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信里的辛丰年/脉望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辛丰年//李章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李章先生:

2.18信收到很久,因忙,又估计您未必早返沪,故迟迟未复,乞谅!

今早已将稿付快邮,请查收。

由于仓促,最后把文题搞错了。您看是否仍用“怎样倾听……”,还是另换一题,请按您的想法办,文中有何明显不当处,亦望改削之,不必再同我商议了。

因我在《读书》上一文中追怀了刘雪庵,引起他友人李稚甫先生来信告我刘晚年惨况,又告我刘子刘学苏地址,我去信联系请刘复印几种刘雪庵先生作品,过去曾向其借抄过,早成劫灰了。据刘云,刘集正谋出版,但很困难。刘学苏君和他姐姐哥哥都因株连而生计困难,他现当工人。至于李稚甫先生,原系教授国学的,现在广东省文史馆当研究员。

我又发现了两个线索可供“我与乐”约稿,一是从萧乾回忆录中看到他当年在英伦听乐之事;一是贾植芳先生早年在日就喜听乐,有唱片,后来还有一堆片子丢在香港。最近一期《新文学史料》上他文中又提出与友共听《田园》之事。此二公如肯作稿,必能为您栏增色吧?

另外也是拙文引来的乐友来信中有在四川绵阳市305信箱(十七)62100(某军工厂)当高工的杨士毅君,上次托您问音乐词书的即此人。他对音响很内行。似也可作此栏之对象。

在新气候下,上海的音乐事业将有新的开展吗?

严格

1991.3.14.

李章先生:

稿一篇寄上,不合用,请即告,当再试作一篇备用。嫌长,好删则删,寄回由我压缩也无妨,其中译名,除个别的皆以《音乐译名汇编》为据。西文未附,以省麻烦。

关于唱片,可谈的资料还可写一篇短的,或另作一题,当尽早寄上。

您俩来访,于我是空谷足音!原盼再聊聊有关“乐普”的话题,听您又一次谈到“看不懂、太深”的读者反映,觉得是个大问题。要不要,又如何解决?做好了,爱乐队伍扩。大,刊物也可能洛阳纸贵,我也很愿意动脑筋,可惜不了解此类爱好者的详情。

那晚上提到可借鉴的台湾乐刊,也找了出来想给您看看,即《音乐文摘》,见过否?内容有用,文字不劣。

这次当了个蹩脚导游,(后才知,“纺博”有一处漏游,可惜!)又未尽地主之谊,倒反劳两位破费,虽也可充小说家资料,究属失礼。回想颇觉可笑,惭愧!但期他日能有机会补偿一下。下次再来,望先告,好做准备。

您愿帮严锋解决资料等问题,他非常感谢!

此请

春安

严格

1991.4.6.

李章先生:

您俩好!照片早收到。4.22.信也收到好久了。为等着文稿一并寄,故迟复。

谈“莫扎特”的稿子前已给《读书》投过二篇,已挤不出新的感受与议论了。寄上的是从读乐史中杂记下的,是一些我觉得有意思的事,但不知有无用处。无用不妨,只烦便中退我。如嫌太长,可拆开补白,如何?题目、文字,需改便请改之。

附上的图片,似可供刊物插图参考。如要制版,可用原版书《牛津音乐指南》1至10版中均可找到。似也可仿作,莫的图已被用得老一套了,故作此建议。

 《华盛顿邮报》一事,您如此认真对待,我赞成!差错是难免的,似也无须再为此懊恼了。顺便告一事,或许对防错不无用处。近发现《科林斯百科》莫扎特条中关于最后三首交响曲写作时间似误,它说“2周(fortnight)”但一般认为是6周左右。我想起您社出的词典,曾听钱仁康教授云,是以它为“蓝本”的,若然,会不会误从其说?你们这词典,我未买,无从一查。所以译名也是以《音乐译名汇编》为据校正的。

承蒙了解与接洽到“上音图”看资料一事,非常感谢!但须消除一点可能的误会。揩公家或他人之油,我向无兴趣,所以看到信中关于费用的话,一方面感谢提醒,同时也一惊,因为自己毫无此一念头,也怪自己原先未说清了。假如有机会赴沪查书,除了可能还得麻烦您打招呼,一切费用,当然自理。虽颇穷酸,为爱好花点钱也不会肉疼的。当然,对别人的这种揩油,也不必多加诮责,举国皆然,上行下效么!

音乐之春,想您又忙了几天?但刊物又有新文章可作了。报载新成立青年交响乐队,您觉水平如何?反映如何?从前听苏联青年交响乐队灌的一张《西班牙随想》,似特有一股蓬勃朝气。好像是不用指挥的,这种乐队只要有,便是可喜之事。

烦提醒会计先生,下次如汇稿费,请用原名,否则邮局麻烦。谢谢。祝双安!

严格

1991.5.15

P15-19

后记

2013年初,古典音乐评论人、作家辛丰年逝世。数月后,《文汇报·笔会》刊登李章的《辛丰年的信》,描述了作者与编辑之间二十余年的交往和友谊。以此为契机,我们约请李章先生编集两人的通信,汇成《书信里的辛丰年》,并做一定的注释说明,以飨读者。书信的搜集和整理得到了辛先生家属的支持与帮助,辛先生长子严锋先生作序;忘年之交严晓星先生、吴维忠先生对编排审订多有助力,谨此一并致谢。

脉望

2014年7月

目录

知音,严锋

辛丰年的信(代前言),李章

1990年

 辛丰年6通

1991年

 辛丰年17通

1992年

 辛丰年2通

1993年

 辛丰年8通

1994年

 辛丰年6通

1995年

 辛丰年6通、李章1通

1996年

 辛丰年7通、李章1通

1997年

 辛丰年10通、李章9通

1998年

 辛丰年2通

1999年

 辛丰年4通、李章1通

2000年

 辛丰年2通

2001年

 辛丰年2通

2004年

 辛丰年2通、李章3通

2005年

 辛丰年2通

2006年

 辛丰年1通、李章3通

2007年

 辛丰年1通、李章2通

2010年

 李章1通

2011年

 李章2通

2012年

 李章6通

附录:辛丰年发表在《音乐爱好者》的文章一览

编辑后记

序言

辛丰年的信

李章

今年春,天多冷人多病,日月苦辛。3月26日,辛丰年先生离世,接下来他留给我们的空茫,将这寒春延长,悲凉中略感欣慰的,是3月26日,贝多芬去世的日子。

我知道,辛丰年喜欢的作曲家,贝多芬是排头位的。

5月初,严晓星E我一信:“严老走后,我非常非常的孤单。没人能说话了。以前读书,首先会想到有他可以分享。熟悉他的兴趣与思维,有什么也估摸着他会不会有兴趣,就跟他说。现在好不适应……”

我们都很失落,我们这群追随辛丰年的人,心中缺了角。我跟晓星,也是跟自己说,就读先生的书,读先生的信罢。否则,又能怎样!

我因工作关系结识了辛丰年先生,受教、交往二十余年,给他写信,给他打电话。后来,工作以外的通信和通话,也加入这惯性,成了自己感情的需要。其间不仅止于跟他学了很多知识,被他吸引,更重要的是,片言只语字里行间他纯良的心、高越的人格,力透而出,泽被后学如我辈。而感情的需要,终成依赖。以后,我怎么办呢?

3月以来,我几乎日日想着辛丰年,有时还会梦见,这在我是很少有的。我翻出先生的信,重读,浮想联翩。

李章先生:您好!今天收到来信与刊物,很感谢!

你刊一创刊我就看了,还写信提了些看法。近年的看得少,读此二期感到办得更好了。这是同科普一样有意义的“乐普”工作。

来信恳切,我感动又惭愧。自己是已退休的普通人。虽是乐迷,所知甚浅。无非听了些作品看了写文字资料而已。那些读乐文字是在《读书》编辑部启发之下乱谈了些感受,幸免方家齿冷,反而得到同好者认可,颇感惶恐!

《音乐与我》一栏之设是好主意。我向来极愿知道非音乐者听乐的情况,可惜我国的这种资料极少,令人觉得很多学者文人似乎都不爱乐。事实必不如此。你们如能把这方面的信息报道出来,既有史的价值,又会吸引更多人听乐。

多承约稿,拟一谈自己爱乐生涯的一点情况供您选,用,七月上旬交稿,争取提早。可否?

严格(辛丰年)

6.4.(1990)

这大约是辛丰年先生给我的第一封信,括号里的1990,是我查证出的年份。由于他写信不爱写年份,我又不爱留信封,我保存的信就都是仅有月、日,只能靠内容推测年份。

我是从《读书》上知道的辛丰年,他开了专栏《门外谈乐》;1987年他在三联书店出版的《乐迷闲话》反响热烈,颇如先前出版的《傅雷家书》。1989年我有幸做了《音乐爱好者》杂志的编辑,便去向他约稿;没有联系方式,就以读者来信的方式求助于《读书》杂志。查看日记,1990年5月2日记有一笔:“给辛丰年写约稿信,请《读书》转。”6月初便收到辛丰年复信,我大喜过望,由衷感谢《读书》的同行,他们处理读者来信的认真是我的榜样。

从此辛丰年便与《音乐爱好者》结缘,期期惠稿,准时准点,如扬帆乐海的班船。这船一开便是十年,直至我因病离开杂志。那十年先生的手抖尚轻,白内障的困扰姑且着,信件来往就比较多。头几封信我冲着开专栏去的,关于栏目名称我俩反复讨论。起初辛丰年拟用“乐史掇拾”,我觉得不够通俗;他又想出“乐迷话匣子”、“乐史杂碎”,我仍觉不理想;最后干脆沿用傅雷之说“音乐笔记”,请他定夺。

李章先生:您好!刊物收到。“音乐笔记”这名目我觉得不错。较实在,又可包容许多话题。我读书也常做笔记,音乐方面也记了好些。寄上一稿请指正,如可用,内容上的毛病,望予修削,不必客气。我欣赏一种说法:编者、作者是合作关系。

以下是关于办刊物的想法。思量多次,没想出多少可提的,先说几点,以后随时补充。

一、已介绍的乐人、作品、知识,相当广泛了。今后是否怕重复?我想不必怕。老题目上大有新文章可作。尤其从巴赫到德彪西这一段音乐史中的,特别是巴、莫、贝、舒(伯特)、肖、瓦、勃、德这几人。其人其乐背景环境,材料是取之不竭的,而我们所知太少飞。

例如,莫扎特的书信、贝多芬的同时代人看贝多芬、柏辽兹的音乐通讯和他的回忆录、瓦格纳与反瓦者对骂之久……这些资料都大可利用(上海有这些书)。

总之要让爱乐者获得更立体的知识、信息,深化其兴趣,提高其境界。

二、“音乐与我”也大,有可为,如能像《一百个北京人》(张辛欣)那样搜罗,发掘,让名人与凡人无拘束地谈出真感受真体验,必能引人入胜,引起共鸣,将来可拔萃汇成一书:《一百个爱乐者》。有些人可能自己写不好,可以叫他谈,录音整理,要如实、如话,不要文艺腔。

三、要多多报道国内外乐情,但泛泛的应景新闻不好,广告、捧场式更不必。其实国外乐讯,他们刊物、报纸上一定很多。对中国听众感兴趣的人物、乐队、剧’院动态,似看经常报道:马友友、梅纽因、小泽、帕尔曼、维也纳爱乐乐队、柏林爱乐乐队、斯卡拉、拜鲁特……国内外钢琴、小提琴、吉他等生产、销售情况,唱片、音响工具新情况(这应该是一个重要题目),乐谱、乐学书籍出版消息……

四、一个小点子不知是否可取:一部“左图右史”的西方乐史,看起来一定不枯燥。例如,一幅李斯特弹琴的油画,沙龙中挤满仕女,作种种风雅态,以此为题,配以一篇文字,不仅谈李,且可使当时的音乐风尚形象化,让读者对乐史加深兴趣。要图文并茂,图可赏,文可读。图片有来源,仅《格罗夫》便有几千张,原版中且有彩色的,翻印效果尚可。

这部《音乐画史》不必求全,蒙太奇式的即可,如在刊物上连载,一次一至两三题,问题是制版增加了成本!

以上聊供参考。

……

严格

1.21.(1991)

此信写有三页,结束了再补一页。

《音乐笔记》专栏开张,头三篇暖场,然后打出重炮《学会倾听音乐》、《不必望洋兴叹——欣赏曲目漫议》连载文章,这两个系列,可看做“乐普”教程,没有学院式的赫然理论,对如何听、听什么有着实际的帮助,很对爱好者的胃白。就有读者来信,转给他,他是有信必复,便多了爱乐的朋友,其中有善感能写者,再返荐给我。辛丰年不仅仅是我的作者啊,他经常代我组稿,帮杂志宣传,有时甚至比我还着急:“为何不去盯住徐迟写篇回忆?……何不挤他写,能多挤出几篇更妙,不能等,他老了!如实现,我看应突出安排……11.11.(1995)”再后来就是1998年热情四溢的《向太阳——漫说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1999年《鲁宾斯坦缤纷录——阿图尔·鲁宾斯坦白叙剪辑》;系列之外,间以杂篇。十年后,专栏结集成书《辛丰年音乐笔记》。1999年5月我住在瑞金医院,单位卫生室的曹医生前来看望,带来了滚烫着墨香的《辛丰年音乐笔记》初版样书,曹医生探病人送书,她了解我。

《剪辑》也出了书。陈丹青告诉我,他将《阿·鲁宾斯坦缤纷录》赠及师尊木心,木心先生大加称赞,说是难得看到国内有那么好的书。陈丹青问我再要一册。

给刊物建言,是我的请求,他多次来信详谈,想法层出不穷,让人眼睛频频发亮。从大的框架到具体选题,包括作者。比如,方平、鲲西、程博重、何满子等等,都是他的书面引荐,连地址电话都附在信中。所荐都是大人物,我便一一登门,竭尽虔诚,他们后来都成了《音乐爱好者》的铁杆作者。

后来《音乐爱好者》的走向,已有相当部分是辛丰年的思路,在刊物惨淡经营的岁月里,他撑持了《音乐爱好者》的半壁江山。

可惜“左图右史”未能实现,确有成本的问题。前几天我回娘家《音乐爱好者》编辑部,谈起“左图右史”,想不到他们正策划类似选题,与二十年多前的辛丰年不谋而合。

辛丰年写信,绝无寒暄,往往直抒己见:“此期好东西不少!如《牛津听乐记》、《苏联歌曲与我》……”“黄宗英一文很真,有味”“以后是否可约赵晓生对一些新作与演出或唱片发议论?他的见解是可以认真听听的”……某某篇“似可不登”,某某人“文风不可取,要谨慎”……不一而足。而他对责编,多是鼓励:“初步浏览,好文不少!

……

严锋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有我的信,很多。这让我大惊——先生最后的几年,已将藏书纷纷送人,怎么还会保留我的信?,感伤之余我又想到,辛丰年生前已跟上海文艺出版社有约,出版五卷本《辛丰年文集》。倘若再加一卷书信,岂不更美?正如本文的初衷,辛丰年的信,有更多的人看到才好。辛丰年与章品镇、薛范、赵丽雅、陆灏、刘绪源、陆圣洁、王海浩等诸位师友,相互的信会很多。

今年5月23日,著名的维也纳爱乐六把大提琴在东艺演出一台古典小品,听后我忍不住地又要给辛丰年写信:

上半场的演出严肃正统,六位演奏家身穿燕尾服,其中有先生喜欢的舒伯特;下半场他们换了各式便装演奏,弄姿作态,插科打诨,穿插了戏剧小品跟观众互动。他们肯定是伦敦“逍遥音乐节”的常客。最绝的是大轴,拉威尔的《波莱罗》改编曲,由四个人拉一把大提琴。您能想象得到么辛丰年先生?四个人拉一把琴!一位坐在地上,用弓子作“马后奏”,奏响第一声——专司小鼓永不歇止的鼓点,担任节奏;唯一能坐在椅子上常规演奏的,自然担任波莱罗主旋律;第三位演奏家两臂围抱在他的背后,勉力拉奏复调,其实不成其为复调的,几个骨干音而已;而第四位(长得像乔布斯)兜转在三人周围,跳脚点地作击剑状,时不时地猛刺出一弓,正是原作中贝司的加强低音。效果妙极了,笑得我腰痛。你不得不佩服改编者对乐器法的精通,否则写不出这根本不可能的总谱,且旋律、和声、节奏、复调全然忠实原作,无有僭越。世界顶级的演奏家演奏世界顶级的曲目,用了搞笑的方式,辛丰年先生,您以为如何?

2013年7月4日

内容推荐

《书信里的辛丰年》是著名作家、乐评人辛丰年与原上海音乐出版社编辑李章的往来书信集,共收录1990年至2012年间通信数十余封。本书书信由李章及辛丰年后人严锋等搜集整理,李章编选,书信均为首次发表,广泛涉及到古典音乐鉴赏、当代音乐文化、音乐杂志和图书编辑制作、音乐乐理、乐器文化等等信息,也有对上海二十余年来与音乐有关的文化事件、演出的描述,并有对当代文化名人的诸多轶事,对当代作家的写作和日常状况的涉及。

编辑推荐

《书信里的辛丰年》是著名古典音乐评论人、作家辛丰年与上海音乐出版社退休编辑李章多年来通信结集,描述了作者与编辑之间二十余年的交往和友谊。全书共计约12万字,情感真挚,文字平易。主要涉及作者辛丰年与《音乐爱好者》杂志编辑李章就约稿投稿、杂志编辑工作、古典音乐赏析、中国近现代乐人乐事、外国乐人乐史等方面展开的探讨和议论,并兼有各种世事阅览、人情物理、生活感悟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