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涵所著的《女儿的故事》是一部讲述成长的喜悦和苦恼的书。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小学生梅思繁一路走来的成长历程,以及其父母、同伴、师长一路相随的欣喜、艰辛和无奈。作者文笔很是特别,第一页即始的新奇,全书完整的幽默口吻,直至故事终了,留给你的是“流连忘返”,和历久弥新的记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女儿的故事(彩绘典藏本)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梅子涵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梅子涵所著的《女儿的故事》是一部讲述成长的喜悦和苦恼的书。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小学生梅思繁一路走来的成长历程,以及其父母、同伴、师长一路相随的欣喜、艰辛和无奈。作者文笔很是特别,第一页即始的新奇,全书完整的幽默口吻,直至故事终了,留给你的是“流连忘返”,和历久弥新的记忆。 内容推荐 《女儿的故事》是一本让很多人一提起就称赞的名著了。 一个爸爸看见的女儿的故事。 一个女儿讲给爸爸听的故事。 一个有很多快乐也有很多忧伤的故事。 一个爸爸想起的自己的故事。 一个应该讲给你的爸爸和妈妈听的故事。 一个十分日常却讲述得无比风趣的故事。 《女儿的故事》由梅子涵所著。 目录 第一章 女儿简历 第二章 绿色学校 第三章 没当干部 第四章 袁老师 第五章 数学数学数学 第六章 真正的故事 第七章 曹迪民先生 第八章 革命尚未成功 第九章 我不再哇哇乱叫了 第十章 体育的故事 第十一章 再说一点体育的故事 第十二章 钢琴睡觉 第十三章 T在行动 第十四章 电话散文 第十五章 渐渐地长大 后记:座位与旗帜 试读章节 第一章女儿简历 姓名,梅思繁,是她奶奶给她起的。她爸爸“梅子涵”也是她奶奶起的,她奶奶喜欢起名字。 1982年10月20日出生于上海东区中心医院。是那天晚上八点左右的时候。当时她爸爸正在家里睡大觉。早晨的时候,她妈妈说肚子痛,她爸爸就送她去医院。她爸爸坐在产房外面的楼梯上等,但是她妈妈一直不生。中午过去了,下午过去了,她爸爸想,回家吃晚饭吧。吃好晚饭,他又想,现在肯定还没生,就决定睡一会儿大觉。结果,她的姑姑从医院奔回来,说,你蛮适意的哦,生了!她生下来是六斤一两。 籍贯,安徽。是她爷爷出生的地方,是她爷爷的爸爸出生的地方……就在那个美丽的黄山旁边。她的爸爸梅子涵则是出生在上海,上海东区。她跟着爸爸去过黄山旁边的那个老家和乡下,景色迷人,永远难忘。尤其是那条流自深山而来的溪,那座古老得很的桥,青藤垂挂。爷爷的爸爸的墓在高高的山上,那是个多么气派的墓,好像是个伟大人物。爷爷的爸爸是个医生,当过一所高级学校的校长,字写得像书法家。在气派的墓前,她跟着爸爸一块鞠躬。爸爸说,我们的前辈辉煌过。他们是在向辉煌鞠躬。很多年前的辉煌。 三岁进幼儿园。那时他们不住在东区了。住进了爸爸的大学宿舍。大学和大学宿舍在西区。幼儿园在大学校园里。第一个老师姓房,房老师教了一年去考大学了,考取走了。第二个老师姓陆,陆老师教了半年去日本了。梅思繁也考取音乐幼儿园,不再上大学的幼儿园。她三岁开始学钢琴,已经弹了一年半。有六百个小孩子考,录取十个钢琴,十个小提琴。音乐幼儿园门口有点人山人海,汽车开不过去,拼命按喇叭:嘀嘀,嘀嘀,嘀嘀嘀嘀。自行车骑不过去,只好扶了走。这是一条有名的马路,这条马路的附近也都是有名的马路,名人聚集,洋房林立。音乐幼儿园也在一幢洋房里。一幢白颜色的洋房。房子的主人很多年前到香港去了,现在回来,办起音乐幼儿园。这真是一桩绝妙的事,那么合乎形势需要,全中国有多少大人想让小孩当音乐家、钢琴家、提琴家,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叫号头,小孩进去考。大人在外面“望”。万分紧张,无可奈何。钢琴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小提琴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大人们侧耳辨听……梅思繁的爸爸妈妈也在辨听,但是听不清楚。梅思繁考取了。成了十个钢琴里的一个。收到录取通知的那天,她说,妈妈,告诉你一件事!妈妈说,什么事?她说,考试那天,我坐到凳上,刚刚要弹,风吹过来了,把琴谱翻掉了,哗啦哗啦翻掉了,我找不到要弹的那一页,就灵机一动,默起来,反正我背得出的,就把曲子弹出来了。这件事,考完那天,她没有说,收到通知了,才说出来。她大概是怕那天说出来,会大惊小怪,遭骂,妈妈要大惊小怪地说,啊呀,你肯定考不取了!爸爸要大惊小怪地说,啊呀,你肯定考不取了! 音乐幼儿园教她弹钢琴的老师,是电影《巴山夜雨》里演小女孩的那个小姑娘的母亲。小女孩唱道: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其实,现在的小孩,也都像蒲公英的种子,被大人吹来吹去,被爸爸妈妈吹来吹去,没有自由。梅思繁也是蒲公英的种子。她不是很想弹钢琴,但是她要弹钢琴,考音乐幼儿园…… 音乐幼儿园毕业,上小学。是大学的附小,也在大学校园里。在她家住的房子旁边。她家住的房子叫第九宿舍。从第九宿舍出来,往左拐,再往前走,是她上过的幼儿园;往右拐,再往前走,就是小学。小学班主任也姓陆,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像大姐姐,教语文。从一年级教到五年级。她喜欢梅思繁。小学里喜欢梅思繁的另一个老师是袁老师。袁老师教英语。英语教得赫赫有名。梅思繁当过班长、中队长、大队长、中队学习委员。 五年级结束,考中学。 P1-4 序言 谢谢爸爸 梅思繁 谢谢我的爸爸 他写了一本真好玩的书 真是很好玩 让我读得笑死笑活 我是它的第一个读者 我是亲眼看见他是怎么把我讲给他听的事情 变成一个个故事的 转眼就变成了我真是有点奇怪 我相信所有的小孩都会喜欢 都会笑死笑活 看着一件事情在电脑上被变成故事然后打印 出来是很有趣的 大概要比看见一只鸡生下一只蛋更有趣 打印出来的就是小说 出版出来的就是书 事情——故事——小说——书 事情好像不大复杂嘛 但是你来试试看 我就写这么几句“谢谢爸爸”就差点写得半死 当作家不容易啊 这是一本真人真名的小说 我的名字也是真的 不过里面的梅思繁不完全是真正的梅思繁 里面的别人也不完全是真正的别人 所以我不对号入座 也请别人不要对号入座 我马上就要上初二了 不管怎么说 书总要读好 做个好中学生 将来做个好大学生 好研究生 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 辛苦是蛮辛苦的 但是不辛苦不行 吃得苦中苦 才能有作为 我们都好好努力吧 后记 座位和旗帜 梅子涵 《女儿的故事》是我的代表作。一个作家有代表作,很多人读过和喜欢,那么这个作家的写作就是有成绩的,有一面自己的旗帜,在很大很大的文学世界里,他看得见自己的那个座位,看见自己坐在上面,姿势不错,有些帅,有些漂亮,有些把他自己也吸引了。 这是一种很大的劳动鼓励,是文学在亲吻他。 可是写作的时候,他是看不见那些以后会阅读他的故事的人的,更是很难看见他们目光里是不是有一面挥动的鼓舞的旗帜,热情地对他说:写得太好了,致意!他看得见的只是自己在写的故事,故事里盛着的记忆和情感,他自己的语句和他需要用到的方式、技术。写作的时候心里只有冷冷清清的澎湃。 后来,他写作完毕,写出的故事印成一本本书,被人买了去。那之后呢? 从最初出版的1996年,到现在的这些年里,我一直听见有人对我说:“我读过你的《女儿的故事》!”有很多小孩,有很多大人。也有很多大人,十几年前是小孩,他们是小孩时阅读的,长大以后才有机会告诉我。他们应该是觉得很美好才这样告诉我的,我很美好地听着,为自己的座位和旗帜高兴。有的告诉只是兴奋的一句话,有的告诉却很意外,场景有点儿隆重。 有一次,在飞机的头等舱里,我迟迟地最后一个到。一个空姐冲到我面前:“啊呀,你终于来了,我还以为你不乘坐这班飞机了呢,我快要哭了,我在名单上看见你的名字,就向乘务长申请从后舱换到前舱,想看见你,为你服务!”她说。因为她喜欢《女儿的故事》,还喜欢里面的“梅思繁”。 有一次,也在机场,我去欧洲,验护照,年轻的职员看着护照说:“你就是写《女儿的故事》的那个梅子涵吗?”然后希望和我拍照。我的身后排着不短的队伍,我说:“现在拍照不大好吧?”可是她还是不遵守上班纪律地和我拍了照,然后我才出关。 有一次,住酒店,提前订了房间,可到了前台,服务员说这种房型没有了。“我事先订好的,怎么可以没有呢?”服务员道歉,请我谅解。这时经理来了,她问怎么回事,看见电脑上我的预定单,说:“啊呀,你就是梅子涵!”她也读过《女儿的故事》。于是,她为我安排了一个更好的房问。 有一次,我和两位编辑在火车上,谈着文学,说着写作和阅读。我们前面一排的座位上坐着三位军人,都是中尉,都很年轻,也在说着写作、说着诗,旁边的两位祝贺当中的那位,当中的那位写的诗在军队评奖里得了奖。我们都没有想到会遇见军人文学爱好者,他们还写诗和得奖。于是,两位编辑就和他们说话了,还指着我介绍,我们这儿有位儿童文学作家,还说了我的名字。当中的诗人上尉立即说:“你就是《女儿的故事》的作者吗?”他是在《小说月报》上读到《女儿的故事》的,然后他就买了一百多本,给连队的每个士兵发了一本。他是指导员,他的部队在福建泉州的山里。 火车在疾速地行进,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我当时的兴奋和感动是异样的、吃惊的。与任何一次的听见、“告诉”都不一样。我没有想到,一本写给孩子们阅读的书,一位上尉指导员也阅读了,结果成为了整个连队的阅读,我的心里忽然就有很多旗帜在挥舞的感觉。我透过车厢之间的门玻璃往前面的车厢里看,想着,在这一节一节的车厢里还有谁读过我的书呢?我们的面积不只是我们座位的那一小块,文学的气息和力量究竟有多强烈有多巨大,我们估计不了,会出乎意料,会很吃惊。我们的那一点儿很小的文学面积、人生面积,影响着很不小的面积,影响着很大的生活,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说,好好写作,好好进行我的文学劳动! 那一次在火车上,我的心情最翻滚。 《女儿的故事》出版的十几年里,我的女儿已经长成大人,已经是一个文学家、翻译家,她生活在巴黎,熟练地说着法语、英语、意大利语,一本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正被她生动地翻译过来,心情明亮而快乐。 我必须要感谢的是,我有这样的一个女儿,她让我真实地看见了她的成长,是她的故事让我有了《女儿的故事》。 还要感谢这本书在中国大陆先后几个版本的出版社和编辑:彭懿、谢倩霓、李燕、刘春霞、李世梅,感谢他们的热心。 感谢所有的读者,是你们让它成为名著。 2013年11月25日 书评(媒体评论) 梅子涵的这些充满童趣的作品(《曹迪民先生的故事》、《女儿的故事》),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纪实小说”,它们是真正从生活中来的。……这样的作品,真可谓“成如容易却艰辛”。它有着内在的严肃性、也有着很强的文学性。目前市场上十分畅销的那些快速编造的简陋的搞笑故事,是无法拿来同它相比的。 ——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 《女儿的故事》是一部非常真诚的小说,作者直面了自己的矛盾和妥协;《女儿的故事》也是一部实践了作者幽默理念的小说,“幽默不见得一定是轻松、喜剧的生活的延伸,也可能来自沉重和不幸。” ——儿童文学评论家陈恩黎 本书实在是一种很有智慧的写法。在那些有趣的故事中,在作者看似轻松的幽默笔触中。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女儿的爱,对现实教育的种种看法。他给我们带来的许多乐趣、许多思考比那些只是深情的控诉来得更加耐人寻味! ——豆瓣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