”的形式,抓住人物生命中最精彩、最关键的镜头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并结合内容需要,穿插传主的有关言论和他人的评述,使人物多侧面、多层次,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如读李辉所著的《丁聪(画卷就这样展开)》,作者以诗的意境先写他与丁聪在深秋的一个雨天,到丁聪八、九岁时住过的老房子——上海老弄堂而引起的回忆为镜头,以电影蒙太奇回溯的形式,把我们带入到丁聪老的人生世界中去。

内容推荐

《丁聪(画卷就这样展开)》简介: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人物聚焦书系。

都说眼下属于图像时代。此话颇有道理。且不说电视、电影、光盘等主导着文化消费和阅读走向,单单老照片、老漫画、老插图等历史陈迹的异军突起,便足以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文字里感受生活、感受历史,他们越来越愿意从历史图片中阅读人物、阅读历史。的确,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张张肖像,乃至一页页书稿,往往能蕴含比描述文字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诱发读者的想象。

《丁聪(画卷就这样展开)》作者李辉以诗的意境先写他与丁聪在深秋的一个雨天,到丁聪八、九岁时住过的老房子——上海老弄堂而引起的回忆为镜头,以电影蒙太奇回溯的形式,把我们带入到丁聪老的人生世界中去。读着文字,看着图片,仿佛他们从书中走了出来,走入到你、我中间。我发现读这套书感觉不错,既可提高人们的素养和生活质量,又比较轻松且有兴趣。

试读章节

与丁聪走在上海老弄堂——黄陂南路847弄。

深秋,天下起小雨,敲打着雨伞,声音听起来很惬意。弄堂的路面坑坑洼洼,干一脚,湿一脚,小心翼翼走在上面。雨淋湿了老房子,斑驳墙壁上露出一块又一块黯淡印记。丁聪一点儿也不介意下雨,兴致勃勃地指点着石库门的屋顶、墙壁、砖雕。雨中漫步,对于身边的这位老人来说,大概是怀旧的最好场景。

“你看,还是老样子。”

“这里过去叫天祥里31号,我们家住第五弄第九家,后来又改叫恒庆里,然后叫现在的名字。”

“我生在南市,八九岁时父母搬到这里。”

转眼已是七十五年。他的弟弟在这里出生,如今还住在这里,却已成了年过花甲的老人。

我们穿过窄小的弄堂,找他的家。丁聪走到家门口,指着右边门墙说:“父亲当年组织了中国的第一个漫画协会,招牌就挂在这里。五十年代才捐给博物馆。”好像回到当年。说完,才醒悟前门已封住,过去的后门成了进家的门,我们得绕过去。

雨不停地下。我们不停地走。边走边看,边看边说。他走得很稳健,说得很开心。两旁的窗户里,伸出一根根晾衣服的竹竿,窄小的弄堂显得凌乱。前面不远处有一座跨街楼,横在视野里。

“你看,那个跨街楼,叶浅予当年就住在二楼。那个窗户就是。楼下住过陆志庠。特伟住在后面。”

“这是张光宇住过的。当时叫19号。”一看,现在是54号。

走走看看。看看停停。兴致一来,索性离开雨伞,贴近门墙,要看个仔细,任雨淋湿头发。八十四岁了,还是满头黑发。让人惊奇的黑发。他凝望着门和窗。一扇门一扇窗,在他注目下,就像一个个老朋友熟悉的面孔。也许他觉得当年的快乐和兴奋,如今还在弄堂里漫溢,在他心中漫溢。难怪他会如此,后来的一切:修养、兴趣、性情,都是在这里开始形成并定型。任何一个人,只要走在故里土地上,都会有同样的感觉。

推开家门,他走了进去,就像当年放学回家一样;就像第一次拿到稿酬回家一样;就像阔别多年重又出现在父母面前一样……当然很多情形根本不可能一样。在离开这里半个多世纪之后,在体味了艺术创作的酸甜苦辣之后,在经历了风风雨雨悲欢离合之后,丁聪再度走进这里,诸般感受当然会有所不同。黑发依旧,谈笑依旧,别的一切,却无法依旧了。

走进家门,爬上楼梯,驻足庭院,与弟弟漫谈。就这样,早已远去的场景又一一再现于丁聪记忆中。

墙上挂着丁聪父母的照片。父亲丁悚慈祥地注视着丁聪兄弟。

“小时候,父亲带我到故乡去看祖父的坟,可是没找着。是在嘉善枫泾,地处江浙两省交界,现划归上海市。父亲十二岁就背着包袱来到上海,当了十年当铺学徒。在此期间自学画上了画。后来既画讽刺社会现象的政治漫画,也画月份牌上的时装女人,成了当时出名的画家。二十年代刘海粟创建中国最早的美术学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时,请父亲担任教务长,教过素描。接着,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为养一家老小,在烟草公司上班画广告画。”

丁家一时间成为明星、艺术家们会聚的场所。张光宇、叶浅予、王人美、黎莉莉、周璇、聂耳、金焰……每到周末假日,这里俨然是上海一个热闹的沙龙。

黄苗子回忆过1932年他第一次走进这里的情形:“那天大约是个星期六晚上,一大堆当时的电影、话剧明星分布在楼下客厅和二楼丁家伯伯的屋子里,三三五五,各得其乐,她们有的叫丁悚和丁师母做‘寄爹’、‘寄娘’。由于出乎意外地一下子见到那么多的名流,我当时有点面红心跳,匆匆地见过丁家伯伯,就赶快躲到三楼丁聪的小屋里去了。”

作为长子的丁聪,虽然还在上中学,却已成了这些明星们喜欢的小成员。他坐在他们中间,听他们谈笑风生。聂耳来到丁家,与年少的丁聪成了好朋友。一次他曾这样对丁聪说:“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你姓丁,我姓聂,写起来,一个最简单,一个最麻烦。”丁聪也曾缠着聂耳走进他在“亭子间”里的小房间,让聂耳给他讲一个个恐怖的故事。“有一次聂耳喝醉了酒,走到天井里,顺着墙爬到阁楼上去睡觉。”走到天井,丁聪指着墙角告诉我:聂耳就是从这里爬上去的。

在那个秋雨淅沥的上海,站在老家的客厅里,站在秋雨淋湿的天井里,丁聪不停地讲述着这间房子里的故事,讲述父亲的故事。

“母亲不到十六岁生我,九十四岁过世。生我那年,父亲二十五岁。他们一共生了十来个孩子。我长大后,家里每添一个孩子,父亲就要给我道一个歉。他的意思是我是老大,以后要负担他们。1935年中学毕业后,家里困难,有一大堆孩子要养,我就没有继续上大学。第二年由黄苗子介绍我进了《良友》。我挣的钱,统统交给父亲。离开上海后,固定往家里寄钱。”

“父亲是个很善良的人。从来不打孩子,不训孩子。他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不得罪人。战后1946年我回上海,到文化电影公司画广告,父亲支持我参加左翼的活动。那时,我经常去马思南路的周(恩来)公馆,帮共产党做事情。有共产党领导背景的中国美协、漫协的图章就放在我家客厅的抽屉里。”

P3-9

序言

大象人物聚焦书系

新序

李辉

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人物聚焦书系。

都说眼下属于图像时代。此话颇有道理。且不说电视、电影、光盘等主导着文化消费和阅读走向,单单老照片、老漫画、老插图等历史陈迹的异军突起,便足以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文字里感受生活、感受历史,他们越来越愿意从历史图片中阅读人物、阅读历史。的确,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张张肖像,乃至一页页手稿,往往能蕴含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更为特别的内容,因而也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诱发读者的想像。

这些年来,每次出国访问,总要买上一些图书。在它们中间,我特别喜欢文字简练、图片丰富并且两者相得益彰的人物图书,如《凡高兄弟》、《弗吉丽亚·伍尔芙》等。这些图书,在结构、编排、开本诸方面,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正是受到这些图书的启发,我产生了编辑一套人物画传类型的丛书的想法。非常幸运的是,我的这一想法,得到大象出版社诸位朋友的热情支持,这便是“大象人物聚焦书系”的由来。

说“聚焦”而非“传记”,是因为严格地讲,书系中的作品并不是完全按照传记的方式来写人物,而是尽量以人物一生为背景,来扫描、来透视作者最感兴趣也最能凸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某些片断。几年前在“沧桑看云系列”中,我曾采用过这种写法。这样的文字假如能与历史照片、图片找到合适的形式结合起来,当然也就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画传。同时,在正文之外,本书系还特意以“补白”方式选摘传主的自述、他人的评点等文字。图片的说明也改变通常的模式,尽量使之较为活泼,更具内涵。我想,这样的编排,能够使一个人物的一生,在较小的篇幅中多层次、多侧面、更生动地呈现出来。

任何形式的聚焦,都是为了凸现历史场景中不同人物的生存状态。审视他们,实际上也就是在审视现实中的知识分子本身。这便是我对这套描述历史人物的书系情有独钟、乐此不疲的原因。

2000年、2001年两年里,我先后完成了对巴金、梁思成、丁聪等十位人物图书的出版。我很高兴这一图文并茂的形式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行家的好评,为此,自2002年起,我将广邀新的作者加盟,“书系”不再仅限于我个人的创作,而是由更多的作者来描述更多的人物。我的设想是,经过几年的努力之后,该书系能够以它特有的形式,构成百年中国历史人物的斑斓长卷。

愿这一设想早日成为现实。

2001年12月25日,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