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的是“名门之后”栏目中的“红色”部分,讲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家教以及家庭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主要内容包括:毛泽东家三代女性:贺子珍、李敏、孔东梅——毛泽东外孙女孔东梅回忆实录;在中南海的似水年华——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回忆实录;父亲是我的最大财富——陈毅之女丛军回忆实录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色记忆(领导人后代谈家事环球人物经典读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畅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的是“名门之后”栏目中的“红色”部分,讲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家教以及家庭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主要内容包括:毛泽东家三代女性:贺子珍、李敏、孔东梅——毛泽东外孙女孔东梅回忆实录;在中南海的似水年华——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回忆实录;父亲是我的最大财富——陈毅之女丛军回忆实录等。 内容推荐 27个红色家族,上百位红色后人的往事记忆,历时数载的采访拍摄,全景展现共和国开创者的真实、生动、鲜活又不为人知的点点滴滴,前前后后…… 目录 序:一份珍贵的纪念 毛泽东家三代女性:贺子珍李敏孔东梅——毛泽东外孙女孔东梅回忆实录 贺子珍,孤独一世情 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儿” 孔东梅,时尚的“红色后代” 在中南海的似水年华——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回忆实录 红墙内的青春 数十年的秘密 不留一块墓碑 “父亲留给我宝贵的精神财富”——刘少奇长女刘爱琴回忆实录 不堪回首的童年 靠一张照片回忆生母 生命中的父爱和两份母爱 道不尽的人生沧桑 从国统区“孤儿”到德国集中营战俘——朱德之女朱敏回忆实录 14岁前,父亲是一片空白 集中营里的“红樱桃” “爹爹是老中医” 朱德家的平民教育 永生难忘的4年零3个月——任弼时之女任远志回忆录 从囚童到孤儿 窑洞里的幸福时光 父亲是“骆驼” 用“光明在前”鼓励自己 父亲是我的良师——陈云之女陈伟华回忆实录 父亲的“万分欢喜” 肩上挑着6亿人的生活 核桃、评弹伴晚年 为伯伯再上“万言书”——彭德怀侄女彭钢回忆实录 中南海里的天真少女 最早明白“沉默是金” 父女,朋友,知己 侄女的“万言书” 总政第一位女将军部长 父亲不愿自称军事家——刘伯承之女刘弥群回忆实录 革命军队是个大“家” 不要当“红色贵族” 父亲学习的诀窍就是刻苦 父爱无言 忆“文革”海上逃亡40天——贺龙之女贺晓明回忆实录 埋怨父亲的“话柄” 隐姓埋名当水手 “被监管的对象” 难忘“体委主任” “我的幸福标准特低” 父亲是我的最大财富——陈毅之女丛军回忆实录 “哪儿都不要去,就留在家里学外语” “文革”中第一批留学生 父亲是个美食家 “妹妹结婚后,你们才能分家” 父亲与毛主席的特殊情谊——罗荣桓之子罗东进回忆实录 从大学生到“党内圣人 “部队正在东进,就叫他东进吧” “林罗”的合作与分歧 和毛主席的唯一“合影 “我和父亲像战友”——粟裕长子粟戎生回忆实录 骨灰里筛出传家宝 “就是要把他扔进水里” “虽不富有,拥有山河” “文革”中我替父亲坐牢——徐海东之女徐文惠回忆实录 一家被杀66口 母亲是不识字的“护理家” 仗有瘾,当官没瘾 探望父亲的对手张学良 父亲是坚韧的“老农——黄克诚长女黄楠回忆实录 父母是“美国留学生” 天生长着一块“反骨” 父亲的“外圆内方 学革命,不学世故 陈赓家族和共产党焊在一起——陈赓之子陈知建回忆实录 襁褓中穿越封锁线 “儿孙不知征战苦,只话功成拜将时” 陈家的家风——尚武 “我是海的女儿”——萧劲光之女萧凯回忆实录 才子佳人 “旱鸭子”当海军司令 马背摇篮 嫁给“海涛” 因为父亲,走进大漠——罗瑞卿长子罗箭回忆实录 三个名字的寄托 儿子失踪了 家规写在墙上 刚被解放,又被“发配” “父亲用‘冷漠’温暖我”——许光达之子许延滨回忆实录 自请降衔,低调处事 当了司令,饿死弟弟 结婚十年,相聚十天 不忍回忆,因为伤痛太深——瞿秋白之女瞿独伊回忆实录 破落旧家庭的“叛逆者” 复杂的情感纠葛 不是生父胜似生父 和枪决父亲者面对面 “父母离我很遥远”——博古之女秦吉玛回忆实录 童年生活无父母 四处漂泊没选择 父亲形象资料“拼” 为父、为子“不合格” 42岁开始认识父亲——左权之女左太北回忆实录 母亲是“七仙女” “经历战争的人不愿回顾战争” 父亲17年未归家 不应该只记住一个左权 父亲的生死“游戏”——叶挺长子叶正大回忆实录 卖油条烧饼的北伐名将 大狱中的诱惑 父亲空难之谜 第一次见父亲,就成永别——项英之女项苏云回忆实录 被来回“转送”的孩子 父亲问我“你叫什么?” 父母像是一个“符号” “4821”每年的聚会 家事家教家风——李先念子女回忆实录 李紫阳:父亲耿耿于怀的两件事 留了60年的两块银元 不允许子女经商 李小林:“保密”也是重要家规 李平:父亲一生忠诚 “化缘”度晚年——李富春之女李特特回忆实录 “成天求爷爷告奶奶” 外婆对她影响至深 妈妈,一个冰冷的壳 战争让她成为“轻机关枪手” 看淡人生起落悲欢 一个有“大浪漫”的女人——陶铸之女陶斯亮回忆实录 留着披肩发的美女红军 陶铸的“慈母心肠” 选什么样的男人 开始新生活 我的“文化苦旅”——耿飚长女耿莹回忆实录 父亲给毛主席送老虎 地质专业的医生 “即便养动物,我也做得最好” “我要对得起我的父亲” 后记一 后记二 试读章节 主席家的“洋宝贝” 李敏是毛泽东和贺子珍唯一活下来的孩子。1936年冬,她出生在陕北的保安县。赶来贺喜的邓颖超看她长得又瘦又小,怜爱地说:“真是个小娇娇呀!”于是,在一旁的毛泽东当时就给孩子起了个小名“娇娇”。 但几个月之后,贺子珍远赴苏联,把娇娇留在了延安。4岁时,娇娇被送到苏联,和贺子珍团聚。 李敏曾告诉采访她的记者王行娟,她在俄罗斯有过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那里不仅有她的妈妈,还有她两个哥哥毛岸英和毛岸青。然而,在父母“分手”之后,她发现妈妈的脾气也越来越坏。她有时候觉得妈妈“太厉害,甚至有些狠心”。但她知道妈妈对她的爱是无私的。 在苏联,有一次,娇娇患了肺炎,医生告诉贺子珍,孩子没救了,准备送往太平间副室。但贺子珍没有放弃,她硬是把娇娇带回了家,自己护理。为了每天能找到一点牛奶给她喝,贺子珍四处奔波,拿自己种的土豆去换。就这样,她奇迹般地救活了女儿。 后来,贺子珍被强行送进精神病院,娇娇被留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开始了一种孤儿般的生活。 那时的娇娇,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中国革命的领袖毛泽东。她曾在后来写的《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中回忆:“国际儿童院里面挂着好多国家的伟人像,哥哥指着其中一幅告诉我,这就是我们的爸爸。我不相信,认为他在骗我。” 1947年,贺子珍在精神病院呆了两年之后,终于带着娇娇回到中国,住在哈尔滨。那时候,娇娇对中文半懂不懂,是个十足的“洋娃娃”。后来,毛泽东派人接娇娇回北京,她还半信半疑。娇娇用俄文给毛泽东写了一封短信:“毛主席:大家都说您是我的亲生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有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请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您的身边。” 毛泽东接到娇娇的信,发现全是一行行歪歪扭扭的俄文。他请人翻译成中文后,哈哈大笑。当即回信写道:“娇娇:看到了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去苏联十多年一直未见过面,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爸爸欢迎你回来。” 1949年初夏,娇娇回到了毛泽东身边。毛泽东十分高兴,逢人就说,“我家有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宝贝”。送娇娇上学时,毛泽东给她取了一个正式的名字李敏。娇娇在陕北时,毛泽东曾化名为“李得胜”。 泪别中南海 李敏曾告诉王行娟:“和爸爸在一起的那段快乐时光,太短暂了。” 1949年9月,江青带着李讷从苏联归来,家里的气氛变得不一样了。江青对娇娇的评价,从开始的“文静”、“听话”,逐渐变成了“倔脾气”、“娇气”;而贺子珍又不愿意让娇娇叫江青妈妈,这种矛盾不断激化。娇娇夹在中间,生活中所受到的压抑,可想而知。 195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期间,李敏和北京航空学院的高材生孔令华结了婚。孔令华是炮兵副司令员孔从洲的儿子,也是李敏在中学时的同学,两人彼此了解,情投意合。这桩婚事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 婚后,李敏和丈夫住在中南海。一年后,李敏生了个男孩,也就是孔东梅的哥哥孔继宁。毛泽东经常抱抱小外孙。江青却容不得这些,她对李敏一家冷漠、轻视,还常常寻衅滋事。李敏考虑再三,向爸爸提出搬出去住的打算。毛泽东听了也没有阻拦,只是颇有感触地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自从搬出中南海,李敏夫妇出入中南海的证件就被收回了。要进中南海得在门口先联系,通报后才能进入,有时候等了半天还进不去。1964年,李敏夫妇搬进了兵马司胡同的一所普通民居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平民生活。 毛泽东晚年,江青更加飞扬跋扈,李敏等人要见毛泽东一面更难。从爸爸患病到逝世,李敏总共见过他三次面。 第一次是陈毅逝世时,毛泽东出席追悼会。他见到李敏,拉着女儿的手说:“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你要常来看我啊。”李敏不便向他诉苦,只是含泪点点头。第二次是李敏接到堂弟、时任中央政治局“联络员”毛远新的电话,说主席病重,让她赶紧去。等李敏赶回来去见爸爸时,江青只许她看一眼就走:“主席抢救过来了,好多了,你走吧。”李敏不肯走:“这个时候我要守候在爸爸身旁。”江青冷硬地说:“你待在这里,主席出了问题,你负得起责任吗?” 李敏第三次见到父亲,是在父亲逝世前几天。他拉着李敏的手说:“娇娇你来看我了?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李敏无言以对,只能默默流泪。 P9-11 序言 一份珍贵的纪念 听杂志社的同志说,《环球人物》杂志的“名门之后”栏目在读者调查中一直名列前茅。两年来所刊载的几十篇文章,不仅被国内外媒体转载,在网上的点击量也超过了千万。这都说明这些文章的确很受读者欢迎。 为了回报广大读者对《环球人物》杂志的支持与关爱,编辑部将这些发表过的文章编辑成书,以满足读者系统阅读的需要。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编辑们为了出版这本书,从封面设计到内容取舍,做了大量工作,真是辛苦了。 据我了解,《红色记忆——领导人后代谈家事》的书稿,收录的是“名门之后”栏目中的“红色”部分,讲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家教以及家庭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研究大量史料后,和领袖们的后人聊出来的,很多细节都是第一次披露。记者们说,采访时,有些领袖的子女甚至拿不出一张家庭合影,有的还没见到父母就成了孤儿……在他们的眼中,父辈既有叱咤风云、胸藏百万雄兵的气概和胸襟,也有只在妻儿面前才表现出来的柔情与浪漫。文章中许多细节,真实感人,能让读者了解到大人物背后的小故事,大事件背后的小细节。 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红色后代”对父辈的怀念,包括父辈的教育方法、生活情趣、处世态度和个人爱好等等;另一部分是“红色后代”自己的人生历程。这些在外人看来,成长在“红墙”内的“高干子女”,其实也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风雨和艰辛。书中所反映出来的那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适用于我们这个年代,也适用于今天正在奋斗着的人们。 我们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60年来的沧桑巨变,离不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红色记忆——领导人后代谈家事》的出版,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和缅怀,也是《环球人物》杂志献给我们敬爱的老一辈最好的礼物。 我想,读者朋友如果能抽出一点时间,静下心来,去细心品味这些书中的人,一定会有所思,有所悟的。 在《红色记忆——领导人后代谈家事》一书出版之际,《环球人物》杂志约我写点东西,作为“名门之后”栏目的忠实读者,就写下这段话,希望读者能从此书中获益。 后记 这本书的问世,可以说“圆”了我一半的梦。对于我这个70岁的老人而言,是与共和国一同长大的。我童年所经历的事情,是今后的孩子再也不可能经历的。 60年的历程,新中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作为和她共同成长的开国元勋和爱国志士的后代,我们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从亲人的角度讲述前辈们的“家国大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揭开鲜为人知的历史。我们想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共和国的每一个前进步伐里,都记录着开国元勋们可歌可泣的故事。 如今,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一片欣欣向荣,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历史,忘记那些为我们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的老一辈。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就必须走进历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 让现在生活在蜜罐里的年轻人,了解60年前的中国,记住有一群为了祖国的今天,牺牲家庭、牺牲亲人的英雄,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这也是我接受《环球人物》杂志专访的原因。一次不期而遇的访谈,一次偶然的阅读,让我爱上了这本杂志,爱上了“名门之后”这个栏目。 本书的出版不仅讴歌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以民族大义为己任,以国家事业为重托,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英雄气概和超人的胆略,而且,从最新的视角、最新的层面,真实地反映了革命先辈们的家风、家教、家训。本书将提供给广大读者和党史研究者更珍贵的一手资料,为完善党史研究提供借鉴。 今天读到这本书的青年朋友们,你们的肩上有托起中国未来的重大责任,如果你们通过这本书,能更多地知道历史,了解历史,你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就会走得更直、走得更快、走得更坚强——这是此书出版的另一层意义。 我希望读者朋友能爱上这本书,这也是我们革命后代的共同期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