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在8年时间里历尽艰辛,寻踪、采访了上百位为共和国的诞生出生入死的老红军、老八路、老新四军,力图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重现历史事件,以文学的方式弥补战争年代里新闻缺失的遗憾。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副教授刘永昶认为,作者是“在抢救一段即将逝去的历史,是在与一段即将逝去的历史赛跑”,“三十万言作品的字里行间不仅充溢着热情、智慧、艰辛,更充溢着鼓励记者同行们铁肩担道义、行笔书历史的职业勇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开国英雄的红色往事/新中国60周年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梅世雄//黄庆华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在8年时间里历尽艰辛,寻踪、采访了上百位为共和国的诞生出生入死的老红军、老八路、老新四军,力图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重现历史事件,以文学的方式弥补战争年代里新闻缺失的遗憾。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副教授刘永昶认为,作者是“在抢救一段即将逝去的历史,是在与一段即将逝去的历史赛跑”,“三十万言作品的字里行间不仅充溢着热情、智慧、艰辛,更充溢着鼓励记者同行们铁肩担道义、行笔书历史的职业勇气”。 内容推荐 200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她60岁的生日。 为了这个新生的共和国,许多英雄倒了下去,再也没有起来,还有一些英雄有幸活了下来,见证了共和国的发展壮大。 从2000午至今,本书作者寻踪、采访了上百位为共和国的建立出生入死的老红军、老八路、老新四军,他们上至共和国上将,下至散落在乡间的普通革命功臣,是名副其实的“开国英雄”。 本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传奇人物部分,讲述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奠基人向守志上将、“万岁军”政委刘西元中将、西路军妇女独立团团长王泉媛等传奇人物鲜为人知的人生传奇;第二部一争是“经典历史部分”,通过那些开国英雄们的回忆,再现中国革命史上那一个个波澜壮阔的经典历史瞬间。 目录 自序:敬礼,最后的开国英雄 第一部分 传奇人物 向守志: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奠基人 刘西元:受到毛主席称赞的“万岁军”政委 饶子健:从未吃过败仗的神奇中将 张显扬:“为人民服务”典范张思德的老班长 张力雄:死里逃生长征路 汪运祖:夹金山上“运着走” 王泉媛:九死一生女团长 陈芨:牛蹄伴我去远征 顾玉平:周总理警卫员 黄欣:长征路上拜干娘 刘泉宝:我把天堑变通途 彭胜昔:王震骂我是“逃兵” 苏力:8岁女童的长征 唐进新:雪山草地急先锋 危秀英:毛主席带我走长征 袁林:“毛主席”的称呼是这样叫响的 夏精才:“干人”的革命人生路 肖成佳:朱老总指挥我战斗 杨家华:遵义会议我站岗 钟明:长征始于我家乡 钟发镇:爬着“飞夺”泸定桥 叶冰:柔弱女兵背粮翻越夹金山 第二部分 经典历史 喋血大别山——老红军老将军追忆黄麻起义 中国革命新方向——纪念井冈山斗争80周年 共和国的摇篮——老红军记忆中的中央苏区 “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老红军追忆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 险象环生的伟大奇迹——中央苏区二、三、四次反“围剿”反思录 照抄硬搬,救不了中国——从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到长征出发 “断头今日意如何?”——由陈毅《梅岭三章》谈及南方3年游击战 打响新四军抗日第一枪——新四军老战士追忆韦岗战斗 全连苦战殉刘庄——新四军老战士追忆抗战中的“刘老庄连” 千古奇冤——新四军老战士追忆皖南事变 60万战胜80万——老战士追忆淮海战役 黄百韬自杀——老战士追忆淮海战役中歼灭黄百韬兵团 毛泽东意料之外的战略初战——老战士记忆中的苏中七战七捷 百万雄师过大江——老战士记忆中的渡江战役 “瓷器店里打老鼠!”——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 那一刻,蒋家王朝覆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开国授衔——老将军追忆佩戴将星那一刻 “那一仗,美军精锐加强步兵团全军覆灭!”——志愿军老战士追忆全歼美军“北极熊团”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向守志: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奠基人 人物小传:向守志,1917年11月出生,四川宣汉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 农红军。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曾任红9军第76团副排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第10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独立第2旅旅长,晋冀鲁豫、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6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5军4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44师师长、15军参谋长、15军军长,炮兵技术学院院长,军委炮兵副司令员,第二炮兵首任、第4任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采写时间:2004年7月 与4年前一样,向老将军的身体还是那么好。 “首长,您好!还记得我吗?”“记得,你可没什么变化。”老人的声音仍然那么洪亮。在2000年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时,我们曾经采访过向老将军。 向老将军的寓所正在装修,我们的采访是在南京军区的一个招待所里进行的。 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打到了宣汉县境,读了3年私塾的贫农的儿子向守志开始了漫长的革命生涯。他先后任区少先队队长、区游击队队长。 参军的头天晚上,母亲通宵达旦地赶做了一双粗布鞋。第二天,她对儿子说:“孩子,你放心地去吧,我们穷人要有活路,就得跟着共产党和红军闹革命。” ■向守志作为区游击队队长,又带来100多人,至少应当个排长 “队长,再考虑考虑吧?”一位队员紧张地说。 “形势不妙啊,队长,我们能不能再缓一缓?”一位队员接着说。 “队长,敌情这么复杂,我们这时去,合适吗?”另一位队员不安地说。 “队长,我们得为自己想想后路啊?!”还有一位队员抢着说…… “你们都别说了,我心意已决!如果有谁不愿意,我们发回家的路费,其他人,跟我走!”只有17岁的向守志斩钉截铁地说。1934年7月,在四川军阀刘湘发动对川陕苏区的“六路围攻”最紧张之时,四川省宣汉县区游击队队长向守志毅然带领100多名游击队员集体参加工农红军。 向老说:“当然,那次也有不坚定分子,有七八个人真的领了路费回家了。那时国民党的‘围剿’太疯狂了,一旦红军战士被抓住,就被杀头!” 向守志被编人红9军第76团第2营第4连。按照当时的政策,向守志作为区游击队队长,又带来100多人,至少应当个排长。当时的一位团领导也对向守志说:“我们打算让你先从排长干起,怎么样?”这大大出乎向守志的意料,急忙说:“首长,我年龄还小,还是让我先当兵吧!” 团领导想了想,点点头说:“也好,先锻炼锻炼,那么你想当什么兵呢?” “我有1米73的个子,身体又结实,我想扛机枪。”向守志回答说。 “为什么想扛机枪?”团领导问。 “用机枪比步枪打死敌人多!”向守志头一抬,大声说。 “你这个小鬼!”团领导摸摸向守志的头,笑了笑。 就这样,向守志先在4连当战士,没几天,被调到团部当通信员,不久又被调到团机枪连当战士、班长,扛马克沁重机关枪。 这一扛,就是2年多,直到1936年8月,向守志离开机枪连,到红军大学学习,1937年8月,他毕业后,担任129师386旅771团特务营连长,后任营长。 ■长征中,他用手中的竹棍救了多位战友的命 狂风卷着积雪,积雪裹着沙石,带着一股骇人的啸声吹打在向守志的脸上。 “副排长,我们能不能休息一会儿再走?这样的天气,实在没法走。”刚刚收容的伤员小瞿说。 “不行,出发之前先遣队的经验不是已经传达了吗?一休息很有可能会在此永远休息下去。”向守志一手拄着竹棍,一手扶着他说。 “我实在走不动了,要不,你把我留下吧?!”小瞿再次哀求。向守志放开小瞿,紧走几步,跑到前面,然后把手中的竹棍递给他,喘着粗气说:“抓紧!”小瞿犹豫了一会儿,然后伸出了冻得发抖的双手。 一步、两步、三步…… 早已筋疲力尽的向守志艰难地前行。山越来越陡,雪越来越大,风也越来越凶猛。突然一个趔趄,他摔倒在地。 “副排长!”小瞿带着哭腔喊道。就在小瞿准备伸手扶他时,向守志已经吃力地爬了起来。他明白,如果稍一迟缓,就有可能永远爬不起来。 1936年2月的这次党岭山之行,一直如昨日般清晰地闪现在87岁高龄的向守志的脑海里。他说:“党岭山可比夹金山更高更大啊,当地有一首民谣,‘正二三,雪封山,鸟儿飞不过,神仙也不攀’,但英勇的红军却要征服它。” 党岭山海拔5000多米,藏民称之为“神山”!上山100里,下山100里,峰顶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 长征中,向守志一直是连队收容队负责人之一。他说:“收容队成员不仅自己要与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还肩负着帮助体弱和有病人员长征的重任。这群人是长征中走得最辛苦的队伍之一。”此时的向守志,每迈出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在他的帮带下,小瞿恢复了些体力,开始自己走了。 向老回忆说:“我们走在最后,沿途所见触目惊心:有的同志的腿被冰雪划破了,正在滴血;有的草鞋陷在雪里找不到,只好光着脚走;路旁到处是拱起的雪堆,一不小心便会被绊个跟头,里面是冻僵的尸体……” “有人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倒在雪地里。他们倒下的地方,一会儿就隆起一个个‘雪堆’。”向守志回忆。 就在此时,向守志发现从山上滚下一个东西。眼看着就要滚下悬崖,被一块巨石挡住了。那是一位掉队的红军战士! 向守志顾不了那么多,拼尽全力一个冲刺,来到那位战士上方不远的地方。向守志把手中的竹棍伸了下去。 那位血肉模糊的战士艰难地摇了摇头,说:“不要啊,同志!我会把你带下来的。”向守志吼道:“快点,这是我的职责!”那位战士痛苦地伸出了左手!向守志刚一用力拉,就被带下去一步。说时迟,那时陕,紧随其后的连长一把抓住了向守志单薄的衣服。在三四位收容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那位战士得救了。 就在那位战士刚被拉起的一刹那,“轰”的一声巨响,从天而降的巨大雪块把那块石头冲到了悬崖底。惊心动魄的雪崩发生了! “首长,您在雪山中总共救了多少战友?”我们紧张得喘不过气来,插话道。“到底有多少,我也记不清了。至少有十几位吧!”老人摆摆手说。 过了夹金山的向守志身体冻僵了,一坐下就失去了知觉。“战友们点起篝火,慢慢地把我烤醒。” 然而,在老人的记忆里,竹棍救人最艰难的还是在草地中。 P3-5 序言 敬礼,最后的开国英雄 我们怎么也忘不了初见最年轻的开国中将之一刘西元的那一幕—— 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病床上,老人颤巍巍地向我们伸出曾经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手——那双手,已明显消瘦;那双手,已不再有力;那双手,令我们刻骨铭心! 不过,老将军苍老的脸却笑开了花! 老人的秘书说,老人已经有很长时间没这么高兴过了。老人的秘书还告诉我们,记者们已经忘记老首长许久了,见到你们,老首长仿佛又回到金戈铁马的革命年代,又回到充满激情与梦想的青年时光。 曾经,老人是记者们追逐的对象——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时,他年仅38岁;当他和军长梁兴初指挥38军在朝鲜战场上把敌人打得魂飞魄散时,彭德怀情不自禁地高呼:“38军万岁!”人民日报记者李庄写出新闻名篇《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从此,“万岁军”名扬天下……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人们似乎早已忘记了那些为共和国建立过卓越功勋的开国英雄们——许多人记住的,是那些首富们的奢华生活,是那些娱乐明星们的隐私、绯闻,是那些贪官们的腐败堕落。 那一刻,我们意识到,我们是在抢救一段即将逝去的历史,是在与一段即将逝去的历史赛跑。因为,那些曾经改变中国命运的开国英雄们,已进入他们人生的晚秋! 我们的采访是在2002年2月。一年多之后,老人驾鹤西去。 噩耗传来,我们潸然泪下! 此生,老将军接受了无数记者的采访,而我们,却是最后一批。这既幸运,又不幸! 开国英雄们的人生记忆,他们的那些生命史诗,不仅仅属于他们个人,更属于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同时也属于我们这个人类! 此后几年,我们马不停蹄地寻访、追踪着那些战功赫赫的开国英雄们——无论是在南京、上海、杭州、南昌、福州等大都市,还是在赣南闽西、鄂豫皖等地的乡村,都留下我们寻访的足迹。 截至目前,我们行程数万公里,寻访、追踪了100多位开国英雄。本书所讲述的,仅仅是他们的代表。他们中的许多人,生活于乡间,一直默默无闻,长期鲜为人知,是第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由此,通过我们的笔,他们的事迹第一次被外人所知。 我们深知,无论我们如何加快脚步,无论我们如何快马加鞭,都无法追赶开国英雄们挂靴远行的脚步——毕竟,他们都太老了! 随着岁月的渐渐流逝,这恐怕是最后一群开国英雄了。许多人如同刘西元那样,在接受我们采访之后不久,就惜别了这个世界。那些仍然健在的开国英雄们,许多人也已经躺在了病床上,正驶向人生的最后驿站…… 本书所呈现的,是部分开国英雄们最后的人生记忆。 由于职业的关系,能为那些开国英雄们树碑立传,我们感到无上荣幸与骄傲。 令人感到深深忧虑的是,近年来,那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革命功臣、开国英雄们却遇到所谓新英雄观、平民英雄观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有人在网络上质疑董存瑞炸碉堡的真实性、一些地区的新语文教材正式删除《狼牙山五壮士》一文……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我们不反对“超女”成为青年男女的偶像,也不反对刘德华、姚明等文体明星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更不反对普通农民工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但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英雄观的内涵发生多大的变化,这些新英雄、平民英雄永远代替不了刘西元等开国英雄们。 中国革命史是一部由董存瑞等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历史,是一部由刘西元等一位又一位开国英雄浴血拼搏的历史。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绝不应该忘记他们,应该在我们的心灵家园中给他们留有一席之地。记住他们,会更好地培养我们的感恩之心。 到如今,开国英雄们亲手缔造的那个崭新的共和国,已经风雨兼程了60年!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抗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60年前的1949年9月30日,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一天,伟人毛泽东为即将奠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撰写了这段碑文,让人民永远铭记那些逝去的英雄们。 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那些有幸活下来的开国英雄们,人们同样应该永远铭记! 无论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将军,还是埋名乡村的普通的开国功臣,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传奇,都有一个共有的精神高地——他们必将被我们这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所敬仰,必将在人民中间世代流传,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道德资源;他们的精神,无论时间如何洗涤,岁月如何磨蚀,必将永远熠熠发光,必将具有跨越历史、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此书试图通过亲历者的传奇故事,告诉人们那个永恒! 谨以此书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60周年! 谨以此文代序! 作者写于2009年1月 后记 本书是我们8年多心血的结晶。 我们之所以决定将8年多的心血结集出版,源于一篇文章。 不久前,我们上网时,偶然看见我们在6年前写的一篇开国将军传奇《儒将刘西元》至今仍然被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刊物《新湘评论》转载。这篇文章最早于2002年3月刊载于目前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军事期刊《世界军事》。 其实,早在《儒将刘西元》在《世界军事》上刊发之后不久,文章就曾被国务院主管的《中国转业军官》等许多杂志转载。 后来,我们进而发现,我们前些年所写的一些开国英雄,如向守志、王泉媛等,也曾被多家报纸、杂志转载。就在我们动手写《开国英雄的红色往事》后记之时,又发现《黄百韬自杀一一老战士追忆淮海战役中歼灭黄百韬兵团》被《领导文萃》《扬子晚报》等转载。这些杂志、报纸在转载我们的文章时,并没有通知我们,以至于我们很长时间都不知道。 看来,开国英雄们鲜为人知的传奇人生故事,至今仍然能够引起读者的浓厚阅读兴趣。想到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60周年诞辰日,我们就有了把这些年所写的《传奇人物故事》和传奇人物记忆中的《经典历史》结集出版的想法。 书中的部分文章,曾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香港《文汇报》等媒体上刊登,还有一些文章被新华社播发了通稿。报纸和杂志的篇幅毕竟有限,比如有的开国英雄传,有的经典历史,我们写了一万多字,报纸和杂志只刊载了一两千字,还有大量故事和记忆珍藏在我们的电脑中。这次集结成书,我们保留了原貌。如果读者有兴趣拨冗翻阅本书,将能够品尝到许多此前从未公开发表过的珍贵的红色记忆。这些尘封已久的红色记忆曾无数次感动着我们。 当我们把30多万字的书稿《开国英雄的红色往事》发给新华出版社的编辑王婷时,她很快就给我们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新华出版社可以出版!” 本书的出版,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 寻访、追踪开国英雄们的这些年,我们品尝了太多的艰辛与不易。许多英雄生活在大山深处,而他们又鲜为人知,我们曾经在群山之间一次次扑空;当好不容易寻访到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开国英雄,他们的记忆又十分模糊,口齿也不清楚,交流起来十分艰难。 因此,我们便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如陪同我们采访的部队宣传干事、当地党史专家等。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向曾经审阅了书稿的开国英雄们表示感谢,向我们曾经参考过的一些书的作者表示感谢。主要参考书目已附上。 感谢新华社解放军分社领导贾永、曹国强、曹智等人;感谢本书部分篇章的合作者李大伟、徐壮志和郭洪忠干事等;感谢编辑王婷以及她所供职的新华出版社。 因学识水平有限,书中如有不妥之处,请读者多多批评,多多包涵。 作者于2009年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